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人才需求差异化、专业门类细化、教育信息化等新形势。为了建设"人有我优"的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浙江农林大学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建设复合的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了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但是,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目前仍面临着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挑战。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工商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一是要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兼顾学校发展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明确以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绿色农林业、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二是要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行业+管理"和"科技+商业"两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开发跨学院的复合型课程;强化由多类型实践构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和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四是要加强课程建设,重视课程群的建设,促进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加强案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五是要优化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复合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六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共识与共赢;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共生型和"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定向培养模式的探索,推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林科院校中最早设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轻工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优势学科资源,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强化林业企业案例教学研究、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三位一体"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适应能力强;为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存在不科学,管理人才属"流水线"培养状态,专业特点不鲜明,课程设计公式化、模式化。围绕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造就模式弊端及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和的培养过程,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林科院校中最早设立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轻工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优势学科资源,在实践教学中采取了强化林业企业案例教学研究、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三位一体”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适应能力强;为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致使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国家发展和人们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林业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和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内林业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仅使得自然环境加剧恶化,也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影响。鉴于此,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缺乏资金投入,过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林业资源缺乏有效管理,管理机制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对自然保护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重视力度,以林业与产业结合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与政策干预以及旅游业与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相结合发展等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水土保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探讨了"流体力学"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途径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从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制作并应用多媒体课件、完善试题案例库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从加强硬件的基础建设及注重虚拟实验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以"流体力学"课程中"流体静力学"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诠释了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优质教学资源可促进理论教学多元化、实验教学丰富化、专业人才培养个性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分类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国家公园功能区划、资源权属确立的基础技术手段和重要前提。国内外针对国家公园顶层设计的研究较多,而针对资源分类与评价的基础研究缺乏。文中梳理了国际权威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系统资源分类标准和评价要点,归纳了世界发达国家国家公园资源分类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实践与经验,对比不同国家的资源分类特征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资源分类体系构建的初步框架,以期为中国国家公园资源分类评价体系建设决策提供参考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抽象、概念容易混淆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对"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适合"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多层次参与教学过程为突破口,通过资料共享,让学生参与课程讲授、实验实习方案的设计、成绩评价、试题制定,同时分享学生的优秀实验实习成果和课件;教师课前、课后指导、研究热点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草地资源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9.
随着"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交汇融合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开发,及国家对盐碱荒地等生态修复、后备土地的利用等需求,以白蜡为主的耐盐碱苗木应用的空间将越来越大。文中介绍了白蜡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并对参试的5个品种做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文河 《绿色科技》2015,(4):325-327
指出了近年来 ,湛江的旅游业借助于湛江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但是目前湛江的海滨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 ,发展不完善.其中 ,海滨旅游资源存在资源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准确定位、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 ;红土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缺乏市场推广、缺乏整合发展、缺乏配套设施、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 ,这导致品牌效应差、产业效益低 ,部分红土文化更是面临失传的危险.针对这些问题 ,在明确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提出了将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发展的方式 ,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整合多种资源 ,实现海滨和红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 ,互为促进 ,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线路 ,打造湛江旅游品牌 ,彰显湛江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11.
十九大报告将创新和教育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新农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创造了重要机遇。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专业建设难以融合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课程设置难以体现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新农科"视域下高等农林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改革的措施:一是要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具有"新农科"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农科专业的特色;三是要构建"新农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建设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在专业特色、实训条件和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木结构建筑以其优良的性能得到了产业界和国家的重视而发展迅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延续性以及与现代学科相融相伴发展的学科积淀,国内木结构建筑专业特别是构建于林科基础上的木结构建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还较为滞后。通过调研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木结构建筑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发现该专业目前主要构建于土木工程、建筑学或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之上,由于专业建设方向和课程体系间的巨大差异致使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强行嫁接"很容易造成学科间无法有效融合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建设需要以木结构建筑及木质材料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学科体系知识点间的逻辑次序和内在关联性,并根据学科支撑条件和重点培养方向重新组织学科知识点和学科知识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程、外延性课程。基于以上特点,从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基础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同时给出了今后林科背景下木结构建筑专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东北林业大学针对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森林工程专业融合得不好、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教师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有所弱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激励的政策等问题,提出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背景下加强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优化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强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培养、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经过积极的探索实践,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引进"双师型"教师,建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创新途径,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国际视野得到拓展;加强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了有效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和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三条规定:“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赠;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文件形式明确要求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特色馆藏资源是公安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现了公安院校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特色,带有鲜明的公安属性。  相似文献   

15.
陈莉 《绿色科技》2012,(8):275-276
在分析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现状的基础上,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为例,对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培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构建"两平台"+"专业主干","方向"+"实践"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模式,实现"通识为基础,经管为根本,工程为特色,实践为手段"、"四位一体"的培养架构,以突出地方性、创新性、实践性及特色性。  相似文献   

16.
"园林植物景观规划"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为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设计课程,本课程需要以大量优秀的设计案例作支撑,因此建设"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在线案例资源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它是教师课堂内容的有利补充;其次它是对学生课程知识的最佳拓展;第三,它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第四,它是开展翻转课堂的基础。同时指出了"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在线案例资源建设的方法:"有道云笔记"成为在线案例资源建设的依托平台;完善在线案例资源建设的模块和内容;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在线案例资源的编排;根据课程内容分时段设计在线案例资源的共享方案。教学实践表明,课程的在线案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料,开拓了设计思路,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充分调查三亚半岭温泉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资源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三亚半岭温泉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价值。根据三亚半岭温泉森林公园独具特色的"山、溪、瀑、潭、林"组合景观特点,提出了公园建设的规划构想,以及公园建设开发的建议,以期为三亚半岭温泉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北京林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学科为例,介绍了高等林业院校农业资源利用学科的历史渊源、专业发展现状、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以及学术梯队,总结了农业资源利用学科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该学科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微课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视频资源开发建设是微课应用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梳理微课教学的概念、特征和呈现方式,提出了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教学及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课优化设计方案,设计了微课呈现方式与制作流程的框架图,分析了微课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发展需求,旨在体现学科特色,构建教学双向互动,便于教学推广,并将微课真正做到"适用、实用、易用",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课程思政的实施,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强化价值、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助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然而,当前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以散点式形式开展,缺乏完整、清晰、明确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案,系统性、整体性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尚未形成。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从课程思政的多元主体融合、课程内及课程间的思政要素融合、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等角度,对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通过党支部专题活动,推动党员教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研究;通过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开展辅导和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通过强调和突出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整体评估和动态调整。其次,从系统梳理课程内思政要素的"融入点"、积极吸收相关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及时将课程思政要素加入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开展配套教材和在线课程建设等入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课程思政体系。最后,通过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强化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搭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红色"专业实践平台,促进课程思政理论的落地与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