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江平原退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世岩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67-170,174
针对不同退化程度的湿地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退化湿地土壤剖面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退化湿地土壤的温度特征变化、电导率状况变化、土壤的水分特征变化和土壤容重变化。研究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湿地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物理性质,在未退化湿地→轻度退化湿地→中度退化湿地→重度退化湿地→已垦湿地(农田)的湿地退化研究样带上,湿地土壤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电导率呈降低变化、土壤水分呈降低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升高的变化规律。土壤表层与下层相比较,土壤表层温度、含水量与容重均高于土壤下层;在电导率的变化中,除了未退化湿地土壤的下层高于表层以外,其它退化状态的湿地土壤均为表层高于下层。另外,对退化湿地土壤的各物理特征在空间距离上的退化过程进行模型模拟,发现指数增加(或分解)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湿地土壤物理特征的空间退化过程。本研究将有助于理解退化湿地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查明湿地的退化机理,为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纳帕海是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沼泽面积缩小,湿地类型改变,沼泽逆向生态演替,纳帕海湿地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对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恢复对策(科学管理大型家畜,有序文明开展旅游,提高思想意识,采取退耕还湿、社区共管措施等),旨在推动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3.
拉萨市拉鲁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城市湿地 ,地处海拔 3 64 5m的内陆地带 ,对调节拉萨市干燥的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拉鲁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特别是中干渠排出了湿地约 70 %的水量 ,极大地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要抑制湿地的退化 ,恢复原有的生态 ,最主要的是解决湿地的水源和排水问题 ,为此必须对中干渠工程进行综合整治。提出了中干渠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尕海洪泛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南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内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的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恢复生态学原理和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洪泛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洪泛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均表现为未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重度退化中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与未退化洪泛湿地相比,轻度、中度、重度退化洪泛湿地的平均土壤最小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饱和蓄水量较其分别降低19.20%,47.91%,55.11%;11.24%,5.16%,16.49%;11.61%,1.93%,11.84%,非毛管蓄水量表现为重度退化(431.01t/hm2)中度退化(393.01t/hm2)未退化(303.81t/hm2)轻度退化(255.22t/hm2)。(2)各洪泛湿地的土壤平均速效N、P、K、全量N、P、K和有机质(SOM)向表层聚集明显;与未退化洪泛湿地相比,轻度、中度、重度退化湿地的土壤速效N含量分别降低25.91%,34.40%,37.03%,速效P含量分别降低16.91%,32.96%,40.53%,速效K含量分别降低14.48%,33.96%,41.42%,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0.57%,22.01%,22.73%;各湿地的C/N比在17.11~20.69之间,未退化湿地最低;pH变动范围为7.76~7.92,未退化湿地最高。(3)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容重逐渐增加,孔隙度逐渐减小,持水和蓄水性能逐渐降低,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环境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具有供水和调蓄、净化水体、缓洪滞沥、抗涝减灾等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水是湿地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以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湿地白洋淀为例,分析了湿地面临的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湖泊萎缩、湿地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定量评价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退化的碳储存潜力,研究通过土壤剖面法,收集了3个样点的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样品(原始泥炭地0—200cm、中度退化沼泽湿地0—100cm和重度退化泥炭地0—100cm)。研究表明:(1)中度退化沼泽湿地(1.11±0.18g/cm~3)和重度退化泥炭地(0.72±0.04g/cm~3)土壤容重平均值较原始泥炭地增加了251.8%和129.7%;中度退化沼泽湿地(46.18±6.61g/kg)和重度退化泥炭地(87.37±6.36g/kg)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较原始泥炭地降低了74.2%和51.1%。(2)土层深度为0—100cm时,原始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中度退化沼泽湿地(384.73±95.57t/hm~2)显著高了47.0%,而与重度退化泥炭地(518.39±33.07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无显著差异;当原始泥炭地有机层增加到0—200cm后,中度退化沼泽湿地和重度退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原始泥炭地(1 088.17±172.84t/hm~2)降低了64.6%和52.4%,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降低可能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原因。尽管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但仍是中国(102.89t/hm~2)和全球(116.56t/hm~2)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5倍,该研究可为保护与恢复若尔盖高原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植被退化对青藏高原东部尕海湿地枯落物分解的影响,为湿地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分解袋法,研究尕海泥炭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不同植被退化梯度湿地枯落物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各植被退化阶段湿地枯落物分解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植被退化总体抑制了枯落物分解,但不同湿地类型枯落物分解对植被退化响应有所不同;在生长季内(5—9月),沼泽泥炭植被未退化枯落物分解速率显著高于退化(p0.05);沼泽化草甸平均分解速率排序为:未退化(0.028 9g/d)中度退化(0.028 7g/d)轻度退化(0.028 0g/d);各植被退化阶段湿地的枯落物分解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2014年分解较快,2015,2016年相对较慢;温度和降雨对各退化阶段枯落物分解速率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显著。[结论]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枯落物分解动态受到枯落物自身性质、气候条件、土壤营养状况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相比而言,受枯落物性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天津市为例,分析缺水型特大城市湿地退化的各种因素与湿地退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筛选出导致湿地退化的关键因素,为制定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结果]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湿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水资源量的减少导致湿地补水不足是直接的自然因素。农业人口比例和人均水资源量是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污水排放量和降雨量是湿地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密度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水资源短缺、围垦和建设占用是造成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和人工硬质护岸改造是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的主要原因,污水排放和农业化肥的使用是造成湿地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植被群落和土壤酶活性对湿地退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油田开发、人类活动增多以及环境变化,滨海湿地发生了局部退化.为了探讨湿地退化的机制,在该地区选择典型湿地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基本是由白茅→柽柳→碱蓬→到光板地进行演替的.在湿地演替过程中.光板地、碱蓬群落、柽柳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白茅群落相比,分别降低了81.0%,67.4%,59.5%,全氮含量则分别降低了61.1%,59.6%,41.2%,速效P含量分别降低了19.5%,7.9%和4.7%.同样,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酶活性从白茅群落→光板地,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也逐渐降低,盐分含量则逐渐提高.这说明植被的演变与湿地退化几乎是同步响应的.土壤盐碱化,加快了植物群落的退化演替,植物的退化又反作用于土壤,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向着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转化,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土壤水盐运动是盐渍土演变过程的核心,也是影响湿地植被演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七里海湿地环境生态系统退化与修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里海湿地位于天津市宁河县境内,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和人为共同的影响,七里海湿地环境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水资源趋于枯竭,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修复退化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系统,必须采用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融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主要解决湿地面积恢复、水资源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等问题的修复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生物利用与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述了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加强法制建设与湿地科学研究,综合整治,建立生物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利用模式和具有湿地特色的产业结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湿地系统之一,具有多方面功能和价值,主要由河流、湖泊、水田、沼泽、滩地、库塘等几种类型组成。本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段的Landsat MSS和TM影像及GIS技术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最多。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湿地的改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是湖泊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湿地景观的改变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13.
荆江三口的水沙变化过程是影响洞庭湖发育的重要环节,对洞庭湖的稳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荆江三口五站1951—2014年的水沙观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着重研究长江荆江三口近60年水沙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探讨水沙变化对洞庭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荆江三口分泄长江径流量、输沙量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也导致三口五站中的四站出现功能性断流,且断流天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降水量减少、水利枢纽工程等人类活动是影响三口水沙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荆江三口水沙变化对湖盆结构及洞庭湖形态起着重要的调控与制约作用,其分泄水沙能力的减小也导致了洞庭湖湖面面积萎缩、容积缩小,不过洞庭湖寿命随着水沙的衰减而增加。正确认识荆江三口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对洞庭湖的影响,可为三口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洞庭湖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干扰,鄱阳湖湿地的景观结构和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论述了鄱阳湖的湿地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并在阐述湿地调蓄功能衰退、生物资源减少、水文和气候调节功能降低等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立可持续利用的湿地农业景观结构、稳定湿地面积、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及时协调人--湖关系等鄱阳湖湿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强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6):98-100
依据多年监测和调查资料,分析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提出了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从1949年至今洞庭湖容积减少了约43%,湖泊萎缩严重,调蓄能力下降,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39次。20世纪90年代,湖泊水质污染加剧,总磷污染指数增加了7.04倍;1999年藻类数量最高达22万个/L,水体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湿生物种减少,一些湿地动植物已经很少见到;底栖动植物的密度虽然变化不大,但其组成从1982年以水生昆虫及幼虫为主,到1996年变化为以软体动物为主,正表明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三峡水库运行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洞庭湖水生态环境将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目前要加强洞庭湖综合整治,进行湖泊生态恢复与重建,以维持洞庭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沙条件变化及其对江湖关系、水情响应、冲淤变化等的影响,以水沙过程变异为主线,利用最新水沙观测资料,采用水文描述法、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数学计量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水沙变异特征和江湖水沙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从年际和代际尺度上看,长江上游降水量减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异的主要因素;(2)洞庭湖流域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三口分流分沙的锐减,并呈现三口口门趋于淤积的状态,藕池河和虎渡河逐渐走向衰亡;(3)从洞庭湖泥沙沉积量过程线来看,2003—2011年洞庭湖的累计泥沙淤积量仅为3 411万t,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3.5%。  相似文献   

17.
基于TM影像的升金湖湿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徽省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建立升金湖湿地生态安全(PSR)模型,并探讨其驱动力,为进一步开展升金湖湿地保护及其恢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用1986,2003,2011年的3期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进行分析。[结果]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大,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幅较显著;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类型呈多样性发展;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数增加,将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片断化越严重,也会影响到湿地的调蓄能力,改变整个湿地的水文情势,减弱湿地的生态效益;另外,景观格局变化下的湿地生态安全指数趋于逐年下降状态,湿地生态安全形式处于预警状态,形势不容乐观。[结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围垦等活动的加剧,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的改造导致了自然湿地面积相对减少,升金湖湿地生态功能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成为湿地格局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潘琼    潘峰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317-323
同等条件下开展了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垂直流、潜流和表面流人工之地)对洞庭湖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NH4+-N,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的进水浓度与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出水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保持一致,冬季明显高于夏季,洞庭湖进水中NH4+-N,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浓度均高于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出水浓度,相同时期,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出水水质NH4+-N,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浓度基本表现为表面流 > 潜流 > 垂直流;(2)3种类型人工湿地对T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的去除率依次表现为垂直流 > 潜流 > 表面流,而对NH4+-N的去除率依次表现为垂直流 > 表面流 > 潜流,其中以BOD5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最高),但3种类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差异均不显著(p > 0.05);(3)3种类型人工湿地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垂直流 > 潜流 > 表面流,差异均显著(p < 0.05),垂直流人工湿地植被N含量、P含量、N积累量和P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潜流和表面流(p < 0.05);(4)3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植物的N,P积累量分别与生物量、N含量、P含量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 < 0.01),人工湿地植物生物量对N,P积累量的影响大于植物体内N,P含量的影响,可以通过生物量来评价人工湿地植物对N,P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9.
简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及农业利用现状,对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根据湖区湿地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提出适应各环带湿地资源开发的若干生态农业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生态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化的地形梯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量变化和垂直分布两个层面分析了洞庭湖区1990-2015年期间生态用地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化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洞庭湖区生态用地由1990年的17 215.77 km2增加到2015年的17 258.28 km2。其中湿地数量增加,林地、草地数量减少。(2) 生态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856.7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 393.28亿元,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明显。(3) 低地形梯度(1~10)为湿地的优势分布区;高地形梯度(30~50)是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区。生态用地的转入和转出在不同时期交替进行,转入主要集中在较低的地形梯度上,而转出覆盖的梯度更广。(4) 生态服务价值优势分布区逐渐向低梯度聚集,中高梯度贡献的生态服务价值比例明显下滑。在明晰生态用地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垂直分布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生态管控和建设,实现洞庭湖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