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IL-18、IgE在儿童哮喘发病过程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8例发作期和18例缓解期哮喘儿童血清IL-18、IgE水平,并与正常健康儿童进行对比。结果:哮喘患儿血清IL-18、IgE水平均比正常儿童明显升高,发作期更为明显(P<0.01);血清IL-18与IgE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有效治疗患儿血清IL-18、IgE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但在缓解期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IL-18参与儿童哮喘的发病过程,并可使IgE水平升高,为新的临床治疗靶点提供了一定依据;缓解期患儿仍然存在免疫网络的失衡,继续维持治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白细胞介素 4 (IL 4 )与总IgE水平的变化、相关及临床意义。方法 :哮喘患儿 30例分为 2组 :(1)发作期组 (n=15 ) ;(2 )缓解期组 (n =15 ) ;以及健康对照组 (n =2 0 )。分别用ELISA法和MEIA法检测血清IL 12、IL4和总IgE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IL 12水平低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IL 4水平高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哮喘患儿发作期组血清总IgE水平高于缓解期组 (P <0 .0 5 ) ,缓解期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哮喘患儿血清IL 12水平与总IgE呈中度负相关 ,哮喘患儿血清IL 4水平与总IgE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哮喘患儿血清IL 12水平降低 ,IL 4和总IgE水平升高 ,表明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 ,在缓解期仍需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MPP)血清IL-4、IL-18及IFN-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住院确诊的MPP患儿24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21例。用ELISA测定MPP急性期、恢复期、正常对照组血清IL-4、IL-18及IFM-γ。结果:MPP患儿血清IL-4、IL—18含量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P〈o.05);血清IFN-γ含量急性期轻度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L-4/IFN-γ比值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MPP患儿急性期血清IL-4含量重症组E日显高于轻症组。急性期IFN-γ含量重症组稍高于轻症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恢复期IFN-γ、IL-4、IL-4/IFN-γ重症组和轻症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PP忠儿血清IL-4,IL-8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MPP患儿存在TH1/TH2失衡。TH2反应占优势,IL-4及IFN-γ参与MPP患儿的免疫状态改变,在MPP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IL-18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明显增高.且与IL-4呈正相关,IL-18可能在促进IL-4的分泌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亲-8(IL-8)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支原体肺炎患儿32例.测定其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TNF—α、IL-2、IL-6、IL-8的水平.并与正常儿童相比较。结果:急性期TNF-α、IL-6、IL8增高.而IL-2则下降(P〈0.01)。疾病恢复期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支原体肺炎在急性期伴有免疫功能紊乱.炎性细胞因子在疾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和联合中药穴贴对小儿哮喘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布地奈德干粉(普米克都保)吸入15例(简称普米克组)和中药穴贴(天灸)联合普米克都保吸入组15例(简称联合治疗组),健康对照组1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测定PEFR值.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测定血清IL-12、IL-4、IL-8水平(采用ELISA法)。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哮喘日间、夜间症状及使用p2受体激动剂万托林的次数,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PEFR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的PEFR值均上升至正常预测值的90%以上。联合治疗组的日问及夜间症状消失时间较普米克组快(P〈0.01).且联合治疗组使用万托林的剂量比普米克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IL-4及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2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复查血清IL-4、IL-8水平明显下降,IL-12明显上升,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两组药物治疗方法均能影响哮喘患儿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普米克组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7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A级、Child—PughB级、Child-PughC级各25例)和25例正常对照血清IL-18、IL-18BPa亚群(IL-18BPa)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IL-18BP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并且Child—PughA、B、C三级IL-18、IL-18BPa的水平依次递增,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检测血清IL-18、IL-18BP水平有助于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的严重程度,IL-18BP可能不足以中和IL-1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IL-2,IL-12、IL-8水平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12、IL-18的水平,观察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炎发展的关系。结果: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2水平出现显著性下调(P〈0.01),而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的IL-12、IL-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结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乙肝患者免疫状态及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血清IL-4、IL-5和IFN-γ的影响。方法 8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每晚睡前加服孟鲁司特5mg,治疗6个月后检测两组患儿血清IL-4、IL-5和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血清IL-4和IL-5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IFN-γ水平则明显上升(P〈0.01)。结论孟鲁司特能降低哮喘患儿血清IL-4和IL-5水平,增高血清IFN-γ水平,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在哮喘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急性期血清细胞因子即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某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疑诊为MP感染的患儿,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剂检测其血清MP抗体,将滴度为1∶160以上的60例患儿以及30例健康儿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FN-γ和IL-4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儿组血清IFN-γ和IL-4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患儿血清急性期IFN-γ和IL-4均升高,提示MP患儿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上海核福光电仪器有限公司SN—682型放射免疫r计数仪,检测30例(轻度组12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8例)哮喘患儿在急性期及其中22例处于恢复期的患儿血清β2—M水平,并与20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清β2—M水平升高,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哮喘患儿恢复期血清β2—M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β2—M水平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中、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而其中重度组较轻度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动态监测哮喘发作时血清β2—M水平的变化,可反映哮喘患儿在急性期肾小球功能受到损害,其程度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这对于临床合理治疗,避免医源性损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发病期外周血中的Th 1/Th 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对哮喘患者发作期组 (n =15 )、缓解期组 (n =15 )及正常人对照组 (n =2 0 )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产生的Th 1/Th 2型细胞因子 (IL 2、IL 4、IL 10 )进行了测定。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PBMC产生的IL 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IL 4、IL 10水平均增高 (P <0 .0 5 ) ,缓解期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哮喘发病过程中Th 1/Th 2型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 ,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6和NO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一氯化氯(NO)与肝硬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比色法和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8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6和NO水平.另设32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蛆.结果:肝硬化备圾患者的血清TNF-α,IL-6和N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瞳着肝功能越差其值升高越明亚(P〈0.01);有腹水姐的TNF-α、IL-6和NO水平均明显高于无腹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硬化时TNF-α、IL-6过度分泌和NO合成增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TNF-α、IL-6和NO水平有助于评估肝硬化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7例HIE患儿和12例对照组新生儿血清TNF-α、IL-6水平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轻、中、重度HIE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IL-6水平较恢复期明显增高(P<0.05-0.01),并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0.01),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恢复期重度HIE组血清IL-6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轻、中度HIE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儿恢复期血清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TNF-α、IL-6参与HIE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动态观察HIE患儿血清中TNF-α、IL-6水平的变化,对了解HIE脑损伤程度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血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7例SIRS患儿分为危重症组(n=12)和非危重症组(n=35).用放射免疫法测定SIRS患儿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并与20例正常儿童作比较。结果:SIRS患儿血GAS水平高于对照组,而MTL水平则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危重组患儿血清GAS水平明显高于非危重组.而血浆MTL水平则明显低于非危重组(均P〈0.01)。结论:血GAS和MTL与SIRS的病情及转归有密切关系.通过对SIRS患儿血GAS和MTL的水平监测.对临床指导SIRS诊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哮喘儿童血液流变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1例发作期患儿和其中24例缓解期患儿,以及3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肝肾功能均正常,无高脂血症,缓解期儿童和正常儿童近4周内无急性呼吸道感染.取静脉血EDTA抗凝,用FASCO-300型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按仪器说明书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8.21±2.11、9.51±2.37、11.56±2.83、2.93±1.16、0.427±0.063)与对照组(4.78±0.32、6.03±0.44、8.27±0.25、1.48±0.22、0.388±0.024)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缓解期上述指标(5.90±1.34、7.33±1.78、9.74±1.56、2.09±1.02、0.402±0.055)与发作期相比有十分显著的下降(P<0.01),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浓度在发作期(3.83±1.14)明显高于对照组(3.28±0.72)(P<0.05),在缓解期(3.47±0.93)已基本降至正常(P>0.05).结论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均存在血液高凝、高粘滞状态;在治疗中,除常规应用支气管扩张剂等外,还应加用抗凝剂改善其血液粘滞状态;在缓解期继续维持抗凝治疗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分期辨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IgE和EC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CVA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药组)发作期给予温肺化痰饮,缓解期给予补肺健脾饮;对照组(西药组)服用孟鲁司特钠,发作期加服氨茶碱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IgE和EC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Ig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EC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分期治疗CVA患儿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gE与ECP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黄素对大鼠重症胰腺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腺炎(SAP)时.血清TNF-α、IL-10水平和肺组织MDA含量、SOD活性的变化及大黄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用胰胆管内逆行注射去氧胆酸钠法制作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SAP组、大黄素治疗组(E组)。光镜观察大鼠肺组织学改变;检测并比较3组大鼠肺组织的DMA含量.SOD活性以及血清TNF-α与IL-10水平。结果:MDA及TNF-α含量:SAP组〉E组〉C组;SOD活性及IL-10水平:C组〉E组〉SAP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大黄素能降低肺组织MDA含量和血清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保护SOD活性.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佐治新生儿败血症的效果及其对败血症患儿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6水平的影响。方法:67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和常规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并以29例单纯抗生素治疗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各组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常规剂量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的体温稳定天数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且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组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常规剂量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大剂量与常规剂量治疗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疗效显著.并能通过下调致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55例慢性肝炎、35例肝硬化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IL-6、TGF-β及TNF-α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TGF-β及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且随着肝病病情的加重,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递增,三项指标均以肝硬化患者组升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存在分泌调节紊乱,其水平的变化与慢性肝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在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联合检测其水平的变化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0例并以20例正常人作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TnT,用速率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经丁酸脱氢酶(αHBD)和血清门冬氨酸基移换酶(AST),2周后复检以上项目。结果:30例患儿血清cTnT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治疗2周后cTnT浓度明显下降(P<0.01);血清cTnT与心肌酶谱比较,其阳性率增高也具显著性,且持续时间长,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的cTnT有显著升高,其检出率也明显高于CK—MB、LDH等酶类,且诊断窗口时间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