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试验选用11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10.1叶期(11叶品种)和孕穗期施用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或12.5%氟环唑悬浮剂等药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最好,可作为水稻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2.
油菜根肿病症状、病原形态及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油菜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感染根肿病,被害根膨大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肿瘤,一般主根肿瘤大而少, 侧根肿瘤小而多。根肿菌存在于油菜根部肿大的细胞内,散生或密集呈鱼卵块状。扫描电镜下油菜根肿菌的休眠 孢子近球形,有乳突,孢壁不平滑,直径1.9~4.3μm。透射电镜下游动孢子呈肾形、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1.6~ 3.8μm,同侧着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以上症状和病原形态与十字花科甘蓝根肿病菌相似,但休眠孢子的大小存 在差异。游动孢子鞭毛脱落后形成圆形休止孢,休止孢可发育形成管腔(侵入结构)。油菜根肿病苗期发病率达 17%。成株期田间平均发病率为15%,造成油菜减产10.2%。健株的平均株高、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和单株 产量均极显著高于病株。 3]。此病最早发  相似文献   

3.
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选育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美国光身稻种质资源可以创造“三系”光身杂交稻新的种质资源 ,以遗传改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复交选育、回交改良 ,系谱选择保持系、选育不育系的技术路线 ,我们率先培育出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光香B、光香R,并选育出具有光身稻特性、中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配合力、国际水稻所品种的株叶型 ,即“三合一”的优质高产“三系”光身杂交早稻光香优德87和光叶与非光叶籼爪交“三系”超泰米优质早稻光香优菲7号、光香优D13等亮点组合。“三系”光身杂交稻选育成功具有四大创新点 ,有望使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小麦、水稻、玉米果皮淀粉体的发育、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差异,以小麦“烟农19号”,水稻“扬稻6号”和玉米“扬糯1号”不同发育天数的颖果为材料,采用树脂切片、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TIR)相结合的技术,对这三种谷物果皮淀粉体的发育、形态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颖果背部和腹部外果皮在早期都有小颗粒淀粉体积累,后期逐渐降解;水稻和玉米颖果背部外果皮在早期积累小颗粒淀粉体,随后逐渐降解,腹部外果皮不积累淀粉体。小麦、水稻、玉米中果皮细胞均积累较多的淀粉体,随着颖果的发育,小麦和玉米果皮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淀粉体从细胞中流失并不断降解,水稻中果皮程序性死亡进程不明显,细胞只是发生收缩和变形并伴随有淀粉体的降解。小麦和水稻果皮横细胞早期积累叶绿体,随着颖果的发育,叶绿体中开始积累淀粉粒,随后不断降解;玉米横细胞不积累叶绿体,只有少量的淀粉体积累,随后淀粉体降解。小麦果皮淀粉体分为单粒和复粒淀粉两种,淀粉粒呈现圆球状和不规则状;水稻和玉米果皮淀粉体为复粒淀粉,淀粉粒多呈不规则状,部分玉米淀粉粒呈多面体状。小麦、水稻、玉米果皮淀粉表现出相似的XRD和FTIR图谱, 但在XRD波谱的2θ角17°和18°衍射峰及FTIR光谱的995和1 022 cm-1共振峰强度不同,玉米果皮淀粉的相对结晶度最高,小麦次之,水稻最低;淀粉粒表层有序度以水稻最高,玉米次之,小麦最低。以上结果说明,在小麦、水稻、玉米果皮不同部位,淀粉体的发育和形态上存在较多个异同点,果皮淀粉粒内部结晶度和表层结构有序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孢子囊的产生和发育过程是研究胡椒瘟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及其病害防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不同诱导条件下胡椒瘟病菌孢子囊的产生情况,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孢子囊及其内部游动孢子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1)3种诱导方法均能诱导出大量孢子囊,其中在V8-A平板上光照和抹伤双重诱导法获得的孢子囊数量最多,其次是在V8-A平板上光照诱导法,获得孢子囊数量最少的是V8液体光照诱导法,但仅差异最大的2个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2)显微镜观察发现,孢子囊由气生菌丝顶端逐步膨大形成,初始为近球形逐渐发育成倒洋梨形,孢子囊成熟后从顶端排出大量游动孢子,偶尔可见孢子囊顶端直接发育出芽管;(3)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首先孢子囊内部原生质体被膜结构隔裂成大约数十个独立小格,然后在每个格子中积累数倍于细胞核的DNA,最后每份细胞核DNA发育成一个游动孢子。本研究从微观角度揭示P. capsici孢子囊发育外观及内部的形态特征,为胡椒瘟病菌后续致病机制研究和胡椒瘟病田间防控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报道一个中国红菇属新记录种——印度碗状红菇(Russulaindocatillus)。文中提供了该物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线条图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并且与近缘种进行了比较。印度碗状红菇的主要形态学特征为:棕黄色到赭黄色的菌盖中央,奶油黄色到淡黄色的菌盖边缘,孢子印白色到奶油色,担孢子近球形到宽椭圆形到椭圆形,表面具圆锥状或近圆柱状孤立的疣,单细胞的盖表囊状体,短而纤细,有分叉和分隔的菌盖表皮末端细胞。综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印度碗状红菇属于红菇属异褶亚属劣味组(Russula subg. Heterphyllidia sect. Ingratae)。  相似文献   

7.
稻小潜叶蝇是水稻常发性害虫之一,以幼虫潜入叶片取食叶肉为主,危害水稻前期的生长发育。盘锦稻区常年被害率为10%~20%,严重年份达到50%~60%。讨论了盘锦地区稻小潜叶蝇的发生规律,以及有效的稻小潜叶蝇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陈彬  宋杰  王倩  梁俊峰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9):2542-2548
本研究报道一个中国红菇属新记录种——印度碗状红菇(Russula indocatillus)。文中提供了该物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线条图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并且与近缘种进行了比较。印度碗状红菇的主要形态学特征为:棕黄色到赭黄色的菌盖中央,奶油黄色到淡黄色的菌盖边缘,孢子印白色到奶油色,担孢子近球形到宽椭圆形到椭圆形,表面具圆锥状或近圆柱状孤立的疣,单细胞的盖表囊状体,短而纤细,有分叉和分隔的菌盖表皮末端细胞。综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印度碗状红菇属于红菇属异褶亚属劣味组(Russula subg. Heterphyllidia sect. Ingratae)。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冯延江 《中国马铃薯》2002,16(5):302-303
1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传播 1.1病原菌的基本特征特性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真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Phytophthora),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的侵染所致.病原菌在形态上分为菌丝、孢囊梗、孢子囊、游动孢子等.马铃薯叶背面的白色霉轮就是从气孔长出来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白色,无隔膜.孢子囊卵圆形,呈乳头突起,它是病菌的繁殖器官,条件适宜时,每个孢子囊能产生6~12个游动孢子.  相似文献   

10.
北安地区水稻叶龄模式化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玉珠 《北方水稻》2011,41(2):39-40
通过对北安地区两种水稻主栽品种叶龄进程的跟踪调查,总结出北安地区水稻叶龄与水稻生育进程的关系,掌握了适合本地区的正确的水稻叶龄诊断技术。研究表明,这项技术对水稻安全抽穗、提高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为北安地区水稻叶龄模式化促控栽培技术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交互接种试结果表明,来自马唐草的梨孢属菌对水稻苗叶和穗颈瘟的致病力极弱,严自水稻的梨孢属菌对马唐草的致病力也极弱,田间马唐瘟菌不是稻瘟病的菌源。  相似文献   

12.
利用出叶间隔预测杂交水稻制种花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出叶间隔的变化来预测杂交水稻制种花期,其方法是通过3天1次的叶龄记载,换算成出叶间隔,绘出出叶间隔变化曲线,从曲线中直观地确定父母本出现出叶转换点的时间;根据父母本出现出叶转换点的时间差来判断花期的相遇程度。一般父本的出叶转换点比母本早5~6天出现,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若父母本出现出叶转换点的时间差少于或超过5~6天,母本的始穗时间就早于或迟于父本的始穗时间,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适当调控。另外,应注意不同父母本花期相遇还存有不同的出叶转换点的时间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疑难解答     
《北方水稻》2007,(5):78-78
问:碱式硫酸铜能否用来防治水稻的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江苏马波)答:在稻曲病病粒刚开始长出小菌块时喷施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能使菌块脱落,减轻对周围健康稻粒的影响。但对感染稻曲病的病粒没有治疗作用。稻曲病关键在水稻破口前7d左右开始预防,错过这个时机,防效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两种叶龄模式估算的出叶速度和以活动积温或有效积温为自变量的分蘖模式估算的分蘖消长过程。逐日模拟了水稻叶蘖生长的动态以及对分蘖模式进行了灵敏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团花(Anthocephalus Chinensis(Lam)Rich ex Walp)又名黄樑木、茜草科,常绿或半落叶乔木,侧枝与主干呈60°角,叶肥大,对生,全缘,矩状椭圆形或椭圆形,宽9—30厘米,长20—35厘米以上,叶柄长8—12厘米;花期六至八月,小花极多,花冠漏斗,淡黄色,子房下位,700—1100以上的小果聚合成球形的头状花序。11月至翌年2月果熟,种子极小,近卵状,棕色,略有棱。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ZB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曾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表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存在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疫病症状主要侵害茎、叶、果各部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茎、叶、叶柄,及生长点呈水渍状或萎蔫,后干枯死亡.成株染病多从茎嫩头或节部发生,初为水浸状,病部失水缢缩,病部以上叶片迅速萎蔫,维管束不变色.叶片受害,先出现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灰绿色大斑,严重的叶片枯死.果实染病,初现水浸状斑点,后病斑陷,有时开裂,溢出胶状物,病部扩大后引致瓜腐烂.该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种子、垃圾、堆肥也能带菌。连作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降雨量大、多雨天,空气湿度大,温度在24-30℃或大暴雨后易发生流行。枯萎病症状整个生长期均能发病,以结…  相似文献   

18.
在1993~1998年间对采自中国浙江省的116批及菲律宾自宋岛的129批稻种进行了假单胞杆菌及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分别从浙江省和吕宋岛分离出1200多个和2300多个有关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菌学、致病性和数值分类(Biolog)法测定。结果显示,吕宋岛稻种上的荧光细菌数明显高于浙江省。鉴定出16个假单胞杆菌种或型及2个相关种,其中约一半的细菌种尚未有从稻种上分离出来的记录。503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叶鞘腐败病菌及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的桔抗性测定表明,在浙江省约占稻种细菌总数12%的菌对一个或多个水稻病原菌具拮抗性,而在吕宋岛约占17%左右。  相似文献   

19.
1     
在1993~1998年间对采自中国浙江省的116批及菲律宾吕宋岛的129批稻种进行了假单胞杆菌及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分别从浙江省和吕宋岛分离出1200多个和2300多个有关菌株,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菌学、致病性和数值分类(Biolog)法测定。结果显示,吕宋岛稻种上的荧光细菌数明显高于浙江省。鉴定出16个假单胞杆菌种或型及2个相关种,其中约一半的细菌种尚未有从稻种上分离出来的记录。503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叶鞘腐败病菌及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菌的拮抗性测定表明,在浙江省约占稻种细菌总数12%的菌对一个或多个水稻病原菌具拮抗性,而在吕宋岛约占17%左右。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集福建省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菌,鉴定并分析了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情况,将2017—2018年福建省的126份稻瘟病菌株划分为6个群32个生理小种,其中ZA群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1.6%。同时收集南平地区生产上主栽水稻品种,通过苗期抗病性表现,筛选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病性水稻品种,如隆两优华占、和两优332、隆两优1988、民优667、科优16等品种的抗谱值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