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0-2011年,在海南省热带果园进行了甲基丁香酚和蛋白饵剂添加不同杀虫剂诱杀橘小实蝇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甲基丁香酚10ml添加45%马拉硫磷0.8ml诱杀橘小实蝇雄成虫的效果最好;而添加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8ml的效果次之,但二者差异性不显著。蛋白水解液(45%假丝酵母20?.0g 水350ml)不添加任何杀虫剂诱捕橘小实蝇两性成虫的效果最好,而添加45%马拉硫磷1.5ml后与前者相比,尽管诱捕虫量略低,但杀雌的效果明显优于前者。综合诱捕效果、安全性和环保等因素,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作马拉硫磷的替代药剂与引诱剂甲基丁香酚混配使用;采用麦克菲尔式或相类似的诱捕器进行橘小实蝇监测和防治时,蛋白饵剂可不添加杀虫剂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橘小实蝇在广西恭城县柿子主产区的转移为害及不同寄主果园种群消长规律,2018年3月-2019年3月,利用实蝇诱剂(甲基丁香酚)对柿子产区不同寄主果园橘小实蝇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同时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地区19种可能受橘小实蝇为害的寄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恭城县柿子主产区,全年橘小实蝇成虫均可发生,不同寄主果园种群消长规律略有差异,1月上旬至5月上旬,种群数量处于极低水平,6月下旬至12月上旬为种群主要发生期,12月下旬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冬后,橘小实蝇于5月下旬首先在桃子上为害,然后随着杨梅、李子、枣子和柿子等寄主果实的不断成熟进行转移为害,在为害柿子前主要为害芙蓉李和枣子,最后在柿子上为害,且主要在柿园内越冬。橘小实蝇对不同寄主的为害程度不同,落果中有虫果率为3.92 %-57.84 %,其中桃子、李子、枣子和柿子的受害率较高,在柿子上的为害期最长。  相似文献   

3.
2010~2012年采用甲基丁香酚灭雄和蛋白饵剂诱杀雄、雌两性成虫的方法,开展了海南番石榴园橘小实蝇 Bactrocera dordalis (Hendel) 种群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研究。结果显示,海南番石榴园6~9月橘小实蝇种群发生的2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上旬;橘小实蝇种群密度(667m2/d诱杀橘小实蝇虫量)与番石榴果实被害率明显呈正相关;及时清园和处理虫、落果的番石榴园橘小实蝇种群发生密度比对照果园相对减少了110.72头667m2/d,二者相差约23倍;番石榴园园内与园外隔离带的橘小实蝇种群动态呈线性关系。 同时,应用诱杀技术与及时清园和处理虫、落果等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番石榴园橘小实蝇的效果显著,在不套袋和不喷施农药的情况下3造番石榴的保果率达66.44%。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择醋酸铵(AA)、腐胺(PT)、三甲胺(TMA)3种成分,旨在研制对橘小实蝇诱捕效果好、且雌性偏好的合成饵剂。首先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筛选优化配方,;再以假丝酵母丸饵剂和0.02%猎蝇饵剂为参照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测定。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优化配方为AA 7.5g/500mL。田间诱效评价显示,该配方对橘小实蝇两性成虫诱捕效果、雌虫诱捕率均稍好于假丝酵母饵剂,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0.02%猎蝇饵剂。结果表明,该合成饵剂对橘小实蝇与水解蛋白相比更加经济有效,并可捕获更多雌虫,推荐在橘小实蝇种群监测和防控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黄色粘虫板对梨园内柑橘小实蝇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好粘对柑橘小实蝇的诱杀效果最好,试验期间7d内虫量达52.7头/板,雌虫比例为1.5%;其次为附有甲基丁香酚、甲基丁香酚 乙酸乙酯 乙醇的纽康牌黄板,7d内诱虫量分别为25.7头/板和24.6头/板;附有异丁香酚的黄板和单一黄板效果最差。另外,附有诱蝇酮的黄板对南瓜实蝇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测试了不同诱剂配方对柑橘小实蝇成虫的诱杀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引诱效果最好的是甲基丁香酚 水解蛋白 红糖 敌百虫,7d内对柑橘小实蝇的引诱数量为:15.3333?6.514头/瓶,雌虫率占总虫量的18.9 %;其次为乙酸乙酯 甲基丁香酚,7d内引诱数量为:11.9667?7.4597头/瓶;另外,添加一定量的红糖、乙酸乙酯可显著提高引诱率,猎蝇、异丁香酚诱瓶诱杀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修文县猕猴桃园实蝇种类及种群发生动态,为实蝇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指导。2016-2018年,在修文县主要猕猴桃园,采用Steiner诱捕器、 Mcphail诱捕器内添加实蝇诱剂、蛋白诱饵诱剂对实蝇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与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修文县猕猴桃园实蝇发生种类为桔小实蝇、南瓜实蝇、具条实蝇。桔小实蝇成虫种群发生数量从7月开始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月中旬至10月。南瓜实蝇成虫种群发生数量从8月下旬开始上升,高峰期集中在10月中旬至11月。具条实蝇成虫种群发生数量从7月中旬开始上升,高峰期集中在8月至11月上旬。桔小实蝇为修文县猕猴桃园实蝇优势种,南瓜实蝇、具条实蝇为常见种。目前危害猕猴桃果实的实蝇种类为桔小实蝇,其成虫种群发生高峰期集中在8月中旬至10月,在实际生产中,应密切关注其种群发生动态,并根据危害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实蝇种群变动受寄主植物、气象因子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砂糖橘果园内诱集橘小实蝇的高效诱集材料,本文利用诱集法在砂糖橘果园内分别测定了系列质量分数(2.5%,5.0%,10.0%,20.0%,40.0%,w/w)的杧果味、香橙味、苹果味、葡萄味的菓珍溶液 (6.25%,12.5%,25.0%,50.0%,100.0%,w/w) 和柠檬醋溶液对橘小实蝇的诱集效果,进而比较了50%柠檬醋(50%LV)、糖醋酒液(糖:醋:酒:水=20%:10%:10%:60%,SVA)和糖柠檬醋酒液(糖:柠檬醋:酒:水=20%:10%:10%:60%,SLVA)三者间诱集虫量的差异,并调查了SLVA、50%LV以及分别与黄色粘虫板(YAB)、甲基丁香酚(ME)形成的6种组合SLVA+YAB、50%LV+YAB、SLVA+ME、50%LV+ME、SLVA+YAB+ME、50%LV+YAB+ME等8种处理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40.0%的香橙味溶液、5.0%的杧果味溶液、10.0%的苹果味溶液、10.0%葡萄味溶液和50.0%的柠檬醋溶液分别是各自单一组分的最佳使用质量分数,其中50%LV诱虫效果最好,一周内可以诱集到33.33头橘小实蝇成虫;SLVA每周可以诱集到42.0头成虫,好于50%LV和SVA的诱集效果;SLVA+YAB+ME在8种处理中诱集效果最好,一周内诱成虫总量达178.67头,该组合可以作为砂糖橘果园中橘小实蝇的诱杀剂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是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昆虫作为种类最多、数量最庞大的变温动物,必然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重要果蔬害虫橘小实蝇为研究对象,收集云南省橘小实蝇历年物候数据与同期温度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该害虫在云南省始见期、终末期、种群快速增长期和种群高峰期的年际变化情况和与温度升高的关系,旨在探索气候变化对橘小实蝇物候的影响。研究表明:40年间(1980—2020年),云南省年均温和四季均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云南省橘小实蝇成虫种群快速增长期随年份的推移呈提前的趋势,平均每年提前0.6976天,而始见期、终末期、种群高峰期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延迟,平均每年分别延迟2.151天、0.6008天、2.549天。云南省橘小实蝇的四个物候指标随年均温升高皆呈延迟趋势。若云南省年均温提升0.1℃,则始见期延迟0.5771天,终末期延迟0.5091天,种群快速增长期延迟0.09544天,种群高峰期延迟3.197天。春季均温、夏季均温、秋季均温及年均温是影响橘小实蝇种群高峰期的关键气候因素。本研究旨在阐明害虫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物候响应及适应特征,对摸清气候变化情境下橘小实蝇未来的灾变规律及相应防控措施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集中烧毁 ,减少入土幼虫。(2 )毒铒诱杀。在成虫产卵前期 (采果前 1个月 )用 90 %敌百虫∶红糖∶水 =1∶5∶10 0 0的混合液喷洒树冠 2~ 3次 ,每隔 4~ 5天一次 ,诱杀成虫。(3)套袋保果。用透明薄膜袋 ,袋侧边打一微孔 ,有利于通风透气。在果实基本定型时套袋 ,一般采果前一个半月进行。若套袋过早影响果实质量 ,过晚则影响防虫效果。此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较费工费时 ,但防止果实蝇为害效果很好。(4)性诱剂捕杀。在树枝上悬挂诱捕器诱杀雄虫 ,用甲基丁香酚 1ml+酒精 5ml+敌百虫 (或敌敌畏 )少量 ,配成性诱剂 ,用棉球蘸湿后放入诱捕器 ,…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土源性寄生线虫体外发育期间受温度、湿度、季节和宿主动物影响的原理,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上述多因子和捻转血矛线虫从卵发育到侵袭性幼虫的速度、数量进行分析回归,制定出模拟模型,设计出牧地上该种线虫从印发育到侵袭性幼虫数量的预测预报公式,将气象资料代入公式计算出的侵袭性幼虫季节消长曲线,与牧地上羊体内成虫数量消长曲线相互对比,初步显示可以采用气象资料通过计算机计算处理预测牧地上捻转血矛线虫侵袭性幼虫数量的季节动态,从而为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21年3月至11月,在杨桃园和莲雾园,经调查发现桔小实蝇在杨桃园和莲雾园均发生3代,杨桃园和莲雾园对桔小实蝇总量、雌蝇、雄蝇的诱捕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且杨桃园桔小实蝇总量、雌蝇总量、雄蝇总量均高于莲雾园。在不同诱剂处理下,杨桃园和莲雾园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0),杨桃园和莲雾园桔小实蝇雌蝇的诱虫量和诱捕效果:塞拉诺克联合桶形诱捕器>塞拉诺克,95%甲基丁香酚>黄板>空白桶形诱捕器。对桔小实蝇雄蝇的诱虫量和诱捕效果在杨桃园:95%甲基丁香酚>塞拉诺克联合桶形诱捕器,塞拉诺克,黄板>空白桶形诱捕器;莲雾园:95%甲基丁香酚>塞拉诺克联合桶形诱捕器>塞拉诺克,黄板>空白桶形诱捕器。杨桃园和莲雾园雌蝇占比最高为塞拉诺克联合桶形诱捕器处理分别为68.84%、60.84%。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气温的变化,原来属于夏季繁殖鸟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在北京市出现了越冬群体.为了解黑鹳的越冬生态特点,从2004年1月到2009年3月,在北京十渡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对其种群数量、生境选择、取食规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黑鹳选择该保护区的拒马河作为其越冬地,种群数量从2004-2005年冬季的28只下降到2007-2008年的17只,但随后恢复到了23只.越冬群体于11月中旬形成,次年3月中旬分散,但群体形成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黑鹳对取食生境具有依赖性,主要食物为鱼类(>92.4%).成年和亚成年黑鹳的食物构成没有差异(Mann-Whitney Utest,U=1.00,p=0.44).在越冬初期,取食活动主要发生在早晨和中午,越冬中期则集中于下午,而在越冬后期,分为清晨和傍晚两个取食阶段.按照每日取食6 h计算,成年黑鹳的每日进食量约538 g,亚成年个体约449 g,与人工饲养条件下黑鹳的饲喂量相近.在越冬后期,观察到取食过程中群体内部存在争斗行为.对越冬黑鹳的干扰主要来自旅游活动对取食生境的改变、人为筑坝提高水位、在滩涂开辟新的旅游场地减少了适于黑鹳取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苜蓿籽蜂是沙打旺上重要的害虫之一,其蛀食种子,严重影响沙打旺的种子生产。为了确定籽蜂在田间寄生于种子内的时间,以便适时防治,减少危害,本研究于11月初沙打旺成熟期采集了8个品种沙打旺的早花穗(已成熟果穗)和晚花穗(未完全成熟果穗),将每个品种早花穗和晚花穗的单穗脱粒后分别放置于室内用自封袋封闭的玻璃培养皿中,同时将每个品种的3个果穗放置于室外有细小网孔可防止成虫逃逸的尼伦纱网中,每周统计1次羽化成虫数直至羽化结束。室内、外试验均测定籽蜂的整体羽化进度以及在不同品种、不同花穗上的寄生水平等。结果显示,籽蜂对沙打旺种子的寄生率为0(辽宁阜新晚花穗)~20.71%(固原早花穗),随着花穗早晚和品种不同而不同,其中内蒙早熟、宁夏彭阳、固原、辽宁阜新、河南沙打旺的早花穗种子中籽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晚花穗(P<0.05)。籽蜂在室内与室外羽化的进度不同,在室内羽化历时167 d,而在室外羽化历时仅77 d;在室内与室外最早羽化时间分别为2月3日和5月5日左右,在室内比在室外提前91 d;羽化高峰期分别为3月31日和5月26日左右,在室内比在室外提前56 d,但羽化末期相同,均为7月21日。早花穗和晚花穗均有2个羽化高峰期,说明收集的果穗中的籽蜂有2个寄生高峰期。籽蜂在不同品种上的羽化进度也不同,意味着籽蜂寄生种子的时期与品种有关。由此可知,籽蜂的幼虫无冬季休眠习性,只要温度适宜就可继续生长取食、发育并完成羽化。室外放置的沙打旺果穗和室内存放的种子中的籽蜂均可成为田间沙打旺的虫源,由本研究得出田间防治籽蜂应在沙打旺始花期至7月下旬左右进行。  相似文献   

15.
对定西市渭源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期主要气象因子与病害发生流行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7个主栽品种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渭源县晚疫病8月初开始发生,下旬进入发病盛期,其病情指数与平均温、湿度综合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青薯9号和庄薯3号单产分别为1 467.40、1 371.06kg/667m2,出苗率分别为91.90%、96.70%,病薯率分别为5.95%、5.16%,晚疫病情指数分别为44.56和33.92,表明主栽品种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