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山区山地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德林 《杂粮作物》2007,27(1):40-41
连山区地处辽西,多丘陵岗地,海拔60-120m,春季十年九旱,适合发展杂粮生产。2002年经过国家检测,被批准为无公害基地,并开始进行无公害甘薯生产。经过几年的生产试验,我们总结出了适合山坡旱地耕作的甘薯覆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并对产出品进行了包装和转化,注册为“虹兴牌”,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茂名市开展马铃薯品种引进试验和栽培技术管理的探索,根据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全过程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了马铃薯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3.
闽东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东茶区自1997年以来,通过无公害茶园建设试验示范到全面推广应用的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及茶园建设与管理的技术措施及成效.  相似文献   

4.
无公害优质甜玉米生产技术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艳  田志宏 《杂粮作物》2003,23(6):346-347
无公害优质甜玉米生产技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从产地环境、栽培技术规范、全程质量控制等方面总结了无公害优质甜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苏峰 《福建茶叶》1999,(3):30-31
1闽东无公害茶园建设的现状闽东虽然产茶历史悠久,但无公害茶园建设的起步较晚。1997年省农业厅在全省建立了十个无公害茶园试验示范点,其中宁德地区就有4个、面积达193hm2。全区茶叶业务部门在省定示范点的基础上,在福安、福鼎、宁德、霞浦等县(市)的重点菜区建立无公害茶园示范点10个、面积666.6hm2,以点带面,全面开展无公害茶园建设。1998年3月行署召开了全区茶叶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无公害茶园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布置了今后无公害茶园的建设任务,确立了“九五”期间全区建立无公害茶园基地6666hm2的奋斗目标,在全区范围内进…  相似文献   

6.
海南垃圾肥的重金属含量及对无公害果蔬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分别测定了海南垃圾肥中的重金属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抽检的海南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土壤和果蔬重金属残留未超过国家标准,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但垃圾肥中铝、锈、砷却严重超过了有关的国家标准.提出垃圾肥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对海南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危害的问题.经研究分析认为,垃圾肥肥力较高,合理开发利用可变废为宝,但是垃圾肥中重金属容易积累,应限制其使用范围.此类产品不宜在食用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中推广使用,比较适宜于林业、橡胶种植业、观赏花卉业等行业.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人们对安全、放心食品的需求 ,各地广泛开展无公害稻米生产。2000年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等地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的技术指导和浙江省、绍兴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的扶持帮助下 ,在无公害稻米生产中除了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用剧毒农药 ,增施有机肥料、减施无机化肥等生产适用技术外 ,还开展了“稻鸭共育”技术试验。通过三年努力 ,“稻鸭共育”技术示范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2002年绍兴市应用面积达2000hm2,所产稻谷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抽样测定 ,19项指标全部符合无公害稻米标准。目前“稻鸭共育”技术已作为绍兴市无公害稻米生…  相似文献   

8.
刘廷惠  李刚  付龙  郭兴军 《人参研究》2012,24(2):25+27-25,27
无公害植物营养液是由绿村天然营养液有限公司生产,本营养液含有天然微生物20多种必须氨基酸,在人参上属于首次使用,试验结果证明,采用不同浓度的无公害植物营养液在人参上叶面喷施,其中1000倍和1500倍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叶面积增幅分别为31.58%和17.49%,产量增幅分别为13.79%和24.13%。无公害植物营养液可以在有机人参栽培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无公害茶园的建设,越来越多地为广大茶区所重视。福建省农业厅正组织实施无公害茶园建设,制定了试验示范方案,开展了规范化的工作,由农业厅茶叶站主持,在闽东、闽南、闽北的宁德、福安、霞浦、武夷山。南平、安溪、三明、罗源、诏安等市。县建立10个试验示范点。结合本项目、在福安、安溪、武夷山、三明市建立茶树病虫测报站各1个。该试验示范方案对建立无公害茶园的选点及管理均有严格要求。茶园选点要隔绝污染源,茶园周围5公里内,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空气、土壤、水源无污染,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  相似文献   

10.
无公害茶叶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茶叶产品。因此,无公害茶叶是一种无污染、质优、安全的健康饮品之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意识相适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开发无公害茶叶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宽产品市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已成为茶叶生产企业的共识。现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相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连山区无公害早熟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锦 《杂粮作物》2010,30(5):355-356
发展无公害早熟马铃薯种植是连山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针对连山区的气候条件、栽培历史,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通过应用早熟品种和促早措施,形成了较有系统的,适用于连山区无公害早熟马铃薯生产的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花生无公害和绿色食品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大量试验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有关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适合山东以及我国北方区花生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经两年生产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可在高产的前提下,生产出花生无公害和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无公害大棚青椒生产发展状况,报道了在多年试验示范、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大棚青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模式和无公害农药对肾茶熊果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在四川攀西地区进行了不同施肥模式和无公害农药对肾茶熊果酸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和无公害农药对肾茶熊果酸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日前联合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办法》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表述: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办法》规定,无公害农产品实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模式。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质量监督工作,由农业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和国…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相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探讨和提出高云南保山市甜柿无公害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经推广应用于生产,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加快发展无公害茶生产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锦宇 《茶叶》2000,26(4):193-195
无公害茶是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低农残茶的统称。加快发展无公害茶生产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无公害茶生产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创新一个机制。健全行政支撑、技术服务和生产监督质量认证三大体系,采取环保、规划建立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推广茶树良种,研究和推广茶树丰产栽培、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制订和推广无公害茶生产规程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绿色(安全)食糖”已在我国兴起。本文简介我国现有无公害食品管理情况,并根据相关标准,对如何实现原料蔗无公害化生产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无公害水稻栽培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无公害水稻栽培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水稻群体质量提高,降低稻米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实现高产、优质、无公害。明确赣榆地区无公害水稻栽培施肥技术应该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比例以5∶5为宜,前后期肥料运筹比例为6∶4为宜。  相似文献   

20.
无公害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要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无公害茶的含义由于当今工业的污染 ,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和食品污染几乎遍布全球 ,所以绝对无公害污染的农产品已不多见 ,“无公害茶”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公害茶的含义实际是指这种茶叶不含污染物质或者把茶叶中的公害污染物 (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 )的卫生质量指标控制在有关最大限量标准以内的茶叶。该产品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无公害 ,其中无公害名优茶则要求安全性 (卫生性 )、营养性、食味性和外观性俱佳的优质茶叶产品。因此 ,从无公害茶的含义 ,实际上它是包括了当今出现的低残留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等类型的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