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江上游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可能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气象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出发 ,重点针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金沙江和嘉陵江流域 2个主要产沙区地表侵蚀和河流泥沙输移特征、来水来沙条件 ,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 ,分析了长江上游成为第 2条黄河的可能性。认为气象因素是影响重点产沙区沙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而长江上游地面物质侵蚀量和河流泥沙的发展主要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并考虑“长治”工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作 ,长江上游的河流泥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最后还根据该地区的现实情况 ,提出了进一步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土壤加速侵蚀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目前的问题在于向量——范围、侵蚀强度、侵蚀速率以及经济与环境的后果的可靠评价及其准确性。文献中的资料往往来自于勘察和调查以及根据大概的资料进行的推测。美国迪得逊计算出河流带入海洋中的泥沙量从有集中农业、牧业和其它活动前的100亿t增加到以后每年250亿~500亿t。杜得勒指出,由于土壤侵蚀以及其它因素影响,全世界现有农地退化速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137Cs法土壤侵蚀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长江上游地区侵蚀泥沙径流观测资料较少,难以确定不同类型土地侵蚀量。本文利用137Cs示踪法测定了长江上游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量,农耕地土壤侵蚀量介于758~9854t/(km2·a),非农耕地土壤侵蚀量介于310~4435t/(km2·a),紫色土裸坡侵蚀量高达12444t/(km2·a)。  相似文献   

4.
河流泥沙对水利工程具有巨大的危害性,泥沙淤积直接造成水库和湖泊容积损失,河道河床抬高,间接影响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效益的正常发挥.分析了玛纳斯河1960-2005年40余年不同季节河流泥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影响河流泥沙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泥沙年内分布具有极大的集中性,93%的输沙量都集中在夏季3个月.玛纳斯河各个季节的泥沙输移量表现为递增的趋势.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以上侵蚀发生区侵蚀模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802.78t/(km2·a)上升到21世纪初期的2056.82t/(km2·a),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156%.侵蚀等级由20世纪60年代的微度上升到21世纪初期的轻度.山区日益扩张的放牧活动以及森林采伐行为,是河流泥沙输沙量增加的驱动因素.输沙量的增加对河流电站和下游平原水库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影响.加强流域管理,严格限制超载,禁止采伐天然林,对山地水源地进行养护,是控制河流泥沙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泥沙沉积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洞庭湖是一个吞吐型的过水湖泊,其泥沙沉积量大,1951~1983年累计沉积泥沙约48.07亿t,年平均沉积1.5亿t。泥沙沉积于汛期,多为长江冲积物。严重的泥沙淤积,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十分强烈。泥沙沉积灾害发生在湖区,突出表现为洪涝、土壤潜育化和血吸虫感染。侵蚀灾害发生在山丘区,它导致土壤退化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加剧。加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和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提高人均产值,消除或减轻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从根本上控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灾害。  相似文献   

6.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内由于稀土矿产的无序开发,导致河流泥沙严重淤积。通过实测河流淤积泥沙断面,计算出在7 500 m长的河道共淤积泥沙30 193 t,考虑到输移比,整个流域内土壤流失量可达3 500 t/km2,平均侵蚀模数也高达1 150 t/(km2.a)以上,属于中等强度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发现,河流中淤积的泥沙主要来源于稀土矿开发的尾矿流失;土壤流失量高到99 730 t/km2,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4 000 t/(km2.a)以上,属于极强度的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须加强对稀土矿开发的管理,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将已废弃的稀土尾矿作为治理的重中之重,可有效地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由于长江上游人类活动增沙影响的复杂性和区域性,加上缺乏足够的实测水、沙量资料序列和试验数据,使得难以按白色系统准确描述人类活动的增沙影响。本文根据长江上游宜昌站60年代和80年代两个丰沙段的水沙量资料,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别建立了反映60年代和80年代长江上游来沙量逐年累积变化的状态模型GM(1,2)。通过对状态模型的重演和对比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的增沙影响相当大。据本文推算,如按目前的人类活动增沙速率发展下去,50年后,长江上游宜昌站年均来沙量将由50午代的5.2亿t、80年代的6.59亿t增加到7.51亿t。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对水文泥沙的影响是很大的。长江上游地区,人口剧增,破坏频繁,恶化了丰枯比,大量的泥沙输入长江干流,加大江水浑浊度,延长浑浊时间,沿江的水文站竟检测不出来。八十年代宜昌站的泥沙量完全同五十年代初等量,5.2亿吨。由此得出了“30多年来,长江上游的沙量没有变化,往后也不会出现本质变化”的凝固结论。本文仅就人类活动影响三峡工程增沙值作点初探,得到目前宜昌站平均沙量为6.59亿吨,50年后则为6.85亿吨。  相似文献   

9.
 通过涪江流域水文站控制区域的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分析,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作为侵蚀量计算单元,计算每个流域发生侵蚀的地块(即旱坡地、陡坡旱地、有林地、疏林地、草地、灌木地和裸地)侵蚀量,得到全流域年均侵蚀量为2 460万t/a,年均侵蚀模数为813.9 t/(km2.a),上游山地区侵蚀模数>1 000 t/(km2.a),紫色丘陵区侵蚀模数50~0800t/(km2.a);流域平均泥沙输移比为0.83,上游泥沙输移比>0.90,中下游丘陵区泥沙输移比在0.30~0.80之间,而在流域上中游山地丘陵衔接的冲洪积扇区的年均泥沙沉积量约144万t/a;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不存在固定的线性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流域面积是度量衡单位,而不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国主要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测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我国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需要测算多年平均侵蚀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主要江河泥沙测验资料和水土保持研究资料,采用河流泥沙输移比法和水土保持法,测算出我国黄河、长江等9大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量为53.10亿t,并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流域分区的泥沙输移比差异。结果表明:侵蚀总量以长江流域最大,黄河流域次之,淮河、珠江、辽河、松花江流域依次居后,闽江和钱塘江流域最少。  相似文献   

11.
12.
应用三川河流域所对应的不同降水条件、不同措施质量等级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指标,计算分析了流域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结果表明,70年代以来三川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效益较为显著。尤其是80、90年代,其拦沙效益平均较70年代提高20%以上,而80、90年代的蓄水效益分别较70年代增大1倍和3倍左右。并且与以往研究成果相比,本次计算的水土保持蓄水拦沙效益结果还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郭锐  王愿昌 《水土保持通报》1991,11(1):44-48,53
本文以泾河流域出口站(张家山站)1952~1985年34年实测输沙量为原始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一套灰色动态模型群,对泾河流域1976~1985年10年减沙效益进行了分析。用水文法比较得到了理想结果,为计算较大流域减沙效益提供了新方法,并为较大流域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现状及方法,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方法有:仪器直接测量法、数学模型法、元素跟踪法、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及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等。由于大多数模型不能对河口泥沙通量的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且精度不够等,笔者提出分析河口泥沙通量的研究方法-内插法研究河口泥沙通量。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有护坡林木沟渠的机械化清淤,研制出了1QY—0.9型悬挂式灌渠清淤机。该机通过起土铲将淤土铲起,沿轴向喂入到抛土部件中,由抛土部件中的抛土叶轮沿径向抛向沟渠坡顶。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平均清淤深度的变异系数为12.20%~13.80%;抛土距离的变异系数为21.50%~32.70%;生产率在抛土距离为11.75~4.90 m时为123.75~210.88 m3·h-1。该机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并且较为稳定,工作可靠性较好。与传统清淤机械相比,具有可进沟作业,不受沟渠护坡林木的影响,机动性好的优点,作业质量完全满足黄灌区排灌渠道清淤作业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沙粒粒径与含沙量对离心泵空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沙粒粒径与含沙量对离心泵空化特性的影响,对含沙条件下与清水介质下离心泵内部空化流场进行数值计算.所采用沙粒粒径分别为0.005、0.010、0.015 mm,含沙量分别为0.5%、1.0%、1.5%.通过对清水介质外特性与平头圆柱空化流动进行数值计算并与试验结果相对比,验证算法的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含沙量为1.0%时,随粒径逐渐增大,沙粒对空化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沙粒粒径为0.010 mm时,随含沙量不断增多,沙粒对空化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高压条件下,清水介质中无空化泡产生,含沙水流中均有少量空化泡产生.空化充分发展时,与清水介质相比,含沙水中空化泡分布表现为先增大、后接近、再变小.在沙粒磨蚀与空蚀的共同作用下,含沙水流条件下的扬程均低于清水介质下的扬程,且分别随粒径、含沙量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王茂沟淤地坝坝系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以王茂沟小流域为例,从自然灾害防治条件、林草覆盖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地质量、人类生存和动植物栖息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淤地坝坝系建设前后的变化,分析表明,淤地坝坝系建设在提高流域抗灾能力、促进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局部小气候和人类及动植物栖息条件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认识淤地坝的生态环境效益,对进一步推动淤地坝建设,实现黄土高原秀美山川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坝系相对稳定原理是淤地坝规划的理论基础。依据影响坝系稳定性的7个主要因素:坝控面积、坝数、总库容、可淤库容、坝前水深、防洪能力、淤地面积,以Matlab 7.0为平台,采用混沌神经网络(COBP)模型对马家沟流域13个坝系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坝系中有7个坝系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用坝系稳定系数来校核COBP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致,因此,可以判定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可信。此外,分析了7个坝系不稳定的原因,采用增加坝高和增加淤地坝数量的方法使7个不稳定坝系均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马家沟13个小流域淤地坝重新规划,形成的13个坝系全部处于稳定状态,可见COBP方法在确定流域坝系稳定方面具有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Variations in the plant growth media were achieved by combining kaolinite clay (<lμm esd.), silt (2–50μm esd.) and sand (100–250 μm esd.) in various ratios. Peds of different sizes were separated from an Okolona clay soil and used as a growth media. A layer (3 cm thickness) of the sand, silt or clay and their combinations were intercalated between sandy loam soil material in a lucite coated cardboard carton. After 21 days the plants were harvested and analyzed for a number of growth parameters and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nd micromorphology of the central control layer.

Germination and emergence of sorghum seed were delayed in the finer aggregates. An increase in aggregate size increased the root elongation. An examination of thin section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roots in the finer aggregates were grown in interpedal regions whereas in the larger aggregates roots were found in both the intrapedal as well as interpedal regions.

An increase in clay content of the central layer reduced the root growth. Silt also reduced root growth but not to the extent of the clay. Maximum root growth and penetration occurred in the mixture containing about 50 percent sand. Better root growth was observed in a sandy to sandy loam texture than clay to clay loam texture.  相似文献   

20.
煤矸石松散堆置体坡面侵蚀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对煤矸石堆置体水土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20,°25,°30,°35°4个坡度、放水流量为2 L/min,2.5 L/min,3 L/min,3.5 L/min的情况下,煤矸石堆置体的侵蚀产沙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较小坡度和流量下,侵蚀的脉动性、随机性、间歇性明显,径流体积含沙量变化幅度很大;在较大坡度和流量下,侵蚀呈现明显的突发性,泥沙移动具有类似泥石流移动的特征,在冲刷初期含沙量便达到最大值,随着时间的延续,含沙量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2)集中径流对煤矸石堆置体具有很强的冲刷作用,会造成严重的侵蚀,总侵蚀量的大小与设计流量呈线性关系,与坡面坡度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