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寄生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的绒茧蜂已知3种: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 (Haliday)、粘虫绒茧蜂A.kariyai Watanabe及粘虫小绒茧蜂A.cirphicola Bhatnagar。 本期封面彩色照片为粘虫绒茧蜂,是我国北方粘虫幼虫期常见寄生蜂之一。成虫体长约2.5毫米,黑色,产卵于粘虫幼虫体内,随即孵化,取食粘虫体内物质,至寄主6龄老熟时,蜂蛆亦发育成熟,自粘虫体内钻出,同时吐丝做茧,呈白色丝绒状茧块。茧块大小及形状依叶面形状及位置不一,长约9—18毫米。每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挖掘、筛选和评估本地天敌资源,对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在陕西省玉米主产区开展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这也是我国首次报道本地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本文详细报道了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史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以期为今后利用螟蛉盘绒茧蜂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卵有柄,发育3 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3龄,1龄幼虫具有角质化的颚,2龄幼虫具有发达的尾囊,3龄幼虫尾囊退化;3龄幼虫咬破寄主体壁爬出体外并就近结茧化蛹;化蛹3 d后即羽化为成虫。螟蛉盘绒茧蜂卵期3.1 d,1龄幼虫期2.1 d,2龄幼虫期3.2 d,3龄幼虫期1.0 d,蛹期3.0 d,卵~成虫发育历期12.4 d。  相似文献   

3.
纵卷叶螟绒茧蜂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是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分布,对它的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现将我们多年调查研究的结果报告于下。一、发生世代和各虫态历期 (一)发生世代 1.越冬目前仅发现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于稻纵卷叶螟的低龄幼虫,未发现其它寄主。稻纵卷叶螟在本市不能越冬。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卵和幼虫也不可能越冬。围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 以大龄滞育幼虫在稻桩中越冬, 研究其寄生性天敌, 对于害虫发生动态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剥查四川地区稻桩内越冬代二化螟幼虫并室内饲养羽化收集天敌, 鉴定天敌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率发现:2017年-2018年, 2018年-2019年及2019年-2020年, 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1%~8.6%, 1.5%~11.7% 和 1.9%~9.0%, 年度间自然寄生率无明显差异; 寄生蜂自然种群主要有螟甲腹茧蜂 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大螟钝唇姬蜂 Eriborus terebrans (Gravenhorst)、中华茧蜂 Amyosoma chinensis (Szepligeti)、绒茧克氏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 (Crawford)、螟蛉瘤姬蜂 Itoplectis naranyae (Ashmead)、螟黄足盘绒茧蜂 Cotesia flavipes (Cameron)、环腹瘿蜂 Figites sp.、稻螟小腹茧蜂 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黏虫白星姬蜂 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和二化螟黑卵蜂Telenomus chilocolus(Wu et Chen)。四川省越冬代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螟黄足盘绒茧蜂和螟蛉瘤姬蜂, 部分地区每年自然寄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年观察,贺县水稻弄蝶的发生量,不同年份及不同世代间变动很大,其中影响害虫发生量诸因素中,寄生性天敌是主要因素之一。 我区稻弄蝶寄生天敌已知有2目13科57种。在贺县发生量最多的有广黑点瘤姬蜂、苞虫黄姬蜂、稻苞虫凹眼姬蜂、螟蛉悬茧姬蜂(异名:螟蛉瘦姬蜂)、稻苞虫姬小蜂、螟蛉绒茧蜂、斑翅悬茧蜂(异名:螟蛉黄茧蜂)、广大腿小蜂、银颜筒寄蝇、赛寄蝇、黑盾阿克寄蝇、黑胫鞘寄蝇及四种卵寄生蜂等。  相似文献   

6.
马恒  杨洪  郅军锐  金道超 《植物保护》2013,39(3):122-127
为掌握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特点,对纵卷叶螟绒茧蜂在单作稻田和水稻-玉米邻作类型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模式中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在玉米的扬花期明显高于单作稻田,最高值为单作稻田模式的3.36倍,但是田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并不高于单作稻田模式.在单作稻田未施药系统田,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显著高于施药系统田;并且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密切相关.不论在何种种植模式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雌性比一直处于低水平,在单作稻田下,雌性比为0.2~0.3,在水稻-玉米邻作田,其雌性比为0.25左右.  相似文献   

7.
螟蛉绒茧蜂是寄生红花天料木(母生)主要害虫短梳角野螟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本文针对该寄生蜂开展其生物学、发育及寄生特性研究,采用室内测定结合林间调查的方法,系统调查及研究螟蛉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实验室条件下,螟蛉绒茧蜂单雌寄生数量为9~24头,平均寄生20头;偏好寄生3、4龄短梳角野螟幼虫,很少寄生低龄幼虫,不寄生5龄幼虫;当寄生低龄幼虫且完成其发育时,羽化的成蜂都为雄蜂;当短梳角野螟2龄、3龄初、3龄末和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喜寄生3龄初幼虫,偏好系数为0.574 3;试验条件下寄生蜂的发育历期和个体大小随着寄主龄期的增大有所增长,相同温度下补充外源营养均可延长成蜂寿命。研究结果可为利用螟蛉绒茧蜂防控短梳角野螟的林间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81年,我们在观察稻纵卷叶螟生命表时发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幼虫不同虫龄对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的发育历期有明显的影响。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方法采回稻纵卷叶螟成虫在室内稻苗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分别进入一、二、三、四龄时,各按一定数量(100~200头)接于田间无虫的稻苗上,每龄设四个小区,每小区禾20丛,每丛禾接虫1~3头,让天敌自然寄生。当各龄将进入或刚进入下一龄时,将其采回饲养。根椐接放虫与回收各龄日期及室内寄生蜂最先与最后钻出的日期,计算寄生蜂产卵至幼体钻出时的发育历期。结果与讨论结果列于表1。  相似文献   

9.
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Yuficrus(Haliday)是多种农业害虫幼虫期的寄生性天敌,寄生率甚高,对某些害虫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自然控制效应。在浙江东阳1963年7月上旬对稻螟蛉的寄生率为51%。鉴于此蜂是稻田害虫的重要天敌,而在我国又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为此,作者近年来对其生物学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所获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4—1985年,在思南县塘头双季稻区,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期的主要寄生天敌进行了调查。两年来,5—10月分期分批从大田随机采集稻纵卷叶螟各代各龄幼虫,室内饲养至化蛹、羽化,调查其天敌种类及数量。结果: 一、主要寄生蜂和寄生率 从饲养的888头幼虫中观察到:有398头被天敌寄生,主要为寄生蜂,计有: 纵卷叶螟绒茧蜂 Apanteles cypris、螟蛉绒茧蜂 Apanteles ruficrus、螟黄抱缘姬蜂  相似文献   

11.
据初步观察,赣北的稻负泥虫蛹茧寄生蜂有9种,总寄生率为52.58%。在9种寄生蜂中,初步认定绒茧蜂金小蜂、螟蛉绒茧蜂和负泥虫沟姬蜂为优势种,其寄生率分别为60.66%、21.62%和9.24%。其它6种共占8.48%。此外,寄生蜂寄生率的高低,因负泥虫蛹茧采集地点、采集时间不同而异,且喷洒乐果农药对负泥虫蛹茧寄生蜂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是稻纵卷叶螟幼虫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具有很高的保护利用价值。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国内已有不少报道。本文通过分析多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组建了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种群数量消长复合数理预测式。通过与该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功能反应的模型耦联,可以定量、动态地预测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寄生效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稻苞虫羽角姬小蜂Dimmockia secun-ds Crawford 是稻苞虫的常见寄生蜂,在稻纵卷叶螟、稻眼蝶上也有寄生,同时还可作为重寄生蜂寄生于广黑点瘤姬蜂、横带沟姬蜂、稻苞虫凹眼姬蜂、纵卷叶螟绒茧蜂、拟螟蛉绒茧蜂及稻纵卷叶螟的寄蝇和稻苞虫的寄蝇。1980年至1981年,笔者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两色裹尸姬小蜂Euplectrus bicolor Swederus是寄生于粘虫幼虫体外的一种天敌。吉林、内蒙古均有此蜂;但安徽过去未见报道,1985~1986年进行本项研究。 一、发生时期 此蜂在吉林6月中旬出现,9月下旬田间已无法查得。在安徽阜阳地区6月上旬寄生麦田粘虫,6月中旬羽化,以后则不见此蜂。据报道:该蜂寄主除粘虫外,尚有稻苞虫、稻螟蛉、稻纵卷叶螟等;在安徽的其它寄主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越冬幼虫三种寄生蜂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浙江部分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寄生率以及它们在冬前与冬后的羽化动态。在兰溪,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常见种类仅有二化螟绒茧蜂。在安吉与嘉兴两地,除二化螟绒茧蜂为主外,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也较为常见,三者对双季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寄生率为18~19%。明显高于单季晚稻田的寄生率(8~15%)。3种寄生蜂的羽化动态有较大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在进入11月后即不再羽化,而中华钝唇姬蜂的羽化则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越冬后,后者的羽化时间明显早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河南省漯河地区小麦田、玉米田黏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的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寄生情况,为黏虫的可持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年-2017年在河南省漯河地区采集小麦田一代和玉米田二代黏虫幼虫,带回室内饲养,对饲养期间出现的寄生性天敌进行种类鉴定。共发现黏虫幼虫寄生性天敌5种:黏虫盘绒茧蜂Cotesia kariyai、螟蛉盘绒茧蜂C.ruficrus、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盘背菱室姬蜂Mesochorus discitergus和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麦田一代黏虫寄生天敌主要为中华卵索线虫,夏玉米田二代黏虫主要为寄生蜂类天敌,优势种为黏虫盘绒茧蜂和螟蛉盘绒茧蜂。  相似文献   

17.
据初步观察,赣北稻负泥虫蛹寄生蜂有5科9种,总寄生率为52.58%。在9种寄生蜂中,绒茧蜂金小蜂、螟蛉绒茧蜂和负泥虫沟姬蜂为优势种,分布广,寄生率高,分别占负泥虫蛹寄生率的60.66%、21.62%和9.24%。其它6种共占8.48%。同时,寄生蜂寄生率高低,因地点、时间不同而异,喷洒乐果对负泥虫蛹寄生蜂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对Bt玉米、常规玉米、粘虫幼虫和其虫粪及虫害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同时研究了Bt玉米对中红侧沟茧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玉米健康植株的挥发物对中红侧沟茧蜂均有引诱作用;中红侧沟茧蜂对两种玉米的健康植株及机械损伤株挥发物之间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相对于Bt玉米,中红侧沟茧蜂更趋向于选择常规玉米的虫伤苗及玉米-粘虫幼虫-虫粪混合物的挥发物。与对照(寄生于取食常规玉米粘虫的中红侧沟茧蜂)相比,寄生于取食Bt玉米粘虫幼虫的中红侧沟茧蜂幼虫历期延长,出茧率、茧重、羽化率、蜂重均有显著降低,茧历期、蜂历期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六种农药对菜粉蝶绒茧蜂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六种农药对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L.)作毒性测定,以期在菜粉蝶Artogeia rapae(L.)综合防治中做到合理用药,使药剂防治与保护天敌协调配合。 将绒茧蜂的茧,茧内虫态为老熟幼虫和蛹时,分别浸在不同的农药内5分钟,干后放在指形管内,观察成虫羽化率,重复3次(表1)。另一部分蜂茧羽化出成虫后,将蜂子放在15×3.5厘米的40目尼龙纱筒内,筒的一端封闭,对准光源,蜂子就趋向光源,用喉头喷雾  相似文献   

20.
宁波地区小菜蛾幼虫期和蛹期寄生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世界性害虫,保护和利用寄生性天敌是控制小菜蛾的重要手段。为有效控制小菜蛾在蔬菜上的为害,减少农药用量,作者于2007年4月至2009年1月对宁波地区小菜蛾幼虫期和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其田间自然被寄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地区十字花科蔬菜上小菜蛾幼虫期和蛹期共有8种原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东方长颊姬蜂Macromalon orientale、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齿唇姬蜂Campoletissp.、弯尾姬蜂Diadegmasp.)、1种兼性寄生蜂(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和5种重寄生蜂(盘背菱室姬蜂Mesochorus discitergus、粘虫广肩小蜂Eurytoma verticillata、稻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oryzae、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和啮小蜂Tetrastichussp.),其中优势种为菜蛾啮小蜂和菜蛾盘绒茧蜂,分别占62.23%和31.19%,同时,小菜蛾幼虫期田间自然被寄生率普遍高于蛹期。另外,菜地蔬菜品种的多样性有利于寄生蜂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