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倍体沙01梨F1代染色体数目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四倍体沙01梨F1代单株进行了染色体数目鉴定,共8个组合107株,发现49株三倍体(2n=3x=51),其中1株为大水核×沙01 F 1代,26 株为沙01×大南果梨F1代,3株为大南果梨×沙01 F1代,11株为沙01×秦酥F1代,2 株为安梨×沙01 F1代,6株为沙01×金花4号F1代,三倍体出现率为45.8%;1株为四倍体(2 n=4x=68), 系安梨×沙01 F1代,占观察总数的0.9%;10株为非整倍体,均为三倍体作母本的F 1代,占观察总数的9.3%.结果表明,沙01梨作母本,二倍体大南果梨作父本,是获得三倍体单株的理想组合,沙01是倍性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四倍体沙 0 1梨 F1 代单株进行了染色体数目鉴定 ,共 8个组合 1 0 7株 ,发现4 9株三倍体 2 n=3 x=51 ,其中 1株为大水核×沙 0 1 F1 代 ,2 6株为沙 0 1×大南果梨 F1 代 ,3株为大南果梨×沙 0 1 F1 代 ,1 1株为沙 0 1×秦酥 F1 代 ,2株为安梨×沙 0 1 F1 代 ,6株为沙 0 1×金花 4号 F1 代 ,三倍体出现率为 4 5.8 ;1株为四倍体 2 n=4 x=68 ,系安梨×沙 0 1 F1 代 ,占观察总数的 0 .9 ;1 0株为非整倍体 ,均为三倍体作母本的 F1 代 ,占观察总数的 9.3 .结果表明 ,沙 0 1梨作母本 ,二倍体大南果梨作父本 ,是获得三倍体单株的理想组合 ,沙 0 1是倍性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三倍体梨品种F1代染色体数目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 3个优良三倍体梨品种大水核、安梨、白皮洋和 2个二倍体品种为亲本的 5个杂交组合的 14 7株F1 代进行了染色体数目鉴定 ,发现 2株三倍体 ( 2n =3x =51) ,1株四倍体( 2n =4x =6 8) ,这 3株多倍体均为大水核×白皮洋的F1 代 ,表明三倍体梨品种间杂交也能获得多倍体 ,多倍体出现率为 9.38% ;而三倍体与二倍体品种相互杂交F1 代中没有发现多倍体 ,在三倍体为母本 ,二倍体为父本的F1 代中 ,非整倍体出现率为 6 0 % ;在二倍体为母本 ,三倍体为父本的F1 代中 ,非整倍体出现率为 6 .6 7% ,余者均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4.
大鸭梨与不同倍性梨品种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Giemsa染色法对大鸭梨与不同倍性梨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鉴定,共10个组合381株,发现 30株为三倍体(2 n=3 x=51),其中,1株为金花4号×大鸭梨的后代,8株为大鸭梨×金花4号的后代,3株为大鸭梨×秦酥的后代,6株为大水核×大鸭梨的后代,8株为安梨×大鸭梨的后代,2株为大鸭梨×安梨的后代,2株为白皮洋×大鸭梨的后代,三倍体的比例为 1.9%;68株为四倍体(2n=4x=68),其中1株为大鸭梨×安梨的后代,1株为安梨×大鸭梨的后代,1株为大水核X大鸭梨的后代,21株为沙01×大鸭梨的后代,44株为大鸭梨×沙01的后代,四倍体的比例为17.8%;12株为非整倍体,占观察总数的3.1%;余者为二倍体。结果表明,大鸭梨为倍性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大鸭梨与苹果梨F_1代染色体数目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去壁低渗法对大鸭梨与苹果梨F1代16个单株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4个单株为四倍体(2n=4x=68),占观察总数的25%;10个单株为三倍体(2n=3x=51),占观察总数的62.5%;1个单株为二倍体(2n=2x=34);1个单株为非整倍体。多倍体出现率为87.5%,表明大鸭梨与苹果梨杂交组合在多倍体育种中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6.
万寿菊×孔雀草杂交育种及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万寿菊与孔雀草杂交育种进行了研究,以万寿菊雄性不育系为母本,孔雀草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子代不育的、且具有远缘杂种优势的组合。结果,选出2个不育组合ACHY021×PBHO026和ACHY021×PBH0029,并对亲子代的性状(株高、株型、花型、抗性、花期、花朵数、花器等)进行分析得出,F1代的株型、根茎颜色、花型、花色,表现为父本孔雀草性状;而叶型、叶色、茎粗壮程度表现为母本万寿菊性状;超亲性状为花径、抗性、生长势;对杂种花器观察表明,雄蕊、雌蕊都表现不正常,子代表现高度的不育。对亲本及子代的染色体鉴定得出:万寿菊2n=2x=24,孔雀草2n=4x=48,二者杂交子代2n=3x=36,说明此2个组合的子代不育是3倍体造成的,从而为万寿菊开辟多倍体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家蚕多倍体发生与染色体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蚕一代杂交种5A-富蛹和刚产下卵为材料,观察研究其后代的幼虫生殖腺的染色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以诱发家蚕产生多倍体,诱发的多倍体不同而有差异;在以雌蛹为材料的微波处理后代中发现了三倍体(2n=3x=84)和混倍体(2n=2x=56,2n=3x=84);在以卵为材料的微波处理后代中发现了四倍体(2n=4x=112)和混倍体(2n=2x=56,2n=4x=112)。G-带显示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的双线期,终变期和早中期Ⅰ的纤细染色体上显示出微弱的带纹,但是未能获得可供带型分析的显微照片。  相似文献   

8.
牛膝多倍体的诱变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变牛膝多倍体,增加新的药用种质资源,为培育牛膝新品系奠定基础。以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的诱变牛膝染色体倍性变异的最佳处理时间,多倍体的特征及其多倍体的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当秋水仙碱浓度为0.2%时处理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诱变率达51.7%。变异株与对照株相比,变异株的生长变缓,叶片增宽变厚,叶色浓绿,叶片皱缩。根尖压片表明,对照株的染色体数为:2n =2x=42,变异株为2n=4x=84。  相似文献   

9.
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Gemsa染色法观察了极早熟品种保利阿斯卡、朱丽比恩,早熟品种利布林、特雷沃、玉璧林达及中熟品种芦卡斯6个西洋梨品种的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玉璧林达、芦卡斯为三倍体(2n=3x=51),其余4个品种为二倍体(2n=2x=34),多倍体出现率为33.3%。同时,经过初步测定,玉璧林达的花、果、叶均大,枝、干粗壮,均表现出一定的巨大性。利布林、特雷沃、朱丽比恩、保利阿斯卡为品质优良的早熟、极早熟品种,是天津地区很有发展前景的品种。搞清这6个西洋梨品种的染色体倍性,可为今后梨的遗传育种和梨树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条叶百合的离体多倍体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强条叶百合的抗性,对其进行多倍体改良,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附加2.00%二甲亚砜诱变离体培养条叶百合小鳞茎。结果表明:0.10%的秋水仙素溶液诱导效果好,直径1.4cm鳞茎变异率达100%,直径0.7cm鳞茎变异率达92%。经对4株疑似多倍体诱变株系的染色体检测,仅有1个变异株系中含有48条染色体,4倍体细胞占63%,对其切割分离和纯化培养,最终获得1个四倍体株系(2n=4x=48)。除观察到正常的染色体外,株系1、株系3和株系4约30%左右的细胞中含有数目不等的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东方百合2n配子杂交后代多倍体诱导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东方百合栽培种为材料,诱导2n配子,通过杂交受粉,采用胚培养成功培育出73株2n配子后代。在离体培养下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突变率50%. 结果突变后代不但出现四倍体而且出现一定数量的三倍体和不稳定的非整倍体。经过诱变产生的多倍体与正常二倍体比较,多倍体叶片变厚,叶色变深,叶片变大,气孔显著增大,而单位面积气孔数减少,有些材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畸变,有些表现一定的熟生性。多倍体染色体数目2n=4x=48为四倍体,2n=3x=36为三倍体,二倍体为2n=2x=24.  相似文献   

12.
梨采后病害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梨采后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lum poae)、毛霉菌(Mucoraceae racemosus)为靶标菌,从各种水果和叶片表面分离到89株细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梨链格孢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10株,占菌株总数的11.2%;对梨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细菌15株,占菌株总数的16.9%;对梨毛霉菌有抑制作用的细菌11株,占菌株总数的12.4%。按抑菌率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3类;对3种病原菌均有很好抑制作用的是HM3和XY1。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红千层多倍体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红千层无菌苗,并运用秋水仙碱诱导多倍体。结果表明:利用0.2%秋水仙碱处理无茵苗茎段15-20d,从60个茎段中成功地诱导出了四倍体植株6株,其形态特征为叶色浓绿、叶片增厚、根系肥大等;据方差分析蛄果表明,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叶长宽比差异显著;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由2n=2x=22变为2n=4x=44。  相似文献   

14.
六个中晚熟梨品种叶面积回归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个中晚熟梨品种黄花、金水1号、玉绿、华梨1号、湘南、黄金梨的成熟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梨品种叶片长(x1)、叶片宽(x2)、叶片长×叶片宽与叶面积(y)的关系.建立了6个中晚熟梨品种叶面积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所有叶面积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和复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水平,均可作为测算不同梨品种叶面积的回归方程,不过在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所要求的精确度和测定时的工作量进行选择.6个中晚熟梨品种测算较为精确的叶面积回归方程分别为黄花y=58.20x1-1 135.00、金水1号y=28.066x2+0.535 x1x2-1 122.320、玉绿y=0.645 5x1x2+27.092 0、华梨1号y=0.640 0x1x2+121.790 0、湘南y=-25.129x1+0.816x1x2+1 517.810、黄金梨y=-17.753x1+0.765x1x2+994.680.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南果梨(大南果、红南果)系列品种的推广,为了快速适应梨品种市场的转变,我们于2002年对3500株杂梨进行高接改良。由于嫁接后管理技术措施到位,当年的高接成活率达到了95%,翌午恢复了树势,第3年基本恢复了原梨园产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高接方法及其配套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以梨16个组合的2086株杂种后代为试材,对各组合亲本及后代的果实果形指数、萼片的脱落与宿存、果皮色泽等外观性状及童期、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梨果实果形指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现为微效多基因的累加效应,加性效应所占的比例较大,平均组合传递力为94.88%,平均变异系数为9.49%;果实萼片脱落以及果皮色泽在杂种后代分离广泛;杂种后代的童程平均为2.01 m,2011年各组合杂种后代的平均开花株率为5.34%,20122015年的分别为42.97%、60.40%、78.98%、84.42%。  相似文献   

17.
用142个普通小麦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73个,以冬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照,对F1代材料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范围为38.7%~124.0%,性状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千粒重正向杂种优势与负向杂种优势之比为4.39∶1,其次为穗粒数、小穗数、穗长、株穗数和株高。有96.70%的组合千粒重〉CK,而小穗数和株穗数的负优势组合数分别占观察总数的71.79%和56.0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0.99。小麦单一性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对杂交种开发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从应用角度看,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CK且株高≤CK的组合数仅有14个,只占观察总数的5.13%,比例较小。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正向超标优势分别为64.0%、59.2%和51.8%,位居所有参试性状前3位。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可根据不同的产量结构如大穗型、大粒型、多穗型进行组合搭配,同时注重显性矮秆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朝鲜百合离体多倍体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避光条件下,用0.10%秋水仙素附加2.00%二甲亚砜诱变离体培养的朝鲜百合小鳞茎,利用组织培养的不定芽诱导技术获得了多倍体幼苗,并对其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常规鉴定。结果表明:诱导48h效果好,变异率达到50.00%。对照植株和得到的4个变异株系进行细胞学观察后发现,对照为二倍体(2n=2x=24),诱变出的4个变异株系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由34~54条的不同比例构成,其中四倍体细胞染色体(2n=4x=48)占38.18%~76.47%,属于嵌合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果实质地差异明显的2个梨品种进行质地差异相关研究,旨在发现导致梨品种果实质地差异的关键因素,为优良梨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露香梨和大果水晶梨为试材,观察发育过程中果肉细胞超显微结构,测定果实的硬度、脆度值、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玉露香梨和大果水晶梨果实硬度逐渐下降,且花后60 d 2个梨品种脆度值逐渐下降,玉露香梨果实硬度和脆度值显著低于大果水晶梨。(2)在400×放大显微倍数下,幼果期玉露香梨果肉细胞比大果水晶梨的大;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2个梨品种果肉细胞均明显增大,玉露香梨果肉细胞小于大果水晶梨;玉露香梨细胞断裂边缘整齐平滑,形成脆性断口,大果水晶梨断裂边缘粗糙而不整齐。(3)果实发育过程中玉露香梨果肉果胶甲酯酶(Pectinmethylesterase, PME)活性极显著低于大果水晶梨,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活性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活性极显著高于大果水晶梨。(4)果实发育过程中玉露香梨果肉PME基...  相似文献   

20.
小花盾叶薯蓣多倍体诱导及细胞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对小花盾叶薯蓣丛生芽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0.05 %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的诱变效果最佳,诱变频率高达52 %.同时采用不定芽技术对变异株进行稳定,获得了稳定的多倍体.对变异株进行细胞学研究后发现,变异株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0,为四倍体;对照为二倍体,其染色体数目为2n=2x=20.另外还发现三倍体及非整倍体细胞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