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育苗移栽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及华东各地,运用育苗移栽技术,于前作收后移栽棉花,使前作能充分成熟,棉花能适期播种,以增加两熟产量。但这项技术在华中麦棉合理间作地区的使用价值,迄今各方看法相差颇远,而育苗移栽的增产效果,亦有进行研究的必要。为此,1956年本所特布置了育苗移栽增产效果测定、营养钵育苗播种期和育苗移栽密度等三个试验。兹将研究方法、经过及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广与发展麦后移栽棉种植模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特点.结果表明: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和夏棉的子棉产量和霜前子棉产量相当.与麦套移栽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的生育进程有所推迟,子棉产量降低4.2%~4.7%,霜前花率降低0.9~1.3个百分点;但与麦后直播夏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57.3%~58.2%,霜前花率提高约19个百分点;与麦后直播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62.1%~63.0%,霜前花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此外,棉花麦后移栽,有利于小麦全幅播种和机械收获,且小麦产量比套种田小麦增产25%以上(P<0.05),同时,棉花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实现了专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育苗,有利于棉花机械移栽.可见,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春棉和夏棉可以取代传统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  相似文献   

3.
麦(油)后移栽棉的栽培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油)后移栽棉的栽培技术改进蒋玉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麦(油)后移栽棉是在人口逐年增加、土地逐年减少、粮棉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合理引进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使棉田综合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产物。该种植方式70年代末...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西南部黄土高原棉区的气候特点及生产实际,对小麦收获后不同的棉花移栽方法进行借鉴和实践,从秸秆营养钵加基质育苗、人工移栽到立体式工厂化基质育苗、机械化移栽,进行移栽棉生育调查,最大化提高麦后棉生产潜力,逐步完善当地麦棉两熟耕作制度,为促进粮棉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省工节本,减轻劳动强度的现代产业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种植作物分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两种。水稻以育苗移栽为主。玉米和高粱等作物,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为了解决前后作季节矛盾,培育壮苗,保证全苗,也多采用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比直播栽培可延长作物生长期,增加复种指数,促进各种作物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6.
种植作物分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两种。水稻以育苗移栽为主。玉米和高粱等作物,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为了解决前后作季节矛盾,培育壮苗,保证全苗,也多采用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比直播栽培可延长作物生长期,增加复种指数,促进各种作物平衡增产,有把一年12个月当做14个月来利用的长处;苗期叶面积小,便于精细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能实行集约经营,节约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投资;育苗可  相似文献   

7.
我国长江流域棉区,近几年来为适应棉粮增产的需要,棉粮套种两熟的面积显著增加。如湖北荆州棉区,一九六一年套种棉田占全部棉田的95%以上。各类套种棉田中,以小麦套种为主,据了解約占70%左右,大麦、蚕豆和油菜套种田次之。棉苗将近有两个月的时間,被掩护在前作物的行間,苗期  相似文献   

8.
浅谈作物育苗与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作物分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两种。水稻以育苗移栽为主。玉米和高粱等作物,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为了解决前后作季节矛盾,培育壮苗,保证全苗,也多采用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比直播栽培可延长作物生长期,增加复种指数,促进各种作物平衡增产,有把一年12个月当做14个月来利用的长处;苗期叶面积小,便于精细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能实行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9.
一般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也适宜种植油菜,而且高产棉区也是油菜的高产区。前些年,育苗移栽作为一项促进油菜早发、稳长、高产的技术措施得到普遍推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育苗移栽面积逐渐缩小,油菜直播面积不断扩大。为了解决棉花采收和油菜播种的季节性矛盾,常用棉田直接套播或者套栽油菜的方法来兼顾棉花和油菜。目前,油菜即将进入播种育苗或者移栽的季节。生产上应及早整理棉行,不误油菜  相似文献   

10.
油菜是我乡主要油料作物,也是紫云县主要秋冬种作物之一。在我乡大多数农户油菜种植一直都采用小窝点播的方式进行种植,为了改变种植方式提高油菜产量,根据县农业局的安排,2013年又在我乡实施了杂交油菜育苗移栽栽培试验。经过研究,试验地选在我乡没有进行过杂交油菜育苗移栽过的村——新山村下马达组进行。为我乡加大推广杂交油菜育苗移栽面积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育苗移栽缓解了油菜和前茬作物的季节矛盾,能适时早播,充分利用冬前光热条件,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壮苗利于越冬,保证菜苗生长平衡;合理密植,利于增产。经多年研究示范,形成了甘蓝型油菜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油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与普通移栽相比,表现出如下优点:一是土质好,养分全,便于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据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局试验, 油菜营养钵育苗和普通育苗移栽前(同播期、苗龄40天)对比考察,前者单株叶龄、绿叶、根茎粗、单株鲜重分别比后者多0.6片、0.9片、0.08cm和3.09g。二是  相似文献   

13.
移栽棉花过去的方格熟土育苗及目前推广应用的营养钵育苗都是带土移栽的,工序复杂,技术性强,花工多,成本高。1985~1987年,我们在长阴沙农场应用SHW移栽胶进行无土移栽试验,以探索棉花省工高产不带土移栽的新途径,並初见成效。 试验方法 试验主要对无土移栽与营养钵育苗移栽进行比较。1985年设小区与大田对比试验。小区试验为麦套移栽棉,小麦宽幅条播,占地32.5%;大田试验为麦后(元麦)移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轮作茬口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油菜种植面积的逐年减少,油菜育苗移栽相对直播更能适应生产情况,但在育苗和移栽机械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油菜毯状苗育苗移栽技术攻克了育苗技术和移栽机械的难题,在示范区应用效果显著,并在多地大面积推广。本文对油菜毯状苗的配套育苗技术和旱地移栽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毯状苗移栽的油菜在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油菜毯状苗的育苗移栽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正> 油菜育苗移栽,优势众多。既节省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季节争地矛盾,又节约用种,并能提早播种,有利于整地。移栽苗长势比较整齐,便于大田管理。通过移栽,容易保证种植密度,还有利于防除杂草。多年来,育苗移栽一直是渝东地区油菜生产的主推模式。 1 苗床地准备。苗床地应选择地势向阳、排灌方便,靠近移栽大田,肥沃的沙质壤土,以旱地或早稻田为宜。苗床土壤  相似文献   

16.
2Z—6型作物秧苗移栽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物育苗移栽的农艺要求,在分析国内外众多移栽机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适合中耕作物(玉米、棉花等)营养钵育苗移栽和甜菜纸筒育苗移栽的关键部件,并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关键部件的最佳结构和运动参数,研制了2Z-6型作物秧苗移栽机。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海棉区是我国棉田面积集中的主产棉区之一,栽培方式95%以上为营养钵育苗移栽,种植棉种95%以上是杂交棉.凡杂交棉皆一钵播种1粒棉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种移栽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播种移栽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免耕直播油菜为对照,开展了油菜翻耕育苗移栽和免耕直播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免耕直播油菜相比,育苗移栽处理能促进油菜生育前期的生长发育,增加油菜植株的绿叶数,提高油菜植株的生物学产量。同时,育苗移栽油菜有效分枝高度明显低于对照,一、二次分枝数及有效角果数则均高于对照,从而提高了油菜产量,其产量比对照增加23.49%。  相似文献   

19.
两苗互作棉花工厂化育苗简要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两苗互作棉花育苗方法,该方法在播种时将互作作物种子和目的作物种子同时播种在同一育苗盘孔穴内,经过一定时间,互作作物根系和目的作物根系一起将基质结成一微钵体,即可用于移栽.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无土育苗,也适用于以土壤作基质进行育苗,且适合花生、油菜、番茄、西瓜等多种植物采用,轻松简便,既适合一家一户育苗,亦适合大面...  相似文献   

20.
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今后大田生产必须依靠单位面积耕地上作物产量的提高。根据传统经验,大田直接播种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而现代设施农艺中的育苗移栽则能做到:争天时,兴地利,则投入少,而收获多。但由于利用了能够调节水、肥、气、热、光的小型设施来培育适于移栽的壮秧,可以延长当地的生育期一个多月,从而能够适应我国气候中积温与降水过于集中而年际变动又很大的特点,克服当地田间热量或雨量的不足与起伏不定给单作或复种的茬口成长与产量带来的障碍。运用少量的投入和轻巧的育苗技术就能取代占有作物生长1/4的苗期内大面积耕地上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辛勤管理(图1)。大田水旱作物中继续推广育苗移栽应是我国农业生产登上新台阶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