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DEA三阶段模型,对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对粮食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不同地区的环境变量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影响作用不同。将测算出来的粮食生产效率与耕地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粮食生产效率与耕地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耕地质量越好的地区,生产效率越高;粮食生产纯技术效率与耕地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粮食生产规模效率与耕地质量关系不明显。基于此,提出了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对环境变量采取"利用正向,抑制负向"的原则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发挥耕地质量的宝贵优势和重视纯技术效率对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耕地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耕地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2003~2011年黑龙江省耕地生产效率,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角度剖析耕地生产效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Tobit)对耕地生产效率变化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19年间黑龙江省耕地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884;哈尔滨、绥化等7个地区属于高效率地区,其中哈尔滨和伊春耕地平均生产效率相对DEA完全有效;鹤岗、大庆、牡丹江等3个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为较高效率地区;齐齐哈尔、七台河和黑河等3个地区耕地生产平均效率均在0.8以下,属于低效率地区。单位耕地面积农用机械动力、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3个变量对黑龙江省耕地技术效率正向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科学剖析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山东省134个县(区)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综合考察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963、0.996和 0.967,且三者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尤其 2002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区域性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从鲁西向鲁东递减的分布格局,而规模效率则呈现由“连片”高值区逐步向鲁西地区集中的趋势;同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鲁西地区集聚效应相对明显,而鲁东沿海地区空间随机性较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均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未来应在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的同时,注重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途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洪波  陈浩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27-129,146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数量,也会影响到耕地资源的质量。在建设用地“占一补一”平衡制度下,耕地非农化主要是影响到耕地的质量。本文侧重从耕地质量变化的角度探讨了耕地非农化影响粮食生产的机理。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规模与粮食单产水平负相关,耕地非农化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水平会下降0.1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耕地非农化造成了耕地质量水平的下降,并对粮食单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基于投入导向下的BCC模型对全国各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耕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区、市)的耕地生产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大省,以及在生产中资本与技术投入相对合理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均相对较高;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陕西省仍是一个耕地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耕地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并且投入规模相对不足的省份。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与规模农业的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对雇工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针对雇工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从雇工劳动视角分析其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梳理粮食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制约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黑龙江、浙江、四川3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不同前沿面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雇工劳动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雇工生产在粮食生产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44.7%的样本农户进行雇工生产,规模经营户的雇工需求尤为突出。农户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85.11%,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但技术效率的省际差异并不明显;农业雇工投入比例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效应趋势,雇工投入比例在25%~50%区间内,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控制变量方面,户主受教育年限、人均纯收入和地块面积对生产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种地规模、地块距离家的距离、地块受灾和差的土壤质量均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开拓新型经营方式、建立有效劳动监督激励机制与"农业CEO"管理机制、重视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津农业科学》2015,(7):58-6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1998—2012年近15年间耕地生产效率和影响耕地生产利用的主要因素。结果得出:(1)新疆近15年耕地生产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历年耕地生产规模报酬为递增状况;(2)非DEA有效地区主要原因源自于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没有达到最优配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与产出不足;(3)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因素对耕地生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面积比例、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今后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新农业生产设备、扩大规模经营等来提高耕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合理有效的效率评价手段是准确认识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而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本文引入四阶段DEA法对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精确评价,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偏低所致;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武汉、宜昌两市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效,襄阳市和神龙架林区仅在技术上有效,其余13个地区不存在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武汉和宜昌2市的耕地经营规模处于适度水平,仅襄阳市耕地经营规模过大,其余14个地区的耕地经营规模尚具一定潜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会加剧耕地资源投入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的相对过剩程度,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会削减耕地资源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供给;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而耕地机械化投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系统分析了1994—2013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总体情况、演化特征及地区间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段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作用的变动,为制定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对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地级市间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张家口、承德技术效率变动剧烈,且整体上升幅度较小;沧州近5年来技术效率明显上升;石家庄市等其他地区技术效率平稳上升,但上升幅度有所不同,部分地区出现了偶然性波动现象。(2)与1994—2003年相比,2004—2013年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变化较大,机械总动力的产出弹性从不显著变为显著正效应;化肥施用折纯量的产出弹性从显著正效应变为不显著。(3)从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粮作系数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有所降低,但总体上两者对技术效率的作用仍然重要;人均GDP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自然灾害对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变弱。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城镇化对农户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文章基于湖北、河南两省47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产出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农户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平均值分别为0.635、0.680和0.942,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城镇化则相反;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粮食受灾面积的增加则会阻碍其提升。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省级区域"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并探讨其演变规律与特征,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三阶段DEA模型能够甄别传统DEA模型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测算的偏误; 2)调整后的测算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呈现大面积、大幅度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制约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瓶颈;粮食生产效率地域差异特征明显,江苏、吉林、黑龙江、安徽等4省始终处于技术效率前沿,西北及沿海地区则为综合效率值的主要提升区域。基于此,提出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粮食生产效率类型特点,采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及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潜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各粮食主产区间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阻碍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问题,利用13个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进一步对影响地区差异的各个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力规模、劳均资本投入以及前沿技术水平对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呈正向影响,即这3种因素加剧了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2)技术效率水平、劳均土地、劳均用工以及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则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有抑制作用,通过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水平能有效促进粮食产业的地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对促进林农增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浙江省龙游县为例,采取两阶段分析的方法:首先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竹农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和判断,对不同地块规模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生产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合适规模。在生产效率测度的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对竹农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游县的竹农生产效率较低,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448,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569,规模效率均值为0.789;毛竹收入占比和地块立地质量对毛竹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毛竹块数对毛竹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流入地块的综合技术效率要低于非流入地块。  相似文献   

14.
规模经营户作为我国粮食生产主力军,研究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质量变化的规律特征,对新时期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全国4个典型省份313个粮食规模户2015年和2018年2轮跟踪测土和生产经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保持平稳,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显著增加;区域间变化差异明显,黑龙江、浙江和河南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而四川省土壤肥力下降趋势明显;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形关系;全氮变化量与经营规模之间呈正相关.为此,建议引导粮食规模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聚焦短板、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林业生产效率是关系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林业生产效率进行科学地测算与分析,真实反映林业生产效率的实际状况,以期为提高林业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以竹林生产为例,基于浙江省安吉县6个行政村110户农户调查数据,应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农户竹林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变量中,户主受教育年限、竹林收入比例、家庭从事竹林生产人数、家庭经营竹林地块数对竹林生产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年龄、参与竹林生产技术培训、林权证的获得对竹林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剔除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影响后,样本户竹林生产平均技术效率由0.537下降为0.436,平均纯技术效率由0.602上升至0.803,而平均规模效率则由0.891下降至0.556;竹林生产规模报酬均处于递增阶段。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降低竹林地细碎化程度,引导农户合理配置竹林生产投入要素,进一步明晰竹林地产权,加大对农户竹林生产技术培训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计数据对2010—2020年湖南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推进湖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湖南作为产粮大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粮食生产效率时空特征而言,2010—2020年湖南粮食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各县市区粮食生产效率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湘潭市、长沙市、娄底市、株洲市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较高,其次是邵阳市、怀化市、永州市、常德市、益阳市;湖南粮食生产规模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但纯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湘西州、张家界市、郴州市。就粮食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夜间灯光遥感指数、土地投入、化肥投入、灌溉投入与2010—2020年湖南粮食生产效率紧密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土地规模扩大、灌溉条件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科学施用化肥,提升机械化水平;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考量中国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区域差异,既能从宏观视野把握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共识性情况,也能为建立培育与发展家庭农场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指导家庭农场生产实践提供极为重要的理论支撑。以超效率DEA模型和投入导向DEA三阶段模型测算2017年中国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值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均值分别为0.869、0.964、0.903。结果表明:家庭农场经营效率受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制度、金融支持度、产业结构协调度、对外开放度及城市化水平等环境变量影响显著;家庭农场经营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值在东中西区域及省域间存在差异;家庭农场经营纯技术效率值居于较高水平,制约家庭农场经营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为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城镇化对不同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采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方面分析环境压力下城镇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生产均存在技术无效率的现象.人口城镇化对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对主销区技术效率存在反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只对主销区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工业"三废"的排放对我国粮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升.[建议]发挥区域功能优势,推进专业化生产;推动城镇化进程,发挥其带动作用;加大工业"三废"处理力度,促进农业资源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河南省2000-2011年粮食生产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关,而规模效率的低下则是制约其提高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带来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十分缓慢,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不尽相同.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辽宁省新民市一手调研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3个规模区间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影响各规模区间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外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耕地细碎化对不同规模区间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辽宁新民市不同规模平均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在85%以上,玉米生产技术效率随规模扩大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耕地细碎化对各个规模区间技术效率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耕地细碎化对1.00 hm~2以下小规模农户影响不显著,对1.00~2.00 hm~2小规模农户和2.00 hm2以上大规模农户这两个区间均有正向影响。(2)年龄变量对小规模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变量对大规模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影响为正,受农业培训情况变量对大、中、小3个规模区间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