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申糯3号"、"华甜糯2号"、"沪紫黑糯1号"、"江南花糯"等品种不同采收期对果穗性状及品质的影响,探索了糯玉米鲜穗最佳采收期。试验结果表明,"申糯3号"、"华甜糯2号"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0d;"沪紫黑糯1号"的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0~22d;"江南花糯"的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18~20d。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藜麦苗菜的适宜采收期,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大棚种植、大田种植两种模式,副区为忻藜1号、忻藜6号,JLSP三个品系,裂区为22 d、30 d、38 d、46 d四个采收期,比较两种种植模式下不同采收期藜麦苗菜生物量及营养品质,结果显示,随着采收期延迟,藜麦苗菜株高、鲜质量、纤维束含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维生素C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升高;大棚藜麦苗菜株高、鲜质量、维生素C含量高于大田种植,蛋白质、纤维素、脂肪、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大田种植,忻藜1号营养品质优,忻藜6号鲜质量高,因此,本地区大棚藜麦苗菜采收期为30~38 d,大田藜麦苗菜采收期为30 d。  相似文献   

3.
杂种鹅掌楸不同季节扦插特征比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春季和夏季分别进行杂种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X×L.tulipifera扦插试验,对不同季节扦插生根所需时间、顶芽的作用、平均生根数及愈伤组织生长状况等特征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扦插,其生根过程及生物学特性表现不同:春季扦插生根所需时间(60~80d)较夏季长(20~30d);夏季扦插顶芽的作用较春季明显;春插时,"假活"现象严重,而夏插时插条容易出现腐烂现象;春插时,不定根数多数稳定在3~4条,较夏插少,而夏插时不同插条上不定根数变化较大,常达到10条以上;春插时,愈伤组织较夏季产生的少,夏插时,有部分插条只产生愈伤组织而不生根,春插时则很少见。因此,在不同的季节扦插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扦插生根率。图2表1参14  相似文献   

4.
采收期和贮藏时间对红美人杂柑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美人柑橘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及贮藏时间对果实平均单果重、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下旬及以后采收的果实着色好、固酸比高,有较好的品质;各采收期果实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类似,果皮着色呈上升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贮藏14 d达到峰值,可滴定酸含量持续下降,常温下贮藏28 d品质劣变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瑞阳’苹果适宜的采收期,并探究不同采收期果实品质及耐贮性差异。采摘不同成熟度‘瑞阳’苹果,绘制淀粉染色图谱,分析果实品质及相关性,测定贮藏过程中品质及生理指标变化。淀粉染色图谱能够反映果实成熟度的变化,可结合盛花期作为确定‘瑞阳’苹果采收期的评判标准。结果表明,采收期Ⅰ(盛花期后160 d)在采收时硬度最高,贮藏期间果实品质下降快;采收期Ⅱ(盛花期后170 d)贮藏期间硬度保持较好,具有较高的糖酸品质、外观色泽,较低的失重率和发病率;采收期Ⅲ(盛花期后180 d)失重率和发病率相对较高。‘瑞阳’苹果最适宜采收时期是采收期Ⅱ,该采收期糖酸比为41.93,硬度为7.180kg·cm-2左右,呼吸强度为2.77 mL·kg-1·h-1;淀粉染色图谱等级4级左右。  相似文献   

6.
芥蓝新品种“金品1290”201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认定,表现耐寒性较好、耐湿性强、抗病、品质佳、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宜福建省秋冬季种植。试验表明,福州地区秋冬季采用直播方式种植,以主薹及薹叶一次性采收为主从播种到采收50d左右,每667m<sup>2</sup>产量1000kg左右;以大颗菜一次性采收为主从播种到采收60d左右,每667m<sup>2</sup>产量1800kg左右;以主薹及再生侧薹多次采收的,播种至收获主薹约需60d,侧薹长度在18cm左右时即可采收,收获时间可达60d以上。该文总结芥蓝新品种“金品1290”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糯玉米杂交种‘申科糯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个不同的采收期下,糯玉米杂交种‘申科糯1号'产量和品质表现差异显著。随着采收期的推迟,产量逐渐增加,而品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采收期为24 d,有效积温达到367.85℃时,产量和品质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点,折合产量为9 238 kg/hm~2,品质综合评分为87.4分。该结果将有助于生产者在上海地区确定糯玉米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8.
以4年生夏黑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品质(果粒形状、产量、带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浓度为30 mg/L的GA3对夏黑葡萄进行蘸穗处理,第1次处理时间为盛花期,第2次处理时间为花后10 d左右的效果最好,以期为探索适合西藏高海拔的夏黑葡萄果实膨大处理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杂交鸡毛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丰富福州地区鸡毛菜品种类型,筛选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鸡毛菜新品种,对引进的9个鸡毛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对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产量、品质及霜霉病抗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品鸡毛菜3号、福青5号和金品青松品种长势强,整齐一致;金品鸡毛菜3号的产量最高,为13235.3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软枣猕猴桃果实最佳采收期,以"桓优1号"软枣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果实品质和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果实采收期提前20d照样能够后熟软化,采收期越早,成熟软化所需时间越长,贮藏品质越差,但上市时期不发生变化。软枣猕猴桃果实在从常规采收期(下早霜前)前5d开始果实增重缓慢,接近最大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但与其他采收期的果实相比,进入软化期和腐烂进程基本一致,因此,从果实的品质角度考虑应从9月25日开始,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7.2%开始采收为宜。为了流通运输的需要可适当提前采收,但品质会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促成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二年生夏黑葡萄为试材,采用0.5、1.0、1.5、2.0 mg/L芸苔素内酯溶液及清水对照分别于花后20、30、40d进行全株喷布.[结果]采用1.5 mg/L芸苔素内酯溶液不同时期对树体进行全株喷布可显著增加果实单粒重、花青素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效降低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提高果实品质.[结论]采用芸苔素内酯1.5 mg/L溶液在花后20、30、40d对树体进行全株喷布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采收期对“夏绿妃”小白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夏绿妃小白菜在不同种植密度、采收期条件下产量和商品性的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夏绿妃小白菜在福建省平原地区夏季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7.5~15.0 cm;株行距为7.5~10.0 cm和12.5~15.0 cm时,适宜的采收期分别为22~28 d和25~31 d;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适时早收有望获得较高产量,采收期延后其商品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沪紫黑糯1号在7种不同采收期(即授粉至采收分别为16、18、20、22、24、26 d和28 d时)的性状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处理对穗长、穗粗、出籽率、百粒重4个性状都有显著影响。适宜采收期是授粉至采收20~24d,最佳采收期是授粉至采收22d左右,此时沪紫黑糯1号的穗长、穗粗、单穗重、出籽率、百粒重、糯性和鲜食品质总评分分别为17.3cm、5.3cm、258.4g、67.45%、36.35g、17.0分和92.5分,鲜果穗完全转色,乌黑发亮。  相似文献   

14.
采收期对南水梨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水梨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即采收期Ⅰ(8月17日,盛花期后131 d)、采收期Ⅱ(8月25日,盛花期后139 d)和采收期Ⅲ(9月1日,盛花期后146 d)对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Ⅰ的果实单果重最低,种子变黑指数较小,硬度下降最快,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固酸比较低,食用品质欠佳;采收期Ⅱ和采收期Ⅲ的果实因采收期推迟使单果重和种子变黑指数增大,硬度虽然变小,但变化平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可滴定酸含量减少,固酸比增大,但采收期Ⅱ果实由于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大于采收期Ⅲ,因此更有利于果实贮藏品质的保持。综合考虑,认为采收期Ⅱ即盛花期后139 d为石家庄地区南水梨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5.
许冬梅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82-83,87
研究了氮肥施用后不同采收期对生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以后,生菜的产量逐渐增加,与采收期之间呈现显著的二次多项式相关,但在施肥后25d和20d采收生菜产量没有显著差异;(2)施用氮肥后生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施肥后10d采收,生菜硝酸盐含量达最高值,平均为1925.0 mg.kg-1 FW;(3)生菜中Vc、可溶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施用氮肥后采收期的延长皆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在施肥后15d采收,各项指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579 mg.g-1 FW、2.11%FW和0.879 mg.g-1 FW。  相似文献   

16.
[目的]'奉黄1号'为江西省自主选育的一个黄肉猕猴桃新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对9个不同采收期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品质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以便科学准确地判断其最佳采收期,从而为该品种今后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盛花后(DAFB)133,140,147,154,161,168,175,182,189 d共9个时期采收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对各采摘期及其软熟期果实的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干物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10多个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不同采收期猕猴桃的贮藏时间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奉黄1号'猕猴桃各项品质指标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不同的规律性变化.采摘期的可溶性固形物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果实达到软熟状态时,140、175 DAFB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采摘期的干物质含量在147 DAFB达到最大值.果实硬度随采收期的推迟而呈下降趋势,猕猴桃果皮硬度于175 DAFB后迅速下降.154 DAFB采收果实软熟期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随采收期的延迟而呈上升趋势,于189 DAFB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随采收时间的推迟,抗坏血酸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161 DAFB软熟期的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均在140 DAFB时达到最大值.[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161 DAFB采摘的果实综合得分最高,其达到软熟状态后,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且果实贮藏时间长达10 d.本研究表明盛花期后161 d是'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奉黄1号'为江西省自主选育的一个黄肉猕猴桃新品种,不同采收时间对猕猴桃果实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对9个不同采收期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品质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品质指标进行评价,以便科学准确地判断其最佳采收期,从而为该品种今后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盛花后(DAFB)133,140,147,154,161,168,175,182,189 d共9个时期采收的'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对各采摘期及其软熟期果实的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抗坏血酸、干物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等10多个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不同采收期猕猴桃的贮藏时间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奉黄1号'猕猴桃各项品质指标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不同的规律性变化.采摘期的可溶性固形物随采收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果实达到软熟状态时,140、175 DAFB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采摘期的干物质含量在147 DAFB达到最大值.果实硬度随采收期的推迟而呈下降趋势,猕猴桃果皮硬度于175 DAFB后迅速下降.154 DAFB采收果实软熟期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随采收期的延迟而呈上升趋势,于189 DAFB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随采收时间的推迟,抗坏血酸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161 DAFB软熟期的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随着采收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均在140 DAFB时达到最大值.[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161 DAFB采摘的果实综合得分最高,其达到软熟状态后,各项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且果实贮藏时间长达10 d.本研究表明盛花期后161 d是'奉黄1号'猕猴桃果实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8.
为延迟‘桂热杧82号’采收期,提高杧果种植效益,对‘桂热杧82号’在不同花期进行短截花枝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原生花序初花期、盛花期短截花枝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桂热杧82号’均易抽出再生花序,再生花序盛花期较对照分别推迟约30~35d、40~50d,采收期较对照分别推迟约30d、40d,且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分别是对照的1.63倍、2.25倍;有胚果数量较对照明显增多,分别是对照的1.39倍、2.25倍;采收期果实品质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原生花序初花期、盛花期短截花枝是推迟‘桂热杧82号’上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掌握糯玉米最佳采收时间,以糯玉米"申糯3号"为材料,进行了不同采收期对其果穗性状、产量和品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申糯3号"以授粉后22~24d采收较为适宜,其产量和品质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同采收期及采收后立刻检测、放置24 h检测3个糯玉米品种的水分、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品质,并结合口感品尝打分比较。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是影响鲜食口感的关键品质因子;在糯玉米授粉后20~32 d不同采收期籽粒水分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可溶性糖随采收期推后逐渐降低,淀粉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脂肪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授粉后24 d之前是逐渐增加,24 d以后缓慢降低;鲜食糯玉米品质受多个综合因素影响,各因素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