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秋  李立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5715-5716,571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20、40、60 mg/L烯效唑处理后,幼苗株高分别降低9.35、10.78、12.16 cm,根干重分别增加7.18%、4.39%、1.73%,根冠比分别增加30.3%、20.5%、16.4%,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8.9%、27.1%、37.8%,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28.7%、16.1%、6.9%,呼吸强度分别降低61.1%、19.6%、16.9%;烯效唑浓度为20和40 mg/L时,根系活力分别增加53.8%、19.4%,而60 mg/L时根系活力比对照组降低11.3%。[结论]小麦生产过程中,烯效唑使用浓度以20 mg/L为宜。  相似文献   

2.
烯效唑对花生生长、光合作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喷施不同浓度(0、20、30、40、50 mg/L)的烯效唑处理,研究烯效唑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光合生理的化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可矮化花生植株,降低果柄长和叶片蒸腾速率,增加结果数、百仁重、生物量以及单株生产力,并能提高花生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浓度CO2浓度,进而增加花生的荚果产量.烯效唑对花生生长的化学调控效应因处理浓度及生长时期而异,40、50 mg/L烯效唑处理对结荚期花生旺长的控制程度较大;随着烯效唑处理时间的延长,20、30 mg/L烯效唑处理对花生成熟期的控长作用较好.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荚果产量随烯效唑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30 mg/L烯效唑处理更利于促进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及荚果发育.总体而言,烯效唑可通过调控花生的生长发育和光合生理作用来增加产量,其中以30 mg/L烯效唑处理对花生的综合调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品种巡天969为试验材料,经1mg/L、3mg/L、5mg/L、7mg/L的激动素(KT)和清水对照浸种12h,在温度为25℃、湿度为85%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研究不同浓度激动素对玉米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mg/L处理下,玉米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最高,而7mg/L处理均最低;随着KT浓度的增加,对玉米地上部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玉米的株高、第2叶长和第2叶宽均呈下降的趋势,7mg/L处理最小;玉米根长、须根数、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呈降低的趋势,而根冠比先升高后下降,3mg/L激动素处理的根冠比最高为0.89;3mg/L处理的叶片SPAD值最大。综上所述,3mg/L KT处理是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4.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谷子抗倒伏性状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32-1236
选用2个谷子品种,通过盆栽试验,随机区组设计,于谷子拔节前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以清水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对谷子抗倒伏性状及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烯效唑对谷子株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个品种均在75 mg/L处理时矮化效果最佳;同时,烯效唑处理能够显著缩短和增粗节间,在75 mg/L处理时各节间长度均达到最短,各节间粗度均达到最大;喷施烯效唑后谷子倒二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比CK均显著提高,各处理在75 mg/L时均达到最大,光合色素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叶面喷施烯效唑质量浓度为75 mg/L时,谷子倒二叶光合色素含量最高,抗倒伏效果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糜子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以黑龙江主栽糜子品种为试验材料,以蒸馏水为对照,设置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研究烯效唑浸种对糜子萌发、幼苗形态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均对粘丰5号起到抑制作用;低浓度烯效唑浸种对齐黍1号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起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则起抑制作用.烯效唑浸种处理降低了糜子幼苗的株高,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烯效唑浓度的提高而加重.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促进了糜子侧根数和侧根长度的提高,其中T3和T4处理效果最为明显;烯效唑浸种处理大体上抑制了粘丰5号的主根长,而对齐黍1号则起促进作用.中等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处理(T3和T4)促进粘丰5号单株鲜重和干重的提高,而所有浓度烯效唑浸种处理均对齐黍1号单株鲜重和干重起明显促进作用.[结论]高浓度烯效唑浸种虽对糜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起一定抑制作用,但可明显促进糜子幼苗质量,实际生产中推荐浓度为100 ~200 mg/L.  相似文献   

6.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0、20、40、80 mg/L的烯效唑溶液对马铃薯早熟品种Favorita植株进行了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可以降低马铃薯植株的株高和植株地上鲜重,提高地下植株的块茎数量和块茎干重,增加块茎重量。其中以40 mg/L烯效唑叶面处理马铃薯植株的产量最高,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苗期喷施烯效唑对油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烯效唑在油菜机械化种植中的应用,2~4叶期用50 mg/L、75 mg/L、100 mg/L和150 mg/L的烯效唑喷施油菜幼苗(1或2次),研究烯效唑对幼苗生长调控、光合生理特性、植株抗倒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幼苗株高、最大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均随处理浓度和次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处理浓度≤100mg/L,根干质量和根颈粗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幼苗高、最大叶面积和根干质量随烯效唑处理时苗龄的增大而增加。叶片净光合率和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浓度和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的株高和分枝点高度均随烯效唑处理浓度和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而根颈粗、根干质量和单位长度茎秆干质量增加,植株抗倒能力增强。烯效唑浓度≤100 mg/L,处理1次,单株角果数、千粒质量和种子产量增加。2~4叶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种子含油量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2叶或3叶期用≤100 mg/L烯效唑处理幼苗,可有效降低成熟期株高,增强植株抗倒性,有利于机械收获。  相似文献   

8.
S3307浸种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喆  迟东明  宋伟  果朋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78-10279
[目的]为筛选盆栽一串红株型控制的最佳浓度。[方法]分别用5、10、20、30、40 mg/L的烯效唑(S3307)对一串红妙火种子进行浸种,研究S3307对一串红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S3307对一串红的发芽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发芽率降低。S3307对一串红的营养生长,叶片面积均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的效果越明显。S3307浸种对茎粗、植株节间距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为20 mg/L时,着叶节指数增加到最大;S3307浓度越高,始花期延迟时间越长,花序的长度越短。[结论]20~30 mg/L的S3307处理一串红,其植株矮化,节间距缩短,叶色加深,花序整齐,花期适中,叶片大小均一,为妙火株型控制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9.
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李邦发  韩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25-7126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设0(CK)、20、40和60 mg/L的烯效唑浸种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的形态指标(株高、根长和根冠比)与生理指标(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发芽势和发芽率、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烯效唑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20 mg/L烯效唑处理的小麦幼苗根长最长(达11.17 cm);用20、40和60 mg/L的烯效唑处理后,小麦根冠比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6.0%、100.0%和80.4%,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8.7%、11.1%和6.3%,丙二醛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12.5%、21.88%和9.38%,叶片相对电导率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6.09%、32.61%和19.57%。20和40 mg/L的烯效唑处理后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比对照分别增加55.5%和22.2%,50%和39.9%,而60 mg/L烯效唑处理后发芽势和发芽率则比对照低。[结论]烯效唑浸种可促进小麦壮苗、增强植物抗性,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应注意浓度控制,以20 mg/L烯效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康云艳  黄爱政  杨暹  刘晓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65-13767,13792
[目的]以菜心品种油青四九(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 cv.Youqing 49)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脱落酸和烯效唑,分别在2~3、4~5、6~8叶期3个时期,单一和混合施用对菜心菜薹品质特性的影响。[方法]对菜薹VC、可溶性蛋白、硝酸盐、可溶性糖、还原糖及游离氨基酸总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处理中,以6~8叶期脱落酸15 mg/L+烯效唑300 mg/L处理菜薹VC含量最高,以4~5叶期烯效唑400 mg/L处理菜薹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除3个时期的脱落酸20 mg/L处理、6~8叶期烯效唑400mg/L以及脱落酸20 mg/L+烯效唑400 mg/L外,其余处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菜薹的硝酸盐含量。脱落酸和烯效唑处理对菜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作用在2~3叶期效果较好。菜薹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以2~3叶期的脱落酸20 mg/L+烯效唑300 mg/L处理和4~5叶期脱落酸15 mg/L+烯效唑300 mg/L处理较高。[结论]综合而言,以2~3叶期脱落酸20 mg/L+烯效唑300 mg/L处理菜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 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新植蔗SPAD值分别比CK增加20.5%、21.1%、27.2%,差异极显著,分蘖率分别比CK增加48.96%、119.74%和169.90%,差异极显著;4个处理中,以2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有效茎数和产量最高,其中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59 640条/hm~2和102.22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32%和8.48%,宿根蔗的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72 894条/hm~2和105.56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12.45%和16.05 %。新植和宿根蔗的蔗糖分并不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用20 mg/L烯效唑浸种,可有效提高新植蔗苗期+1叶的SPAD值,可提高新植蔗的分蘖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产量,提高宿根蔗的发株率和产量,说明烯效唑浸种浓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2.
李京冈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50-5150,5274
于2005年研究了不同浓度(5、10、20、30 mg/L)烯效唑处理对火棘幼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火棘幼苗叶片中叶绿素a和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明显增加。烯效唑处理的火棘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明显增高,不同浓度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20 mg/L处理为最高。同时经烯效唑处理后火棘幼苗新梢长度降低,而根茎粗度、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都有所增加。证明了烯效唑具有明显的促根壮苗作用,其中以20 mg/L烯效唑溶液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烯效唑(S3307)浸种对绵麦31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绵麦31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0(ck)、5 mg/L、10 mg/L、20mg/L)浸种处理小麦种子后对成苗的影响。对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后的发芽种子呼吸强度、幼苗根系活力、形态指标,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S3307抑制小麦发芽种子呼吸强度,随烯效唑浸种浓度提高而呈递减趋势,20 mg/L烯效唑处理的呼吸强度最弱,对照组最强;经10 mg/L处理的幼苗根冠比最大;随着烯效唑浸种浓度提高根的生长呈递增趋势,苗高呈递减趋势;幼苗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多,幼苗的MDA含量逐渐减少。结论:烯效唑可以提高小麦生长势及抗性,烯效唑浓度以20 mg/L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施用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番茄幼苗进行处理,从而筛选出适合番茄幼苗生长的烯效唑浓度,为工厂化培育番茄壮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烯效唑(25 mg/L、50mg/L、75 mg/L、100 mg/L、125 mg/L)处理番茄种子,对不同浓度烯效唑处理后发芽的番茄幼苗进行各项指标的测定。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烯效唑对番茄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随着烯效唑浓度的不断增加,幼苗的各项测量指标都呈递减趋势,但各项测量指标都是对照好于各烯效唑处理,可见烯效唑素虽然能有效抑制番茄幼苗徒长,但环境条件不合适,再加上烯效唑浓度过大影响了番茄幼苗的正常生长。综合起来,当烯效唑浓度为75 mg/L时,对番茄幼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智能温室内用不同浓度烯效唑药液对甜瓜穴盘育苗进行浸种处理和播种后浸润基质处理.结果表明,烯效唑能有效降低甜瓜秧苗株高,提高秧苗根冠比、壮苗指数,有利于培育壮苗.试验采用基质穴盘育苗,平均日温20~25℃,夜温15~18℃,最佳浸种浓度为0.1 mg/L 和0.2 mg/L,最佳浸基质浓度为0.2 mg/L.  相似文献   

16.
苦瓜不同部位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根、茎和叶的化感差异,测其3部位浸提液对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和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苦瓜各部位浸提液对绿豆发芽率均无影响,但延长了绿豆平均发芽时间并抑制了发芽指数,对水稻发芽率有抑制作用,缩短了水稻平均发芽时间并对发芽指数有"双重效应";叶部浸提液对绿豆和水稻种子活力均有抑制作用;2.5 mg/m L(T1)各部位浸提液对绿豆幼苗根长有抑制作用,40 mg/m L(T5)各部位浸提液对水稻幼苗根长和茎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叶部浸提液对绿豆幼苗鲜重有抑制作用,10 mg/m L(T3)、20 mg/m L(T4)和40 mg/m L(T5)各部位浸提液对水稻幼苗鲜重有抑制作用;根部浸提液对绿豆干重都有促进作用,各部位浸提液对水稻幼苗干重有抑制作用;苦瓜各部位浸提液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化感综合效应均为负值,T1处理下的苦瓜各部位浸提液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化感综合效应均为正值,T3、T4和T5处理的各部位浸提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综合效应均为负值;苦瓜地上部分对2种受体的化感抑制作用强于根部。  相似文献   

17.
以烯效唑不同浓度50mg/L、100 mg/L、200 mg/L浸种,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对防治苗期青枯病和立枯病效果显著,并使水稻顶端优势受到抑制,植株变矮,有利于分蘖的形成,其中100 mg/L的浓度对增加产量效果最明显。在分蘖期施用烯效唑,对于辽优1052,40~120mg/L浓度增产效果较好,但达到160mg/L时,起到抑制作用,产量下降。对于辽优5218,80~120mg/L浓度产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对6年生板栗树叶片解剖结构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对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为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板栗生长调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板栗‘燕山早丰’为试验材料,研究分别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烯效唑对板栗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及对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1)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能提高板栗叶片角质层厚度,上角质层最厚可达5.46 μm,为90 mg/L烯效唑处理,下角质层最厚可达1.76 μm,为60 mg/L烯效唑处理;(2)除60 mg/L烯效唑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能增加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叶片、栅栏组织厚度增加效果最显著的为100 mg/L多效唑处理;(3)3种延缓剂均能增加叶片栅海比值,栅海比最高可达1.52,为90 mg/L烯效唑处理;(4)除60 mg/L烯效唑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能有效增加板栗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处理后120 d增加的最为显著。结论在板栗花芽分化期对叶面分别喷施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能影响板栗叶片解剖结构,从而提高板栗对光能的捕获,增强其光合作用,其中100 mg/L多效唑的效果最好。多效唑、矮壮素和烯效唑能有效促进板栗叶片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生成,本研究中60~90 mg/L烯效唑的效果最佳,延缓剂使得叶片解剖结构改变,从而增强了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同化物增多,进而提高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19.
镉胁迫对生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劼  胡博华  戈涛  陈沁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92-4896
水培条件下,以生菜(Lactuca sativa L.)种子为供试材料,研究0、5、10、20、40 mg/L镉(Cd2+)处理对生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d2+(5 mg/L)胁迫对生菜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其中种子的发芽势较没有Cd2+胁迫处理的增加63.64%;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0.30和119.29;而随着营养液中Cd2浓度的进一步升高,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发芽势、发芽率显著降低,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步减小,且处理浓度越高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与没有Cd2+胁迫的处理相比,低浓度Cd2+(5 mg/L)胁迫对生菜幼苗生长也具有促进作用,根长、芽长、鲜质量增幅分别为16.04%、11.61%和11.59%,且生菜幼苗叶片中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以及叶绿素总量的水平均显著升高;当Cd2+浓度>10 mg/L时,生菜幼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以及叶绿素总量的水平均显著降低.相比较而言,Cd2+胁迫对生菜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地上部的抑制作用.Cd2+胁迫对生菜幼苗叶片叶绿素a的影响作用小于对叶绿素b的影响.此外生菜幼苗根组织中丙二醛含量随Cd2+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进行5%烯效唑20 mg/kg、30 mg/kg、40 mg/kg、50 mg/kg浸种和喷施秧苗试验,研究烯效唑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烯效唑20 mg/kg、30 mg/kg、40 mg/kg、50 mg/kg浸种与对照药剂对比,发芽率提高0.4%~8.1%、出苗率提高2.7%~5.7%;烯效唑浸种和秧苗喷施处理后,水稻植株矮化,基茎宽、叶片宽、单株白根数增加,分蘖提早2~4 d,多蘖,田间有效穗增加,产量增加,效果优于目前常用的多效唑。生产上推荐使用浓度以30~4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