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洲斑潜蝇在寄主作物上的虫道呈蛇形,且主要分布在叶片正面,明显有别于豌豆彩潜蝇、番茄斑潜蝇。幼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蛀食能力差异明显,在丝瓜、茄子和豇豆上单个潜道面积分别为53.34、51.76、34.55 m m 2 。不同龄期幼虫蛀食量差异较大,其中以3 龄幼虫为最大,约占蛀食量59.30% ~70.68% 。在25℃下,卵历期2.3~2.8 d, 寄主作物对卵的发育影响不明显,对幼虫历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洲玉米螟已成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在棉田落卵量大,幼虫孵化率高,幼虫可为害棉花嫩头、叶柄、蕾、铃、茎杆等多种器官。根据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布,计算出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通过各龄幼虫存活情况,估算出1块卵孵出的幼虫二代可为害棉花蕾7.46个、嫩头7.12个、棉桃3.32个、钻蛀茎杆3.32次,三代破坏棉铃9.97个、嫩头2.44个、茎杆1.26次。  相似文献   

3.
葡萄透翅蛾幼虫孵化后绝大部份蛀入嫩茎,仅有少数蛀食叶柄。被蛀嫩茎外部次日即现淡紫红斑,故可凭此症状确定始孵期及虫量以指导防治。按幼虫头宽及体长分龄,今年始孵期为5月25日左右;5月26~30日主要为1龄;6月1~7日主要为2龄;6月9日,2龄仍占60%,但20%已进入3龄。初龄不能蛀穿茎节,遇节钻出虫道转移它处蛀食;2龄后期,才能蛀穿茎节;3龄以后,才能蛀入2年生茎。2龄初期,转移率16.7%,2龄后期转移率升至33.3%。药剂防治试验,以敌杀死和甲胺磷两种药剂在5月29日至6月9日之间(1~2龄期间)进行。在5月29日、5月31日、6月2日、6月5日和6月9日等5个喷药日期中比较它们的药效。结果,敌杀死(1∶3000)的药效最高,在5月29日和31日(1龄期)防效分别达到93.3%和93.7%。甲胺磷(1∶1500)的药效不够好。药打初孵期,可兼杀已孵幼虫和未孵之卵,此时正值葡萄已经花谢,群众易于接受。如药打卵期,因卵小、隐蔽、难检查,防治时间和对象田不易确定,又值盛花期,故不易推广。综合上述结果,防治运期宜在花谢后嫩梢出现紫红斑时,立即用敌杀死类拟菊酯防治。喷药1次即可。如乘蛀梢之机,及时摘除果穗前5~  相似文献   

4.
葡萄透翅蛾幼虫是孵化后绝大部份蛀入嫩茎,仅有少数蛀食叶柄,被蛀嫩茎外部次日即现状淡紫红斑,故可凭此症状确定始孵育及虫量以指导防治,按幼虫头宽及体长分龄,今年始孵期为5月25日左右,5月26~30日主要为1龄,6月1~7日主要为2龄,6月9日,2龄仍占60%,但20%已进入3龄,初龄不能蛀穿茎节,遇节钻出虫道烟转移 蛀食,2龄后期,才能蛀穿茎节,3龄以后,才能蛀入2年生茎,2龄初期,转移率16.7%  相似文献   

5.
柠条癭潜蝇(Hexomyza caraganae)是在甘肃陇西地区固沙主要树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上新发现的蛀干害虫。本研究在温度25℃,相对湿度(RH)50%、光周期15L∶9D的室内条件下,观察柠条瘿潜蝇羽化习性、成虫寿命、交尾和产卵,幼虫的取食和化蛹习性等;在田间定点定时观察年生活史。结果表明,柠条瘿潜蝇在甘肃陇西地区1a发生1代,以2龄幼虫在潜道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蜕皮进入3龄;4月上中旬3龄幼虫老熟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成虫期,成虫出现2~24h开始交尾;交尾完成后的12~24h开始产卵,卵期从4月中旬持续到6月中旬。在室内条件下,柠条瘿潜蝇卵、幼虫、蛹、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6、265、19、6d,完成1个世代约需320d。其卵孵化率、幼虫化蛹率、蛹的羽化率分别为55%、61%、70%。羽化多发生在6:00-12:00,羽化后静伏整理翅膀之后开始飞行;成虫雌雄性别比为7∶4,雌虫平均寿命为5.6d,雄虫平均寿命为6.1d;成虫交尾多发生于上午,交尾时间25~35min;交尾结束12~24h开始产卵,产卵时用产卵器刮破寄主皮层,将卵产在叶基芽苞周围皮下湿润处;1龄幼虫主要取食柠条韧皮部,2龄幼虫逐渐由韧皮部向木质部蛀食,3龄幼虫食量剧增,大量排泄,并在潜道上部或下部蛀掘羽化孔。研究明确了柠条瘿潜蝇在田间的年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确定了其成虫性比、寿命、产卵方式以及幼虫蛀食习性等主要生物学特性,可为柠条瘿潜蝇的人工饲养及科学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芒果双棘长蠹经室内饲养,在福州一年二代,以幼虫在被害干板材的坑道中越冬,3月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高峰期,成虫羽化飞出后,在板材附近活动1~2天后重新蛀咬进入板材为害.4月中旬开始产卵,卵期5~10天,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一段时期后进入冬眠.受害板块平均害虫坑道穿材数高达5条/cm3,板面虫孔平均有1个/cm2,板块完全失去使用价值.采用硫酰氟35g/m3、18~25℃熏蒸24小时或25g/m3熏蒸36小时,害虫死亡率达100%;在越冬代及第1代成虫羽化前,用50%DDVP溶液注射蛀孔灭虫(1.5ml/孔),可取得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7.
用三叶海棠作饲料,研究了产虫茶昆虫-米缟螟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依次为:卵17.8℃,93.8日度;幼虫9.3℃,1218.9日度;蛹12.2℃,212.6日度;成虫产卵前期21.7℃,9.0日度。当温度达到35℃时,卵、幼虫、蛹都不能存活,当湿度低于55%时,幼虫不发育,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8.
1988-1991年对阔叶掌铁甲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该虫在广西南宁一年发生3代,多以第3代成虫越冬,主要为害黄豆,成虫、幼虫嗜食黄豆叶片,幼虫潜叶,幼虫老熟后离开原取食叶苞另择绿叶叶脉化蛹。还可在竹豆上完成个体发育。初羽化成虫耐饥力不超过4d,四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食量占幼虫期总食量的74.69%。  相似文献   

9.
角斑古毒蛾Orgyia gonostigma (Linnaeus),在四川南充市年发生4代,较整齐,以4龄滞育幼虫在寄主枝干跷皮内越冬,滞育期150余天。雌虫无翅,卵成堆产于茧壳上。雄虫具翅两对,趋光性弱,无孤雌生殖现象。1-3龄幼虫群集取食,在树冠内为奈曼A型分布型;4龄期为负二项分布型;5-6龄暴食期高度分散,呈随机分布型。天敌种类多,对该虫有显著抑制作用。冬季彻底刮除寄主枝干跷皮,清除地面落  相似文献   

10.
温、湿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25℃、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幼虫、蛹期最长分别为6.8.11和11.6d,最短为2.8,6和7.6d.3种虫态在5种温度下,随温度的提高,发育历期呈明显下降.成虫寿命比雄虫长.成虫产卵前期为1.5—5.0d,产卵期11.5-116.0d.产卵量为29-2636粒,平均为1295粒.相对湿度越大,卵的孵化率越高;在湿度22-28℃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28℃时,温度升高,孵化率减少;大于32℃时卵不发育。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台湾洒灰蝶是无患子树的一种新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上旬卵开始孵化,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始见成虫.卵期278~312天;幼虫4龄,幼虫期26~41天,蛹期10~19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体积分数1.0×10-3的40%氧化乐果乳剂、80%敌敌畏乳剂、90%敌百虫晶体或体积分数5.0×10-4的2.5%溴氰菊酯对该虫均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柞蚕场天幕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幕毛虫是果、蚕、林业的大害虫,越冬卵孵化能形成明显的高峰期,并与毛叶迎红杜鹃的盛开前期相吻合。1~3龄幼虫吐丝结幕群居生活,4龄后迁移分散,转移寄主,4~5龄取食量约占总取食量的95%,结茧化蛹于迁移后的寄主上。成虫嗜好在辽东栎、蒙古栎上产卵,在柞蚕场内卵块分布有其规律性,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天敌有20余种,其中寄生蝇、卵寄生蜂、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对此虫的发生数量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密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密度对卵至1龄幼虫的发育速率也不存在密度效应;(2)幼虫期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1龄幼虫密度对预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均有影响.当每叶(豇豆真叶,平均约9cm2)1龄幼虫数超过7头时,死亡率上升,预蛹重减少,成虫寿命缩短且繁殖力下降.因此,在实验种群饲养过程中,最适密度约0.8头cm-2.  相似文献   

14.
温,湿度对空心莲子草叶甲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度25℃,空心莲子草叶甲卵,幼虫,蛹期最长分别6.8,11烽11.6d,最短为2.8,6和7.6d.3种虫态在5种温度下,随温度的提高,发育历期呈明显下降,成虫寿命比雄虫长,成虫产前期为1.5-5.0d,产卵期11.5-116.0d产卵量29-2636,平均为1295粒,相对湿度越大,卵的孵化率越高;在湿度22-28℃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增大,高于28℃时,温度升高,孵化率减少;大于32℃时  相似文献   

15.
美洲斑潜蝇     
蒋玉文 《新农业》2001,(1):28-28
美洲斑潜蝇是近几年对保护地蔬菜为害十分严重的害虫。寄主较多,主要为害菜豆、豇豆、黄瓜、角瓜、芹菜、茄子、番茄、辣椒、马铃薯、白菜等及花卉等作物。以幼虫潜入叶内食害叶内,留上、下表皮,形成弯弯曲曲虫道。在1个叶片内常有几头幼虫,虫道紧密盘绕。叶面几乎无绿色部分。成虫可用产卵器在叶面上刺成小白点,将卵产于点内或舐食点内的汁液,叶面上造成许多伤痕,影响叶片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一、危害状况桃小食心虫又名桃小食蛾、苹果食心虫、桃实卷叶娥等,简称“桃小”。主要危害苹果、桃、梨、枣、山楂等果树。桃小危害苹果,多从果实的胴部或顶部蛀入,经2~3天从蛀入孔流出水珠状半透明的果胶滴,不久胶滴干涸,在蛀入孔处留下一小片白色蜡质物。随着果实的生长,蛀入孔愈合成一针尖大的小黑点,周围的果皮略呈现凹陷;幼虫蛀果后,在皮下及果内纵横潜食,因而面上显出凹陷的潜痕,被害果实变形:成熟果实受害,一般果形不变,但果内的虫道中充满红褐色的虫粪,造成所谓的“豆沙馅”;幼虫成熟后,在果实面咬一直径2~3…  相似文献   

17.
棉田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发生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辅助试验,组建了棉田亚洲玉米螟的二,三代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棉田亚洲玉米螟二代存活率仅为0.5%-3.5%,三代存活率仅1.0%左右。从种群存活曲线分析得出,影响种群增长的关键虫期为卵至1,2龄幼虫期;风雨导致初孵幼虫死亡及天敌寄生,是制约亚洲玉米螟种数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梨潜皮蛾.果农称之为“串皮虫”,此虫害轻者伤害果树,影响产量,重者导致梨树死亡。 一、发生与症状 串皮虫一年可发生两代.1龄幼虫在被害枝条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以在枝干的表皮下吸取汁液为食。初龄幼虫钻蛀的虫道极细.幼虫蜕皮处虫道弯曲扩大.随着虫龄的增长.虫道逐渐加宽.最后虫道汇合成片。后期幼虫不再扩大危害面积,而转向皮下或梨果表皮下层吸食.使受害处形成几层纸片状的枯死表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光肩星天牛的卵、1龄幼虫、2龄幼虫、蛹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卵:C=10.2±0.92℃,K=250.3±15.2日度;1龄幼虫:C=11.7±0.93℃,K=157.8±10.5日度;2龄幼虫:C=11.4±0.84℃,K=232.0±3.4日度;蛹:C=13.9±2.0℃,K=182.6±11.4日度。以此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盛期和幼虫钻蛀期进行了预测,为防治适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桑天牛(AprionagermariHope)是公路毛白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经1992年在107国道磁县段调查,株被害率51.3%,株均虫量1.3头;桑天牛对毛白杨危害的株被害率、株均虫量和环境中补充营养寄主树株数呈正相关关系;桑天牛幼虫在公路毛白杨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以上研究和幼虫防治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毛白杨桑天牛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