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Northing of Winter Wheat"in Hebei,DSSNWWH),为提高农业系统决策的科学性和信息化程度提供方法。[方法]介绍了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开发流程、运行向导以及输入输出方式,并对该系统的相关预测结果进行了实际验证。[结果]该研究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以往气象数据或当地气象预报的基础上,对某一冬小麦品种在河北省北部某一地区能否安全越冬及其生长发育状况进行预测,并给出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用户可根据预测结果来判断该品种在这一地区能否种植。[结论]该研究建立的DSSNWWH可有效地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为冬小麦的北移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冬麦北移决策支持系统(DSSNWWH)是辅助用户对"冬麦北移"进行决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是根据"冬麦北移"工作需要建立的。其主要功能是对小麦越冬死亡率、物候期出现时间、群体动态变化、同化物分配状况以及最终产量等几方面进行模拟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判断某一冬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及某一区域适宜种植的品种,同时提出相应的栽培管理建议,从而达到对"冬麦北移"进行辅助性决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邹立坤  蓝岚  冯丽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291-1293,1312
[目的]研究模拟模型技术在冬麦北移中的应用。[方法]在搜集河北省北部9个代表县多年气象资料和布置多点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小麦的抗寒生理特性,建立其抗寒性模型。[结果]运行模型预测小麦越冬状况,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决策出河北省冬麦北移安全北界为北纬41°以南的坝下地区。[结论]为研究小麦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栽培技术对其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模拟模型技术在冬麦北移中的应用。[方法]在搜集河北省北部9个代表县多年气象资料和布置多点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小麦的抗寒生理特性,建立其抗寒性模型。[结果]运行模型预测小麦越冬状况,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决策出河北省冬麦北移安全北界为北纬41°以南的坝下地区。[结论]为研究小麦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栽培技术对其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辽宁冬麦北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总结了辽宁省冬麦北移的成就。建国以来,辽宁省有3次大规模的冬麦北移,将冬小麦种植边界从大连南部北移至沈阳铁岭一带大约500公里。第三次冬麦北移是从1991年开始的,8年间共筛选出8个冬小麦品种,1998年种植面积 8 000hm~2。冬麦北移的技术特点是:因地制宜进行冬麦北移,选用合适的品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旱种小麦要特别强调镇压保墒。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与冬麦北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气候变暖友冬小麦的北移创造了条件,本文分析了冬麦北移的可行性和战略意义,综述了冬麦北移对品种的要求以及北移后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特点,同时提出冬麦北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辽宁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分析及区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辽宁地区冬小麦北移热量资源背景特点,认为气候变暖有利于冬麦北移;在气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因子和指标,建立区划要素风格推算模型,运用GIS技术完成了辽宁冬小麦北移的气候区划,得到冬小麦适宜种植北界。  相似文献   

8.
海原县冬小麦北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冬小麦扩种和北移的发展趋势,分析海原县冬小麦北移种植区域与传统区域发展差异,逐步引进适宜海原县种植的配套品种,摸索出海原县冬麦北移的一套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沈阳农业大学冬麦北移课题组选育的冬麦P12、冬麦138、米808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水分胁迫条件下冬小麦幼苗株高、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处理的幼苗株高明显降低,叶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各品种的抗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米808>冬麦138>冬麦P12.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从我省"冬小麦创新工程"现场会上了解到,由东北农业大学培育的"东农冬麦1号"冬小麦已在我省友谊农场、852农场、饶河、虎林等县市区试点23个。去年播种的冬小麦已成功返青,标志着我省冬麦北移研发  相似文献   

11.
黄青  邹金秋  邓辉  李丹丹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27-16529,16547
[目的]建立2009年安徽省冬小麦和一季稻面积提取模型和作物长势监测模型。[方法]通过分析2009年安徽省冬小麦和一季稻的种植结构、物候历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和时序NDVI曲线特征确定模型。[结果]时间上,2009年安徽省冬小麦和一季稻长势均呈"前期较好,中期变差,后期恢复"的趋势;空间上,安徽北部地区冬小麦全年长势较多年平均稍差,而一季稻长势较差的地区主要是滁州等地。[结论]该研究为中国农业遥感监测系统大尺度业务化运行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适宜冬小麦的生长调节剂,探讨其适宜的浓度和施用方法。[方法]以邯生329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新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6号和GGR8号对河北地区冬小麦进行试验,分析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种生长调节剂均能促进根茎的发育、干物质的积累、产量性状的改善及产量的增加,尤其以GGR8号20 mg/kg拌种+拔节期20 mg/kg喷施对冬小麦促进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生产中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目标化局势决策在小麦品种布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参考2006年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资料,采用单目标化局势决策,对新麦19号、濮麦10号、平安3号、郑麦3634、豫农201、郑农17、花培1号、周麦20号8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冻害、倒伏和病害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综合效果测度值。[结果]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豫农201均为最优品种布局,其次是周麦20、郑农17,说明豫农201在各地的适应性最好。由于单目标灰色局势决策分析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其结果更具科学性。[结论]采用品种灰色布局的原理与方法指导品种布局,可作出更客观合理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出适于河北省及北方冬小麦区域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方法]以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为试材,对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进行不同区域多点抗旱性鉴定和产量性状分析,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品系)的抗旱性、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中同时兼具抗旱、丰产和稳产的品种(品系)为中麦12、沧麦6002和沧麦6003,临旱536具有很好的抗旱性和稳产性,邯郸00-4015具有很强的抗旱性,稳产性较差。[结论]该研究为北方区域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品种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推广高产优质冬小麦品种廊研43号。[方法]对廊研43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阐述。[结果]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抗倒能力较强、抗寒性较好、分蘖力中等等特点,已于2005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北部及京、津等同类型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序EOS/MODIS-NDVI监测河南省冬小麦面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不同时序EOS/MODIS-NDVI数据计算河南省冬小麦面积。[方法]对MODIS图像数据进行转换、地理较正和波段组合等处理后,从而获得不同时间序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然后在地面光谱测量基础上进行监督分类,得出河南省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结果]该法所测河南冬小麦像元总数92 208个,种植面积为576万hm2,与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相比,误差为9.66%。[结论]该研究为冬小麦种植面积监测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种子进行组织培养,探索适合河北省栽培小麦品种的培养条件,为河北省小麦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基础。[方法]对4种不同小麦品种的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影响小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结果]结果表明:将成熟胚盾片向上放置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利用2 mg/L 2,4-D并添加水解酪蛋白,可使不同品种小麦愈伤组织得出愈率均高达80%;此外,不同品种的出愈率随着2,4-D浓度的升高存在较大差别。[结论]该研究探索影响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建立一套合适的植株再生体系,为加强我国小麦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