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针菇不亲和性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9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中经单孢分离获得的单核菌株,两两配对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锁状联合,配对结果将金针菇的A因子确定到10个,B因子确定到8个.13个黄色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包含了从A1到A9,B1到B8;而16个白色菌株的不亲和性因子大多为A2A3B2B3类型.有24个金针菇菌株获得的单核菌丝有4种交配型且符合1∶1∶1∶1比例,其它菌株获得的单核菌丝交配型与理论数据有偏离.  相似文献   

2.
对3个灵芝菌株分别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从中筛选不同交配型单核菌株,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同交配型单核菌株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泰山赤灵芝1号(TL-1),获得了两种交配型单核菌株,两种交配型分离比例为16∶5,灵芝4895(4895)和野生灵芝2(YSL-2)均只获得了一种交配型单核菌株,三个灵芝菌株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不符合1∶1的理论值。此外,三个灵芝共得到四种交配型单核体的菌丝形态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鲁大秀珍1号(LD1)的新鲜子实体为材料,收集担孢子并分离获得58株单核菌株,经过三轮交配实验,将58株单核菌株分成4组(T1、T2、T.和T4),分别有16、14、12和16株,可知肺形侧耳属于四极性异宗配合;指定T1为A1B1,T2为A2B2,核迁移实验明确了T3的交配型为A1B2,T4为A2B1;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型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交配型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从我国使用的19个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中制备了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以此为材料,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在交配反应和RAPD两个水平上对这19个菌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遗传相似性分析。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两两配以地共300个组合,其中不亲和性反应为110对,占配对总数的36.7%。根据交配反应结果,25个单核体可分为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这些结果从交配型角度证明,这19个菌株具有十分狭窄的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的遗传背景。RAPD反应和聚类分析中,这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基本上都能聚为一类,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交配型折结果,也为交配型基因在菌种鉴定中的作用 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前期筛选出的黄色金针菇F3-1和白色金针菇川金7号为亲本,通过孢子分离分别得到36个和24个单核体,将单核体两两配对杂交,获得452株杂交子代,配对成功率52.31%。袋栽试验初筛和优良杂交菌株复筛,综合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态、产量、脆度值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初步筛选出较优杂交子代菌株371和567。  相似文献   

6.
基于SNP分型的香菇交配型AS-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食用菌的交配型鉴定通常采用单核体两两交配后镜检观察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大,耗时长且易产生人为误检。本研究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申香215"为例,通过对需鉴定交配型的单核体的双核体亲本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双核体交配型A和B因子区域的序列比对信息,对交配型因子等位基因内部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合适位点设计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llele-specific PCR,AS-PCR)技术,根据扩增结果可快速确定单核体的交配型并排除双核体和杂合体。用该方法鉴定香菇单核体的交配型,提高了鉴定效率和准确率,该方法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手段,为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凤尾菇营养缺陷型的诱变筛选及交配型基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工作中,带有营养缺陷型突变基因的单核体常被用作融合亲本,以便检出融合子和进行融合子的遗传分析。本实验使用了紫外线诱变担孢子的方法,方便而易于操作,筛选出几株遗传特性稳定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同时对它们的交配型基因进行了测定,发现了风尾菇交配型基因中的中性不亲和因子。 1材料和方法 1.1供试菌株 凤尾菇PL27(Pleurotus sajor-caju),野生型双核体;P23,P36,P22和P27是从PL27的单核体,它们的交配型基因分别确定为A1B1,A2B2,A2B1和A1B2。以上菌株均引自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香菇自然种群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孢子传播的香菇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  相似文献   

9.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的分布和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香菇(Lentinula edodes)135菌株的特异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引物135F/R(扩增601bp的条带)对135菌株的58个原生质体单核体和97个孢子单核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检验此特异标记在单核体中的分布和遗传规律。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两种交配型A1B1和A282,此标记仅存在于后一种核中;另外,此标记在四种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后代中随机分布,显示这个SCAR标记可以稳定遗传到后代,而且与交配型A、B因子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培养性状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8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多态性与其交配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长势等培养性状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在测定的38个孢子单核菌株中,交配型A有21个菌株,交配型a有17个菌株,A:a=21:17。经X^2检验,两种交配型未出现1:1严重偏离。这表明,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其交配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以紫芝(Ganoderma sinense)的担孢子萌发获得的单核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三轮杂交法、OWE-SOJ技术及核迁移技术对其担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因子进行准确测定。结果表明,紫芝为四级性异宗结合菌类,其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交配型分离比例符合1:1的预期,不同交配型担孢子的单核体符合1:1:1:1的自由分离规律,采用OWE-SOJ与核迁移试验相互印证,可以对紫芝担孢子交配型进行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2.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真姬菇子实体的每个担子上着生四个担孢子;从分离获得的78个有性孢子单核体之间的交配结果分析,真姬菇属于四极性担子菌;X^2测验结果显示,供试真姬菇菌株的四种交配型孢子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研究中还发现真姬菇的A因子和B因子内部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A和B因子,其重组率皆为1.3%。  相似文献   

13.
在8个香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交配型的测定中,有4个菌株测定出两种交配型,其余4个菌株只测得一种交配型。在得到两种交配型的菌株中,其交配型比例也不是1∶1。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两种交配型原生质体单核体的再生能力不同有关。在申香2号菌株107个单核体中,AxBx交配型只有26个,而且都是在再生阶段的前期产后的,后期出现的单核体则都是AyBy型菌落。  相似文献   

14.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配型是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一个重要遗传标记.在制备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基础上,我们测定了7个菌株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比例,研究其交配型等位基因的规律.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均按潘迎捷等的方法(食用菌,1992:4).(二)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的测定每个菌株取10个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做10×10的交配实验,对峙培养后,以交界处菌丝是否出现锁状联合做为两  相似文献   

15.
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后代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菌种939和本所实验菌株中19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单核体分离和配对杂交。对杂交组合和亲本菌株的菌盖直径、厚度,菌柄长度、直径等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0个杂交组合在子实体外观形态上与亲本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表现规律与亲本交配型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在人工栽培条件下获得的翘鳞香菇(Lentinus squarrosulus)子实体,搜集担孢子并分离获得了103个孢子单核体,分析孢子单核体的交配结果可知翘鳞香菇属于四极性交配型系统;X2测验结果显示,供试翘鳞香菇菌种的四种交配型孢子单核体的比例符合1∶1∶1∶1的分离规律;研究中发现翘鳞香菇的B因子内部发生重组,产生了新的B因子,其重组率为0.97%.  相似文献   

17.
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香菇交配型基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这一方法以香菇性亲合性理论为基础,以交配型基因的等位性和多型性为依据,以标准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的两种亲本交配型为遗传标记,以待测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该方法中使用的原生质体方法和交配型测定方法都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操作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8.
以收集自福建三明地区的12个野生香菇菌株分离得到的46个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交配型因子分析。结果从样本中鉴定出15个A因子和15个B因子,表明该地区野生香菇有较丰富的交配型因子,为香菇杂交育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3株野生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子实体进行担孢子收集,采用单孢稀释法分离鉴定得到300株蒙古口蘑单孢菌丝体,利用三轮交配法对其中101株进行交配型鉴定,试验统计结果进行χ~2检验,并对4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进行ISSR分子标记验证。结果显示,可观察到典型的4种交配反应菌落形态并可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加以区分验证。所得蒙古口蘑交配类型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为A、B因子互不连锁的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20.
培养时间对黑木耳单核菌株同32酶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不同培养时间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单核菌株7种酶同工酶的影响,其中EST、MDH、FDH的同工酶酶谱在菌丝生长阶段较稳定,培养20d的单核菌株H2和J3的EST、MDH和FDH的同工酶分别出现3个、2个和1个多态性位点,可用于H2与J3杂交后代同工酶基因位点的遗传分析.培养时间不同的H2和J3的ADH、GDH、ME、ACP的同工酶酶谱变化较小,单核菌株H2和J3的同工酶酶谱无显著的多态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