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学诊断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宁地区2010—2019年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环境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1)西宁地区强对流天气多发生于7—8月,大通出现强对流天气次数最多,冰雹发生次数最多,雷暴大风发生次数最少;(2)将西宁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形势背景分成3类,建立了中尺度概念模型;(3)探空图上水汽类参数、层结稳定度类参数、能量类参数和垂直风切变上对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4)雷达回波图上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及多种雷达产品对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有不同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西宁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卫锌  姚薇  吴金凤  李志军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43-144,199
利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8年8月17日泰州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做好夏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方面的经验,为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做好夏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95-10597
利用高空、雷达、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石河子地区2013年8月上旬末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报强对流天气,在关注形势场演变的同时,注重风场切变、辐合辐散、K指数大值区和探空不稳定能量及雷达资料的分析和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成因和数值预报检验.[方法]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背景、稳定度及触发机制等方面对2015年8月7日连云港市的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比分析各家数值预报结果.[结果]此次强对流暴雨发生在副高西伸北抬、高空槽东移的大尺度背景下,暴雨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边界层辐合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因素;多普勒雷达观测表明,回波强度在50 dBz左右,与边界层辐合线位置对应较好;对比分析各家数值预报结果表明,数值预报对不稳定性降水预报效果较差.[结论]该研究为此类强对流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5年8月27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王丽 《吉林农业》2012,(3):156-157
2005年8月27日傍晚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铁岭市的昌图部分乡镇遭受了龙卷风和强雷雨的袭击,开原的部分乡镇发生短时局地暴雨,这次强对流天气使当地的农业损失严重.本文通过对当日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短时强对流天气形势的特点,找出预报线索和着眼点,为今后此类天气的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黄天福  刘鹏 《农技服务》2012,(3):359-36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结合各物理量场资料,对2010年4月30日发生在贵州西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贵州西部发生强对流天气的云团移向特征及各物理量场特征,以期提高贵州西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对2014年7月8日和8月5日白城市2次强对流雷达回波资料和二次产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虽然很难预测,但是从雷达资料中还是可以得出一定的预报特征:该风暴具有明显"V"型缺口特征,预示风暴中可能有大冰雹生成;通过分析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大值区,为预测冰雹落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冰雹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垦河位于新疆奇台县境内,发源于东天山博格达山脉北坡,开垦河水文站是其水量控制站.本文选用开垦河水文站1960—2019年6—8月平均流量并构建为分类因变量(预报对象),5月下旬旬平均气温、4月下旬旬平均流量和4月上旬降水量为预报因子,用SPSS进行有序回归分析,对2020年6—8月平均流量各类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9.
郑州雾霾寡照天气大棚小气候特征及低温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芳芳 《农学学报》2015,5(2):105-108
利用2012—2013年及2013—2014年2个冬季的大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对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小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寡照天气大棚内最低气温预报方程,用该方程对2014年3月雾霾寡照天气棚内最低气温进行预报,绝对误差值均小于2℃,预报效果较好。同时提出了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生产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抵御灾害。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6—9月大连地区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即短时强降雨(4次)、雷暴大风(3次)和冰雹(2次)3种强对流类型进行了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探空资料中K指数适用于短时强降雨识别;CAPE值与探空距离强对流时间密切相关;较大的高低层的温差有利于识别雷暴大风和冰雹;较低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判别;较大的0~6km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雷暴大风识别.最大回波强度和所在高度,短时强降雨小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弓状型雷暴大风相对于低仰角径向速度大值区类型的雷暴大风有更长的预警时间提前量;雷暴大风和冰雹的VIL值都相对较大,不利于区分两者.研究结果为大连地区强对流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镇海一般气象站2009—2013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镇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雷暴日的天气图对镇海地区的天气形势作了划分。针对镇海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强雷暴天气形势特征进行着重分析研究,归纳出有利于镇海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天气形势,总结出了不同强对流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和预报指标,供预报员在分析和预报强雷暴天气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1年8月5~6日发生在湖南的局部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湖南省内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高空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1年8月5~6日发生在湖南的暴雨过程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探讨洞庭湖局部区域大暴雨中反射率、径向速度及相关物理量因子的演变情况,同时检验欧洲中心高度场和风场的模式预报。[结果]此次过程是在东部沿海有台风的影响情况下局部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大气环流背景是两脊一槽形势,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附近以及地面弱冷空气,且200hPa存在分流现象,暴雨落区位于850 hPa的东侧和南侧;强对流的发生前,维持高K指数或K指数迅速增大,CAPE值迅速增大和SI指数的快速减小,同时当地环境有足够的水汽弥补了因中低层没有急流存在而产生的水汽的输送;在雷达回波上有2条路径的回波云团输入到强对流风暴,同时中层有干空气侵入风暴内,造成强风暴单体的缓慢移动及强度维持,在速度产品上低层存在逆风区和强的辐合区。EC 500 hPa高度预报场与实况对比发现预报的台风内部高度值比实况偏大,高压中心比实况偏小,48 h预报比24 h预报误差大些;500和850 hPa的UV分量的预报场48 h的误差比24 h大,500比850 hPa的误差大,对台风的预报误差均较大,在切变线附近或槽线附近误差亦较大。[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2015年兰州市榆中县大气能见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影响榆中县能见度的气象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榆中县能见度的预报方程,并将2016年的数据代入预报方程进行检验,最后得到2016年榆中县能见度的预报值,将2016年榆中县能见度的实测值和预报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榆中县能见度夏季和秋季相对较好,而春季由于沙尘天气的出现和比较多的大风天气对能见度的影响比较大;冬季则主要是雾、霾天气的影响和农村燃煤取暖而产生的烟雾对能见度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产品等对2014年8月24—25日辽宁地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高空槽、底层切变线于华北气旋相配合产生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均较好,适合产生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雷达回波演变与降水过程基本一致;由于局地强对流性降水存在面积小、小时雨强大、作用时间短等特点,在预报中很难把握落区和量级,沈阳气象局大气环境研究所开展的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均较好地预报了此次降水形势,大尺度、中尺度环流背景上对预报进行了指导。  相似文献   

15.
王海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43-4344,4353
利用商丘市8个台站1970 ~ 1999年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总结了商丘市的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详细分析了高温天气下的环流形势,通过分析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找出预报指标,并建立高温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商丘市6~8月平均高温天气出现次数为2.2d,高温多出现在6、7月份;商丘地区20世纪70年代高温日较80、90年代多,南部、东南部出现的高温日较多;大陆性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是形成商丘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和次要系统.根据商丘市高温环流形势选定了500 hPa温度、850 hPa温度等高温预报因子,并用ECWMF、日本传真图资料和本站资料建立了高温预报方程,最后用2005和2006年资料进行了预报试验,预报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高温预报贡献较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3—2015年本溪区域自动站温度资料与中央台指导预报、T639 2 m气温、欧洲中心2 m气温、天气在线气温预报和本溪市气象台24 h气温预报等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数值预报产品的最低气温预报好于最高气温预报,天气在线和中央台预报效果更好;建立温度订正指标为T639和欧洲中心最低气温预报加1℃,中央台、T639、欧洲中心最高气温预报分别加1、3、2℃;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低、最高气温客观预报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作为日常温度预报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选择常规气象资料、NCEP全球分析资料等,对2022年8月6日包头市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局地性、突发性强,对流云团发展迅速,导致预报对降水极端性估计不足,强降水落区与量级把握不够准确,暴雨预警提前量十分有限,预报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而汛期强对流天气过程往往具有发展迅速、局地性强、极端性强等特点,导致在此类过程中缺乏对多种实况资料的综合分析;各家数值模式对此次过程预报的差异较大,且不断调整,对降水量级预报明显偏小,为精细精准定量的预报服务带来了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8.
林天扬  陈施静  黄雄 《农业灾害研究》2023,(11):119-121+124
采用2011—2020年柘荣县大监站(双城镇、城郊乡)和境内7个乡镇区域自动站(富溪镇、乍洋乡、东源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和英山乡)逐日(20:00—翌日20:00)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以及国家气象站逐日日照资料。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程,并使用2021—2022年的实况数据对其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对不分季节的预报方程和分季节的预报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适合柘荣县的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程。  相似文献   

19.
刘立岩  吕爽  孙磊 《农技服务》2016,(4):149+148
2014年6月25日至26日,我市海伦、望奎、北林等地出现了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FY-2红外卫星云图和数值预报产品,从能量条件、天气成因等方面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找出预报着眼点,为强对流天气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0—2012年金华市气象站的日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同期晚稻产量等资料,对金华地区晚稻相对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间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气象要素变化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并籍此建立产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金华地区近30年晚稻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较快,自20世纪90年代起增速放缓;同期晚稻生长期间的平均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中,2003—2009年上升幅度较大;但近30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晚稻相对气象产量与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温度以及8月中旬—9月上旬的积温呈负相关,与7月中旬降水量、9月上旬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基于近30年数据资料建立产量预报方程,经检验,其历史拟合误差率为4.31%。用该方程预测2010—2012年晚稻产量,误差率为2.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