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普洱市思茅松林采伐迹地对其采伐剩余物进行了归堆、坑埋和铺地3种自然腐解处理及接种10种木材白腐菌腐解处理的腐解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在自然状态下(不人为接种任何菌种),处理3个月后,其采伐剩余物腐解率最高的方法为砍枝铺地,其采伐剩余物干物质的失重率为3.1 %;而接种沙松1#、硅贝云芝、朱红密孔菌3种白腐菌腐解采伐剩余物的效果较好,接种3个月后检测其剩余物的干物质失重率达21.1 %、20.3 %、17.6 %.两试验结果相比较,接种白腐菌可以促进思茅松林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的腐烂分解.  相似文献   

2.
将彩绂革盖菌、棉腐卧孔菌和密粘褶菌作为试验菌种接种在硬头黄等5个竹种竹材和马尾松木材上进行耐腐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些竹材在不同菌种侵蚀下的失重率不同,且差异较为显著.经过耐腐性评价,最耐腐的竹种为花吊丝竹,耐腐的竹种为斑竹、方竹和篌竹,稍耐腐的竹种为硬头黄和马尾松木材.在彩绒革盖菌和棉腐卧孔菌侵蚀下,竹材的耐久平均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以地榆根为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借助超声波技术提取地榆多酚,对杨木进行浸渍处理,处理浓度分别为1%、3%、5%。用白腐菌(彩绒革盖菌)和褐腐菌(密粘褶菌)对木块进行12周的腐朽处理,计算试件失重率,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未处理材在白腐菌和褐腐菌侵蚀后的平均失重率分别为21.38%和41.62%,而地榆多酚提取液浸渍处理材在同样条件下的平均失重率分别为4.49%和9.93%,表明地榆多酚对木材具有较明显的防腐效果。当地榆多酚提取液浸渍浓度为5%时,处理材对褐腐菌的抵抗作用较强。本研究可以为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改善木材耐腐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自主研制的新型木材防腐剂为防腐药剂,选择已经发生初期轻微蓝变的试件和没有腐朽的试件,通过施加防腐剂,接种白腐菌、软腐菌和褐腐菌试验,按照不同时间检测试件的顺纹抗压强度和失重,分析新型木材纳米防腐剂的抑菌性能及对不同菌种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防腐剂对褐腐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在试验近90天的时间内基本保持顺纹抗压强度不变,并且试件失重很少,可见铜对褐腐菌作用效果显著;对白腐菌和软腐菌效果不明显,需要进行防腐剂复配的进一步试验;对已发生初期轻微蓝变的试件,施加防腐剂基本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占相思木材防腐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马占相思(Aucaciia mangim)人工林木材的天然耐腐性、耐久性、浸注性的和木材防腐试验,结果表明:(1)马占相思人工林木材由木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icolor)和棉腐卧孔菌(Poria placenta)引起的失重率分别为36.62%和35.74%,属不耐腐级至稍耐腐级,野外耐久年限少于2年,属不耐久等级。(2)短周期马占相思人工林木材可方便地采用常温常压浸泡法  相似文献   

6.
杉木热处理材的耐腐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白腐茵(彩绒革盖茵)和褐腐茵(绵腐卧孔菌),对不同温度热处理前后杉木木材的耐腐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材的处理温度对白腐茵腐朽性没有影响,而褐腐茵对热处理材的腐蚀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当温度升至220℃时,木材的质量损失率降为0,耐腐性上升为Ⅰ级强耐腐等级.  相似文献   

7.
用4种热处理方法处理腺瘤豆心材,可有效去除异味,替代珍贵绿柄桑木材使用.处理后的木材经白腐菌侵染 12星期,平均质量损失率与未经处理的试材相比变化不大,天然耐久性等级保持不变,而且其中2种处理方法还能够明显提高木材的耐腐性能,木材的天然耐久性等级因此也由Ⅱ类提高到Ⅰ类.  相似文献   

8.
天然耐腐木材的抗腐力及其在腐朽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金重为  邰瓞生 《林业科学》1989,25(5):447-452
在实验室中用土壤木块法测定了杉木、楠木、檫木、白栎、楸木等心材对彩绒革盖菌(白腐菌)和密粘褶菌(褐腐菌)的天然耐腐力,并分析了样品在腐巧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心材对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具有很大的杭腐力,而作为对照样品的杨木却很不耐腐。这个事实反映了在这些树种的心材中含有有效的抗菌成分。彩绒革盖菌几乎以相同的相对速度分解综纤维素和木质素,木材在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少。密粘褶菌主要分解木材中的多聚糖,它只引起木质素含量的少量损失。木材在褐腐前期,在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明显增加,直到后期,由于部分降解的高聚糖碎片被褐腐菌消化,致使木材在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怀槐的心材和树皮为原料,用乙醚、氯仿、丙酮、甲醇和水5种溶剂对其进行浸提,得到10种提取物.这10种提取物对白腐菌和褐腐菌的抑菌性能研究表明,怀槐心材的甲醇和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性能良好.将心材的甲醇提取物和无机木材防腐剂酸性铬酸铜(ACC)用于对木材的室内防腐实验,根据腐朽后试样的失重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照片观测,得出甲醇提取物对白腐菌的防腐作用较好,对褐腐菌的防腐作用很弱,而ACC对两种菌的防腐作用较强.将心材甲醇提取物和ACC用于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测得两者在24、48和 72 h 的半致死浓度,甲醇提取物分别为16.5、12.7、12.0 mg/L,ACC分别为3.2、2.5、2.0 mg/L;两者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26和 0.46 mg/L.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抽提方式对木材热解特性的影响,以云南松(边材和心材)为原材料,通过热水、丙酮、苯醇以及NaOH溶液抽提预处理,利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木材热解失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松心材与边材热解特性是不一致的;经NaOH溶液处理云南松及西南桦样品热解失重率较对照材较低了13%左右,可见经过低浓度NaOH溶液处理后木材增加了木材的残碳率,低浓度NaOH溶液处理使得木材生成一定量的酚类和酮类组分;经有机溶剂及热水处理虽加快了热解反应的进行,但对热解失重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杨忠  江泽慧  任海青  覃道春 《木材工业》2007,21(4):12-14,20
采用纸板箱和聚乙烯袋作培养箱,将土壤、试样和腐朽菌均放入聚乙烯袋内进行腐朽试验.SAS分析结果表明,菌种和腐朽时间对木材失重率和力学强度变化的影响显著(0.05水平);而且,腐朽木材失重率与力学强度损失率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显著,说明本研究中设计的木材加速腐朽试验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三北”一号杨和杉木中分离出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综纤维素、木质素在酯化过程中酯化能力的差异和木材抽出物对木材酯化增重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纤维素的酯化增重率较低 ,杉木和“三北”一号杨的纤维素酯化增重率在反应 2 .5h后仅为 1 .9%和 3.2 % ;在乙酰化过程中半纤维素会大量水解 ;综纤维素的酯化增重率主要是由于半纤维素酯化的结果 ;木质素的酯化反应在 1 h内就基本完成。且杉木木质素的酯化能力比“三北”一号杨木质素的酯化能力要强 ;木材中的抽出物会影响木材乙酰化反应的酯化增重率 ,“三北”一号杨木材的抽出物对木材的酯化增重率的提高产生有利的作用。而杉木中的抽出物对木材的酯化增重率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12种速生人工林树种幼龄材的耐腐性进行了室内试验,检验了不同树种受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和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侵染的失重率,并根据GB/T13942.1-92标准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速生树种幼龄材多属于耐腐以下等级,地面堆放寿命在5年以下;木材失重率与木材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同一树种树龄大的失重率明显低于树龄小的;菌种对木材失重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橡胶木和杉木进行微炭化处理,研究微炭化工艺(炭化温度为130、140、150、160℃,保温时长为5、7、9 h)的可行性,并与未处理材和高温热改性材(温度为180℃,保温为2 h)对比,以试件的失重率、尺寸稳定性和颜色作为表征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两种木材的失重率和尺寸稳定性逐渐提高,颜色变深。当温度为160℃,保温为9 h时,两种木材的失重率与高温热处理材相当,但杉木的各项评价指标明显更优。  相似文献   

15.
白腐菌对杨木腐朽过程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当白腐菌在木材中生长繁殖时,它通过菌丝所分泌的酶,分解木材胞壁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同时分解木材中的色素,使木材的颜色变白,故而得名。遭受白腐的木材,往往变成筛孔状、层状、大理石状和海绵状,使木材的机械强度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丧失其使用价值。我们观察了木材在白腐腐朽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防腐改性措施,这对研究木材的腐朽机理、以及扩大速生杨木的利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利用扫描电镜对紫楠、杉木、楸木、檫木、白栎和杨木等多种木材在受白腐菌腐朽的不同阶段中木材组织微细结构的变化及菌丝在木材细胞中生长、蔓延的情况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16.
腐朽过程中毛竹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竹为原料,选择1种白腐菌和2种褐腐菌对竹材进行腐朽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测定竹材的失重率、相对结晶度和化学官能团。结果表明,随腐朽时间的延长,竹材的失重率不断增加,结晶度不断下降。通过对腐朽竹材主要官能团的观察,发现白腐菌的侵蚀能造成竹材主成分的分解,其中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更强。褐腐菌的侵蚀主要破坏竹材综纤维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简单微量抽提法获得苦楝、圆柏、红心材杉木、普通杉木等天然耐腐性木材的抽提液,通过涂布平板法和牛津杯法比较其木材抽提液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苦楝、圆柏、普通杉木及红心杉木木材的水抽提液以及圆柏和普通杉木木材的乙醇抽提液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c)的抑制效果不明显;苦楝和红心杉木木材的乙醇抽提液对P.c具有较显著地抑制性,抑菌率分别为52.2%和40.8%。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木材是一种天然的有机材料。它的组织构造、物理性状和含有物质随树种不同有很大差别,因此木材抵抗生物为害的性能也很不一致。木材的天然抗性主要指菌腐和虫蛀,包括白蚁和海生动物的蛀蚀,通常称为木材耐腐性,也有称为耐久性。但耐久性的涵义较广,也包括木材耐酸碱以及对大气侵蚀的耐候性等。由于木材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处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很容易受到各种菌类和其他生物的为害,最普遍的是木材腐朽菌的侵害,  相似文献   

19.
人工林木材燃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利用锥形量热仪对人工林杉木、杨木和马尾松的燃烧性进行了研究。木材从受热开始到结束有两个释热峰 ;木材失重过程与释热过程有着相似的变化曲线 ,这是失重和释热密切相关的结果 ;木材开始受热到着火前和炭化过程结束后发烟最大 ,炭化过程和无焰燃烧阶段发烟最低。对同一树种而言 ,热源辐射强度、加热面种类和样品厚度对燃烧特性有不同程度影响。热源辐射强度愈强 ,着火所需时间也越短 ,木材释热和失重速度越快 ,烟气浓度和发烟总量增加。加热面为横切面 (R×T)的样品着火所需时间比纵切面 (L×T或L×R)的长 ,而且第二释热峰极值增大 ,平均失重率呈增大趋势。样品厚度对木材引燃时间、燃烧 1 80s的总释热量影响不大 ,但样品厚度增加使第二释热峰出现延迟且峰值有所下降。当加热面为横切面时 ,样品厚度增加使平均失重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铜 /锌配合物复配的防白腐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CMC)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木材保护剂,根据壳聚糖锌配合物(CZC)对褐腐菌(Poria placenta)的防腐效果优良,而壳聚糖铜配合物(CCC)对白腐菌(Coriolous versicolor)的防腐效果好的特点,本研究将CZC与CCC复配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混合液MCMC,进行防白腐试验.结果显示复配后的MCMC,提高了其对木材白腐菌的耐腐能力,防白腐效果与CCA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