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N·b炭素凝集反应进行家蚕原种补正检微捡出微孢效果显著。经西农大蚕桑系蚕病组实验室内和五个示范种场捡出原种的验证:微孢检出率均在82.98%—100%的范围内;检出原种微孢浓度最小是1~5×10~3个/ml,最大是10~4—10~5个/ml,是一种适合捡含微量少的检微好方法。不仅如此,N·b炭凝反应检微的适用范围广,只要微孢的表面抗原与N·b抗血清相同,既能捡母蛾,又能捡原种中感补正蚁蚕及苗、尾蚁、转青死卵的微孢,还可进行1~3龄迟蚕,病弱蚕的预知捡微,但以捡原种中感补正蚁蚕及苗、尾蚁,转青死卵和1~3龄迟蚕,病弱蚕的捡微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正> 经过3~4年实验室内和生产中的应用试验,证实N.b炭素凝集反应不仅能应用于原种补正检微,还能应用于1~3龄稚蚕期迟、小、弱蚕的预知检查。经三年750个样品的试验研究,N.b炭素凝集反应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大,能检出镜检不能检出的低浓度微孢样品,经三次试验的证实,N.b炭素凝集反应检出微孢样品浓度范围是3.1×10~3、粒1ml~7.5×10~6粒/ml,故用炭素凝集反应检微比镜检检出的有微样品数多5.1倍。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1.家蚕微孢r~IgG致敏炭素母液:用西  相似文献   

3.
对700个母蛾用N.b碳素凝集反应法进行检微,碳检检出率为95.45%,对检的镜检检出率为22.72%.碳、镜检检出率的比值是4.2倍(即碳检有微数>镜检有微数);碳检发生的阳性反应样品,再用显微镜复检有微吻合率达100%,准确性大,误判率为零.检出微孢灵敏度高,最高N.b浓度是7.5×10~6个/ml,最低N.b浓度是2.5×10~3个/ml,可视为碳检700个母蛾批的检微浓度范围,以上数据证实用N.b致敏碳素检查母蛾微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血清学检验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原种及交杂种补正检查,已取得初步的成绩。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年复一年的蔓延,特别是1989年有微原种及交杂种烧种数猛增,对我省蚕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研究者均想尽快的寻找出一种检出率高的方法使有毒种漏检接近于零,拟似微孢得到判断或找到有效口服防微药物经过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与蚕种公司的合作研究,四年来血清学检测微孢技术的应用研究及1990春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蚕病组,北碚蚕种场、永川蚕种场的多点试验,血清学检微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蚕种补正检查,灵敏度高,准确性大,并能克服有毒蚕种漏检的难题,在原种及交杂种的补正检查上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炭素凝集反应法和常规镜检检微法用于蚕种生产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炭素凝集反应与常规检微法比较,炭素凝集反应法具有更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在补正检查,稚蚕预知检查上其微孢检出率约高于常规检微法.最后调查,其蚕蛾感染率,母蛾胚种传染率均低于常规检微法,表明炭素凝集反应法推广应用于蚕种生产上是可行的,并能有效地克服现今蚕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有毒种漏检问题.  相似文献   

6.
综合防治菜粉蝶微孢子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崇科  雷霆  傅图强 《蚕学通讯》2004,24(4):33-33,37
1 菜粉蝶微孢子虫在北碚蚕种场发现 2004年春季我场在原种制种过程中,在对苗蛾进行镜检时,发现形态、大小、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与N·b不同的异性微孢子虫,立即引起了场领导的高度重视,指派分管生产的总农艺师与市级质检员将该孢子虫样品送西南农业大学请蚕病专家鉴定,初步结论为菜粉蝶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血清学诊断的研究:玻片凝集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微孢子虫种间孢壁抗原的差异性,用本法制取的抗N.bombycis孢子血清,对N.bombycis孢子有特异性凝集反应.凝集效价为2048.应用玻片凝集法试验表明,抗Nb血清对同源微孢子虫的反应明显,对异种微孢子虫无反应,用2%KOH(10小时)、2%HCOH(10小时)、高温(100℃2小时)处理N.bombycis孢子,其孢壁抗原性未受破坏.应用玻片凝集法鉴别蚕微孢子虫,有特异性强、反应快、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有一定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蚕病学科     
1.货自然林汉光潘少蜡等 l 983、l 984家蚕普通干中母蛾微粒子病抽检法的改进和实施 四川蚕 业 .i:.1卜16.1:57 6l2.黄自然 农朝志 陈}记明等 l 99l 家蚕原种母蛾做粒子病集团检驻研究仞报 广东蚕丝通讯 3:2卜293.陈汉明 农朝志 黄自然等 l 99i 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研究总结 广东蚕丝通讯 .I:43—454.疗定竖 邙祥明 朱德贞 1989家蚕微粒子病的中瞒病斑与早期诊断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4: 2S一285.黄自然郑祥明 卢蕴良l 983家蚕微粒子孢于荧光抗体检验技术初步研究蚕业科学9(1,: 59 606.黄自然 郑祥明 l 98j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  相似文献   

9.
《广西蚕业》2021,58(2)
为探究母蛾成熟度对桂蚕N2原种繁育的影响,寻求提高桂蚕N2三级原种繁育系数的方法,探讨母蛾成熟度对桂蚕N2原种生产的影响而设计本试验。结果显示:母蛾成熟度不同对桂蚕N2原原种杂交后的单蛾产卵率和单蛾良卵率影响不显著。其中,桂蚕N2原原种在母蛾成熟时长2 h左右产附最佳。提高母蛾成熟度能显著提前桂蚕N2产良卵和良卵峰值时间,日系品种提前程度大于中系品种,并以NJ7提前最显著,母蛾成熟时长4 h,拆对后前2 h迅速达到产良卵峰值。  相似文献   

10.
顾晓山 《中国蚕业》2003,24(3):54-55
1 三级原种生产防微的重要性 当前家蚕微粒子病可以说是蚕种生产中影响最大的病害之一。在防微工作中,各蚕种场在如何提供合格的蚕种,特别是提供无毒的三级原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防微措施。由于三级原种100%母蛾检测,检到有毒的蚕种全部淘汰,故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桂蚕N2"原原种繁育的过程中单蛾产卵量偏少的原因,调查"桂蚕N2"4个亲本NC99R、NC9C、NJZ、NJ7的单蛾产卵数和遗腹卵数。结果显示:NC99R单蛾平均造卵数仅476粒,与其余品种相比明显少,是导致该品种单蛾产卵数低的重要原因;NC9C单蛾平均产卵率仅有67.43%,导致了该品种单蛾产卵数偏低。分析表明,"桂蚕N2"的两个中系亲本的单蛾产卵数明显偏少,是导致该品种原原母种单蛾产卵量少的主要原因。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原原母种蚕期饲养、蛹期种茧保护以及延长交配时间等措施来提高中系品种的产卵率。  相似文献   

12.
以四元杂交种桂蚕N2的两个中系亲本NC9C和NC99R为素材,用雌蛾分别与新鲜雄蛾交配二次(二重交)产卵,调查各处理原种的产卵量、不良卵率和折净率,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母蛾二重交对桂蚕N2中系原种NC9C×NC99R的单蛾产卵量和折净率有显著影响,而对不良卵率无显著影响;对NC99R×NC9C的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和折净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血清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微生物的分类研究,在家蚕微粒子病研究中,由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蚕的交叉感染及家蚕体中发现异型孢子,已有应用荧光抗体法、酶标抗体法及各种凝集法等进行鉴别的报道,作者采用医学常用的玻片凝集反应、环状凝集反应、荧光抗体、着色sPA菌协同凝集反应等血清学方法对本所蚕病室保存和分离的几种蚕微孢子虫孢子进行鉴别,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4.
袋蛾与蛾盒管理是制种的最后一个环节。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对微防工作,人们只强调蚕前、蚕期、蚕后的防病消毒等措施的贯彻落实,而往往忽视了把正确袋蛾与蛾盒管理作为消灭和控制微粒子病的重要环节来抓。原种(包括原原种、母种)必须全部对号袋蛾,在规...  相似文献   

15.
王弘 《蚕桑通报》2014,(2):64-64
近几年来,中耀蚕种场在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各阶段镜检中发现,同一批蚕种在母蛾体内能检到微粒子孢子,导致蚕种带毒,但是在蔟中死蚕镜检时却很难检到微粒子孢子。我们知道,微粒子病的发生途径有两种:1胚种传染各级原种饲育,通过胚种传染的机率很小。因为原种都是通过单蛾镜检,带毒卵圈都被挖掉,所在一般原种都是无毒的。即使漏检,这批原种在小蚕期就发病了,整批小蚕都会被淘汰,不进行制种。因此,不会上蔟结茧,不会到达蔟中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如何提高有毒蚕卵的检出率,对3个品种和12个有毒母蛾所产的12圈蚕卵进行了蚕卵、蚁蚕和卵壳镜检。其结果是:蚕卵、卵壳共检5次,检出微粒子孢子的有9圈,检出率为75%;蚁蚕镜检1次,检出微粒子孢子的有12圈,检出率为100%。根据镜检蚁蚕检出率高的特点,我站1991年春的原种补正检查,采取了以改检转青卵为检蚁蚕为主的“五改”办法,避免了原种漏毒而导致胚种传染,在同往季一样进行严格消毒防病的情况下,合格蚕种率由去春的79.8%提高到了98.5%。  相似文献   

17.
一种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快速染色鉴定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微粒子病是唯一一种可经胚种传染给后代,造成家蚕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为了防止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在蚕种制造过程中采用母蛾镜检法进行控制.为了更有效、精确地镜检母蛾,提高镜检的准确度与灵敏度,国内外有关学者进行了荧光抗体识别法、血清学凝集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单克隆抗体法、PCR法等检测方法探索研究.虽然这些方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但因其检测条件要求较高的技术工艺,一般的母蛾质检部门不易达到,故多数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相似文献   

18.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相似文献   

20.
《广西蚕业》2021,58(3)
为解决桂蚕N2在三级原种繁育过程中,中系亲本的卵量较少,不良卵较多,容易出现生种,有效卵圈少、折净率比两广二号低,日系亲本NJZ容易出现较多不产卵蛾、空圈较多等问题,开展桂蚕N2的4个亲本新、旧品系饲养成绩对比试验。经过3批饲养试验,发现桂蚕N2新、旧品系原原种强健性基本保持不变;中系新品系的原原种生种发生率显著低于旧品系。新品系原种的孵化率、平均单蛾卵量稍高于旧品系,但差异不显著;新品系的不良卵率显著低于旧品系;新品系中系原种的产卵成绩显著优于旧品系。综合新、旧品系原原种及原种的各项指标可知,新品系中系性能特点显著优于旧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