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采后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对辣椒潜伏侵染病原菌种类及其在辣椒果实不同部位的分布,辣椒采后果实发病率,采后病害病原菌种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覆膜栽培辣椒采前潜伏侵染带菌率比露地栽培降低了7.7倍;辣椒采前潜伏侵染菌在果柄、果蒂、果肉中均有分布,但以果蒂带菌率最高,发病率也以果蒂最高;辣椒贮前表面消毒可以显著降低辣椒采后病害的发生率;辣椒采后病害的病原菌有5种,即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蔬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和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ink),其中主要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Link et Fr.)、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gloesporioides)和蔬菜软腐病菌(E.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具有潜伏浸染特性的只有A.alternataE.c.subsp.carotovora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2.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Ⅱ病害的分布、损失、寄主和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莴苣花叶病在山东普遍发生,其中以泰安等地比较严重。苗期和发棵前期发病的损失最大;人工接种证明,3叶期和7叶期感染的病株全无食用价值。在测定的15科63种植物中,有4科14钟植物表现感病。种子带毒率为1-2%,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感染的病株种子带毒率有很大差异,开花后发病的植株种子不带毒。室内测定,萝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棉蚜(Aphis gassypii)和大戟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均可传毒。桃蚜取食15秒钟即可获毒或传毒,单头蚜传毒率为40%左右,获毒1次可连续传毒2-3株。  相似文献   

3.
对133个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的观察结果指出,凡有免疫品种为亲本的组合,其 F_1抗病性表现显性的机率都很高,而其机率的高低又与另一亲本抗病性的强弱呈正相关。对24对正反交组合的 F_1代,8对的 F_2代和2对的 F_3代作比较观察的结果表明用免疫品种作父本与母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表现和分离并无不同影响。根据田间调查结果,看出杂种后代中底部叶片轻微发病的植株其抗病性稳定程度和遗传力低于“全株免疫株”;用底部叶片发病,中上部叶片表现免疫的品种作抗病亲本,F_1代的中下部叶片发病比较普遍;而用全株免疫的品种作抗病亲本,F_1代一般没有发病现象。试验结果证明 F_1代和 F_2代中的“少茎病株”(同一植株中多数分蘖免疫,个别或少数分蘖感病),其后代(F_2和 F_3)分离出的免疫株率与全株免疫株差别不明显。感病分蘖与同株免疫分蘖的后代在抗病性的分离上也无显著差别。石特14×胜利组合 F_2免疫株的后代(F_3)中有15.8%的株系全部植株免疫;“0;”型和“1”型 F_3植株分离出的免疫株率各达到80.3%和55.5%,但汉有出现免疫的株系。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湖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揭示不同流行因子与番茄灰霉病发生的关系。于2013-2016年在湖北省武穴市吴谷英村番茄种植基地选取代表性番茄大棚进行调查和取样检测,结果表明:湖北省设施番茄叶片和花朵带菌率变化起伏较大,带菌率分别为0~90.0%和0~100.0%;叶片带菌率在3月下旬到4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是高峰期;花朵带菌率在4月中旬和5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期,总体上花朵带菌率较高。番茄不同组织灰霉病的发病时间不同,叶片首先开始发病,花、果实、茎秆再逐渐发病,花朵和果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叶片和茎秆发病率较低;花朵和果实发病率均在5月中旬至6月初达到最大值,茎秆发病率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达到最高值,叶片无明显发病高峰期。果实、叶片、花朵和茎秆的发病率分别为0~42.0%、0~24.7%、0~100.0%和0~32.0%。番茄叶片发病率、花朵发病率、茎秆发病率和相对湿度均与果实发病率呈显著相关;通过预测模型检验表明相对湿度和叶片发病率所建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符合程度较好。在湖北省设施番茄大棚中,叶片发病率、花朵发病率、茎秆发病率和相对湿度对番茄果实发病影响最为显著,在防治过程中应及时摘除发病组织,调控棚内环境条件,预防灰霉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玉米黑束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年秋,甘肃省种植引进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母本773,穗期田间发生大面积枯死.病菌侵染玉米茎部维管束,致使植株叶片从上到下枯萎而死,病情发展迅速,造成严重为害.经调查发病率为66~98.9%.根据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试验,鉴定为直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strictum W.Gams (=CePhalas porium acremoninm Cda)侵染而引致的玉米黑束病,该病在我国引进玉米上大发生还是第一次.种子检验发现南斯拉夫玉米杂交组合的种子,均不同程度带有病原菌,带菌率为1.25~13%.经研究明确,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母本773对直枝顶孢霉菌高度感病,而当地品种中单二号和户单一号等表现抗病.田间大面积发病的菌源主要来自土壤.  相似文献   

6.
 从樱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大白菜黑腐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ZF7。根据生物学特征、16S rDNA 序列分析、Biolog及生理生化分析,菌株ZF7被鉴定为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利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培养法,证明菌株ZF7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5种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具有明显拮抗效果。而且,该菌能在大白菜根际土壤以及白菜根部稳定定殖。采用盆栽试验对菌株ZF7进行促生防病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大白菜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灌根菌量为20 mL/株时,菌株ZF7对大白菜株高和根长的促生率分别达56.47%、54.74%,对地上部重量及根重的促生率分别达233.84%和164.71%。同时,菌株ZF7对大白菜黑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88.80%,高出中生菌素的防治效果26.76%。综上分析,菌株ZF7生防性状优良,具有一定的田间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从樱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大白菜黑腐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ZF7。根据生物学特征、16S rDNA 序列分析、Biolog及生理生化分析,菌株ZF7被鉴定为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利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培养法,证明菌株ZF7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5种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具有明显拮抗效果。而且,该菌能在大白菜根际土壤以及白菜根部稳定定殖。采用盆栽试验对菌株ZF7进行促生防病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大白菜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灌根菌量为20 mL/株时,菌株ZF7对大白菜株高和根长的促生率分别达56.47%、54.74%,对地上部重量及根重的促生率分别达233.84%和164.71%。同时,菌株ZF7对大白菜黑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88.80%,高出中生菌素的防治效果26.76%。综上分析,菌株ZF7生防性状优良,具有一定的田间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1963—1965年间,自全国征集34个大白菜品种材料(包括异地同种6个)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TpMV进行了抵抗能力的试验。据1964、1965两年观察结果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对TpMV的抵抗性不同。在34个品种材料中,属于抗病的品种1个,高度感病的6~7个,其余大部属耐病或感病。大白菜抵抗TpMV能力随品种本身遗传基因的变异,各年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优势毒源种群的变异而变动。利用抗、耐类型品种,结合搞好栽培管理和防蚜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防病效果。由于未见免疫品种,因而单纯利用品种防病将是困难的。试验证明在大白菜各生育期均可发病,随着大白菜的生长发育,发病呈上升趋势,因此在结球期前应加强防除虫媒传病及栽培管理。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软腐细菌对幼苗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灭菌土用利福霉素抗性细菌(Ecc RL4)接种后,播种大白菜,幼芽的成苗率降低,且表现矮化和叶色变深的症状。用含利福霉素的改良肉汁胨培养基分离,可以从病苗中回收到病原细菌。组织中病原细菌的含量为102-107CFU/克不等。病菌可从萌发过程中的芽和整个幼苗期的根部侵入,侵入后,从整个生育期的幼苗直到收获后的菜株内均可回收到病原菌。不同器官的含菌量有显著差别,通常以茎与叶柄的含菌量为高,叶片以半功能叶含菌量为高,根表现不稳定。幼苗带菌率50-100%不等,且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高,在播种后第17天均达100%。检测带菌率和腐烂率时,采用了厌气富集技术和含利福霉素的培养基,大大提高了组织内病原细菌的检出率和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桉树焦枯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桉树焦枯病Eucalyptusdieback是国内森林检疫性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桉树苗木和 4年生以下的幼林中 ,同时也侵染萌芽林。多发生在 5~ 9月高温高湿季节。从植株下部枝叶开始发病 ,逐渐向上蔓延。 2 0 0 0年 4~ 9月 ,广西合浦常乐、曲樟等地普遍发生 ,发病株率达 75%以上 ,感病程度Ⅲ -Ⅳ级达2 8% ,个别林分达Ⅴ级 ,直至整株枯死。严重发生面积 48hm2 ,严重发病的植株中下部叶片几乎全部感病 ,枝条失水变硬、干枯 ,叶片脱落达植株的 2 /3以上。春季感病早的至 9月份仍可生长出少量新叶 ,但叶片细小 ,发育不良 ,影响了当…  相似文献   

11.
钙和水分在大白菜抗软腐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腐细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在白菜上的发展决定于品种的抗病性,软腐细菌的数量、植株年龄以及白菜叶片的分布部位,不同的组织,甚至同一张叶片的不同部位抗性均有所不同。凡是水分含量多的部位软腐扩展迅速,水分少的软腐发展慢,含水量在大白菜抗软腐细菌的扩展中具有明显作用。钙素的增加与白菜的抗软腐能力成正相关,增加钙含量可显著减轻软腐病的为害与发展,控制水分,增施钙素可提高大白菜软腐病的抵抗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甘蓝软腐病离体接种后发病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套甘蓝软腐病抗性的快速鉴定方法。结果发现,用浓度为6.4×10~8 cfu/mL的软腐病液体培养基悬浮液,采用针刺法接种苗龄为5~7叶期植株的离体叶片,接种后空气湿度为90%以上是最有利于软腐病发病的方法。利用该方法鉴定27份栽培甘蓝,发现高抗材料3份,抗病材料8份,耐病材料8份,感病材料8份。  相似文献   

13.
 白菜軟腐細菌Erivinia aroideae不能在田間土壤中越冬,但能在未分解的病菜根和病菜叶中越冬。用病根及病叶等所作的堆肥中不能分离出具有致病力的軟腐細菌。菜窖中的废菜叶为軟腐細菌越冬及繁殖的主要場所之一。春季由麻蝇(Sarcophaga sp.)及花蝇(Fannia sp.)传布到田間的感病作物上,另外也可以由蜜蜂(Apis mellifera L.)、叶蜂(Athalia rosae L.)及小菜娥(Plutella maculipennis curtis)等繼續在白菜間传布。此外窖中移出的菜种株上亦带有病原細菌。因此認为菜窖中及田間殘菜根的越冬細菌是軟腐病的初次侵染源  相似文献   

14.
从云南省腾冲市温泉中筛选到1株对白菜软腐病病原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 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SWL-W8,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和抑菌活性测试,并研究了其对白菜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通过菌株形态、BIOLOG及16S rDNA鉴定SWL-W8菌株为埃吉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lgii,并发现该菌株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利用Nanopore 测序技术对SWL-W8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菌株含有表面活性素 (surfactin)、聚酮化合物 (polyketide)、枯草杆菌蛋白酶 (subtilisin)、几丁质酶 (chitinase)、杆菌素 (bacillibactin)、杀镰孢菌素 (fusaricidin)、羊毛硫抗生素 (elgicin) 等脂肽类、肽聚糖和聚酮类抗性化合物的基因,揭示了其可能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潜在的生防作用机制。菌株SWL-W8在土壤中能较好地定殖,菌悬液浓度为1.0 × 106 cfu/mL时对白菜软腐病的最高预防作用防效为79.7%,治疗作用防效为64.4%,且能促进白菜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蔬菜软腐细菌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京郊蔬菜软腐病害有所增加.经对夏季各类主要蔬菜和窖藏后期的大白菜研究鉴定,欧氏软腐细菌为害大白菜、蕃茄、青椒、马铃薯、黄瓜、冬瓜、南瓜和丝瓜等。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等一系列的测定,发现蔬菜上腐烂细菌的种类有所变化,窖藏后期大白菜腐烂主要病原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pp)夏季蔬菜上主要是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在蕃茄和丝瓜上还发现有胡萝卜软腐欧氏菌马铃薯黑胫病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pv.atroseptica).  相似文献   

16.
大白菜软腐病潜伏侵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厌气诱发24~48小时后,大白菜叶柄上可以出现由潜伏侵染的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引起的水渍状浸离斑。对病斑的邻近组织(病斑以上1~5毫米)断面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指出,病原细菌最初是潜伏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的。这些细菌生长繁殖后可以消解螺纹导管间的薄壁部分,最后使螺纹松驰解体,再进一步扩展到邻近的薄壁组织为害,表现症状。叶柄表面没有任何自然孔口,但有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细微裂痕。细菌在完好的叶柄表面不进行分裂繁殖,但在裂痕附近有繁殖和堆积现象。细菌在叶片上的气孔附近没有明显的聚集和繁殖迹象。有菌的气孔会由于被刺激产生的胶状分泌物而阻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白菜品种对于软腐细菌Erwinia aroideae抗病力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國大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品種對於軟腐细病(Erwinia aroideae(Town.) Holland)是否有不同程度的抗病力,過去尚无研究。這一種細菌及共同類(Er.carotovora(Jones) Holland)是弱寄生性,在寄主體上的傷口或死亡部分一般能誘致侵染。  相似文献   

18.
Black rot, caused by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of crucifers world-wide. Forty-nine genotypes were evaluated for resistanc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in Tanzania after artificial inoculation with Xcc race 1. Open pollinated white cabbage cultivars were generally susceptible, while Portuguese and pointed cabbages exhibited partial resistance. Some F1 white cabbage cultivars were highly susceptible, whereas others exhibited a high level of partial resistance. The most promising of the hybrid cultivars were T-689 F1, Gianty F1, No. 9690 F1, N 66 F1, and SWR-02 F1. Breeding line Badger I-16 exhibited the highest level of resistance of all genotypes. The genotypes accounted for 72.9–75.5%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disease severity when assessed on the leaves, and 71.4% of the variation when assessed as internal black rot in heads at harvest. High correlations (equal to or above 0.7) were found between disease severities assessed on leaves three tim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nd also with the amount of internal black rot in heads. Leaf loss also was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The high 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the trait and the high correlations between disease assessments indicate that selection for resistance to black rot will be efficient when field screenings are carried out. Evaluation of genotypes for disease severity on leav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combined with evaluations of head resistance in the most promising genotypes may be a simple method to select resistant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软腐病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4种方法(结晶紫果胶酸钠培养基直接分离、富集分离技术、雾室技术和厌气技术)检查薯块带菌率的结果,平均10个薯块的带菌薯块数分别为1、7.3、8.7、10。用厌气技术对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地区的46份样本中的460块薯块进行带菌率检查的结果,各样本之间的带菌率高低是不同的,在0~100%之间,平均为39.3%,即共有181块薯块由于软腐欧氏杆菌的危害而发生腐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