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糯稻新品种特糯2072分蘖成穗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糯2072的分蘖成穗情况受基本苗影响较大。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最高分蘖期提前,成穗率下降,单穴分蘖和单穴成穗数在单穴栽插1~7苗范围内相应增加。适当提高基本苗数有助于发挥特糯2072的大穗型品种优势,实现分蘖成穗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最优组合,获得最高产量。在17cm×20cm的栽插密度下,基本苗应控制在138万~188万株/hm2,即每穴栽插5~7苗为宜。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基础,水稻基本苗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对粳稻品种‘南粳51’产量的影响,进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 ‘南粳51’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南粳5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51’每穴4苗的实收产量最高,每穴5苗的实收产量最低,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实收产量顺序依次表现为4苗/穴>3苗/穴>2苗/穴>5苗/穴。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5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51’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机插对中稻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共设6个不同基本苗机插处理,分别为A(每穴2苗)、B(每穴3苗)、C(每穴4苗)、D(每穴5苗)、E(每穴6苗)、F(每穴7苗).结果表明,在D处理条件下,中稻1号的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的增加;中稻1号不同基本苗机插12d后(6月30日)初始分蘖,至7月25日,处理C、D、E、F分蘖达高峰期,处理A、B分蘖高峰期晚5d.相同机插时间下,适龄移栽的中稻1号D、E、F处理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均高于A和B处理.拔节(7月20)至抽穗阶段(8月15)的E和F处理群体生长下降速率均高于D处理.中稻1号每穴不同基本苗机插10叶前发生分蘖均能成稳,分蘖时间跨度小,成穗质量相对较好,结实率高.另外,D处理的成穗数最高,达到358.68万穗/hm2,成穗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D>E>F>C>B>A.综上所得,中稻1号机插最适每穴基本苗数为5苗.  相似文献   

4.
李国江 《种子》1992,(2):70-70
提高杂交水稻制种单产,是各地种子部门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县杂交水稻制种,1986年~1989年,单产一直徘徊在175公斤左右。为提高制种单产,1988年起采用播一期父本,划格摆播,培育多蘖壮秧,单行父本双株栽插,减少父本占地面积,增加母本窝数,栽足父母本基本苗,提高有效穗,达到最佳父  相似文献   

5.
杨宗澎 《种子》1994,(4):59-60
研究认为再生制种的技术关键是选用适当组合,安排两季最佳始穗期,搭好头季苗架,适当留桩。一般母本留桩25~35cm,父本留桩50~70cm为宜,并通过套插父本,增加再生季父本的颖花数。1992年50.6亩汕优70制种再生季平均亩产79.6公斤,最高亩产92.4公斤,达到省内领靠水平。  相似文献   

6.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两优培九 (培矮 6 4 S/ 9311)制种是江苏省农科院负责的国家 86 3课题项目 ,2 0 0 0年盐城市庆丰杂交稻研究所参加了该课题的大面积制种夺高产研究 ,现将其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1 亲本主要特征特性1.1 恢复系 9311:为迟熟中籼品种 ,茎秆粗壮抗倒伏。同明恢 6 3相比 ,分蘖中等 ,成穗少 ,穴穗 16~ 18个 ,但穗形较大 ,粒数多 ,每穗平均总颖花数 192 .3朵 ,结实率 88.5%。株高 135~ 145cm ,对九二○较敏感 ,始穗期用九二○株高可达 170~ 2 0 0 cm。本地 4月下旬播种 ,8月 16日左右始穗 ,播种至始穗 110~ 115d;9月 19日成熟 ,全生育期 147d…  相似文献   

8.
以新两优6号为材料,通过对常规湿润育秧条件下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秧龄期栽插,以及长秧龄条件下不同基本苗数和不同育秧方式的大田群体数量及产量表现的研究,为安徽省单季稻产区生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结果表明,新两优6号在湿润育秧条件下,秧龄不宜超过40d,45d及更长秧龄的显著减产,随秧龄延长而减产幅度加大;稀播的减产幅度略小,减产的原因主要是秧龄。随着秧龄的延长,群体总茎蘖数、LAI、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群体数量递减,而茎蘖成穗率相差不大。长秧龄移栽条件下,增加栽插基本苗数,或采用肥床旱育秧培育长龄多蘖壮秧,是获得理想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  相似文献   

10.
浅析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构成与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建平 《种子》2010,29(12)
分析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构成与高产制种技术,对提高制种产量,加快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相关试验材料的统计分析,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母本的有效穗数,实现高产的主要途径是增穗、保粒、提高异交结实率.夺取高产的主要制种技术措施是应用父母本的时差、叶差合理安排调控播差期,采用1期父本大双行确定适宜的行比,配套培育壮秧,规格分厢插足基本苗,合理进行肥水管理,科学喷施"920",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抽穗扬花期适时适度赶粉,确保苗足、穗够、花遇良好、异交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11.
母本机插秧在杂交水稻制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速机械化在杂交水稻生产制种中的应用,引进了杂交水稻制种母本专用插秧机。以传统母本人工移栽为对照,分别进行了机插秧株行距为16cm×17.5cm和20cm×17.5cm的栽插试验。结果表明,在生育期方面,机插秧母本的播始历期较手工移栽长3d;在产量方面,株距为20cm条件下的理论产量比株距为16cm的产量高0.34t/hm2,并且机插秧母本两种栽插规格下的田块产量均比手工移栽母本田块的产量高。这不仅说明了株行距在机插秧母本中占有重要作用,又表明此次机插秧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增密减氮栽培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颖花形成(分化与退化)的影响以及颖花形成与产量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以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常规籼稻(黄华占)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氮肥(180kg/hm2)和减氮(90kg/hm2)2个施氮水平,正常密度(30cm×15cm)和增密(20cm×15cm)2个移栽密度处理。结果表明,减氮轻微降低了3个品种的二次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颖花现存数,但差异均不显著;而增密显著降低了颖花分化数和颖花现存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幼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对颖花分化数贡献较大。就颖花生产效率而言,增密减氮能有效增加氮素、积温和辐射颖花生产效率,有利于单位面积总颖花数的提高。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相比,甬优4949在增密减氮栽培下具有较高的幼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量、颖花生产效率和颖花分化数,从而形成了大的库容,获得了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适宜兴义市的水稻直播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的播种期(4月15和4月21)和不同播种规格(25cm×18cm和25cm×22cm)的研究。结果表明:4月15日播种(25cm×22cm)条件下获得最高的产量为851.46kg/667m~2,播种期提前降低了水稻的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播种密度增加会增加水稻的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但是变化幅度不大(0.37万~0.86万/667m~2)。播种期提前明显增加了水稻的成穗率(1.06~7.76个百分点)。因此适当的提前播种,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会增加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农艺措施对商麦156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发挥其增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以‘商麦15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行距和镇压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10月11日的产量达到最高,除与播期10月16日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基本苗为300万/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除与基本苗为375万/hm2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行距为16.7 cm的单位面积成穗最多,产量最高,20 cm处理的效果次之,且二者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返青期镇压可增加‘商麦156’的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镇压过多造成无效分蘖增加,不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生产上,‘商麦156’以播期10月11日—10月16日,基本苗300万~375万/hm2,行距16.7~20 cm为宜,群体偏大时,可适度镇压以降低株高,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5.
鲁斌  徐国华  舒冰  彭金勇 《种子科技》2002,20(6):353-354
金 2 3A营养生长期短 ,感温性强 ,易倒伏 ,不同时期播种其播始历期和主茎叶片数变化较大。近 3年来 ,我公司一直承担金 2 3A繁殖任务 ,单产逐年增加。现将其繁殖关键技术分析总结如下 :1 建立合理的目标产量和结构指标根据 3年来的春繁经验 ,亩产 15 0 kg以上的父母本苗穗结构指标为 :母本亩插 3万蔸 ,基本苗 18万株以上 ,亩有效穗 2 0~ 2 5万穗 ,每穗总粒数 90粒 ,千粒重 2 5 g,结实率 4 0 % ;父本亩插 0 .5万蔸 ,基本苗 5万株以上 ,亩有效穗 7万穗以上 ,每穗总粒数 10 0粒左右 ;父母本颖花比 1∶ 2 .8。2 适期播种 ,确保安全授粉金 2 …  相似文献   

16.
李德文  张太平  魏忠芬  王军 《种子》2007,26(11):118-120
目前,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制种(杂交种生产)主要是采用行列式,即父本与母本分别种植成不同行,父本与母本行数的比例依不同父、母本的特征特性而不同,如父本与母本行数之比为1∶4、1∶5、1∶6、2∶5、2∶6等。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父本单独占行,单位面积内占地面积较大,减少了母本的基本苗数,进而影响杂交种产量。为了尽量增加单位面积内母本的种植株数,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我们发明一种新的父母本制种技术模式,称为“父本中心式制种技术”,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专利局已受理并进入专利公开阶段。为了比较父本中心式制种技…  相似文献   

17.
纯度是玉米杂交种主要的质量指标之一。玉米杂交制种的纯度控制主要包括下列环节:亲本繁殖的质量控制和纯度鉴定;精准决定杂交制种的隔离方案,保证空间隔离距离不低于1000m,时间隔离播种时差不小于40d;在苗期、抽雄吐丝期和收获期根据相应的农艺性状差异,拔除杂株、弱株,剔除杂穗、弱穗;在雄穗开始抽穗前1周安排去雄,每天至少去雄1次;去雄后期要拔除所有迟发株、分蘖苗;父本授粉结束,及时清理全部父本植株,并将其搬运至远离制种田的地方封闭处理;杂交种子在脱粒、翻晒和入库过程中,必须有专人管理和登记,以免和其他材料混杂;发货时必须仔细核对品种名称和发货数量。  相似文献   

18.
席草宽行窄株栽培法与产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湖南祁阳第四纪红壤母质发育的稻田进行席草宽窄行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宽行窄株”适宜密度以30cm×15cm和25cm×15cm规格最佳,其生物产量分别为13.20 t/hm2、12.76 t/hm2,比常规栽培增产23.5%和19.3%,差异极显著。“宽行窄株”栽培法的基本原理:适当缩小株距,放宽行距;保证席草密植和基本苗数,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茎针数;其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发挥边行优势,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发育,解决密植高产的矛盾。席草移栽期和收割期盆栽试验表明,席草移栽期以10月中旬最佳,移栽期推后则生物产量下降;席草适宜的收割期在7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9.
刘楚和 《种子科技》2001,19(6):363-364
1 生物学特性1.1  T0 974 :株高 85~ 90 cm,茎秆较细 ,叶片窄挺细长 ,分蘖能力强 ,成穗率高。主茎叶 13片左右。播始历期 82 d左右 ,幼穗分化 2 5 d左右。花粉量足 ,花期时间短 ,花时早 ,单穗开花 6 d左右 ,阴雨天花药能正常开裂。1.2 金 2 3A:株叶型好 ,分蘖力中等 ,成穗率高 ,茎秆细软 ,感温性强。主茎叶 12片左右 ,播始历期 74 d左右 ,幼穗分化 2 5 d左右。颖花开颖角度大 ,柱头外露率高 ,双边外露率 4 5 % ,单穗花期 5 d左右。2 制种技术措施2 .1 选择适宜的制种季节。地点选在丘陵区 ,土壤为黄红麻泥田及河沙泥田。父本在 3月 3…  相似文献   

20.
水稻宽窄行配置扩行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单季晚粳 80 0 6为材料 ,研究栽插行距及配置方式对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扩大行距 ,抽穗期群体叶面积适宜 ,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 ,产量提高 ;宽窄行方式扩行能提高成穗率 ,且比等行方式更能提高每穗颖花数、结实颖花数、结实率 ,协调穗粒重 ,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