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草原生态保护视角的禁牧补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草原退化面积排在自治区首位,近些年采取了各种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草原退化,但在草原生态保护上仍存在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少、牧民收入增长慢、禁牧休牧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的禁牧补贴的实施,可激发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的同时促进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和草原化荒漠5大草原类型的15个旗(县)844户牧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草原补奖政策能对牧民减畜意愿起到激励效果,即在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下牧民愿意减少家畜数量,且获得更高的草原补奖资金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汉族牧民比蒙和满族牧民的减畜愿意更高;家庭总收入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草场资源丰富、家庭总收入较低和畜牧业依赖程度较弱的牧民减畜意愿更高;草原类型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位于较低草原生产力草原类型的牧民的减畜意愿更高。建议继续推行并完善草原补奖政策,改变福利式的补奖方式,提高政策目标的瞄准性。  相似文献   

3.
牧民的减畜行为是遏制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基于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187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牧民的资本禀赋与政策感知对减畜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牧民的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其减畜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文化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负向影响;政策监督力度通过影响牧民对“违规成本”的心理预期来抑制超载放牧行为,补助金额能否弥补减畜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影响牧民减畜意愿的关键所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并结合当地牧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特点制定合理的监管措施,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对超载放牧行为的约束作用;积极推动牧民的生计转型,减小对草原和畜牧业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4.
天似穹庐,覆盖着内蒙古锡林郭勒已经泛黄的草原。黄了绿,绿了黄,草原在季节交替中见证着牧民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优先保护草原生态,在增收减畜的草原改革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牧民赢收入,又赢生态。草原改革在深刻地改变着草原,改善着草原民生。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综合补贴  相似文献   

6.
中国草原经历了游牧制度、清末的放垦、新中国成立后的合作化及人民公社运动、牲畜承包及草原承包等不同治理制度或方式。从价值角度看,"天人一体"的游牧制度借助宗教、文化与生态律令等方式将牧业生产控制在生态可承受的范围内,因而不会造成大范围的草原退化;清末、民国以来与人民公社时期的治理制度则以草原作为生产性资源,为获取短期财政收益大量开垦公共草原而使草原快速退化;在畜草承包时期牧民在高贴现率激励下,为获取高收益而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立足新时期,需要对比草原退化治理的市场与文化取向,建立长效草原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青藏高原西藏那曲市的183户牧户数据,运用双栏模型探讨了资本禀赋的各要素对牧民减畜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较高,整体来看有61.40%的牧户愿意减畜,且愿意减畜的牧户当中,有67.16%的牧户愿意减畜的比例为当前养殖数量的30%及以下。2)经济资本中的牧业收入和拥有的房产价值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家庭贷款、政府补贴和牲畜数量均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条件下,家庭贷款、家庭储蓄、固定资产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文化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对牧民的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和人际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组织网络对减畜意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愿意减畜的情况下,制度约束对牧民的减畜程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日前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综合补贴政策、安排奖励资金.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一个恶性循环圈所困扰,即"超载-草原退化-载畜量下降-牧民收入降低-增加饲养量-再超载."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包括200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草畜平衡条例,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休牧、禁牧政策,草原保护和草场建设项目等,对草原生态恢复、畜群结构调整和牧民增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原退化、载畜量下降和牧民增收困难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了解短杂牛、西杂牛和泾源黄牛的产肉性能和肉的品质,为今后黄牛改良和育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它们宰前活重、净肉重、优质肉块、眼肌面积、肉品化学成分等,比较分析它们的产肉性能.[结果]表明:西杂牛的胴体重、净肉重均比泾源黄牛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西杂牛的宰前活重、优质肉块、眼肌面积等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选用6月龄海门山羊羯羊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3个为试验组,1个为对照组,进行不同饲喂量的短期肥育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补饲组的增重水平和肥育效益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以试验2组增重效果和肥育效益最好,试验3组虽然增重效果好但是效益下降。试验2组日增重达到0.81kg,比对照组0.49kg提高65.3%;60天肥育收入和日收入分别为389.3元和6.5元比对照组的294.0元和4.9元分别多收入95.3元和1.6元,提高32.7%。表明海门山羊短期补饲肥育能提高日增重,缩短养羊周期,增加养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修复措施组合对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并对不同修复措施组合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围封、禁牧、施肥和补播的不同修复措施组合,设置5个荒漠草原修复区(T1区:围封+禁牧,T2区:围封+禁牧+施有机肥,T3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T4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施有机肥+补播,T5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补播)。以自由放牧地(T6区)为对照,对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退化荒漠草原实施修复。不同组合的修复措施在2020年6月同时实施,当年8月下旬对不同修复措施区及对照区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调查,计算、分析不同修复组合产生的经济效益。[结果]5个不同修复区的草原植被群落高度增长率、盖度增长率、密度增长率、地上生物量增长率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T5区的高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2、T3、T4区;T5区的盖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3区;T4区的密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3区;T5区的地上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区。以自由放牧地为对照(0元/hm2),T3区的当年纯收益最高,可达到9 944元/hm2;T4区最低,为6 601元/hm2。[结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补播组合的生态修复效果最佳,围封+禁牧+施复合肥组合的当年经济效益最高。围封+禁牧是保障退化荒漠草原修复改良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浙江省奉化县蚕桑生产的调查,发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多种经济作物的竞争加剧,经效益高的作物获得发展,经济效益低的蚕桑生产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萎缩.提出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蚕桑生产,其经济效益必须达到“两个相当”,即单位土地的纯收益和每个劳动日的报酬,必须相当于其他经济作物的纯收益和报酬.据此,当每公斤上茧价在10元左右,亩产茧100公斤的桑园纯收益在700元左右,每个劳动日报酬在10元左右时,奉化县的蚕桑生产才有可能发展.要达到“两个相当,必须贯彻“两个放开”的政策,即市场放开和价格放开.  相似文献   

15.
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特征、危害及治理思路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汀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和经济危害入手.对目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的治理思路进行探讨。“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生态效果,应该看到“黑土滩”生态功能转型的作用。将江河源区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划分为无干扰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经济保障区。在生态经济保障区域推行“草地农业家庭牧场模式”。在极度退化不可自然恢复的“黑土滩”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变废为宝”使“黑土滩”成为高寒地区草地家畜草饲料补充基地。是实现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双赢的对策。重视江河源区草地系统鼠害的威胁,实施“草地生态建设,防治鼠害先行”的策略是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和经济建设的保障。强调国家向汀河源区持续性投资和持久性加强牧区人民的文化教育是我国江河源区生态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黑土滩”混播草地牧草植物量及营养动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的极度退化草地——"黑土滩",改建成人工草地是一种恢复退化草地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收获大量饲草。对"黑土滩"混播草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赖草Leymus secalinus)的生产力和营养价值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生长高峰期8月到翌年4月,草地生产力自然损失量为144.3 g/m2,损失率为34.9%。这期间放牧利用导致牧草被采食187.2 g/m2。传统的放牧利用,使该类人工草地利用率为45.2%。冷季草地牧草营养价值全都下降,粗蛋白含量降低了69.86%,粗脂肪降低了65.85%。该"黑土滩"混播草地在夏季属碳氮营养型(CN),冬季属碳营养型(C)。因此建议,"黑土滩"混播草地在夏季生长高峰期适度进行人工割草,冬季进行适度放牧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占全国草地面积的50%。由于该区域人口多,草地面积相对较小,造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草地承包责任制无法开展或开展难度较大,草地公用导致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为了从草原管理制度层面探讨解决草地公用这一问题,本研究在甘肃省永昌县典型的农牧交错带——马营沟村社区,开展了基于参与式方法的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制的试验,分析试验前后社区家畜养殖规模、草地生产力、草地载畜量及抽样调查的15户典型农牧户家畜养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社区草地联户承包后超载率平均下降74.27%,农牧民转变了草地管理和使用观念,并改变原有的养殖方式,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高效发展,提高了家庭收入。这种改革尝试为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草地管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飞播种草近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播种草是改良草原,恢复和治理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1979年中国开始飞播种草,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飞播种草总面积达348.7万hm2,累计投资10.1亿元。27年来,中国的飞播种草事业在经历了局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已经进入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阶段。在技术规范、管理体制、科技转化、三大效益、培养人才及发展道路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成套经验。总结了中国飞播种草的成就和经验,分析了当前飞播种草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对飞播种草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确定了飞播种草的重点区域,并对资源整合及相关技术研究等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土壤微生物的常规培养方法对青藏高原江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中微生物3大类群,及微生物总数在未退化高寒草地的数量大于退化高寒草地,差异显著(P<0.05),中度与重度退化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2)分析地6个微生物生理类群中,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嫌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分解菌的数量随草地的退化而减少,未退化草地与退化草地间的数量差异显著(P<0.05),反硝化细菌、嫌气性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则随草地退化而增加;(3)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总体上反映了高寒草地退化的状况,但是与草地退化的关系应该结合地上植被、土壤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成保 《青海草业》2012,21(2):44-46
经调查,兴海县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31%。其中,严重退化草地面积为1.14×104hm2,中度退化草地8.8×104hm2,轻度退化草地10.97×104hm2;草地退化使草地产草量从1982年的2760kg/hm2下降到2002年的1575kg/hm2,下降了42%;掠夺式放牧、鼠虫害严重、毒杂草蔓延、“四滥”不禁及人口快速增长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依法治草,加强草地建设,科学合理利用草地,加强教育等措施保护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