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丙烯酰胺残留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危害食品安全的丙烯酰胺进行检测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在食品中检测丙烯酰胺残留量的几种合理方法,以期对我国传统食品和日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残留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炸食品由于其有特殊的香味和口感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炸制过程中会产生具有致癌性的丙烯酰胺,通过对其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分析,对减少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如何进一步控制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仍需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丙烯酰胺是一种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且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油炸马铃薯制品被证实为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食品之一。自2002年在热加工食品中发现高含量的丙烯酰胺以来,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及其控制措施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研究表明,马铃薯品种、贮藏条件、加工温度、加工时间、浸泡液浓度、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水分含量、pH值、食品添加剂、非还原糖等因素都会影响油炸马铃薯中丙烯酰胺的生成。对油炸马铃薯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进行概述,为在各类油炸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中控制丙烯酰胺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英国康普敦和查理乌德食品研究协会(CCFRA)日前发布声明,研究出了1种丙烯酰胺的新检测技术。研究人员首次将丙烯酰胺的提取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检测工艺结合起来。该协会发言人表示,应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生产者在不同的加工过程中检测丙烯酰胺。该方法能够检测到食品中任何形式的丙烯酰胺,如食品中存在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5.
丙烯酰胺自2002年在食品中被发现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通过大量研究积累,现已明确其在各类食品中的含量、影响丙烯酰胺形成的因素、预防措施及丙烯酰胺的潜在毒性等,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开发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以中国传统食品为探讨对象,阐明其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常用的检测方法、影响丙烯酰胺形成因素及其控制措施,为解决中国传统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丙烯酰胺是2A类致癌物,对人体及动物都具有神经毒性、遗传毒性以及生殖毒性等伤害。通过综述油炸食品体系中丙烯酰胺的相关进展,研究丙烯酰胺的形成与毒性、油炸食品丙烯酰胺形成影响因素、降低油炸食品丙烯酰胺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7.
丙烯酰胺是一种公认的具有神经毒性和潜在致癌性的物质,食品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是由食品中含有的天冬酰胺和还原糖在油炸、焙烤等高温加热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的。综述了各种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生成量的方法,以及如何抑制丙烯酰胺在体内产生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新华社电欧洲食品安全局3日警告说,油炸食品容易产生常见于烟草的致癌物丙烯酰胺,家长务必少给孩子吃油炸食品。欧洲食品安全局说:"大量烘焙或油炸的碳水化合物食品中会产生丙烯酰胺,例如炸薯条、薯片、面包、饼干和咖啡。香烟中也有丙烯酰胺。"该机构援引动物研究结果说,丙烯酰胺以及代谢物环氧丙酰胺会损害DNA,引发癌症。由于丙烯酰胺存在于很多日常食物中,所以所有消费者都应注意,但儿童按体重比例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  相似文献   

9.
自瑞典科学家首次从经高温油炸或烘焙的含淀粉食物中检测出较高含量的对人体有致癌可能性的丙烯酰胺后,围绕这个问题,全球食品界人士在各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综述了当前丙烯酰胺在食品中的安全性,特别是致癌性方面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减少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4月24日,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SNFA)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某些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发现有较高含量丙烯酰胺的消息。丙烯酰胺被认为是一种致癌物质,据SNFA的专家估计,目前瑞典每年有数百例的癌症患者可能与摄入过多的丙烯酰胺有关。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也证实了大部分油炸、烤制食品,尤其是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并认为其可能致癌。1.丙烯酰胺的形成当食物(如土豆)中的某种天然氨基酸(天安酰胺)与葡萄糖等糖分,经过高温油炸后就会发生异常的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多环芳烃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中包含有丙烯…  相似文献   

11.
以烤红薯为研究对象,比较现阶段常用的丙烯酰胺测定方法并优化改进,建立适合于测定烤红薯中丙烯酰胺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最佳色谱条件:DiamonsilRC18(2)色谱柱(5μm,250 mm×4.6 mm),流速0.6 mL/min,流动相:水—甲醇—三氟乙酸(94.9∶5.0∶0.1)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02 nm,进样量20μL,柱温30℃。在该色谱条件下,对照品的含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回收率较高,重复性好,具有定量准确、快速等特点。采用该方法对市售及实验室自制烤红薯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中丙烯酰胺含量均较低甚至为痕量,对人体健康基本不会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2.
试验用烤制上色代替传统烧鸡工艺中的油炸上色,确定了烧鸡烤制上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烘烤温度230℃,糖液质量分数50%,时间8 ̄10min。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两种不同工艺下,烧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实验表明,烤制上色能显著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酰胺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 要:利用偶联方法合成丙烯酰胺人工抗原,通过免疫方法获得抗丙烯酰胺多克隆抗体;应用戊二醛法将丙烯酰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偶联,并对这两种物质及其复合物进行紫外扫描,并用此复合物免疫兔子,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抗体的效价;应用牛血清白蛋白与丙烯酰胺偶联人工抗体成功,抗体效价大于8100;应用人工抗原免疫成功制备抗丙烯酰胺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碱性氨基多糖物质,其分子上分布着许多功能性的氨基和羟基,使其能成为潜在的高效絮凝剂。采用紫外光引发壳聚糖(CS)与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接枝共聚制备P(CS-AD)絮凝剂,探讨了单体浓度、壳聚糖百分比、阳离子度、光引发剂浓度、光照时间对P(CS-AD)的特性粘度的影响,确定了合成的优化条件:单体浓度为30%~40%、壳聚糖百分比为10%~20%、阳离子度为30%~40%、光引发剂浓度为0.3%~0.5%、光照时间为120 min,优化后的制备的P(CS-AD)的特性粘度最高可达1865 mg/L。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SEM)、差热热重分析(TG-DTA)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模拟硅藻土水样验证其絮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P(CS-AD)的絮凝性能显著优于市售聚丙烯酰胺(PAM)。  相似文献   

15.
含磷农用保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修复土壤墒值,缓解干旱对我省作物和林木的影响,制备一种含磷农业保水剂;【方法】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以磷尾矿粉作为主要添加量,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和部分中和的丙烯酸(AA)为单体;【结果】经实验优化,当聚合温度为75oC,单体中和度为60%,丙烯酸浓度为15%,AA与AM质量比为4: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02%,磷尾矿粉添加量为10g时制备的保水剂,其吸蒸馏水量为621g/g,吸盐水量为52.71g/g;【结论】通过本实验,研制出一种含磷农用保水剂,除具有保水复墒作用外,还可以累计释放磷元素,帮助作物生长的同时,还能缓解磷尾矿粉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四种棉花黄萎病毒素制备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制备过程中常用几种不同的制备方法,究竟不同方法制备的毒素在毒蛋白含量上与致病力上有多大区别,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量分析的相关报道。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方法加以比较,在相同条件下本试验采用的方法四为最佳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application of wavelet analysis in fault diagnosis is growing rapidly.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wavelet base to use but no accepted procedure for choosing among them, the analysis results by using them have great differ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t properties of wavelet base, and analysis behavior of transient signal in wavelet transform, result on some methods for how to choose wavelet base in analysis transient signal.  相似文献   

18.
贝叶斯统计学在遗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在遗传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在解决许多复杂的遗传学问题中,贝叶斯方法显得更为有效,因而贝叶斯统计学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主要讨论贝叶斯统计分析方法与经典统计分析方法的异同、贝叶斯统计学在遗传学的主要应用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19.
茶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具有抑菌、抗病毒、防癌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的健康饮品。近年来由于传统茶树育种与繁殖技术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消费者对茶叶产品品质需求的日益提高,许多用传统茶叶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用到现代茶树生物技术去解决。其中,探究茶树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对指导后续茶树研究工作,如茶树遗传转化所需的高效异源表达系统的选择及对目的基因加以修饰后提高在茶树上的转化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衡量密码子使用偏性的绘图分析方法及常用参数进行介绍并概述了在茶树相关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上的研究进展,提出茶树相关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研究可多样化使用不同的衡量参数和分析方法以得到更加全面客观的研究结果,以及了解茶树基因密码子使用偏性以提高茶树原位转化效率将成为的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