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PNPG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法清除DPPH自由基抗氧化活性和96孔板微量法测定抑菌活性。从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3,4-二羟基苯甲醛(2)、4-(3,4-二羟苯基)-3E-丁烯-2-酮(3)、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醛(5)、4-羟基苯乙酮(6)、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麦角甾-7,22-二烯-3-酮(8)、4-(4-羟基苯基)-3E-丁烯-2-酮(9)、1,5-2(3,4-二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10)、3,4-二羟基苯乙酮(11)。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10,1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3,4,9,10,11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11均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0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几种柱色谱技术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考夫曼网柄牛肝菌子实体中的化学成份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检测化合物乙酰胆碱酯酶(ACh E)与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从考夫曼网柄牛肝菌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麦角固醇(1)、β-谷甾醇(2)、对羟基苯丙酸甲酯(3)、对羟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5)、咖啡酸甲酯(6)、对羟基苯甲酸(7)、对甲基苯酚(8)、N-乙酰基酪胺(9)、3,4二羟基苯乙酮(10)、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11)、香草酸(12)、原儿茶酸(13)、5,6-二羟基苯并呋喃-2,3-二羧酸二甲酯(14)、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5)、5α,8α-过氧麦角固醇(16)、异麦芽糖(17)、2-羟基-4-甲基苯甲酸甲酯(18)和对甲氧基苯丙酸(19)。化合物1,3,4,6,7,10,13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8,10,13对α-糖苷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徐明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619-11620,11628
[目的]为了研究桑螵蛸成分在体外试验中自由基DPPH清除的效果.[方法]利用DPPH法,测定抗自由基活性.[结果]从桑螵蛸中分离得到N-(3,4-二羟基苯基乙基)乙酰胺(1)和2,4-二丁基苯酚(2),化合物1和2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中表现出抗自由基活性(1∶EC50=12.9 μmol/L和2∶EC50=17.8 μmol/L).[结论]桑螵蛸成分有很强的抗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脱皮大环柄菇化学成分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为脱皮大环柄菇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联合运用丙酮提取和真空旋转水蒸气蒸馏法从脱皮大环柄菇新鲜子实体中获得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和丙酮粗提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化学成分,运用试管预试法检测丙酮粗提物的化学成分,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GC-MS分析结果表明,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酮类化合物,其中4-甲基-4-羟基戊酮相对含量高达86.32%.试管预试法检测结果显示,脱皮大环柄菇丙酮粗提物含有生物碱、甾醇和萜类成分.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表明,脱皮大环柄菇丙酮粗提物具有有效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羟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260.45和552.87μg/mL.[结论]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化学成分独特,含7种酮类化合物、1种醇类化合物和1种酯类化合物,丙酮粗提物因含有生物碱、甾醇和萜类等活性成分且具有有效的抗氧化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5.
以野葛的根样为试材,依次通过总黄酮提取、有机溶剂分级分离和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4种异黄酮糖苷组分,依据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葛根素、大豆苷、芒柄花苷和染料木苷。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由基体系和超氧阴离子(O2-·)的无机活性氧自由基体系,对上述4种异黄酮糖苷化合物的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异黄酮糖苷组分对DPPH·自由基和O2-·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清除能力的大小与处理浓度均成正相关关系,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染料木苷、大豆苷、葛根素和芒柄花苷,抑制O2-·自由基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和芒柄花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和田罗勒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挥发油提取器对罗勒子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联用仪进行测定,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研究罗勒子提取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来探索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共分离出65种成分,确认了其中的6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59%。其中主要成分为亚麻油酸(13.83%)、正棕榈酸(13.80%)、长叶薄荷酮(8.31%)和反式斯巴醇(6.72%)等;利用水蒸气蒸馏所提取的新疆和田产罗勒子中的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结论]新疆和田产罗勒子挥发油中醇、酮类化合物含量较多,酸、烯类化合物次之,且其挥发油具有一定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资源植物玉叶金花叶中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玉叶金花叶中的挥发油,采用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组成。以VC作为对照,以总还原力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评价指标,研究玉叶金花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玉叶金花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个有效成分,占其总量的68.19%,其中包括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的N-甲基吡咯(37.37%)和叶绿醇(7.34%)。且在试验浓度范围内,玉叶金花挥发油的总还原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结论]玉叶金花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从昆仑雪菊中分离纯化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筛选最佳的昆仑雪菊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溶剂并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采用铁离子还原/抗氧化力测定法(FRAP法)、1,1-二苯基-2-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法(DPPH法)和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自由基清除法(ABTS法)对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溶剂为甲醇,利用常压硅胶柱层析和Sephedex LH-20柱层析从粗提物中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NMR)和电喷雾质谱(ESIMS)鉴定其化学结构:化合物1为2',3,4,4'-四羟基查尔酮,化合物2为4,2',4'-三羟基查尔酮。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FRAP值均小于阳性对照α-生育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5.32±0.26)μmol·L-1和(64.78±0.79)μmol·L-1,均低于阳性对照α-生育酚,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为(27.49±0.86)μmol·L-1和(32.13±2.79)μmol·L-1,均低于阳性对照α-生育酚。结论:从昆仑雪菊中分离得到的2个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在测定多酚的基础上,利用5种体外抗氧化模型(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Fe~(2+)络合能力及Fe3+还原力)对长清灵岩茶与南方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茶汤中多酚含量为长清绿茶[(0.3106±0.0054)mg/m L]南方绿茶[(0.2888±0.0039)mg/m L]、长清红茶[(0.1691±0.0029)mg/m L]南方红茶[(0.1560±0.0015)mg/m L]。长清茶的脂质过氧化抑制作用、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Fe~(2+)络合能力及Fe~(3+)的还原力均好于南方茶,且高于对照BHT、没食子酸;长清茶的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好于南方茶与没食子酸,但低于BHT。因此,长清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瑞香科沉香属植物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沉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1),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2),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3),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4),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5),5-羟基-6-甲氧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酮(7),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8),6-羟基-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9)和6-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10)。化合物2~10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沉香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4,5,7和8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