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乌鳢人工养殖在目前的水产养殖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由于乌鳢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单产高、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深受广大养殖户的青睐,乌鳢人工养殖得到迅猛发展。然而,乌鳢养殖过程中常会发生病害而影响养殖效益.笔者坐诊鱼病门诊几年,获得了一些乌鳢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现对乌鳢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技术作一概述,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
乌鳢(也叫“生鱼”或“斑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倍受消费者青睐,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是近年淡水养殖发展较快的优良品种之一。天然饵料日趋匮乏,成为发展大规模养殖的瓶颈。膨化乌鳢颗粒饲料的成功开发,为发展乌鳢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生产资料条件。生产过程中发现乌鳢越冬后的早春季节管理通常难以掌握,根据生产经验,把乌鳢池塘养殖的早春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乌鳢池塘养殖生长快,养殖周期短,单产,效益都比较高,但是乌鳢池塘养殖放养密度大,中后期存塘鱼负荷重,其饵料以动物饵料为主,每日摄食量大,大量排泄物排入水体,对池塘水质影响大,鱼病季节,乌鳢常会发生病害,从而影响养殖乌鳢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赖传双 《内陆水产》2008,33(2):33-33
乌鳢,俗称黑鱼、才鱼、蛇头鱼等,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经济鱼类。乌鳢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还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乌鳢具有适应性强,水质要求低,生长快,产量高,养殖效益好等特点。因此发展乌鳢池塘无公害养殖,是广大养鱼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2006年,我们做了“乌鳢池塘无公害养殖试验与推广”的项目,效益可观。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于忠诚 《齐鲁渔业》2008,25(8):30-31
乌鳢俗称乌鱼、黑鱼、财鱼等,是一种淡水底栖经济鱼类,且乌鳢易加工出口而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重要的出口淡水养殖品种。2006年,江苏省滨海县在正红镇乌鳢养殖基地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着力推广池塘生态修复技术、水质调控技术和无公害乌鳢养殖技术,取得明显效果。现将乌鳢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网箱养殖乌鳢,是集池塘养殖特种水产品和传统网箱养殖常规鱼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目前在淡水渔业生产上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渔民致富的生产门路之一,现将乌鳢网箱单养技术简述如下。一、养殖水域的选择乌鳢耐低氧能力强,对水质要求不严,但根据乌鳢的生活习性,宜选择水面宽阔、避风向阳、水质清新、无污染、无障碍、微流水或水流不大、环境安静的水域。常年水深一般应在3米以上,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二、网箱规格与设置养殖乌鳢的网箱规格,一般采用网目0.6~1厘米的网衣制成,规格宜小不宜大,面积一般在9~3…  相似文献   

7.
冯毅  杨劲松 《内陆水产》2000,25(7):15-15
在6670m^2精养池塘开展高密度乌鳢养殖试验,经过近10个月养殖,每667m^2获商品乌鳢3316.5kg,获纯收益2.318万元。  相似文献   

8.
乌鳢又称乌鱼、黑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南北各类水域。它骨刺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十分丰富,为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乌鳢养殖效益显著,已成为水产养殖热门之一。乌鳢属肉食性鱼类,小乌鳢食水生浮游动物,稍大即食小鱼、小虾。大乌鳢以食其他鱼类和青蛙为主,有时还食小乌鳢。在养殖过程中,主要以投喂冰鲜小杂鱼为主,但冰鲜鱼成本较高,且存在解冻及质量较难控制、污染水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乌鳢养殖在我县形成了“一村一品”渔业产业化格局,养殖模式也向高密度集约化方向发展。然而乌鳢养殖需要大量的野生杂鱼,这给自然水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在乌鳢养殖中推广全价颗粒饲料已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近几年颗粒饲料在乌鳢养殖中应用情况,将颗粒饲料驯化投喂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共有乌鳢连片养殖池i155亩,在2005年的养殖生产中,乌鳢发病面积687亩,发病率59.5%,死亡率3.6%,总损失105.7万元,平均亩损失914.5元,病害已成为乌鳢养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站于2006年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进行乌鳢细菌性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hanna maculatus,♀)是杂交鳢"杭鳢1号"的亲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乌鳢和斑鳢的肝脏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大量EST序列后,利用MISA软件进行微卫星信息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得乌鳢EST序列59 959条,长度45 mb,发现15 428个SSR,出现频率为25.73%;获得斑鳢EST序列44 337条,长度27 mb,发现8 439个SSR,出现频率为19.03%。在乌鳢和斑鳢EST-SSR中,重复单元以1~2碱基重复为最多,并以长度小于16 bp的短重复序列为主,间隔SSR和复合SSR的EST序列RPKM均值要低于单纯型SSR的EST序列RPKM均值,且在单纯型SSR中SSR长度越长,其RPKM均值则越低。  相似文献   

12.
以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鲤鱼、鲫鱼、乌鳢,并检测了第4d和第8d的血红蛋白含量。同时,观察感染后鱼所出现的症状。结果表明,鲤鱼、鲫鱼出现典型的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症状,乌鳢则为腐皮病症状;与对照组相比,三种感染鱼的血红蛋白含量在第4d都显著下降(P<0.05),到第8d均极显著降低(P<0.01)。  相似文献   

13.
白乌鳢染色体核型和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向活体白乌鳢(Opniocepnalus argus)腹腔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进行短期药物处理后,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白乌鳢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白乌鳢的染色体组为2 n=48,核型公式为4 m+22 st+22 t,总臂数NF=52,无性染色体。(2)白乌鳢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0.59倍,其DNA含量为(1.48±0.04)pg/N。白乌鳢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均显示其具有二倍体特征。依据实验结果推论白乌鳢为乌鳢的白化变异个体。  相似文献   

14.
杂交鳢和乌鳢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池塘养殖对比试验.前者投喂人工饲料,后者投喂冰鲜鱼,结合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技术,杂交鳢成活率80.9%,乌鳢53.9%;杂交鳢平均单产为5.2 kg/m~2,饵料系数1.367;乌鳢1.8 kg/m~2,饵料系数4.29.整个养殖过程杂交鳢塘换水2次,乌鳢塘换水6次.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并比较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血清蛋白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异同.结果显示,在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上,杂交鳢均与其父本(乌鳢)无显著性差异,与其母本(斑鳢)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上,杂交鳢则与其父本(乌鳢)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金黄色乌鳢的细胞遗传学特性,便于今后对其种质进行评估与鉴定,以金黄色乌鳢为材料,通过活体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及秋水仙素,用常规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研究其染色体核型.结果显示,金黄色乌鳢染色体数为48,核型公式为2 n=4 sm+22 st+22 t,臂数NF=52.本试验中未发现随体、次缢痕及异形性染色...  相似文献   

17.
对3种淡水有胃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探讨了摄食习性与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SSR-BSA技术对乌鳢性别差异标记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1个家系96个乌鳢个体(雌雄各48个)进行性别差异标记的筛选。首先构建了雌雄基因池(各24个个体),然后用140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扫描,发现3对引物(HLJWL17,HLJWL59,HLJWL70)在雌雄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条带,且都出现在雌性基因池中。用构建基因池的48个个体对3对引物进行第一轮单个体验证,HLJWL17和HLJWL70在基因池中扩增出的差异条带仅在极个别个体中出现,而HLJWL59的差异条带在绝大多数的雌性个体中被成功扩增出来,雄性个体皆无。用其余的48个个体对HLJWL59进行第二轮单个体验证,得到同样结果。对HLJWL59在8个雌性个体中扩增出来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并测序。将8个个体的测序结果用Vector 8.0进行多序列比对,证实各个个体得到的条带是同一序列,该序列长度为243 bp,以TGC为重复单位,GC含量为51%。通过BLASTn比对,发现在GenBank数据库中无同源性序列存在。经统计,此差异标记在雌性乌鳢中出现的概率为62.5%,即该标记对该家系乌鳢性别的正确判别率为81.25%。  相似文献   

19.
应用浓度为108CFU/ml的0.4%甲醛灭活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ea,经超声波破碎后对乌鳢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0.5 ml/尾,对照组同法等量注射灭菌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第0、3、6、9、12、15、18、21天抽取乌鳢血液,测定其血细胞数、血清总蛋白含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结果显示,注射灭活鱼师鱼诺卡氏菌后,乌鳢血细胞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实验第12天时注射组血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蛋白含量在实验第9天后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等活性在实验时间内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灭活菌苗的刺激能引起乌醴血细胞的增殖以及血清中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从而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乌鳢诺卡氏菌的致病机理,本实验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及乌鳢的免疫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乌鳢主要感染了命名为SDAT 0011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鉴定、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鉴定及诺卡氏菌特异序列扩增鉴定,结果均显示该病原菌为诺卡氏菌。将分离的SDAT 0011感染健康乌鳢后,1×105~1×108 CFU/mL注射组的死亡率均为100%,感染乌鳢出现明显的诺卡氏菌病症状,如内脏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检测发现,结节分界清晰,结节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受损或死亡的组织细胞。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诺卡氏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抗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48 h)及中后期,Toll样受体2基因(TLR2)和Toll样受体13基因(TLR13)在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趋化因子受体9基因(CCR9)在脾脏和头肾中显著下调,这表明乌鳢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可能在其抵抗诺卡氏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为乌鳢诺卡氏菌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