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2~2003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22属45种。其中硅藻20属40种,占88.9%;甲藻2属5种,占11.1%。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0.16×104~20 642.83×104ind/m3,浮游植物数量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5月。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好,可以认为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变动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单一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由无机磷含量变化范围看(0.18~0.41μmol/L),该水域无机磷为影响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2010年5月下旬,秦皇岛海域暴发了多次赤潮,其影响一直持续至当年的8月份。通过2010年5–9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5个月份调查,对赤潮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浮游植物与夜光藻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46属96种,主要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 phyta)和甲藻门(Pyrroptata),生态类型多数为广温广盐的广布种或近岸性种类,少数为暖海性物种或远洋性种类。主要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斯托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辐杆藻(Bacteriastrum sp.)等。共鉴定赤潮生物48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50%。浮游植物丰度均值的变化范围为6.20×104~4 129.53×104 cells/m3,其丰度均值的高峰出现在9月份,低谷出现在7月份。调查海域浮游植物5个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均值都大于1,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表明,5个调查月份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范围为40%~71%。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与盐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34,P0.01,N=37);与无机氮营养盐(DIN)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r=0.753,P0.01,N=37),推测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无机氮营养盐。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N/P、盐度、硝酸盐、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水温是影响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大连近海水产养殖区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大连7个区市县沿海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扇贝、牡蛎和对虾为主的重点海区设置10个采样点,同步监测调查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水质,并对浮游植物群落与水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排序分析(CCA)。调查结果共发现3门31属78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甲藻和金藻,优势种共14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在7.82×104~22.00×104ind./L之间,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51~3.32之间,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在0.378~0.588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硅藻细胞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氨氮浓度呈一定负相关。典范排序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p H、溶解氧(DO)、亚硝酸盐、氨氮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大连近海水产养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金沙江上游叶巴滩至苏洼龙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对设置的13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4门44属120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门类。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13×106 cells/L和0.08 mg/L。t检验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细胞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平水期。冗余分析(RDA)显示:在平水期,N营养盐(TN、NH3-N)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在丰水期,除N营养盐(NH3-N)和pH外,水温(WT)和溶解氧(DO)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1—2012年对漳卫南运河流域19个采样位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5种(变种),隶属于8门131属。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最多(159种),硅藻门次之(110种),再次为裸藻门(56种)和蓝藻门(49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年平均值为2 167.2×104cells/L,夏季最高为3350×104cells/L,秋季最低为1221×104cells/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67×104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平均值为25.96 mg/L,夏季最高为54.43 mg/L,秋季最少为6.33 mg/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09 mg/L。浮游植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05~3.93,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14~3.4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62。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6.
于2011年7月(投礁前)和2012年7月(投礁后)在象山港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采用群落结构特征公式及灰度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以及鱼礁区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关联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投礁前除均匀性指数J'外,对照区浮游植物种类数(4门21属33种)、丰度(56.50×103cells·m-3)及多样性指标(H'=2.85、d Ma=1.02)均比鱼礁区(4门19属30种、40.57×103cells·m-3、H'=2.67、d Ma=0.76)高;投礁后鱼礁区(3门17属27种、275.35×103cells·m-3、H'=1.14、d Ma=0.62、J'=0.34)各指标均较对照区(3门16属23种、234.66×103cells·m-3、H'=1.02、d Ma=0.58、J'=0.29)高,且鱼礁区优势种间的优势度差异较对照区的大;投礁前后鱼礁区各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丰度的关联度不同,投礁前氮营养盐及COD对藻类生长影响较大,投礁后透明度的降低影响了藻类对氮营养盐的吸收,促进了硅酸盐对藻类的影响。综上所述,初步认为象山港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7.
为阐述水位升降时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的变化,分别于2013年6月和10月对小江泄、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野外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调查期,在小江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0属、136种(变种)和7门、70属、136种(变种),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共计占总种类数的87.49%和80.87%,但2个时期种类组成略有差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1×104~127.2×104个/L和24.4×104~99.9×104个/L,泄水过程略高于蓄水过程,且随着蓄水过程的推进持续减少,随着泄水过程的推进显著增加;浮游植物数量组成分别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比例均在50%以上;蓄水过程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80~3.68和0.09~0.61,与泄水过程相比,此2项指数明显较高且变化幅度大;泄水过程和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群落分别聚在一组内,但各组内变化情况不同;在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水温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均有很重要的影响,而水文特征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作用十分有限。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小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存在差异,水温、营养盐是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泄水后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会显著增加,且随着水位的进一步降低会持续增加,水华暴发潜在风险增大,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吕四渔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保护区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步鉴定浮游植物16属24种,其中硅藻门14属22种,甲藻门2属2种,硅藻在数量和种类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有翼圆筛藻(Coscinodiscus bipartitu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春季浮游植物密度介于3×105~19×105ind·m-3之间,平均为10.3×105ind·m-3,夏季介于3×105~472.5×105ind·m-3之间,平均为155.4×105ind·m-3;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显著,两季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6号站,最低值均在2号站。夏季的平均密度高于春季,春季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优于夏季。环境因子监测中,磷酸盐超标最高,两季分别达100%和62.5%;悬浮物和无机氮超标率也较高,水体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与历史资料相比,该海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浮游植物数量处于较高水平。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该海区浮游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温度、盐度、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揭示了在富营养化海域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显著性削弱。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太湖不同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水质状况进行调查,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对太湖9个湖区的33个采样点进行了季节性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和水质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1种,分别属于7门、74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的种类最多,共28属、59种。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总密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4年竺山湖0.59×10~8个/L和西部沿岸区5.90×10~8个/L,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总密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5年的西部沿岸区1.09×10~8个/L和湖心区3.28×10~8个/L。综合分析2年的浮游植物总密度监测数据,西部沿岸区梅梁湖竺山湖五里湖湖心区贡湖南部沿岸区东太湖东部沿岸区。研究表明,太湖9个区域污染情况不尽相同,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SPSS 22.0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DO、硝态氮、BOD5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2015年秋冬季浮游植物总密度较2014年有所增长,春季各湖区之间浮游植物密度的年际差异与其余季节不同,可能是由于水温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0.
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28属92种(含变种和型),主要由硅藻类(74种)和甲藻类(11种)组成。优势度指数分析显示,硅藻是绝对优势种。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全湾平均变化范围在1.91~2.74之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及其水平分布格局的季节变化较大,细胞密度冬季最高(平均为188.4×104cells/m3),春季(平均为63.0×104cells/m3)和秋季(平均为11.7×104cells/m3)次之,夏季最低(平均为9.2×104cells/m3),冬、夏季数量中心在湾内近岸浅水区,春、秋季在位于海湾中部的贝藻养殖区。与历史资料对比显示,经过20多年的养殖活动,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数量下降、优势种发生演变,湾内海水养殖品种、数量以及养殖模式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及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囊谦段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11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澜沧江囊谦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囊谦段浮游植物共计4门、57种(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为33种(属),占总种类数的57.9%;其次是绿藻门,为13种(属),占22.8%,蓝藻门10种(属),占17.5%,甲藻门仅检到1种,占1.8%。夏秋两季澜沧江囊谦段均以喜低温的硅藻为主,绿藻、蓝藻种类秋季多于夏季,甲藻仅在夏季出现。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占75.0%,种类有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异极藻(Gomphonem sp.)、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浮游植物数量为13.26×104~375.59×104个/L,平均数量99.36×104个/L;生物量为0.0445~1.9972mg/L,平均0.4915mg/L。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均以硅藻最高,分别占总数量的61.2%和总生物量的71.3%。分析显示,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24、0.48;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体现了贫营养型河流的特征,水域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1年5月、8月和11月对旧镇湾网采浮游植物样品的分析鉴定结果,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细胞数量等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浮游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6属131种,细胞数量的季节变动范围在2.18×105cell/m3~5.75×107cell/m3,均值为2.02×107cell/m3,种类数和细胞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同,即春季>夏季>秋季.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水温、盐度、营养盐、养殖贝类等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和10月对白云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养殖池塘浮游植物数量及环境因子进行监测,并运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浮游植物数量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数量与亚硝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水温、硝态氮、总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营养盐含量、藻类现存量、有机物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中华鳖养殖池塘浮游植物数量的四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芳 《福建水产》2016,(3):210-218
根据2011年4月、2014年5月在南日岛人工鱼礁区及邻近海域进行的2次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研究投礁前后南日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0属82种。2011年共鉴定3门32属52种,拟建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6种/站和27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3.34×104个/dm~3和5.68×10~4个/dm~3。投礁前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1.750,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06,均匀度平均值为0.464,优势度平均值为0.753。2014年共鉴定3门34属60种,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35种/站和32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1.07×10~4个/dm~3和1.05×10~4个/dm~3。投礁后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2.504,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424,均匀度平均值为0.672,优势度平均值为0.551。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秋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甲藻门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25%。硅藻门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分别为1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33.33%)和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13.73%),甲藻门中以角藻属(Ceratium)为主,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浮游植物数量平均为1400.00×104cells/m3。硅藻的平均数量为1392.69×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3%;甲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7.31×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0.7%。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0,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8。浮游植物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域的中部,靠近长江入海口水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 Grunow)、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 Grunow)、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Cleve)、窄隙角毛藻(Chaetoseros affinis Lauder)和旋链角毛藻(Chaetoecros curvisetus Cleve)。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东北部组群、近河口组群和南部组群3个主要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6.
北海近海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和2009年春季对广西北海近海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监测,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各月的优势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浮游植物共3门37属71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种群,共26属50种,甲藻10属20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浮游植物月平均数量为13.65×103ind.L-1。2009年浮游植物共3门39属72种,硅藻为优势种群,共33属58种,甲藻5属13种,着色鞭毛藻1属1种;浮游植物月平均数量为14.07×103ind.L-1。各月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类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了解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资源现状,本研究对比了2012 ~ 2016年长江和澜沧江源区干支流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9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4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9种(属),硅藻门29种(属),隐藻门1种(属),当曲和直门达2014年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为18种,五道梁2012年种类数最少,为6种。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53×104 ~ 94.00×104 ind/L,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的当曲样点,最大值为2016年的唐古拉山样点。长江源区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6 ~ 3.34、0.34 ~ 0.96、0.33 ~ 0.83,最小值为2012年的五道梁样点。澜沧江源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2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6种(属),硅藻门20种(属),隐藻门1种(属),扎曲2014年鉴定出种类数最多,为14种。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23×104 ~ 38.64×104 ind/L,最小值为扎那曲(2015年),最大值为囊谦(2012年)。澜沧江源区Shannon、Margalef、Pielou三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6 ~ 3.21、0.36 ~ 0.78、0.25 ~ 0.91。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总体上浮游植物密度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较高,种类分布较为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温度、浊度、流速和含沙量是影响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汕头南澳白沙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夏季)和9月(秋季)分别对南澳白沙湾鱼类养殖区、贝藻混养区、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栽培区和对照区的水体浮游植物及营养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5门、71属、152种;其中,硅藻门97种,甲藻门34种,绿藻门9种,蓝藻门2种;硅藻是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在时间上表现为秋季高于夏季,夏季和秋季最高值分别为57.05×104个/L和808.70×104个/L,均值为11.44×104个/L和119.22×104个/L。浮游植物密度在空间分布规律为非养殖区大于养殖区、湾外高于湾内;最高值均出现在对照区表层,最低值出现在贝藻混养区微表层。按水层分布为:表层>底层>微表层,按功能区分布为:对照区>鱼类养殖区>龙须菜栽培区>贝藻混养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微表层对浮游植物、总氮、总磷的富集系数,夏季分别为0.85、1.68、1.87,秋季为0.48、1.74、1.51;表明微表层对浮游植物无富集作用,对总氮、总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按照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评价,贝藻混养区为贫营养,其他各功能区均为中营养。夏季水质好于秋季,龙须菜栽培对养殖水体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6年5月(春)、8月(夏)、10月(秋)和2017年2月(冬)在安海湾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安海湾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鉴定6门68属139种,其中蓝藻5属5种,裸藻2属3种,绿藻4属8种,金藻1属1种,甲藻11属17种,硅藻45属105种。浮游植物种类以广布种为主,有较多淡水性种类存在。小环藻(未定种)、中肋骨条藻、菱形藻(未定种)、直链藻(未定种)、簇生布纹藻和聚生角毛藻等是优势的种类,其中小环藻(未定种)和中肋骨条藻在各季度月均为优势种。各季度月浮游植物细胞平均数量分别为22.26×10~4、6.23×10~4、10.61×10~4和54.21×10~4cells/L,四个季度月平均为23.33×10~4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64。晋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站位在低潮和高潮时浮游植物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变化大,裸藻和栅藻等耐污性种类数量相对较多。安海湾湾顶淡水对部分区域浮游植物有较大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的变化表明安海湾浮游植物群落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2021年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在保护区水域设置了10个断面,开展了保护区浮游植物现状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02种,隶属于8门49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为绿藻门。优势物种共计16种,以绿藻门种类为多。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为10.21~102.09×104 Cells/L,全年平均密度为27.92×104 Cells/L;物量范围为0.10~6.96 mg/L,平均生物量为2.26 mg/L;生物量及密度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上游高下游低。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9~3.25,年均值为2.43;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波动范围为0.25~0.87,年均值为0.47。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指示水体较为清洁,浮游植物密度指示水体营养类型为极贫营养。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温度、溶解氧和流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