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MSDS-702A、GMSDS-702B 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对花蕾不同 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植株的营养生长较旺盛,株高、开展度明显高于可育系;不育 系花药干瘪、表面褐化,组织结构硬化,花药紧闭无法形成正常花粉粒;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 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小孢子母细胞期不育系开始表现为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降低,丙二 醛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可育系则相反,可能与小孢子的败育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以羊角椒不育系O-6、O-9及其相应保持系为试材,在盛花期分别对5个小孢子发育时期(造孢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小孢子时期、成熟粒时期)花药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育材料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四分体时期明显高于保持系,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花蕾的发育呈下降趋势;保持系各时期花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不育系,但不育材料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含量又有所上升;不育材料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都明显低于保持系,但丙二醛含量均高于保持系。  相似文献   

3.
以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两用系为试材,对其可育系与不育系的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以了解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物质代谢的差别。结果表明:可育系的不同时期花蕾中与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高于不育系,小花蕾时期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差别不明显;随着花蕾的发育,不育系和可育系中的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增加,不育系花蕾和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可育系。说明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系的营养代谢的缺陷是表现在整个植株的,而不是只表现在花粉的发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姜童  付翔  王辉  杨延杰  林多 《北方园艺》2018,(11):22-26
以簇生椒不育系‘001A’和同型保持系‘002B’为材料,观察花器官的形态差异,研究不同器官和不同花蕾发育时期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能量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差异,以探索CMS型簇生椒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之间的关系,从理化方面研究簇生朝天椒不育系‘001A’的败育机理。结果表明:不育系‘001A’花药干瘪、无花粉、花器比正常花器小、柱头露出花药,而保持系‘002B’花药饱满,柱头不外露。不同植株器官和不同开花时期均存在保持系‘002B’中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高于不育系‘001A’;各个开花时期不育系‘001A’的丙二醛含量高于保持系‘002B’,植株茎和叶的丙二醛含量表现则相反。辣椒不同植株器官均存在保持系‘002B’中的CAT活性高于不育系‘001A’,SOD活性表现则相反;在各个开花时期不育系‘001A’的POD、SOD活性均显著高于保持系‘002B’,而不育系‘001A’的CAT活性显著低于保持系‘002B’。因此,不育系花药中营养物质的缺乏和保护酶间的异常,是导致簇生朝天椒CMS花粉败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萝卜雄性不育系318A、415A及相应的保持系318B、 415B为供试材料,对花药、花丝及雌蕊内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17种氨基酸在不同品系、不同育性的花器官组织中均有存在。两个品系萝卜可育花药脯氨酸含量均为不育花药含量的两倍以上,花药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花药育性有密切关系。花丝中谷氨酸含量高。两个品系萝卜不育花花丝谷氨酸含量分别为可育花花丝含量的1.44倍及2.93倍。萝卜雌蕊中也存在有少量的脯氨酸。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西瓜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类型和花药败育时期,以西瓜雄性不育系GMS4为材料,对花蕾不育性状进行田间观察统计,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西瓜花药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该材料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为细胞核雄性不育类型。可育株雄蕊发育正常,不育株雄蕊较小,花药干瘪无花粉,可育株和不育株雌蕊发育无明显差异,均可正常结瓜。从花药发育的整个过程来看,在花药发育早期,可育株和不育株花药结构形态差别不大,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不育株异常绒毡层细胞过度增殖,体积小,排列不整齐,挤压药室,无二分体和四分体形成,在花药发育后期,无花粉粒形成,最终导致西瓜雄性不育发生。据此认为,花药败育发生时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7.
何天明 《果树学报》2012,(3):338-342
以梨雄性可育系‘香梨’为对照,研究了不育系‘新梨7号’在小孢子发育期间花蕾花药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花芽萌动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芽花药中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并且‘香梨’略高于‘新梨7号’。‘新梨7号’与‘香梨’脯氨酸含量均在萌芽期表现出上升态势,进入4月后‘香梨’增幅明显高于‘新梨7号’,以至在4月中旬开花时‘香梨’脯氨酸含量比同期‘新梨7号’高出数倍。在整个花芽萌动期,‘香梨’过氧化氢酶活性持续升高,‘新梨7号’在花芽萌芽前期与‘香梨’同步提高,但在4月1日达到峰值后呈快速下降趋势,以至在开花时‘香梨’花药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已高出‘新梨7号’数倍。为此,我们初步认为‘新梨7号’不育系花药内氨基酸代谢失调是其小孢子败育的重要特征,其中脯氨酸缺乏是其花粉败育的主要结果。同时,包括过氧化氢酶在内的保护性酶代谢失调与小孢子败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黄巍  缪武 《辣椒杂志》2017,(2):29-32
了解辣椒两种雄性不育系在花粉败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辣椒雄性不育系不育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以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GMS)G06-77-2AB及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MS)系C06-77-2A为材料,用Lowry法和蒽酮法对蛋白质和糖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辣椒两种不同类型不育系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不论是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C06-77-2A)还是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均明显低于其可育系(G06-77-2B),但是两种不育系之间没有明显规律可循。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两种不同类型不育系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可育系,细胞核质互作不育系(C06-77-2A)明显低于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06-77-2A)。两种雄性不育系在花蕾发育的各个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可育系,两种不育系间无明显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9.
以温敏型雄性不育系T-4及保持系First为试材,通过观察花粉发芽情况、统计果实种子数、观察花器官,并测定花药内脯氨酸、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探究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番茄生殖生长期不育系与保持系生理生化特性差异.结果表明:T-4在昼28℃/夜18℃的可育温度条件下花粉发芽率、果实种子数、脯氨酸、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昼28℃/夜24℃及昼28℃/夜12℃的不育温度条件下的处理;与保持系First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甘蓝CMS不育系材料PM的败育机理,以甘蓝不育系PM和保持系PF为试材,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小孢子发育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不育系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形状不规则,严重影响了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在单核小孢子期,绒毡层细胞不解体且异常膨大,挤压小孢子使其变形,粘连在一起,并出现了严重的质壁分离现象,最后降解的小孢子和绒毡层细胞充斥着整个花粉囊,导致花药败育。  相似文献   

11.
萝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粟翼玟  石惠莲 《园艺学报》1995,22(4):348-352
对秋冬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及其保持系64B小孢子形态发生中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和小孢子的观察表明,不育系中从四分体初释放的单核小孢子与正常者无可见差异;当单核小孢子内开始出现小液泡时即呈现败育:胞质淡染,外粉壁薄,整个小孢子停止膨大;随后其细胞核染色浅或仅见微小核仁。不育系绒毡层细胞高度液化使细胞迅速膨大而被挤向药室腔且延迟解体。败育的小孢子与异常的绒毡层最终粘连成团块并消失。用扫描电镜对开花期花药的观察,显示确无花粉。因此,该不育系是无花粉型不育系。  相似文献   

12.
柑桔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花粉育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报道柑桔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同花粉育性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采用磺基水杨酸浸提、酸性茚三酮比色法对12个柑桔品种的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育性品种间花药游离脯氨酸含量具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育性正常型品种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很高,败育型品种其含量极低,部分败育型品种则居于二者之间。相关分析表明,花药游离脯氨酸含量同花粉萌芽率和果实种子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花药游离脯氨酸含量作育性指标,对供试柑桔品种进行了育性分类探讨。  相似文献   

13.
萝卜胞质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对7改良型萝卜胞质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游离氨基酸、糖、激素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中苏氨酸和脯按酸含量各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约50%。全部保持系的脯氨酸含量高于不育系7 ̄14倍。首次发现不育系的苏氨酸含量都高于保持系2.8 ̄4倍,不育系天门冬氨酸含量都低于保持系。全部不育系花药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低于相应保持系26% ̄88%。所有不育系花药的6-BA含量都低于  相似文献   

14.
以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试材,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以揭示大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雄蕊鉴别特征及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结果表明:大葱不育系的花药外形表现为干瘪,无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无活性;保持系的花药外形饱满,成熟后开裂,有黄色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活力为91.65%;通过对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比较发现,大葱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原因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绒毡层细胞的提早液泡化并解体,解体时间始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单核花粉粒时期几乎完全消失,不能为小孢子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二是绒毡层细胞内的原生质浓度低,无明显的多核现象,该绒毡层细胞的异常也造成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引起花粉粒败育;三是在单核花粉粒到成熟花粉粒发育过程中,有些花药的药隔细胞纤维化,阻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由维管束向花粉囊的输送,从而引起花粉粒败育。而保持系的花药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和减数分裂时期,细胞质浓、染色较深、无早期液泡化现象,在单核花粉粒时期出现解体,一直到花粉粒成熟才逐渐解体消失。该研究为田间鉴定大葱不育系及揭示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大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58 A1、58 A2 及其保持系58 B 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并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3 个样品的花粉粒。石蜡切片结果显示:大葱不育系58 A1 花药绒毡层提前解体,影响了正常小孢子的形成,导致花粉败育;而58 A2 的花药绒毡层异常增厚,挤压药室内的小孢子,小孢子内的物质流失,导致花粉败育。58 A2 药室内壁细胞细胞壁没有加厚,花药同侧的2 个花粉囊之间的细胞层极厚,可能是花药成熟后无法开裂的主要原因。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花粉粒呈长球形或超长球形,具单沟,外壁为脑纹状雕纹,不育系的成熟花粉粒很少或多数为干瘪花粉粒。  相似文献   

16.
从形态学和细胞学基础方向研究了春萝卜不育系4-05A,以保持系4-05B为对比。观察并测量花器官雌雄蕊形态,确认4-05A比4-05B的花长势弱,雄蕊花药外形小、中空无花粉,雌蕊花柱较长。采用花粉压片法观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证明该不育系材料为花粉败育型。不育系4-05A的小孢子母细胞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并形成单核花粉,但雄配子体进一步发育过程中,在单核中期到靠边期的发育阶段小孢子发生败育,不能形成可育的成熟花粉粒。减数分裂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甘蓝型油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白菜、芜菁的种问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白菜、芜菁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新选Ogu284’、‘矮脚黄Ogu33.14’和‘耐病 “18_4’及其相应的保持系。细胞形态学研究表明:虽然这3个不育系核背景不同,但花药败育时朗基本相同.均具有单核败育型的特征;小孢子到单核期后不再向前继续发育,而是迅速退化以至解体,丁F花前彻底败育;不育系的花药在减数分裂早期绒毡层细胞中已出现液泡.有肥大趋势,而正常花药绒毡 的发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达到高峰,四分体时出现退化迹象,开花前完全解体。不同的Ogura细胞质雄性 育系,虽然核背景不同,但花药败育的时期基本相同,说明Og.ra CMS胞质互作关系稳定,受核背景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对辣椒反向温敏雄性核不育突变材料E6421S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生理生化特点及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6421S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8℃,28℃以上表现为可育,28℃以下不育;25℃下显微观察发现E6421S绒毡层在四分体时期与花粉母细胞黏连,导致花粉母细胞发生败育;生理生化分析发现E6421S花蕾各发育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育性的原品种,而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正常育性的原品种相反,随着花蕾的发育呈下降趋势;与正常育性的原品种6421杂交后代群体性状调查表明,E6421S不育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系统地观察了大白菜同质异核、异质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不能发生正常的减数分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小孢子单核期, 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异常, 四分体或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20.
以盆栽宿根福禄考幼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对其叶片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宿根福禄考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适应特性。结果表明:在低于120mmol·L~(-1) NaCl胁迫处理下,宿根福禄考幼苗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并不大;当胁迫浓度超过120mmol·L~(-1)时,其含量骤然增加;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升高,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二者同步积累,共同发挥其渗透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