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目前,泽普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6.7千米2左右。根据核桃间作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需水情况,采用常规灌溉、滴灌方式对马铃薯进行灌水试验,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马铃薯株高、块茎等的影响,尝试缓解泽普县农林间作模式下不同作物灌溉用水矛盾。一、试验时间试验于2013年11月~2014年6月,在泽普县波斯喀木乡13村核桃间作马铃薯田进行,核桃行距12米,种植年限14年。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年来实践与总结,泽普县农林间作马铃薯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已成为种植户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泽普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及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泽普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为此,我们进行了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研究,总结了马铃薯无公害春播及秋延迟栽培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无公害马铃薯春播及秋延迟栽培的大丰收,增产增效显著.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及糖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马铃薯与玉米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马铃薯单作(对照)和间作(2行马铃薯间作2行玉米)2种栽培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测定,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糖类物质的影响。【结果】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的茎粗、单株主茎数、单株匍匐茎和单株根干物质重量及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间作可提高马铃薯单株分枝数、单株匍匐茎数、单株小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茎叶和单株块茎的干物质重量,并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单薯重、单株产量及复合产量(P<0.05,下同)。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间作马铃薯叶片、匍匐茎和块茎中糖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叶片的影响较大,间作马铃薯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均显著低于单作。【结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与玉米2∶2行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该间作模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建辉 《北京农业》2007,(16):45-46
<正>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为此,我们进行了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研究,总结了马铃薯无公害春播及秋延迟栽培技术,成功地实现了无公害马铃薯春播及秋延迟栽培的大丰收,增产增效显著。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脱毒早熟马铃薯春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播脱毒早熟马铃薯在冀中南一般于惊蛰前后播种,麦收前后收获,因此可以与玉米、谷子等秋季作物以及大葱、大白菜等蔬菜连作,也可以与棉花进行间作套种,马铃薯单作一般亩产2000kg左右,亩纯收益2000元以上,在加上收获的秋季作物,种植效益非常可观。现将脱毒马铃薯春播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同间作模式对早实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12):92-94
对5种不同间作模式(魔芋、玉米、烤烟、马铃薯、不间作)的早实核桃幼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作作物对早实核桃幼林地径和枝梢数有极显著影响,对保存率、树高、冠幅、挂果率有显著影响。最优间作模式为魔芋和马铃薯,其次是烤烟,最差的间作模式为玉米。间作作物高度过高,对早实核桃幼林冠幅、枝梢数、挂果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同时,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积极发展林下间作技术。最近几年,叶城县不断探索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集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洋芋和核桃间作栽培技术,并取得很好产量,土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民效益增加。本文主要简述洋芋与核桃间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春播马铃薯速生栽培技术,包括种薯育苗、选地作畦、适时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春播马铃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增加农民收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开展了红芸豆与马铃薯间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红芸豆、马铃薯产量差异显著。以2∶2间作模式下红芸豆和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效应最高,产量分别是79.6 kg/667m^2、1 126.3kg/667m^2,产值为961.2元/667m^2。  相似文献   

11.
地膜马铃薯间作玉米复种大白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地膜马铃薯间作玉米复种大白菜栽培模式,并介绍了该模式下地膜马铃薯间作玉米以及大白菜的栽培技术,以期对提高高寒地区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农民收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核桃-正播玉米及核桃单作两种模式下核桃果实品质及产量变化,为林果业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新新2’和‘温185’果实均表现为成熟后期采摘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与玉米间作虽然提高出仁率,但核桃和玉米的产量均明显下降。两个品种与玉米间作均降低果实品质,具体表现为间作园出仁率均低于单作园,可以判断核桃树与间作物存在争肥争水现象;且间作园的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园,表现为苦涩味重、口感差;同时,两个品种在不同种植模式下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差异不大。间作降低核桃和玉米的产量,成龄核桃园间作农作物会降低果实品质、产量及口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2∶2间作、玉米马铃薯4∶4间作、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对蓄存田间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自然水分条件下,玉米马铃薯4∶4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率较高且存蓄较多水分。因此,坡地上合理的间作方式能蓄存水分,其中4∶4间作处理蓄存水分较多。该研究对保护坡耕地生态环境和解决广西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马铃薯与蚕豆不同间作模式为对象,研究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马铃薯、蚕豆的光合生理参数、农艺性状等。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下马铃薯叶片光合生理活性相对较高,鲜薯产量达35 131.5 kg·hm-2,与常规露地垄作种植鲜薯产量31 302.0 kg·hm-2差异显著。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土地当量比为2.07,间作增产率达107.17%,间作优势明显。间作可实现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高寒阴湿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间作模式效益最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泽普县红枣面积已达22万(666.7m^2)。枣麦间作成为泽普县农林间作的一个重要栽培模式。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种植业科技项目要求,2011年在泽普县多个试验点对枣麦不同间作类型光、温、水、肥利用特征及间作区微气候环境资料的采集与分析,通过对不同间作类型枣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的对比分析结果,现提出枣麦间作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北方半干旱地区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燕麦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3种种植模式,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产量效应以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和边行效应。结果表明: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3年试验期间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1.07和1.17。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其他边行和单作行,2019—2021年,间作边1行产量对间作燕麦籽粒产量贡献率为35.6%~38.5%。产量构成分析显示,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是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提高的决定因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边1行马铃薯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重均降低,导致间作马铃薯产量下降1.0%~26.2%。综上所述,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燕麦边行效应是间作产量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静宁县幼龄果园间作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东经105°20′~106°05′、北纬35°01′~35°45′,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总耕地面积9.83万hm2[1]。近年来,随着苹果、马铃薯两大产业基地规模的逐年扩大,果、薯争地矛盾日渐突出。静宁县种子管理站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了幼龄果园间作全膜马铃薯覆盖栽培模式。在该间作模式下,马铃薯生长前期可避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蚕豆间套垄作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蚕豆是甘肃省兰州地区主要粮食蔬菜作物,传统栽培都采用一年一熟制、裸地单种方式,产量效益低。2013年在甘肃省中部兰州旱作地区进行了一系列马铃薯、蚕豆垄作间作套种一年两熟制高效栽培模式试验,总结出了"宽窄垄+高低垄+套种+覆盖保墒"一整套技术集成模式,在西北旱作农业区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间作作物种间关系、探究间作栽培方式对土壤的影响,试验以连续单作3年马铃薯为对照,采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指纹图谱等方法,定位研究了连续2年马铃薯间作玉米(3∶2条带比)影响下,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马铃薯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群落数、提高了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间作栽培中以PLFA为生物标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3类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56%、11.08%、18.08%,真菌生物量占细菌生物量比值下降,促进土壤向高肥效的"细菌型"土壤类型发展。间作栽培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以羧酸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胺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代谢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助于放线菌种群数量的增长。间作栽培体系中马铃薯的竞争力弱于玉米、马铃薯产量较单作体系下降。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与作物种间关系、马铃薯的品种特性有明显的相互联系。作物种植模式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间、套作搭配,稳定马铃薯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农牧交错带研究了向日葵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蚕豆2种间作模式下作物的水分吸收和利用特征,以向日葵、马铃薯、蚕豆单作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间作作物生育期内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作物产量。量化了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水分当量比(WER)、农田蒸散量(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和向日葵与蚕豆间作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间作优势,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有优势。间作种植可增加作物耗水量,能使作物利用深层水分,对耗水量大的作物有优势。向日葵与豆科和非豆科作物间作均可有效提高高秆作物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向日葵提高了27. 1%~28. 8%,向日葵与蚕豆间作比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具有水分利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