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菌根是生态分布较广的一类植物共生体,其生态功能为大众所认可。一些植物根际微生物对菌根共生体的建立及其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内蒙古地区优势菌根真菌之一的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SP7)为研究对象,选择从其菌根际分离得到的2株具有溶磷钾能力的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15)和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K2),研究2株根际细菌对褐环乳牛肝菌在纯培养条件下的促生长作用。结果显示,在纯培养条件下,2种细菌对菌根真菌菌丝的促生作用有赖于培养的先后顺序,其中P15对菌根真菌SP7促生作用最高可增加30.7%;K2对菌根真菌SP7促生作用最高可增加34.7%。菌根真菌SP7对P15和K2的促生作用在真菌培养液的加入量为细菌培养基的1/2时达到最大,细菌OD值分别为2.421 6和2.489 1;同时接种3种菌解磷解钾效果为最好,培养10 d后,培养液中可溶性K的质量浓度为9.46μg/mL;可溶性P的质量浓度为720.07μg/mL。  相似文献   

2.
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根际Pb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旱稻根际土壤中重金属铅(Pb)化学赋存形态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Pb处理水平(0,300,600 mg/kg)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 Glomus mosseae对旱稻(Oryzal Sativa L.)根际Pb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处理下,旱稻根系侵染率以及根外菌丝量随着土壤Pb含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Pb处理下根际pH;300 mg/kg Pb处理下,接种显著增加土壤球囊霉素含量,600 mg/kg Pb处理下,接种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球囊霉素含量(P<0.05);在Pb处理下,与未接种处理相比,接种处理显著提高可交换态Pb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盐结合态以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含量,却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Pb含量(P<0.05)。这说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旱稻根际土壤中Pb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3.
矿区复垦土壤接种丛枝菌根对玉米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质条件(10cm土5cm尾矿、8cm土7cm尾矿、5cm土10cm尾矿)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照)两种处理对玉米生物量及植株中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接种与否,植株的生物量都随覆土厚度增大而增大;与非菌根植物相比,接种菌根真菌的植株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元素,而向地上部运移的Na较少,抑制了植株积累过量的Na盐;地上部Zn和Cu的含量受接种菌根的影响不大,而接种菌根降低了地上部Mn的含量。植株生物量及其植株体内的营养元素含量,接种菌根真菌后,覆土少的(覆5cm厚的土壤于10cm厚的尾矿上)相应高于不接种且覆土厚(覆10cm厚的土壤于5cm厚的尾矿上)的,说明接种菌根可以抵消由于覆土少而导致的植株生物量降低,并且对尾矿充填复垦土壤的植被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谢家沟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地群落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侵染特征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采样,分析了4种典型草地(山地草甸、草甸草原、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与AM真菌的侵染状况和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草地类型典型植物均能被AM真菌侵染,草原化荒漠、草甸草环与草原换位置、山地草甸的平均菌根侵染率分别为79.90%、89.04%、85.93%和68.66%,草甸草原是侵染状况最好的草地类型。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AM真菌侵染呈正相关关系,盐分和p H与AM真菌侵染为负相关关系,但土壤总盐含量在2.1 g/kg左右时侵染率、侵染强度最高。自然条件下土壤因子与菌根的侵染及发育状况密切相关,土壤养分的高低制约着AM真菌侵染强弱,有机质和盐分是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蒙古扁桃AMF多样性及其AMF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区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为对象,对野外采集的蒙古扁桃营养根进行外生菌根形态观察及采用Phillips﹠Hayman染色方法观察根内丛枝菌根结构,同时通过形态学方法对根际孢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采样品未发现外生菌根侵染,而丛枝菌根的侵染频度高达97%以上,在根际土中共鉴定出丛枝菌根真菌4属11种,和一个未知种,其中瑞氏无梗囊霉和摩西球囊霉是蒙古扁桃根际土中的优势种。另外,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摩西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对蒙古扁桃进行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摩西球囊霉接种处理下,蒙古扁桃营养根细胞内形成菌丝、丛枝、泡囊等典型的丛枝菌根结构,而地表球囊霉接种处理在蒙古扁桃营养根内未形成丛枝菌根结构;摩西球囊霉在形成丛枝菌根后明显促进了蒙古扁桃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珍珠岩为培养基质的半液培实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营养液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玉米的影响。研究表明:菌根真菌侵染率随着外界氮、磷浓度的升高而下降。高浓度或低浓度的外界氮或磷存在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营养无贡献。在正常的供氮(2mol/L)和供磷(0.1mol/L)条件下,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生物量、磷含量,但对氮含量影响不大,菌根对玉米磷素营养的改善大于氮素。  相似文献   

7.
从陕西三个不同地区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黄豆 根围土壤中分离出丛枝菌根真菌,均为聚球囊霉属,已鉴定的有七种,分别为: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缩球囊霉(Glomus constrictum)、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聚球囊霉(Glomus aggregatum)、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um)、双形球囊霉(Glomus dimorphicum)。所调查的作物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湿润育秧,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秧盘不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秧盘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育秧肥不同施用方式(100%秧土混施、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100%秧土底部撒施)下水稻机插秧苗的形态、干质量、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发根力,以探索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结合育秧肥底部撒施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改进麻纤维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结果表明,秧盘垫铺麻纤维膜明显提高了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相比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的处理,秧盘垫铺麻纤维膜处理的秧苗表现为秧苗壮实,秧苗根冠比、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发根力均有所提高。育秧肥底部供应提高了秧苗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提高了秧苗植株可溶性糖含量而降低了硝态氮含量。随着育秧肥底部撒施比例的增加(从100%秧土混施到100%秧土底部撒施),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9.2%,根冠比增大了60.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38.6%,硝态氮含量降低了8.2%;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8%,根冠比增加了2.6%,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41.3%,硝态氮含量降低了7.8%。水稻秧苗根系活力和发根力均在育秧肥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方式下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相比混施于育秧土中,育秧肥底部撒施可以提高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可与麻纤维膜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宿主植物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 mosseae)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4种宿主植物都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综合比较菌根长度、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3项指标,高粱敖杂1号对真菌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宿主植物菌根长度及根中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与根外孢子数呈显著正相关,而宿主植物中磷质量分数与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不同宿主植物甚至同种宿主植物不同基因型的品种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状况不同,宿主植物的菌根长度及根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对菌根真菌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丛植菌根在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大面积尾矿废弃地的产生,已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模拟生物学试验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适应尾矿逆境和尾矿植被重建中的潜在作用。采用铁尾矿盆栽的方法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大豆生长、菌根侵染率及尾矿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的大豆侵染率较高,且大豆根系接种菌根的大豆根系氮、磷、钾含量高于对照(CK),最高高出对照2倍以上,在接种不同含量的菌根真菌的试验中(10 g-25 g-50 g),大豆的生长量和养分含量均呈现“低-高-低”的现象。通过试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很好地促进大豆在铁尾矿中的生长,提高大豆对尾矿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尾矿生态复垦起到了积极作用。试验将菌根技术引入到铁尾矿库的生态恢复研究中,利用植物与丛枝菌根相互用,使植物能够更好地在铁尾矿中生长,为铁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氮素营养对广宁红花油茶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不同N素供应水平对广宁红花油茶苗期生长以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每株0、1000、2000、3000、4000、5000 mg 6个施肥量处理(编号为Ⅰ~Ⅵ),对广宁红花油茶幼苗进行N素指数施肥试验。每次施肥后都对油茶幼苗进行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光合特性的测定,处理分析数据,来探究不同N素供应水平对其苗期生长、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素指数施肥对植物的生长及光和特性有显著影响:(1)经指数施肥处理(Ⅱ~Ⅴ)的广宁红花油茶苗高均显著大于对照处理Ⅰ。其中,处理Ⅴ的苗高和地径最大,处理Ⅱ的生物量最大。从各处理间广宁红花油茶苗期生长表现的变化情况分析,各生长指标受N素影响的大小顺序:苗高>生物量>地径。(2)广宁红花油茶各施肥处理间光合生理特性指标有显著差异。净光合速率基本上都呈现出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N素施用量的增加,气孔导度2次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减小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由于受到气孔导度的影响,表现出与气孔导度相似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施磷量对黑木相思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黒木相思苗木生长变化对磷肥的反映机制,本研究对1a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苗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7个不同施肥量处理(0、50、75、100、125、150、200 mg P/株),测定并分析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施磷量对苗木高生长、地径、生物量(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根系的生长都起促进作用,随时间和施磷量的增加,黑木相思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苗高、地径、生物量总体表现均有所增加,总量为100 mg/株的等量施磷量对苗木生长促进作用效果最佳,试验结束时(即施肥第12 wk),该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苗高、地径、生物量(地上、地下部分)分别为417.09 cm、35.16 cm2、0.46cm、0.48cm3、36.2mm、2.30mm、1.236g(地上部分)、0.227g(地下部分),其中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1.2%、110.7%、61.2%和127.1%。  相似文献   

13.
试验设置全素(control)、缺氮(-N)、缺磷(-P)、缺钾(-K)、缺钙(-Ca)、缺镁(-Mg)、缺硫(-S)7 个处理,对广州红花油茶幼苗进行缺素施肥试验,通过测定苗高、地径、叶面积以及叶周长等指标,探究不同缺素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N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幼苗苗高和地径影响最大,表现为抑制作用;(2)各缺素处理对广宁红花油茶苗高影响顺序为:-N>-Ca>-K>-Mg>-S>-P,对地径影响大小顺序为:-N>-S>-Ca>-Mg>-P>-K;(3)缺素处理对幼苗叶片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冠果幼苗对盐胁迫的生长策略响应和耐盐性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盐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影响,对不同浓度配比(0%、0.2%、0.5%、0.8%) 盐分(NaCl:Na2SO4=9:1)胁迫处理下一年生文冠果幼苗的存活率、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茎叶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幼苗生长指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轻度盐胁迫(0.2%)处理下,地径、根系干重、根冠比高于对照;而中度(0.5%)和重度(0.8%)胁迫处理幼苗各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对照、轻度和中度胁迫幼苗存活率为100%,重度胁迫幼苗存活率下降明显。试验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轻度胁迫对幼苗存活和抑制作用弱于中度和重度胁迫,当幼苗受轻度胁迫后通过增粗茎干,增加根系的生长发育,来维持幼苗的正常生长;将总生物量抑制率为50%的盐浓度定义为该幼苗的耐盐性阈值,文冠果幼苗的耐受阈值的盐浓度为0.8%。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美丽异木棉等4个树种的苗期生长以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指数施肥法对4个树种幼苗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生长差异显著,各生长指标受氮素影响较大的是生物量和苗高,地径的变化幅度最小;(2)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光合生理指标有显著差异,随着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美丽异木棉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趋势,蒸腾速率呈现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杜鹃红山茶、红花荷和火焰木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呈现出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科学培育闽楠大容器苗,在福建沙县进行了闽楠大容器苗移植方法和光照条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年生美植袋苗移栽的方法可提高成苗率;美植袋苗移栽法、空气切根处理和带肥移植等能显著提高苗木的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和质量指数;光照条件对闽楠大窗器苗的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质量指数有着显著性以上的影响,但对根冠比无显著性影响,最佳的光照条件为50%全日照。采用美植袋苗移栽法、空气切根处理、带肥移植等培育措施和50%全日照可提高闽楠大容器苗培育成效。  相似文献   

17.
以红翅槭A苗、B苗为供试材料,根据N、P、K 3要素不同水平设3种不同的养分比进行施肥,通过对红翅槭树木生长及生理指标测量分析,筛选相对合理的施肥配方。结果表明:不同的配方施肥对红翅槭幼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N、P一定时,增加K肥有利于地径、树高的增大;K一定时,增加N、P肥有利于红翅槭A苗叶面积的增大和有利于红翅槭A苗、B苗叶绿素含量的增大。所设3个施肥处理中,促进红翅槭幼苗生长的最优配方为配方2,即每株红翅槭幼苗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3、10、5 g/株,对红翅槭A苗地径、树高、叶面积、叶绿素值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来自湖北和湖南5个地区的21个红椿优树半同胞家系为研究材料,在四川泸县进行分家系容器育苗,通过对1年生容器苗苗高和地径的观测和分析,进行苗期生长比较与优良家系选择,以期为红椿苗期优良家系选择及后续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苗高和地径变幅分别为14.33~55.50 cm和3.03~6.64 mm,不同家系间苗高和地径均有极显著差异,具有很好的家系选择基础。绝大部分家系的苗高和地径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家系苗生长较为均匀一致,对今后家系的选择和利用有利。21个家系中,以‘利川17号’生长最好,苗高和地径均最大,苗高和地径分别为51.90 cm和6.26 mm,遗传增益分别为43.08%和22.61%。21个家系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952和0.839,苗高受到的遗传调控更高。以苗高为主进行苗期选择,选择出‘利川17号’、‘宣恩10号’、‘宣恩20号’3个优等家系,入选率14.29%,苗高和地径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30.99%和18.27%。选择的3个家系选择差大,选择率低,遗传增益高,可为后续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田间施加AM菌剂对大豆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进一步揭示在大田条件下施加丛枝菌根(AM)菌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大豆为研究对象,田间播种时分别施加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2种AM菌剂,以施加化肥处理(F)和既不施加菌剂也不施加化肥(CK)做为对照,研究AM菌剂对大豆生物量、根瘤数和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AM真菌在田间条件下都能侵染大豆根系形成菌根,GM处理的大豆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86.6%,GI处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达到78.3%。施加2种AM菌剂可显著提高大豆植株的生物量,GM、GI处理的大豆产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7.38%和3.88%。施加AM菌剂的大豆根瘤数显著高于CK处理,说明AM真菌能促进大豆根瘤的形成,从而提高大豆的固氮能力。施加AM菌剂可显著提高大豆根际土壤脲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且在大豆分枝期酶活性达到最大。另外,施加化肥能抑制脲酶的活性,使土壤中脲酶活性降低,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为AM菌剂在田间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光质对油茶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短期内不同光质处理对油茶嫁接苗高度和地径影响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明:嫁接苗的高度和地径在各处理间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性差异,且全光照下生长的油茶嫁接苗的高度和地径均高于室外环境生长;综合不同光质下油茶嫁接苗的高度和地径的多重比较结果得出,蓝光更有利于油茶嫁接苗的伸长生长和增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