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贺文艳  毛萌 《农药学学报》2018,20(2):146-152
五氟磺草胺作为苗后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田中杂草的防除,其对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对五氟磺草胺在水土环境中的转化规律与归趋开展定量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对五氟磺草胺在稻田水土环境中的吸附、降解以及对周围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归纳和分析。指出目前对五氟磺草胺在土壤中吸附的研究报道较少,尚未见有关其在水土环境中运移方面的研究,同时应加强其对水土环境风险评估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50年新疆水土开发及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6,具有很大的资源开发和空间发展优势。在当前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调水工程逐步实施、新的水土开发正在或即将进行时,本文总结近50年来新疆荒漠水土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强调要深刻认识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了陕西省大气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997~2007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和1996~2006年陕西省环境公报等数据,在此模型指标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6年陕西省的大气环境压力有明显的变化,从1996~2002年压力越来越大,2003~2006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陕西省环境保护成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环境保护成效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图,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陕西省环境保护成效综合评价体系。在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拟定标准化原则的基础上,评价自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声环境和环境的保护程度。结果显示:陕西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水环境、固体废物、声环境和生态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柯克亚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柯克亚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概述、成因分析,水土流失对周边和温宿县城及阿克苏市城区的危害,及其对已建水土治理工程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为进一步改善小流域的环境,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坪不仅可以美化城市,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作为运动和娱乐场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杭州这样一个风景旅游城市来说,草坪的游憩功能、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更显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畜禽粪便负荷量估算及环境承受程度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调查陕西省各地(市)畜禽养殖数量、养殖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估算各地(市)畜禽粪便排放量及负荷量,评价了各地(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压力,为陕西省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及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畜禽养殖饲养量中,家禽饲养量最大,其次分别为猪和羊。(2)2006—2010年陕西省各类畜禽粪便产生量在年际间波动较大,2008处于低谷,之后又快速增长;按年粪便产生量多少排序,依次为牛猪羊家禽兔。(3)陕西省畜禽粪便农田负荷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8年的10.78 t·hm-2·a-1上升到2010年的18.4 t·hm-2·a-1,增长了70.7%;禽粪便警报值由2008年的最小值0.36增加到2010年的0.60,从对环境构成污染威胁的程度看,由不构成污染威胁到对环境稍有污染。(4)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COD、BOD总产生量分别为121.25万t和104.09万t;与2008年相比,2010年陕西省各类畜禽污染物排放量COD、BOD、NH3-N、总氮,总磷分别增长了73.2%、69.4%、76.7%、72.6%、58.2%;据估算,2010年陕西省畜禽粪便淋溶进入水体的COD、BOD、NH3-N、TN、TP分别达36.38万t、31.23万t、3.44万t、83.4万t、39.85万t。  相似文献   

8.
区域粮食供需平衡及安全态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3~2002年陕西省粮食生产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Cobb—D oug lass生产函数,在SPSS软件环境中,构建粮食单产非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粮食需求层次结构模型,对陕西省粮食供需能力做出中长期预测。在模拟粮食生产波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安全线的衡量标准,并对陕西省粮食安全态势予以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近年来安全态势有所下降;粮食最低播种面积安全线应控制在230万hm2左右;农户存粮处于极不安全态势;粮食库存安全线应为69万t左右。  相似文献   

9.
21 世纪的农业水土工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介绍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历史和形成过程,分析其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21世纪中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探讨其在基础理论,应用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3-2014年在陕西省调查的环境关心数据,通过R语言和SPSS21分别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和均值分析(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了公众的环境关心现状及其影响因子。数据分析表明:(1)按环境关心态度,公众可以分为环境中心主义者和持中立态度的协调论者,环境中心主义者约占65%,协调论者约站35%,陕西省大体上以关心环境的人群居多;(2)陕北高原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南山地区的环境关心程度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0.05);(3)男性与女性之间在环境关心态度上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0.05);(4)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和经济收入分别对环境关心产生统计上的显著影响(p<0.05),其中职业和经济收入可能通过受教育水平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腹地,这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6 t煤,100m3天然气,140 t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但是它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性,加之多年来粗放型的资源开发使得榆林市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因此,以榆林市为典型区,选取了榆林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方面的相关指标29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了近年大型能源开发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资源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资源环境是影响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社会进步因子和经济发展因子次之。近年来,研究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下,表明榆林市大规模能源开发利用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当地资源环境子系统也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陕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陕北地区煤炭开发给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和给生态造成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损失分别进行经济计量,综合评价了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  相似文献   

13.
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向生态的概念的提出 ,拓展了水资源研究的内涵 ,代表着今后水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 ,如何与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命题。本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以实现流域水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其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 ,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 ,探讨了陕西省渭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模式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 2 0 0 0年、2 0 1 0年、2 0 2 0年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方案 ,并从 4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研究成果 ,不仅丰富了水资源的理论研究 ,而且可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测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陕西省耕地可持续利用,中文采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测评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模型对陕西省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大气调节功能价值、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水土保持功能价值和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进行测评,并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分别探讨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陕西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现上升趋势,10年共增加205.37亿元。各组分贡献率中,涵养水源价值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最小;2)从市域尺度分析,2000~2009年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共增加96.95亿元;而减少最多的是安康市,10年共减少77.24亿元。从价值组分分析,大气调节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间共增加39.55亿元;水土保持价值增加较多的是西安市、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12.74亿元、10.7亿元和8.02亿元;涵养水源价值增加较多的是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31.23亿元和49.39亿元;而净化环境价值变化较小,除铜川市保持不变外,其余各市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陕北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生态环境区可分为风沙滩地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滩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保持问题是陕北能源开发以前就存在的生态环境老问题。陕北能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新问题主要是地貌和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居民生活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废水、废气超标排放。陕北能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日趋破坏的法律原因是生态补偿过于概括,缺乏可操作性;税收法律法规及地方规章规定的资源税率太低,税收分配比例不合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要求未能被全面适用。陕北能源开发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应选择的法律对策是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环境法原则;完善生态环境法补偿机制;提高陕北资源税率,并在分配比例上适当照顾资源开发区人民的利益;制定环保产业规章制度,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6.
基于HYDRUS模型的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的水盐运移情况,基于当地2009—2013年田间水盐监测资料,应用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理论,利用HYDRUS-1D数值模型对当地土壤水分、盐分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盐碱地的水盐变化状况,确定合理的田间灌水定额。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不同灌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节水控盐的综合标准衡量,农田灌水定额为500 m3·hm-2时有利于控制土壤盐分的累积。采用HYDRUS-1D模型对盐碱地农田土壤水盐运移的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盐碱化地区农田水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质量是支撑地球生物圈和进行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年限的样地8块,测定土壤微生物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微生物商)、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碱解氮、销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土壤酶活性(转化酶...  相似文献   

18.
位于陕西南部的陕南秦巴山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陕南秦巴山区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人口承载力,以及以陕西省和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相对人口承载力,均表明陕南秦巴山区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说明持续增长的人口、发展迟滞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成为制约陕南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农田土壤物理障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陕西省农田土壤物理障碍状况,2013年在全省选取了228个调查点,对1100多块地的农田土壤紧实度进行了调查,从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几方面评价了农田土壤物理障碍状况。结果表明:(1)陕西省农田土壤耕层厚度平均为17.3 cm,其中陕北地区耕层较薄,平均为14.4 cm;全省犁底层平均厚度接近20 cm,其中陕北、关中和陕南犁底层厚度平均为14.5、18.1 cm和20.1 cm。(2)全省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25 g·cm-3,其中陕北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35 g·cm-3,容重偏大;全省犁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49 g·cm-3,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犁底层容重都明显偏大,影响作物根系生长。(3)陕西省农田耕层土壤紧实度平均为781 k Pa,犁底层紧实度平均为2901 k Pa。全省耕层土壤紧实度尚合适,但犁底层土壤紧实度过大,形成明显的障碍层。  相似文献   

20.
榆林市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能源富集区。建国以来一直是国家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地区。本文利用多年统计资料分析了土地整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和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结果表明榆林市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属于落后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土地整理中新出现的突出问题包括人口的迁移、环境污染、利益矛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