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全人工条件下驯养多年的大鲵亲本的催产试验,结果发现在产前培育过程中的大鲵亲本体重增长在0~3kg之间的具有良好的催产效果,并观察在人为促产情况下,大鲵繁殖行为、生理等方面的某些特殊机制,以及对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其次是人工孵化过程中大鲵畸形胚胎的发生现象等。  相似文献   

2.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ividia nus(Blanchard))是一种野生珍贵动物。为保护和增殖大鲵资源,1978年我们对大鲵的人工繁殖作了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幼苗。但雌大鲵未经人工催产,大鲵的受精卵是从成熟的大鲵以人工托出卵带进行人工授精而得到的。如何采用人工催情,达到母鲵产卵与雄鲵排精,并使其受精,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1979年,  相似文献   

3.
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对2016年陕西凤县泓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县大鲵养殖场的大鲵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总结,该次共催产大鲵雌性68尾,雄性70尾,可用繁殖雄性19尾,有效产量时间产卵雌性30尾,获得卵子9 953粒,获得受精卵7 937粒,授精率80.3%,孵化出苗3 539尾,出苗率28%。  相似文献   

4.
大鲵的繁殖盛期在什么时候 ?关于这个问题 ,阳爱生在《大鲵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中指出 :“从雌、雄大鲵性腺发育情况综合分析 ,我们认为大鲵繁殖季节的盛期应是夏末秋初 (《动物学报》1 981年第 3期 )。”然而 ,有人按照“夏末秋初”论进行大鲵人工繁殖 ,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例如 ,陈金生将催产时间选在夏末秋初 ,待水温下降到 1 8℃时进行人工催产 ,未获成功 (《水利渔业》 1 999年第 5期 )。所以 ,笔者认为“夏末秋初”论或许有误 ,对大鲵的繁殖盛期尚需探索研究。为了探索大鲵的繁殖盛期 ,笔者于 2 0 0 1年借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聘…  相似文献   

5.
《畜禽业》2020,(6)
在进行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模拟,然后采用相应的培育技术,使雌雄亲体性腺发育同步成熟,根据其综合特征进行繁殖最佳时间段的判断和分析,采用人工授精和催产的处理方式进行繁殖,同时还要使用孵化装置来促进孵化率的提升,就人工繁殖大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在大鲵亲本培育期间,通过投喂活体饵料以及调控水温、水流、光照等措施,促使大鲵亲本性腺同步发育,并且优化了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技术,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显示:2015年共培育亲本37尾,其中35尾(雌鲵19尾,雄鲵16尾)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后,2批共19尾雌鲵全部产卵,共收集卵9 157粒,产卵率为100%;人工授精24 h后,卵的受精率达85.6%;经35~38 d孵化,平均孵化出苗率为72.0%,远高于通常情况下人工繁殖的平均水平(5%~10%)。  相似文献   

7.
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池养大鲵人工繁殖成功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石门县大鲵繁育中心合作,开展了对大鲵的资源保护和增养殖技术研究。1995年9月7日对一组大鲵进行催产试验,9月10日开始产卵,9月15日产卵结束,共产卵804粒,经过近40天时间的孵化,出苗10尾,孵化率...  相似文献   

8.
<正> 由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大鲵集约化养殖技术及其人工繁殖研究”课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1987年从自然产区引进的大鲵在人工生态条件下,经过几年的养殖,摸索到大鲵的亲本培养技术和性腺成熟指标,并选择适当药物和剂量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率从1989年的♀28.6%和♂36.8%提高到1992年的♀65%和♂65.7%。人工授精技术进一步完善,1992年平均受精率30%,最高可达98%,平均孵化率达45%,获人工大鲵幼苗140余尾,并解决了幼鲵的开口饵料,幼鲵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9.
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同一群体的亲鲵发育成熟的时间差距较大,给人工繁殖造成一定难度,把握好催产时机是提高催产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在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亲鲵选择Ⅵ龄以上,大部分个体4~10kg,体格健康,肉眼观察、手摸明显有性腺发育特征。亲鲵来源有本地野生和纯人工养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促使雌雄大鲵性同步发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经济价值极高。大鲵具有特殊的生殖生理特性,在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往往是雌性性成熟了,雄性还没有成熟(活体)精子,而雄性性成熟了,雌性卵母细胞已经退化,这种雌雄性发育不同步现象,严重影响了大鲵的人工催产和受精。因此,研究解决雌雄大鲵陛同步发育问题,对提高大鲵卵子的受精率至关重要。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内因是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大鲵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之间的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11.
大鲵学名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产,故又称中国大鲵,属两栖纲(Amphid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otobranchidae),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用以及科研方面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大鲵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雄性发育不完全同步,雄性发育差,“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大鲵人工养殖的健康发展。作者于1999年~2003年先后在湖南省衡阳市白鹭湖农场和湖南省大鲵救护中心从事大鲵的人工繁养工作,从亲鲵饲养、人工繁殖、幼鲵培育到大鲵病害防治,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现综合报道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大鲵苗种价格较高,从事大鲵繁殖的利润空间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大鲵养殖场尝试进行大鲵的人工繁殖.要做好大鲵人工繁殖工作,亲本培育是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区分大鲵亲本的性别并进行针对性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外,对于参繁大鲵需要有合理的性比搭配,并且在注射催产剂时雌雄亲本的注射剂量和次数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大鲵亲本的性别将会严重影响繁殖工作的进展,进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仅从目前关于大鲵研究报道的情况看,对幼鲵阶段和成鲵的非繁殖期进行大鲵的雌雄性别鉴别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而对于接近繁殖期的亲鲵,目前,多从以下七个方面区分大鲵性别:  相似文献   

13.
鲈鲤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鲈鲤(Percocypris pingi)的全人工繁育技术,2012年对人工驯养的鲈鲤亲鱼进行了4批次共计23组催产试验,在4种不同的催产剂组合中选出催产效果较好的一组,于2013、2015年再次应用,分别进行了6组和10组鲈鲤人工繁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催产效果较好的催产剂组合为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对所有雌亲鱼采用一次或多次注射,每次注射的催产剂量为PG每千克鱼体质量不超过8 mg,LHRH-A_2每千克鱼体质量不超过12μg。采用2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为总剂量的1/8~1/6,余下剂量第二次注射完。在水温17~21℃的条件下,效应时间为12~20 h。结果表明,对养殖条件下的鲈鲤进行人工繁殖是可行的,但亲鱼培育和苗种孵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鲵人工孵化生态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人为控制光照强度和水温、适当调节水质的条件下,中国大鲵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利用充分曝气过的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均可孵化出大鲵幼苗。  相似文献   

15.
2000—2002年进行人工催产获得成功,利用养殖的子代作为亲本进行人工繁殖,共催产942组,产卵828万粒,受精率83.9%,出苗568万尾,孵化率81.8%,为花hua繁育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的深山密林的溪河间。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捕杀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野生大鲵资源日趋减少,属频危动物,故被国家列为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们从2004年开始对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珍贵的野生保护种类,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珍稀动物养殖种类。 目前,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受精率不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广东梅县海霞水产品有限公司曾开展大鲵人工授精技术方法的比较研究,以优化人工授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精率。近期,公司还在大鲵亲本培育技术环节进行探索试验,通过优化亲鱼培育技术提高大鲵精子和卵子质量,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催产物条件下草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生长性能进行比较试验,旨在探索提高草鱼孵化率及苗种成活率的有关因素。一、试验条件和方法1.试验时间从2004年11月至2005年7月。2.试验前准备(1)池塘条件:试验池两个,面积各为2亩,池塘编号为1#、2#,池深2.5米,水深2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青鱼人工繁殖技术,我们在总结过来青鱼人工繁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83年冬,确定以江永县鱼苗鱼种场为基点,开展青鱼人工繁殖试验,从青亲鱼培育和人工催产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索。1984年催产二组青鱼,一组人工授精成功,一组未产;1985年催产二组青鱼,一组获得自然产卵成功,一组人工授精;1986年又催产二组青鱼,均获得自然产卵成功。三年的试验结果不同,究其原因,一是青亲鱼培育管理逐年有所改进,二是催产技术作了一些  相似文献   

20.
人工生态条件下提高大鲵催产率技术初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人工生态下强化培育大鲵亲本,确定性腺成熟指标,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进行催产,大鲵的催产率从1989年(♀)28.6%(♂)36.8%提高到1992年(♀)6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