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于2004-2008年浙江舟山趋礁性鱼类的增殖放流数据,以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与理论推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放流后放流点附近海域放流种类的回捕率、移动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的回捕率逐年增长,黑鲷在2008年仅游钓回捕率就达到3.68%,手钓率逐年上升,规格逐年变小,补充群体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放流3个月后回捕的黑鲷平均叉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增加70.29%和390.25%,而日本黄姑鱼平均体长可增加200%,日均体质量增长速度为1g/d;预计至放流后第4年黑鲷总的投入产出比将达1:6.55,日本黄姑鱼投入产出比当年就可达1:12以上。生长比对实验表明,黑鲷和日本黄姑鱼在自然海域生长比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更具优势,岩礁性种类在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正效应才逐渐得以体现。结论认为,人工生境水域的增殖放流增加了渔业产量,使种群得以恢复,也丰富了自然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军  安树升 《水产科学》2002,21(3):43-44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始于 1985年 ,按回捕率变化情况 ,可分为三段 ,1985~ 1992年 ,8年的平均回捕率约9 2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188t;1993~ 1996年 ,4年的平均回捕率约 3 4 % ,每放流 1亿尾幼虾产量为 6 5t;1997~ 1998年 ,平均回捕率 9 4 % ,已恢复到前 8年的水平。笔者主要讨论回捕率下降原因和恢复回捕率措施。1 资料本文所用资料列成表 1。其中相对资源量用试捕调查所得的平均网产表示 (7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用扒拉网和手推网 ;8月 10日~ 14日航次调查 ,网具…  相似文献   

3.
谢迪  李潮  李嘉淇  吴倩  赵俊 《水产科学》2019,(3):382-387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相似文献   

4.
江河渔业资源增殖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人工放流鱼苗,加强护养管理的方法增殖江河渔业资源,从1991至1994年累计放流草、鲤、露斯塔野鲮等鱼苗195万尾,放流后4年的平均产量比放流前5年的平均产量增加5倍.本研究用标志回捕法研究增殖后鱼类回捕率、生长速率和种群数量,用放流前后多年平均产量对比法估算增殖产量.回捕率在14.5%—20.5%,平均年增殖产量146吨.  相似文献   

5.
东吾洋中国对虾的移植放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种苗70919万尾,其中96.2%是末经中间培育,体长为8~15mm 的仔虾。共回捕对虾917t,年平均回捕率5.02%,优化了东吾洋对虾种类结构和数量组成。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性放流增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探讨了东吾洋中国对虾的放流时间、海区和增殖前景。  相似文献   

6.
宋宗岩 《水产养殖》2010,31(2):34-35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到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稚参大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cm左右和变色参,即由原来的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这时虽然参苗已达到出池规格,但苗种的规格有很多还很小,个体差异也较大,用此苗种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往往会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和规格较小,造成养殖成活率和增殖回捕率过低。  相似文献   

7.
孙德山 《水产科学》1996,15(2):38-41
分3个阶段总结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苗增殖效果,第一阶段(1985~1988年)放流效果好,回捕率高,平均投苗量7.6亿尾,平均捕捞产量2200吨,平均回捕率约11.6%,第二阶段(1989~1992年)放流数量多,但回捕率低,平均投苗量16.70亿尾,平均回捕率约6.7%,第三阶段(1993~1995年)平均投苗量7.18亿尾,平均回捕率约2.33%,回捕效果极差,下降原因:一是客观原因造成,如污染  相似文献   

8.
开展海蜇增殖放流是实施水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的重点项目之一,仅就山东省莱州而言,海蜇增殖放流每年的投入保持在150万元以上,投放苗种数量4000万只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年份、不同海区的海蜇回捕率差异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进一步提高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使海蜇在捕捞渔民增收和维系海洋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到10月中旬~11月上旬,稚参大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 cm左右的变色参,即由原来的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这时虽然参苗已达到出池规格,但苗种的规格有很多还很小,个体差异也较大,用此苗种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往往会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和规格较小,造成养殖成活率和增殖回捕率过低。通过采取地下井水或室内锅炉适当升温方式进行越冬保苗,可有效的提高刺参苗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养殖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0.05)。并于2014—2016年每年1次在大亚湾开展黑鲷幼鱼标志放流试验。采用有奖回收方式进行标志鱼回捕,测量体长、体重,收集回捕日期、回捕地点、回捕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3年共放流标志黑鲷幼鱼60115尾,共2758尾回捕标志鱼被定置网、流刺网及垂钓捕获(总回捕率4.59%);大规格放流苗种回捕率高于小规格放流苗种;垂钓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62.08%。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认为放流后的标志鱼最初主要沿湾内和湾外两个方向呈近岸辐射状扩散,最远扩散距离约70 km。放流后1~2个月标志黑鲷生长较慢,随后相对加快,放流5~7个月后,黑鲷幼鱼体长、体重分别增长59.51%~127.20%和322.75%~989.83%。结论认为,POT是黑鲷幼鱼体外标志的适宜选择;在研究海域,放流后的标志黑鲷更易于被垂钓方式捕获;丰富的食物和可供躲避敌害的空间是影响其扩散、生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餐饮业的发展,龙虾已成为餐桌上宠物,身价倍增,价格一路攀升,据预测未来5年内龙虾市场不会出现过饱和现象,各地龙虾养殖迅速崛起。经笔者调查目前龙虾养殖回捕率只有30%左右,高的不超过50%,影响了养殖效益。笔者认为造成龙虾回捕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依据渔业资源评估原理,结合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特点,提出一套计算群体生物统计量进而评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的方法。选用渔业资源评估模型,估算未建立生长方程的增殖放流种类的生长参数及其自然死亡系数,以及增殖放流种类的合理放流数量。提出确认渔获物中来自放流种苗数量的方法。推导了计算捕捞死亡系数和按时间序列计算放流群体残存量、回捕量、回捕率和回捕效益等的公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人工培育的幼蟹第二年养成率低,死亡率高和蟹苗人工放流回捕率低的原因归结为河解的性早熟,产根据不同生长环境将河蟹生活年限分为三种类型,据此作者提出三种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河解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15.
草鱼是我县主要养殖鱼类之一,养殖模式各有不同,主要有江河放流增殖、水库养殖及池塘养殖等。不同养殖模式的鱼类品质及养鱼效益相差较大,鱼类肉质与水体溶氧量关系密切,以水体溶氧量与草鱼单位价格高低为例,依次为:江河放流增殖>水库养殖>池塘养殖。为解决草鱼池塘养殖产量与价格的矛盾(即高产并不能高效),我县水产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以幼蜇伞径大小异来区分放流幼蜇与自然幼蜇的方法是可行的基础上,用二年来调查回捕结果,验证了莱州年生产数量中,放流海蜇数量所占百分比基本与回捕结果一致,为了使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留有余地,综合分析认为: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估计为0.5-1是妥当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鲍鱼人工养殖迅速发展,其主要养殖形式有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海底底播增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前三种养殖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本高、风险性大、回捕率低的弊端,因而发展较慢,而潮间带网箱养殖具有成本低、风险小、回捕率高等优势,发展速度和规模也较快,群众接受能力较强,但这一养殖方式仍存在着品种单一、  相似文献   

18.
陆君  黄富友 《渔业现代化》2007,34(2):40-41,44
分析了松阳花鳖在松荫溪自然水域增殖放流的效果,包括在其自然水域历年增殖放流、生长、回捕、管理及效益分析。从2002年开始,4年累计放流5 g/只的稚鳖为4162只/km;2003—2006年以后连续4年的总回捕率为6.60%。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的鳖生长良好,在松荫溪自然水域进行花鳖增殖放流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在瓯江全江段推广。  相似文献   

19.
底拖网回捕增殖对虾对经济幼鱼的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6年在山东南部沿海八大港湾同步增殖放流体长3cm以上的虾苗14.9116亿尾,累计回捕增殖对虾1.4亿尾,平均回捕率为9.4%,其中拖网回捕增殖对虾累计为1184.7t,但损害的七种经济幼鱼累计为4402t,应引起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林军 《水产科学》1997,16(1):46-48
黄河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近几年来回捕率大幅度下降,常规预报方法仍能满足生产需要。环境因素不是影响回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回捕率下降是由于8月15日前放流虾入海后发生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