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毒栽培山黧豆的筛选与其生物学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个栽培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 L.)品种和山黧豆属(Lathyrus L香豌豆属)的种,在不同地区种植BOAA含量基本相同;不同栽培山黧豆品种和山黧豆属的不同种的种子BOAA含量不同;含BOAA不同的品种或种对雏鸡的神经中毒反映不同;含BOAA不同的品种或种的酯酶同工酶活性和谱带类型不同.筛选出几个较低毒、安全品种和种,从中发现一个不含BOAA的种.  相似文献   

2.
山黧豆作为饲料资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黧豆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等优良生产性状,营养丰富,可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潜在的饲料资源。动物长期饲喂山黧豆会引起山黧豆中毒,导致下肢瘫痪或死亡,这限制了山黧豆的开发利用。文章综合论述了山黧豆的饲料品质、毒素以及饲养效果,为山黧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以期探讨山黧豆作为一种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山黧豆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黧豆是一年生冷季豆类作物,因其抗旱、耐涝、耐贫瘠,具有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可作食品、牧草、绿肥等兼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山黧豆属作物普遍含有神经毒素β-ODAP,使其发展受阻;相比其他农作物,对山黧豆分子水平的研究甚少。笔者对山黧豆属种质资源研究及分子标记开发利用进行概述,为山黧豆资源挖掘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山黧豆抗氧化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为研究抗氧化酶基因在山黧豆中的抗旱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萌发7 d的山黧豆叶片为材料,通过RT-PCR克隆山黧豆抗氧化酶基因的编码序列(CDS);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抗氧化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利用在线软件ExPASy ProtParam、SignalP 4.1、TMHMM V. 2.0、TargetP 1.1分别分析抗氧化酶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区域以及亚细胞定位;利用在线工具Conserved Domain、SOPMA预测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和二级结构,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蛋白系统进化树;并利用20%PEG 6000溶液模拟干旱处理山黧豆,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旱胁迫不同时间抗氧化酶基因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RT-PCR克隆获得山黧豆抗氧化酶基因APX、CAT、MnSOD、FeSOD和Cu/ZnSOD的编码序列,其长度分别为864,1 485,723,1 005和942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PX、CAT、MnSOD、FeSOD和Cu/ZnSOD抗氧化酶均为酸性不稳定蛋白质,且均由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共4种二级结构组成;山黧豆抗氧化酶均包含高度保守的结构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黧豆的APX、CAT、MnSOD、FeSOD、Cu/ZnSOD依次与蒺藜苜蓿、蚕豆、豌豆、豌豆和锦鸡儿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较近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表达分析结果表明,APX、CAT、MnSOD、FeSOD和Cu/ZnSOD基因在山黧豆根、茎、叶组织中均有表达。APX、CAT和MnSOD基因均响应了干旱胁迫,其中APX、CAT基因的表达量在干旱胁迫后迅速升高,3 h后达到最高,分别是0 h的5和4.3倍。【结论】成功克隆了山黧豆抗氧化酶基因APX、CAT、MnSOD、FeSOD和Cu/ZnSOD,推测其可协同清除干旱胁迫下产生的活性氧。  相似文献   

5.
绿肥翻压与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绿肥山黧豆种植翻压下减量施用化学氮肥的潜力,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冬闲+100% N肥(常规施肥,CK)、山黧豆+60% N肥(GM+N60)、山黧豆+70% N肥(GM+N70)、山黧豆+80% N肥(GM+N80)、山黧豆+不施肥(GM)和冬闲+不施肥(NF)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山黧豆与氮肥减量配施能提高水稻产量,GM+N70和GM+N80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3.84%和7.25%;且能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度及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其中,GM+N70处理的整精米率最高,为78.02%,垩白粒率最低,为18.11%;GM+N80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最低,为14.26%。山黧豆与氮肥减量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种植翻压山黧豆与氮肥减量20%~30%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为构建四川稻区山黧豆种植翻压还田后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扁荚山黧豆     
扁荚山黧豆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豆科草本植物,1980年引进湖南省,每667平方米鲜草产量为2500公斤、籽实产量为220公斤。茎叶和籽实都是优良的有机肥料和蛋白质饲料,适宜于在各种土壤上种植。  相似文献   

7.
1985—1992年搜集、整理、种植观察后初步查明,新疆的食用豆类资源分属豆科蝶形花亚科中的两个族,其中菜豆族包括4个属7个栽培种,即大豆属一个种(大豆),菜豆属两个种(芸豆、多花菜豆),豇豆属三个种(绿豆、小豆、豇豆),扁豆属一个种(扁豆);野豌豆族包括5个属5个栽培种,即豌豆属一个种(豌豆),野豌豆属一个种(蚕豆),小扁豆属一个种(小扁豆),鹰嘴豆属一个种(鹰嘴豆),山黧豆属一个种(山黧豆)。它们各具特点,各有用途,栽培面积不一。  相似文献   

8.
为山黧豆的培肥及景观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山黧豆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3种不同种植密度(30kg/hm~2、45kg/hm~2,60kg/hm~2)对山黧豆培肥土壤及提升景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山黧豆培肥土壤效果,盛花期鲜草产量、地上部分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碳积累量和固碳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山黧豆观赏效果,种植密度为45kg/hm~2时,盛花期花朵数和花面积均最大,分别为986.67万朵/hm~2和1 279.84m~2/hm~2,观赏效果最好。山黧豆用于培肥土壤及观花提升景观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30kg/hm~2和45kg/hm~2。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山黧豆的培肥及景观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山黧豆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3种不同种植密度(30 kg/hm2、45 kg/hm2,60 kg/hm2),研究种植密度对山黧豆培肥土壤及提升景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山黧豆培肥土壤效果,盛花期鲜草产量,地上部分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碳积累量和固碳量均表现为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显著影响山黧豆观赏效果,种植密度为45 kg/hm2时,盛花期花朵数和花面积均最大,分别为986.67万朵/hm2和1279.84 m2/hm2,观赏效果最好。山黧豆用于培肥土壤及观花提升景观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30 kg/hm2和45 kg/hm2。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山黧豆萌发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山黧豆 (L athyrus sativus)进行不同浓度 PEG胁迫处理 ,研究水分胁迫对山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能导致山黧豆根芽和子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非可溶性蛋白质分解受到抑制 ;子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而根芽游离氨基酸含量增高 ,尤其是丙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和精氨酸。随着种子萌发时间的延长 ,根芽 β- ODAP含量逐渐增加 ,而子叶 β- ODAP却降低 ;在水分胁迫下子叶和根芽 β-ODAP含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一、品种来源山黧豆是我院利用从南京植物园引进的扁荚山黧豆原始群体中的优良变异单株,经连续5代系统选择育成的绿肥新品种。2012年8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川审豆2012008),是我省有史以来通过审定的第一个绿肥新品种。二、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绿肥品比试验,平均亩产鲜草2034.4kg,比对照扁荚山黧豆增产17.2%,居试验第一位;2008年大区生产试验,在蓬安、顺庆2点套作平均亩产鲜草1680.0kg、种子亩产68.6kg,分别比扁荚山黧豆增产15.9%和10.7%;同年在西充幼林果园套作,平均亩产鲜草2350kg,比对照扁荚山南黧豆增产13.0%。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适合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山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南选山黧豆为材料,采用3种播种方式、4种播期和3种播量的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橘园间作下山黧豆鲜草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栽培措施组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播种方式、播期、播量对山黧豆鲜草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浅旋耕浸种撒播(A_1)下山黧豆鲜草产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均显著(P0.05)高于浅旋耕干种撒播(A_2)及免耕干种撒播(A_3)。早播(B_1)时,鲜草产量及各主要农艺性状均显著(P0.05)优于晚播(B_3、B_4)。播量在45 kg/hm~2(C_2)水平下山黧豆鲜草产量最高为30 986.4 kg/hm~2,显著(P0.05)高于30 kg/hm~2(C_1)和60 kg/hm~2(C_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栽培措施对山黧豆鲜草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贡献率大小为播量播期播种方式。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并对比各组合实际产量可以得出,早播组合较晚播组合农艺性状好、鲜草产量高,浅旋耕浸种撒播或浅旋耕干种撒播下,播量控制在45 kg/hm~2或60 kg/hm~2都可以得到较高产量。综合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可知,四川丘陵区橘园间作绿肥南选山黧豆宜采用浅旋耕浸种撒播,播期在9月20日,播量控制在45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 L.)幼苗为试验材料,施加H2O2处理山黧豆初生根,然后检测初生根中H2O2含量变化,并采用双向电泳与质谱鉴定技术,对初生根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施加H2O2处理引起了内源H2O2水平的产生与积累;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共获得了850~900个蛋白质点,并检测到70个蛋白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表达,其中43个蛋白发生上调,21个蛋白发生下调,新出现6个蛋白。对15个蛋白点MALDI-TOF-MS/MS质谱鉴定结果表明,呼吸代谢、蛋白折叠、信号转导及细胞防御等方面的蛋白参与了山黧豆初生根对H2O2的应答反应。这些蛋白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根对氧化胁迫的应答及H2O2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晋西北山黧豆根茬还田提供土壤氮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8):1158-1160
以晋燕18号燕麦为供试作物,在晋西北丘陵区连续2 a开展了山黧豆(Lathyrus quinquenervius(Miq.)Litv)茬口减氮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山黧豆根茬还田可提供给土壤氮素,培肥土壤,提高后作燕麦籽粒产量,每公顷山黧豆根茬可提供给土壤氮13.8 kg;在山黧豆茬口施用80%N比无根茬施用100%N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2.72~7.66 kg/kg。在有机肥不能输入农田时,旱地种植绿肥是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静  王廷璞  石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801-3802,3885
[目的]研究Cu^2+胁迫对家山黧豆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为提高家山黧豆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不同浓度的Cu^2+(50、100、150、200、250 mg/L)处理家山黧豆幼苗,考察不同浓度Cu^2+胁迫对其POD活性及同工酶数量和种类的影响。[结果]在Cu^2+胁迫下,各处理中家山黧豆幼苗根的POD活性均高于茎和叶,且各处理下的家山黧豆幼苗根、茎、叶中POD活性均高于对照(除250 m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家山黧豆幼苗根系同工酶的酶带数和活性变化较大,茎和叶片比较稳定。[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家山黧豆的抗逆、抗病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黧豆及其有毒成分(BOAA)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黧豆粉通过乙醚回流萃取,减压浓缩,热水重结晶,获得β-草酰氨基丙氨酸(BOAA)纯品。试验研究包括急性中毒试验,慢性中毒试验,致癌试验,动物繁殖试验,致畸试验,临床观测,血液学和肝肾功能检查,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超微结构观察,心电图检查。试验结果,BOAA小白鼠腹腔注射LD#-(50)为748.86mg/kg,雏鸡腹腔注射LD#-(50)为694.93mg/kg,表现为明显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动物长期饲喂大剂量高毒山黧豆,脊髓、脑神经细胞和肝、肾实质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性损伤。山黧豆毒素无致癌或促发肿瘤的作用,对动物繁殖能力无明显影响,胚胎检查亦无畸形表现。试验证明,山黧豆有毒成分(BOAA)为神经毒素,其经血液循环,透过血脑屏障,主要伤害中枢神经系统。本文还针对低毒山黧豆作为畜禽高蛋白饲料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浓度H_2O_2的水培液处理7d山黧豆幼苗24h,分析山黧豆叶片鲜质量、H_2O_2和O_2~-·组织化学定位、丙二醛(MDA)与抗坏血酸(ASA)质量摩尔浓度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变化,研究H_2O_2诱导氧化胁迫下山黧豆叶片的生理应答特征,揭示山黧豆叶片对氧化胁迫的耐受机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mmol·L~(-1)和10mmol·L~(-1) H_2O_2处理组叶片鲜质量无显著变化,20mmol·L~(-1) H_2O_2处理叶片鲜质量显著降低。山黧豆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并无显著变化。随外源H_2O_2处理浓度不断增加,叶片组织内源O_2~-·染色范围和程度呈明显减少趋势,H_2O_2染色范围和程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H_2O_2与MDA积累水平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山黧豆叶片中CAT、POD与APX的活性均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ASA质量摩尔浓度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叶片内H_2O_2和MDA水平变化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均处于动态平衡中并呈现一致变化趋势,低浓度H_2O_2处理可以提高山黧豆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牧地香豌豆在贵州的生长表现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地香豌豆(Lathyrus pratensis L.)属豆科山黧豆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抗逆性等特性,可用于改良天然草地、提高人工草地的稳定性。牧地香豌豆耐寒、抗旱,茎叶柔嫩多汁,营养丰富,生长期和绿色期长,是一种优良的野生牧草。我们于2001年对牧地香豌豆在贵州的生长表现及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为牧地香豌豆在贵州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山黧豆芽苗菜高质量生产温度选择提供实践依据,采用人工气候箱培养方式,在空气相对湿度75%、光照时间8h、光照度200lx条件下,比较了20~30℃内不同培养温度下山黧豆芽苗菜的生长和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山黧豆的发芽率、发芽势在24℃时最高、20℃时最低;芽苗株高在28℃时最高、20℃时最低,根重在20℃时最高、30℃时最低;芽苗经济产量在24℃时最高、达38.23g/100粒,20℃时最低、为18.84g/100粒;芽苗水分含量在22℃时最高、为90.86%,在30℃时最低、为80.46%。认为山黧豆芽苗菜高质量生产的适宜温度为24~28℃。  相似文献   

20.
山黧豆作为豆科作物,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生物产量高、分布广泛,是不可多得的肥、饲、粮作物,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在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绿肥作为有机肥源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就四川省绿肥山黧豆发展历程、高产栽培和利用技术、生产应用模式、应用前景进行总结,以期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对进一步加快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有着积极意义,对有机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