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木生长关系的GWR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给出了误差方差不相等时广义地理加权回归的估计与方差,以及对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均方误差范围的推导,并以此建立林木生长模型,用此模型与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对林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地理信息产业是我国众多产业中的组成之一,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地理信息产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文章以大数据环境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作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遍布地理信息产业大数据,接着分析了大数据对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地理信息产业技术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好的推动地理信息产业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许凯  周峻松  杨帆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8):1301-1305
地理国情监测变化信息是基于矢量成果数据提取的反映地理空间变化、加强数据应用性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主要服务于地理国情数据动态更新与资源管理综合决策等。变化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相关决策正确与否,优化提取技术和加强质量控制能明显提高数据质量和提取效率,为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保障。本文结合昆明市呈贡区2015—2017年变化信息提取案例,从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成果应用局限性问题出发,制定了空间位置结合字段分析的提取方法与技术,探讨了变化信息提取质量控制过程和常见质量问题,为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数据的应用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地理信息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信息,其获取方式和服务方式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文章以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的获取与服务方式作为分析对象,文章首先介绍了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接着阐述了我国地理信息获取方式的嬗变,再接着分析了地理信息服务方式的嬗变,然后介绍了地理信息获取与服务的融合,最后论述了计算机科学发展推动地理信息科学发展,以便使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5.
为高效利用土壤和开展精准农业生产,采用地理权重回归方法对区域土壤pH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以获得比普通线性回归方法更高的预测精度和论证其对其他土壤属性进行预测的可行性。实测样点土壤的pH,然后选用与土壤pH相关程度较高且易于获取的环境因子(海拔高程、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铁氧化物指数、样点距河流的最近距离、土壤侵蚀强度)来建立与土壤pH的回归方程。因子经过逐步回归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后,用地理权重回归模型对pH进行预测。通过ME、RMSE及回归决定系数等指标,用验证样点数据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理权重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能大幅度降低AIC值,显著提高模型的回归决定系数,有效地降低回归的残差值;生成的预测图在空间上过渡自然,制图效果较好;利用地理权重回归法能将环境影响因子纳入模型,并能充分考虑样点的空间位置,适合于具有高度空间变异的土壤属性预测及制图。  相似文献   

6.
林木调查数据的随机、空间、时间特征的模型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调查数据常具有随机性、空间性和时间性3种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传统林木模型精度不高、应用不稳定。尽管已有多种建模方法可处理这些特征,但很少有研究界定这些方法在林木数据的适用范围。介绍混合效应模型、空间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回归克里金4种建模方法在林木因子上的应用,分析它们对林木调查数据的随机效应、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时间相关性与异质性上的适用度。结果表明,混合效应模型能有效处理林木数据的随机效应、空间相关与异质性、以及时间相关性;地理加权回归主要解决数据的随机效应、空间相关与异质性;空间回归与回归克里金只能处理数据的空间相关性;但这4种方法均无法有效处理数据的时间异质性。在实际研究中,可以依据这4种建模法对林木数据随机、空间和时间特征的适用度,分析数据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从而提高研究效率与精度。  相似文献   

7.
探索了气候变化预测研究工作中多源数据信息资源整合、分析的新途径,把3S、网络、数据库等多种技术引入到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以空间框架地理数据为基础,把影响气候变化的分散的、异构的、多源的数据进行集成叠加分析;并以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区域中长期气候变化预测模型为基础,优选出适合东北区域特点的气候变化预测模型,设计了基于GIS的东北地区气候变化预测系统.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广西甘蔗萌芽分蘖期干旱等级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广西88个气象台站50年的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为基础数据,利用广西甘蔗干旱灾害指数,计算广西甘蔗萌芽分蘖期的干旱等级灾害指数,根据干旱灾害等级指标,统计干旱等级灾害频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该生育期的甘蔗干旱等级灾害频率与地理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广西甘蔗萌芽分蘖期干旱等级灾害空间分布模型,分析该生育期广西甘蔗干旱灾害等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甘蔗萌芽分蘖期干旱灾害等级在水平分布上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递增;在垂直分布上,由海拔较低的平原向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递增。  相似文献   

9.
以谷城县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分别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考虑,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具有尺度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对各因子进行全局的参数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可以给出局部模型的拟合度及驱动因子的参数估计,同时不同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地理信息反映详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是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基础,系统体系结构可采用C/S与B/S结合的方式,其主要内容和功能有交通地理数据源和数据管理、基础地理数据库、交通专题数据库及其属性数据库、图层显示和信息查询功能、道路信息管理、交通信息发布、交通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查询分析结果的统计输出等。基于GIS-T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以事故分析模型(黑点、黑段判别)为基础,采用GIS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具有基于地图的交通事故信息查询统计及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GIS支持下,以中国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的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建立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大地形因子数据库及坡度、坡向、遮蔽度等小地形因子数据库。利用东北地区各县市1961—2000年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数据,采用三维二次趋势面模型进行逐步回归,构建东北地区逐月主要农业气候要素与宏观地理因子的数学模型。最终完成东北地区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并利用GIS平台建立空间分辨率为1km×1km的主要农业气候要素的网格化数字专题图。农业气候空间分布模型与栅格化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油橄榄的生物学特性,用极端最低气温-20℃作为引种的北限,以一月平均气温15℃为引种南限,又用模糊数学方法选取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日照时数五个因素,用20个中国站和地中海站求相似程度,把中国适宜引种油橄榄的区域划分为四类适宜引种区。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湿地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水文、地貌和人类活动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降雨量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而人口密度、坡度和气温不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方兰  延军平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5):148-152,166
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显著;降水量年际波动剧烈而总体变化趋势不大;de Martonne干燥度呈现下降趋势。气候生产力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与气候生产力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榆林年均气温上升1℃、年降水量上升1 mm时,榆林气候生产力将上升21.5 kg/(hm2.a)。  相似文献   

15.
冯万富    申明海    单燕祥    沈新志  张建设    李月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3):37-44
利用鸡公山林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2019年监测数据,对PM2.5污染及与气象因子在全年时尺度上的变化和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 林区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34.48 μg·m-3。2)降水对PM2.5污染具有显著的去除作用。3)全年PM2.5时均质量浓度与对应的气温、气压、空气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因子间存在极显著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且单气象因子对PM2.5时均质量浓度值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4) 在时尺度上,各单气象因子与PM2.5质量浓度间的回归模型精度较低。为此,采取各单气象因子的等值点、小梯度递增与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值域一并平均后再回归,显著提高了两者间的回归精度,更适于通过单气象因子估算PM2.5质量浓度。研究结果揭示了林区PM2.5污染特征,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和景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China has the largest apple planting area and total yield in the world, and the Fuji apple is the major cultivar,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70% of apple planting acreage in China. Apple qualities are affected by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soil types, nutrient content of soil,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Meteor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light,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re ke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ffecting apple quality that are difficult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the qualities of Fuji appl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a reasonable regional layout and planting of Fuji apple in China. Fruit samples of Fuji appl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were investigated from 153 commercial Fuji apple orchards located in 51 counties of 11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11. 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 and linear programm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model and impact weight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fruit quality, to determine the majo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fruit quality attributes, and to establish a regression equation to optimiz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for high-quality Fuji apples. Results show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ruit quality attribute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mong the various apple producing counties in China. The mean, minimum, and maximum temperatures from April to October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effects on fruit qualities in model effect loadings and weights, followed by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the sunshine percentage,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and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for the same period. In contrast,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from April to October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fruit quality.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exhibited distinct effects on the different fruit quality attributes. Soluble solid content was affected from the high to the low row preface by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from April to October, the mean temperature from April to October,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and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fruit quality were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of 5.5–18°C and the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of 602–1 121 mm for the whole year, 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13.3–19.6°C,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7.8–18.5°C,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19.5°C,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13.7°C between day and night,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of 227 mm, the relative humidity of 57.5–84.0%, and the sunshine percentage of 36.5–70.0%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from April to October).  相似文献   

17.
李丽双  张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41-5543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气象要素的最佳空间插值方法。[方法]利用ArcInfo GIS软件的地统计分析工具,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径向基函数法和克里格插值等多种空间插值方法,对东北地区年降雨量和月平均气温等气象要素进行空间插值研究,从而确定最适宜某个气象因子的插值方法。[结果]对于月平均气温,克里格方法的空间插值效果较好;对于年降水量,利用径向基函数法效果较好。[结论]东北地区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月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年降水量西北少、东南多。  相似文献   

18.
王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17-13620
利用1958~2007年豫东北4个代表站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豫东北近50年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和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明显存在非对称变化,主要特征是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呈明显递减趋势,而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呈递增趋势,二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90和0.34℃/10a;地面年平均温度为下降趋势,其递减倾向率为-0.23℃/10a;近50年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降低了4.5℃,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却升高了1.7℃,平均地面温度下降了1.2℃。各月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差别明显5,~9月明显趋凉,其中6月趋凉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递减倾向率达-2.16℃/10a;12月~翌年4月明显趋暖,其中2月趋暖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低温度递增倾向率为0.76℃/10a;地面温度变化具有夏季趋凉、冬季趋暖的显著特征。年平均地气温差逐年递减,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和水汽扩散,由此带来轻雾日数增多,空气污染加重。相关气象因子诊断分析表明,引起地面温度趋降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日照时数减少,地面受到太阳直接辐射减少;其次是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污染物增多,降低了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度;此外,降水量减少,土壤湿度减小,使土壤热容量减小,保温能力下降,导致地面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提高农作物水生产力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揭示中国(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各省份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气象数据和统计产量,首先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玉米、小麦的水分生产力,并利用相关分析、共线性诊断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选取的各气象因素和管理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影响中国玉米和小麦水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我国玉米和小麦的水生产力均呈现增长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19~1.33 kg/m3和0.90~1.04 kg/m3。在九大农业分区中,玉米水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东北平原区,其中吉林省玉米水生产力达到最大值2.00 kg/m3;小麦水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其中位于华南区的广东省小麦水生产力达到最大值1.91 kg/m3。2)根据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玉米水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为年蒸散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影响小麦水生产...  相似文献   

20.
2002-2009年东北早熟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的变化趋势,为品种栽培和育种目标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2009年国家东北早熟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对照品种生育期、产量和气候资料等相关数据,分析气候变暖对东北早熟春玉米生产及育种的影响.[结果]对照品种的生育期、营养生长期、花粒期与相应期间的活动积温呈较强的正相关,随着活动积温的增加,生育期和花粒期均有延长的趋势.对照品种产量和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647*,Sig.=0.041,o=0.05).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对照品种产量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水平、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变化,东北玉米种植密度呈增加趋势.[结论]气候变暖显著影响中国东北早熟春玉米的生育期、产量、生产栽培和育种.选育总生育期长、营养生长期短但生殖生长期长,耐密植的高产品种是东北春玉米适应气候变暖的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