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议中国风水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55-58
中国风水与中国园林一样,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设计要素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风水的真谛。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仅考虑其意境和形式美,也融入了大量风水学的思想。本文就中国风水园林的思想、中国风水园林的发展、中国风水园林的旅游文化价值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艺术精神与性格,并由此体现在园林的风格、布局以及审美情趣上.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儒、道、禅以及风水的哲学思想对于这些建园因素,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派思想的精神实质出发,探讨它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参20  相似文献   

3.
"兼工带写"是中国画的重要艺术处理手法,它集"工笔"的风格精丽和"写意"的简括的优势于一身,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园林中艺术处理手法也有这种"兼工带写"的技法.具体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工笔"艺术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其园林建筑和建筑装饰的工巧和精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写意"艺术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园林中实景的"写意"处理和园林中诗化的艺术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工笔"和"写意"手法的辩证统一,水乳交融--"兼工带写",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可以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产生虚实相生,动静相依,疏密相映,开合自然,张弛得当的艺术效果.参12  相似文献   

4.
孟妍君  秦鹏  秦春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21-4723,4740
雁山园是广西现存3座古典园林中最具岭南特色的古典名园,对其进行研究可充分了解岭南园林的特征。笔者从选址和园林布局的角度深刻剖析了风水环境意识对造园的影响。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园林建筑选址的主要依据,古代风水学源于《周易》的八卦学说,其根本思想是"藏风聚气"。雁山园的规划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点,符合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格局要求。雁山园在规划时充分利用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呈前庭后院式布局。宅居和庭园相对独立,各自成区,用洞门花墙、廊亭小院、花木池水相隔。全园共分为五大景区,即入口区、稻香村区、涵通楼—碧云湖区、方竹山区、乳钟山区,各区既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园景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造园者的风水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园林美学思想等三个方面对中法古典园林进行了比较,对中国古典园林继承和创新的典范——苏州博物馆以及法国古典园林继承与创新的典范——雪铁龙公园和拉维莱特公园进行了阐述,用比较的手法对中国古典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精髓进行了总结,即中国古典园林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是感性的,而法国古典园林受"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影响,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6.
以类型学和模式语言为理论,从神话传说入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基本单元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3种模式:"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和"围合与豁口",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以类型学和模式语言为理论,从神话传说入手,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基本单元的特征,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3种模式:"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和"围合与豁口",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她所创造的意境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所倡导"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了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儒学之外,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也是中国园林的美学渊源之一。道家思想在园林上的最大体现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而又不单纯模仿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山水画等艺术紧密相联,不仅更形象地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涵蕴,并再次开拓意境创作的更高领域。分析和讨论中国古典园林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北京颐和园与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的比较,从"城市与园林","设计原则"和"植物运用"等角度分析了17世纪古典园林所折射出的东西方园林自然观的差异,得出了西方古典园林比中国古典园林更加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结论。并从自然地理环境、美学、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东西方园林自然观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历经了多个发展时期,所遗留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均能为现代景观设计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设计技巧、"意境创造"的文化内涵。将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相结合,可以使得园林景观同时具备功能性和审美价值,打造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景观,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相似文献   

11.
王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197-17199
分析了徽州园林水景的类型与分布、理水手法等特征,揭示出理学思想在徽州园林理水中表现为自然之道、因小见大、教化功能与秩序建构、实用功利性几方面。发现徽州园林中无论是村落大环境园林水景形态、庭园小环境园林水景的布局,都力求将水景要素纳入到有序的结构体系,因此得出"秩序应是徽州园林的本质特征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风水文化"对于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集合了中国古代哲理、美学、建筑学、景观学、人体学于一体。风水文化通过结合建筑空间构成设计,使风水学说发挥其科学的价值,以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虚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仪  龙春英  江婉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55-1655,1659
通过虚实论在中国古典园林构成三要素(建筑、山水和花木)中的运用,形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空间、联想与意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就涵盖面极其深广。而中国画论曾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指导,古代画家运用其自身独特的艺术修养成为园林设计师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由此才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本文从中国画"留白"手法延展开去,论述了"现量"与"比量"以及"完形心理"的概念。提出了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对于"留白"的应用可分为对比形式美层次和布局系统连续层次两点。  相似文献   

15.
日本庭园以再现自然风景为基调,与中国园林有共通之处,但是其细部表现技法有所不同。本研究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3个展开阶段,即从(1)concept making(构思力)(2)landscape planning(规划力)(3)landscape design(造景力)3个水准方面,将中国园林的思想和方法对日本造园和庭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其结论是,作为人类理想目标建造Garden具有意义,从美好安全舒适有水有绿适于生存的景观和空间角度来看,可说是“造园思想”水准上日中是共通的,日本全面接受了中国原理。但是,当地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日中之间,技术水平即意匠、材料、施工等“造园方法”迥然不同,可认为是“中国园林”和“日本庭园”典型的庭园样式发展,对世界造园形式的多样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连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42-12943,13013
在解读《道德经》的基础上分析了"道"的内涵,强调其是道家最基本、永恒、超越物质存在的宇宙法则,是一切变化的根源。指出园林艺术是时-空综合的艺术,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哲学思想是园林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神仙信仰"等道家思想以及道家辩证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为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美的艺术精神、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原则、以神仙和仙境传说作为设计蓝本的特色找到了思想根源,也解析了园林艺术中有无、虚实、内外、大小、高低、抑扬、疏密、藏露等对比手法与道家哲学思想的不谋而合,突出了"境生象外"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核心内涵的意境魅力,强调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园林空间组织以及空间引导和暗示、布局形式、景观节点的布置、园林植物配置等常用手法,使得中国园林更具有含蓄性和趣味性,更具东方魅力。  相似文献   

17.
“院县共建”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创的一种新生事物。它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专家大院、科技培训、致富项目对黑龙江省“十弱”县进行科技帮扶,为其解决“三农”问题和加速县域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范例,与颐和园、留 园、抽政园并成为中国四大名园。意境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明清时期意境的理论也已经发 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承德避暑山庄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已经集大成的园林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