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为明确江苏、浙江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情况,采用单斑分离法和叶盘接种法,对分离得到的不同葡萄霜霉病菌单斑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0个葡萄霜霉病菌株都有致病性,且2个省份均有半数以上的菌株的病情指数在40~60之间。致病力聚类分析表明,2个省份的菌株都可以聚类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江苏以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浙江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对同一省份的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发现,江苏树山和浙江永福的菌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同省其他地区,而江苏新坊和浙江上钱的菌株与同省其他地区相比,致病力最弱。同时,构建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同源性相同的菌株间有致病力不同的情况,致病力相同的菌株间也存在rDNA-ITS序列有差异的情况。综上,江苏、浙江的葡萄霜霉病菌都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这种分化现象与菌株的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相关性,但同一省份不同地区间的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桂清  陈捷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核盘菌种群内致病力分化现象,采用离体叶片菌饼接种方法,以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为供试寄主,对采集自黑龙江省6个地区18个县的大豆和向日葵两种寄主植物的93个核盘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14个菌株不能致病外,其余79个菌株均能引起向日葵叶片发病,但所致病斑直径的大小差异很大(0.2~5.3 cm),中等致病力菌株数量较多,共占总菌株数的66.7%。来源于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地块的菌株其致病性也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说明在所测定的核盘菌分离株内确实存在着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菌株,这种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现象与菌株来源地区和寄主来源间均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发病严重,病斑连成片,而且这些反应类型出现的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应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致病性情况进行了鉴定,共划分为4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其中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29.34%,辽宁省玉米丝黑穗病菌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18.00%,说明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应用RAPD技术对4个省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的生理分化进行了分析,不同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40~0.64之间,在0.58的相似系数水平上共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505号和506号菌株相似性最大,相似系数达到0.64;504号和507号菌株相似性最小,相似系数达到0.40,说明丝黑穗病菌存在着丰富的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及几种鉴定技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洪海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338-334
本研究从我国20余个主栽玉米品种和20个骨干自交系中筛选鉴别寄主,并辅助采用RAPD和同工酶电泳的遗传和生理生化分析,对现阶段我国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现状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自交系沈135、78599-1、 Mo17、477、C8605、E28、7922和黄早4具有较强的鉴别特性,通过8个鉴别寄主将采自我国玉米产区的23株弯孢叶斑病菌分为6个致病类型,其中类型A致病性强、分布广,为优势致病类群;类型D主要分布在我国零星发生的地区,为弱致病类群。不同方法鉴定的结果具有相关性,特别是对那些致病性分化明显、致病性强的菌株三种鉴定方法鉴定结果关系密切,都能对应地划分在同一个组里。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6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鉴别寄主对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鉴别出7个生理分化致病类型:菌株03-13、03-04、03-07、03-22和03-12属于致病类型Ⅰ;菌株03-23、03-18和03-29属于致病类型Ⅱ;菌株03-20、03-26、03-16和03-14属于致病类型Ⅲ;菌株03-17、03-03、03-11和03-28属于致病类型Ⅳ;菌株03-02和03-08属于致病类型Ⅴ;菌株03-10、03-21和03-25属于致病类型Ⅵ;菌株03-01属于致病类型Ⅶ。高梁丝黑穗病菌对所有的鉴别寄主都不具有侵染力,归属于致病类型Ⅰ。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和群体间的变异性,从该地区不同棉株上分离8株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的菌落培养形态、菌丝和孢子的显微结构、对寄主的致病性、ITS序列的克隆、菌株间的系统进化及营养亲和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均属于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为大丽轮枝菌;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在系统进化上属于2个不同的进化方式;8株黄萎病菌在相同的寄主上致病性存在差,Vd-1菌株致病力最强,Vd-34致病力最弱;不同致病力的菌株之间的营养亲和性分为2个营养亲和群(VCGs)。新疆乌苏地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是大丽轮枝菌,病原菌在进化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及其群体结构,[方法]研究了2014-2015年采自福建省7个地区的247个菌株侵染不同细胞质玉米品种C103T、C103C、C103S和C103后叶片的病斑型,[结果]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引起4个玉米品种发病,其病斑长度平均值分别介于1.15 mm-5.40 mm、1.06 mm-4.70 mm、1.09 mm-4.84 mm和1.15 mm-5.21 mm之间。根据病斑长度将病斑分为I和II型,其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80.26%和19.74%。依据各菌株依次在4个不同品种玉米上的病斑型,供试菌株群体被划分出15个致病型,其中致病型CHP15(病斑反应型I-I-I-I)为优势型,致病型CHP11(病斑反应型II-I-I-I)为亚优势型,优势型和亚优势型分别占供试总菌株数的57.49%和9.72%。[结论]不同地区菌株之间的致病型组成及其出现频率存在多样性。此外,其中的235个O小种菌株也出现了14个致病型,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研究瓜类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为菌株致病性强弱快速测定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方法】测定了19株来自不同瓜类寄主尖孢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物质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构建菌株的发病率(y)与酶活(x)的曲线模型;【结果】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及不寄主来源的菌株致病性有差异。供试菌株中有12个强致病菌株,发病率在80%以上;2个中等致病菌株,发病率分别为60%和70%;2个弱致病菌株发病率均为30%,以及3个非致病菌株。菌株β-D-葡萄糖苷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不同菌株的酶活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黄瓜、甜瓜和西瓜寄主菌株酶活变化范围依次为(21.57-54.89)、(16.28-41.83)和(14.98-32.43)U•ml-1;不同寄主(黄瓜、甜瓜和西瓜)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也存在差异,平均酶活为黄瓜(34.08 U•ml-1)甜瓜(27.86 U•ml-1)西瓜(20.95 U•ml-1);【结论】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分析表明,当酶活性小于30 U•ml-1l时,菌株发病率与酶活呈正相关;当酶活大于30 U•ml-1,菌株的发病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目的]为获得一株有效的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生防细菌,[方法]本研究采用生防细菌包衣处理玉米种子的方法,将前期田间初筛得到的4株生防促生细菌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评估,获得一株防效最好的菌株。进一步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验证该菌株对玉米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并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结果表明,4株生防细菌中,菌株Sneb2249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效最好,盆栽防效为55.04%,田间防效为39.36%。室内促生和田间测产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neb2249能够显著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其株高、地上部干重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4.89%、49.15%和 7.9%。经鉴定菌株Sneb2249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结论]恶臭假单胞菌Sneb2249是一株优良的植物根际促生菌,既可抗弯孢叶斑病菌,又对玉米具有促生增产作用。利用有益微生物处理种子防控病害将是一种新型的植保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苹果腐烂病发病状况与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增强  侯珲  王丽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273-279
为明确河南省不同地区苹果腐烂病发生状况和危害程度,对河南省25个果园苹果腐烂病发生情况做调查与聚类分析,依据不同地区果园腐烂病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差异,可聚为4类。4种类别的果园平均病株率依次为90.4%、77.0%、26.0%、18.7%,病情指数为61.8、31.0、11.5、5.3。同时对1758个病斑分析,看出不同地区发病病疤以愈合病疤为主,其次为新生病疤,而复发病疤较少,分别占病斑总数的49.8%、35.1%、15.1%。病疤分布主要以主枝、侧枝或结果枝组等分枝为主,主干、领导干较少,且病疤以向阳面居多,阴面较少。剪锯口发病占57.5%,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河南省苹果腐烂病发生存在普遍性,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果园间发病存在多样性。剪口伤对发病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将甘蓝幼苗分别培养在缺N(oN)、缺P(oP)、缺Ca(oCa)或缺K(oK)的不完全营养液中,培养56 d后分别于离体(Seg)和非离体(Int)叶片上接种黑斑病菌,以N,P,Ca和K营养素齐全的全营养液为对照,通过调查不同营养液处理后甘蓝叶片黑斑病的病斑大小,探讨N,P,Ca和K等无机营养素对黑斑病菌侵染甘蓝幼苗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缺N,缺P和缺Ca 3个处理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培养的甘蓝叶片黑斑病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顺序为对照>缺P>缺Ca>缺N处理;而在对照、缺P和缺Ca处理中,同一处理的非离体叶片病斑明显大于离体叶片病斑,缺N处理情况则相反。第2部分缺K处理的试验中,接种后5 d的病斑明显小于对照,非离体叶片与离体叶片接种后的病斑分别比对照小53%和14%;而缺K处理的离体叶片病斑显著比非离体叶片大(37%),并且病情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接种22 d后植株叶片和离体叶片的病斑大小趋于平衡。相关性分析表明,接种后5 d甘蓝幼苗活体组织和衰老组织的症状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从试验2接种后22 d以及整个试验所有数据的结果分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r=0.61。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一批优异的菜薹抗根肿病材料。以8份不同品种的菜薹为试材,3个不同来源的4号生理小种为菌源,采用菌土法对其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各菌源的致病力差异极大,菌源C致病力最强,菌源B次之,菌源A致病力最弱。综合3种菌源抗性表现,筛选出3份抗病材料。同时表明现有的根肿病鉴别系统存在一定局限性,应完善补充新的寄主作物,以期更加准确、稳定地鉴定根肿病生理小种,推动菜薹抗病育种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5.
河南麦田野燕麦病原真菌资源调查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中国河南省小麦田常见杂草野燕麦上的病原真菌种类,以期为更好的利用植物病原真菌资源和开发生物除草剂奠定基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野燕麦病害样品进行分离,结合形态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最后用人工接种法对部分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从81份自然发病样品中分离到157个菌株,共鉴定了9个属的17种真菌。对于做致病性测定的28个菌株,其中新月弯孢菌株YM1362对供试杂草表现出很强致病性,而对棉花、大豆、花生等植物没有致病性。结果表明野燕麦上的病原真菌主要为链格孢属、弯孢属、平脐蠕孢属和凸脐蠕孢属;其中菌株YM1362具有开发为防治双子叶作物田中禾本科杂草的生物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Since 2015, there has been a new cotton boll disease in Xinjiang cotton fields which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boll rot, leading to stiffness and cracking boll. Olive-black mildew layer was observed on the surface of diseased bolls under wet condition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types of pathoge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Method] From 20 cotton planting locations of Xinjiang, 38 samples of stiffness and cracking boll disease were collected, and the pathogen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nventional dilution separation and single-spore separation. And 20 representative strain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sampling location, cotton varieties and colony characteristics. The selected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DNA-ITS), actin (ACT) and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 (TEF1-α) gene. According to Koch’s law, the spore suspensions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C2, C13 and C7 were inoculated to observe and record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diseased bolls were used for re-separation to observ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isolated strains and the inoculated strains. [Resul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se isolates belong to the Cladosporium, and according to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alysis, 13 of the 20 strains belong to C. cladosporioides, 4 strains belong to C. velox, 3 strains belong to C. limoniforme. The symptoms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strains C2, C13 and C7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field when inoculated with injuries, and the disease spread was slower when inoculated without injuries. The inoculated strains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lesions. [Conclusion] The new cotton boll disease causing stiffness and cracking in Xinjiang cotton fields is caused by three species of Cladosporium, C. cladosporioides, C. velox and C. limoniforme, with C. cladosporioides as the domin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同功酶电泳技术对采自国内的23个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以及SOD、ETS、PPO、MDH、PO等酶系分析,发现不同菌株间存在差异;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连锁距离0.36上将所有菌株聚合在一起,大致可以分成7个组,与病菌致病性分组有些一致或相近,但也有些不同或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8.
对形态变异特征较大的嘴突脐孢种Brn1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从系统发育树中可以看出,供试菌株与突脐孢属的其它菌种聚类在同一个分支上,与弯孢属和离蠕孢属的菌种明显区分开,形成了一个独立演化群。利用DNADIST程序计算遗传距离矩阵分析所有供试嘴突脐孢种菌株间的最小遗传距离值和最大遗传距离值分别为0.0078和0.0197,供试嘴突脐孢种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值变化较大,但该种菌株间距离值小于系统树中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值0.0242。这一结果表明嘴突脐孢种内不同菌株间的变异属于种内变异。Brn1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嘴突脐孢种鉴定。  相似文献   

19.
大丽轮枝菌混合侵染棉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绒毛型变异体 (B型 )的形态特征 ,采用不同形态类型的菌株混合接种、再分离后分别进行致病力和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的方法 ,证明不同致病力的大丽轮枝菌菌株可以共同侵染同一株植物 ,在菌株间不同浓度混合比例的接种中 ,混合侵染率约占总侵染率的 1 /1 5至 1 /3。是一种研究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在寄主体内互作动态和分布情况的简便方法。由此提出在黄萎病研究中为防止不同致病力菌株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应以使用单孢菌株为宜 ;由于形态变异体容易识别 ,在研究棉花黄萎病的交叉保护现象中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