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0.05%,0.1%和0.2%3个浓度秋水仙素对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种子进行4h处理,在幼苗3~4叶期进行干旱胁迫,通过测定胁迫0、3、6、9及12d复水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及叶绿素含量,研究不同浓度处理下清水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清水紫花苜蓿叶片RWC及叶绿素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且均在0.2%处理下降低最小;而MDA及Pro含量呈不同程度增加,但MDA含量在0.1%处理下积累最少,而Pro含量在0.2%处理下积累最多。同时,对各处理植株的叶片RWC、Pro含量、MDA含量及叶绿素含量4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根茎型清水紫花苜蓿植株抗旱性强弱顺序为:0.1%0.05%0.2%CK。  相似文献   

2.
不同居群马蔺抗旱性评价及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我国北方不同居群的15份野生马蔺种质材料采用温室苗期模拟旱境胁迫-复水方法,于干旱胁迫0,5,10,15,20,25 d和复水后5 d分别取样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C)、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叶绿素SPAD值、相对含水量(RWC)、植株相对生长率(RGR)等生理与生长指标,利用欧氏最大距离法聚类分析划分为强抗旱、中度抗旱和弱抗旱3个抗旱级别,研究其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显示,在连续干旱胁迫下,3个抗旱级别马蔺种质材料的REC、Pro和MDA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增幅表现为强抗旱<中度抗旱<弱抗旱,于胁迫前20 d三者间REC差异不显著,但胁迫到25 d时,呈显著差异(P<0.05);于胁迫前15 d 三者间Pro、MDA差异不显著,但胁迫到20和25 d时,差异均显著(P<0.05)。3个抗旱级别种质的叶绿素SPAD 值和RWC呈逐渐下降趋势,降幅表现为强抗旱<中度抗旱<弱抗旱,分别于胁迫到20和25 d达到显著差异(P<0.05)。复水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15份燕麦材料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燕麦材料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评价不同材料的抗旱性,采用营养液砂培法,于两叶一心期对15份燕麦材料施加15% PEG胁迫,分别于胁迫0、7和14 d测定供试材料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率和相对电导率。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筛选燕麦抗旱性鉴定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15份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供试燕麦的抗氧化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分利用率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10个抗旱性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达0.9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燕麦的质膜系统因子、光合因子、渗透调节因子可作为抗旱性评价的综合指标,通过第一主成分可将15份燕麦材料清晰地划分为抗旱性不同的两个独立类群;聚类分析进一步将供试材料划分为抗旱性不同的4个亚组,其中6份材料(蒙燕1号、青引1号、定燕2号、DA92-2F4、青燕1号、巴燕5号)属于抗旱种质。抗旱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D)显示,抗旱性较强的燕麦材料有青燕1号(0.829)、青引1号(0.744)和DA92-2F4(0.728),而陇燕3号(0.208)、坝燕6号(0.240)和张燕4号(0.241)抗旱性相对较弱。利用多方法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所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为燕麦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种质筛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种植中普遍遭受低温和干旱胁迫,是亟需重视的问题。本研究选择8个代表性的紫花苜蓿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模拟低温和土壤干旱环境,通过测定株高、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形态生理指标,来研究低温干旱复合胁迫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温干旱处理后各品种紫花苜蓿的形态指标如株高、叶长、叶宽等以及叶绿素含量、氮含量、POD、CAT等生理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与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氮含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表明这三个指标是评价苜蓿抗低温干旱复合胁迫的重要参数。基于隶属函数值综合指数对紫花苜蓿品种在低温干旱环境下的抗逆性进行评价,表现较好的品种为‘东苜2号’及‘北极熊’。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本研究采用盆栽和营养液2种不同培养方式,对30个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进行PEG 模拟干旱胁迫的苗期试验,通过隶属函数法筛选品种,使用干旱变异指数对抗旱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雅玉10号、正红311等8个品种在几次试验重复中表现均为良好,被归类为抗旱品种。指标中叶面积、根冠比、根系性状(根系体积、根分支数、根长)、相对电导率、离体叶片失水速率、脯氨酸、叶绿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可作为玉米苗期抗旱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苜蓿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不同抗旱品种幼苗叶片的光合生理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以陇中苜蓿(强抗旱),陇东苜蓿(中抗旱)和甘农3号紫花苜蓿(弱抗旱)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以-1.2 MPa 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比较不同胁迫时间(0、3、6、9和12 d)处理下紫花苜蓿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含量、活性氧(O_2~(·-)、H_2O_2和OH~·)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时间延长,供试苜蓿品种的RWC、Chl a含量、Chl a/b比值、最大荧光(F_m)、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不断下降;而其O_2~(·-)、H_2O_2、OH~·和MDA含量不断增加。陇中苜蓿叶片RWC、Chl a含量、F_m、F_v/F_o、F_v/F_m、Yield和ETR的降幅及H_2O_2和MDA含量的增幅均低于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供试苜蓿RWC、Chl a、Chl a/b、F_m、F_v/F_m、qP、ETR、Yield与O_2~(·-)、H_2O_2、OH~·、MDA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对陇中苜蓿抗旱性影响最大的主要为叶绿素荧光特性因子(qN、Yield、Chl a、qP和ETR),而对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抗旱性影响最大的主要为膜脂过氧化因子(OH~·、H_2O_2、O_2~(·-)和MDA)。相比陇东苜蓿和甘农3号,陇中苜蓿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干旱影响小,其抗旱的重要生理原因是具有较强的叶片保水能力,较低的光合机构损伤及膜脂过氧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抗旱性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连续干旱胁迫下测定6个早熟禾(Poa Pratensis)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鉴定分析了其抗旱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6个品种的RWC、Chl呈下降趋势;MDA含量、Pro含量、POD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6个草地早熟禾品种抗旱能力大小顺序为黑宝新歌来得月光午夜Ⅱ号奖品橄榄球Ⅱ号。  相似文献   

8.
以2份国外品种(对照)和41份来自不同生境的新疆狗牙根种质为供试材料,设置干旱处理和对照处理,在30 d干旱处理后测定叶绿素含量、绿叶率、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生长速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指标,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判别分析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抗旱鉴定关键指标,明确种质抗旱性与其生境气候带间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供试种质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呈显著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地上生物量、生长速度和绿叶率显著降低,各指标对抗旱性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主成分分析将8个指标转换为6个综合指标,代表种质抗旱性87.34%的数据信息;依据抗旱性度量值(D)、综合抗旱系数(CDC)、加权抗旱系数(WDC)的隶属函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认为C_(118)、C_(138)、C_(24)抗旱性较强,C_(10)、C_(134)、C_(32)抗旱性较弱。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及丙二醛含量可作为狗牙根种质抗旱评价的关键指标,且判别分析认为新疆狗牙根种质抗旱性与其生境气候带间无明显相关性。综合分析发现C_(118)、C_(138)、C_(24)等种质抗旱性优于Tifway,其为狗牙根抗旱新品种选育提供可用优异种质,也为进一步研究狗牙根抗旱生理及分子机制提供可用材料。  相似文献   

9.
披碱草与老芒麦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栽模拟土壤干旱条件,对采自我国不同生境的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10份野生种质材料苗期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干旱胁迫下苗期抗旱特征及其抗旱能力,为披碱草属种质材料抗旱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日数增加,植株高度、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都明显下降,而电导率、脯氨酸、SOD和POD都明显上升。经抗旱隶属度分析,10份材料抗旱性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相对抗旱,包括SXD1、XJD2、NMD3、NMD4、GSD5、GSS1和JLS2共7份材料;第二类为中等抗旱,包括NMD6和SXS3共两份材料;第三类NMS4为相对易感。经相关分析筛选出对抗旱性影响显著的指标为:相对含水量、叶面积、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0.
杨伟  刘文辉  马祥  马晖玲 《草地学报》2020,28(3):684-693
为探究不同抗旱性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材料对干旱胁迫下幼苗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积累和清除的影响,从而为老芒麦抗旱生理机制的研究及抗旱材料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试验选用抗旱性差异明显的2份老芒麦材料(抗旱性强的材料,记为Q,处理组QD,对照组QC;抗旱性弱的材料,记为S,处理组SD,对照组SC),采用砂培法培养材料,待幼苗长到2叶1心时,用含有20% PEG 6000(W/V)的1/2 Hoagland营养液进行胁迫处理,2份材料的对照正常培养。在处理7 d、14 d和21 d取样,分别测定各项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胁迫过程中,QD的株高、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RWC)降幅及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增幅均低于SD,但是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幅以及抗氧化物质的比值高于SD。与各自的对照相比,干旱胁迫21 d后,QD和SD的株高分别下降39.11%和55.20%;RWC分别下降78.34%和84.52%;O2·-含量分别增加235.71%和323.03%;H2O2含量分别增加126.19%和234.88%;MDA含量分别增加318.99%和434.8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分别增加156.20%和83.83%;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增加32.39%和30.50%;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分别增加58.10%和172.89%;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活性分别增加66.54%和11.38%;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分别增加227.07%和130.29%;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DHA)比值(ASA/DHA)的降幅分别为52.51%和73.69%;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lutathiol,GSSH)比值(GSH/GSSH)的降幅分别为40.94%和61.43%。综上可得,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材料株高和RWC降幅、ROS积累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显著低于抗旱性弱的材料;抗旱性强的老芒麦响应干旱胁迫时以SOD、CAT和GR为主,抗旱性弱的老芒麦响应干旱胁迫时以SOD、CAT和APX为主;但是整体来看,抗旱性强的老芒麦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2份国外品种(对照)和41份来自不同生境的新疆狗牙根种质为供试材料,设置干旱处理和对照处理,在30 d干旱处理后测定叶绿素含量、绿叶率、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生长速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指标,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判别分析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抗旱鉴定关键指标,明确种质抗旱性与其生境气候带间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供试种质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呈显著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地上生物量、生长速度和绿叶率显著降低,各指标对抗旱性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主成分分析将8个指标转换为6个综合指标,代表种质抗旱性87.34%的数据信息;依据抗旱性度量值(D)、综合抗旱系数(CDC)、加权抗旱系数(WDC)的隶属函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认为C118、C138、C24抗旱性较强,C10、C134、C32抗旱性较弱。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及丙二醛含量可作为狗牙根种质抗旱评价的关键指标,且判别分析认为新疆狗牙根种质抗旱性与其生境气候带间无明显相关性。综合分析发现C118、C138、C24等种质抗旱性优于Tifway,其为狗牙根抗旱新品种选育提供可用优异种质,也为进一步研究狗牙根抗旱生理及分子机制提供可用材料。  相似文献   

12.
毛培春  孟林  高洪文  张国芳  田小霞 《草地学报》2011,19(4):619-624,630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反复干旱法,对引进的20份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种质材料,以存活率、株高、绿叶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6个指标的抗旱系数值,采用聚类分析法、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份无芒雀麦苗期抗旱性划分成3个级别,其中抗旱性较强的有9份材料,抗旱性较弱有6份材料,抗旱性居中的有5份材料。20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排序结果为ZXY06P-1621抗旱性最强,ZXY05P-1171最弱。不同抗旱级别种质材料的光合特性表现为:随着持续干旱胁迫延续,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复水后迅速上升;而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则呈相反变化趋势,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变化差异不显著。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材料能够保持较高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来自川西北的6份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种质材料的苗期抗旱性差异,采用室内盆栽法对种质进行为期21d的干旱处理,分别于停止浇水第0、7、14和21天取植株叶片,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各种质的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REC)、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7个生理特征指标的变化,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份短芒披碱草种质材料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短芒披碱草种质材料的各生理指标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各表型值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且各种质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6份短芒披碱草材料的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表现出上升趋势,S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隶属函数分析7个生理指标得到供试材料苗期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为205176205133红10-5204290红6-5205104。  相似文献   

14.
羊茅属4种牧草苗期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羊茅属(Festuca L.)4种牧草苗期幼苗在连续干旱、反复干旱和复水后的抗旱性特征进行研究,并通过综合评定,比较4种材料的抗旱性强弱,提出了羊茅属牧草抗旱性鉴定的指标。结果表明,连续干旱胁迫下,羊茅属各牧草叶片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而细胞膜透性、脯氨酸、丙二醛、叶绿素显著增加(P<0.05);复水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反复干旱后,法恩苇状羊茅成活率最低(40%左右),西北羊茅和毛稃羊茅次之(50%左右),中华羊茅最高(80%左右)。经评定4种牧草苗期抗旱性顺序为:中华羊茅>西北羊茅>毛稃羊茅>法恩苇状羊茅。脯氨酸、相对含水量、叶绿素a可作为羊茅属牧草抗旱性鉴定首选生理生化指标;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枯死率、牧草成活率可作为羊茅属牧草生物学鉴定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对6个坪用多年生黑麦草品种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研究6个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品种在模拟干旱条件下相对含水量、细胞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丙二醛含量等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抗旱性强的品种在干旱胁迫(PEG胁迫)下叶片保水力强,叶绿素含量高,游离脯氨酸维持积累时间长且累积量较高,并能保持相对较高的细胞膜完整性。经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出,6个品种抗旱性强弱依次为:爱神特>首相>百舸>顶峰>卡特>球道。  相似文献   

16.
苗期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瑞宏  卢欣石 《草地学报》2006,14(4):393-394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以下简称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在世界分布广泛。本研究以强抗旱性(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 ongdo ng)、中抗旱性(公农1号Medicago sativ a L.cv.Gongnong No.1)及弱抗旱性(BL-02-329)3种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进行抗旱机制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干旱胁迫下3种苜蓿叶片活性氧清除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会造成苜蓿叶片活性氧产生速率增大、丙二醛含量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大。与抗旱性弱的相比,抗旱性强的苜蓿叶片活性氧产生速率低,丙二醛含量积累少,细胞膜受到的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反复干旱法对176份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抗旱性鉴定,开展了鉴定指标与评价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株高、根长、分枝数和根冠比均与平均抗旱系数、平均抗旱指数呈极显著相关性,均适宜作为苜蓿抗旱性鉴定指标,其中地上生物量、株高相关系数较高;通过对不同评价方法分析比较,明确了DRC适宜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IDRI适宜抗旱品种筛选,DRI适宜旱地条件下高产品种的筛选;抗旱性等级划分采用群体逐级分类法;采用DTIg、DRIv、DTIv方法分别对参试材料进行抗旱性分级,一级(抗旱性极强)材料数量分别为30份、25份、21份,对照敖汉苜蓿均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南方干旱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对昆明地区春季旱作条件下的德钦野生紫花苜蓿、逸散紫花苜蓿AC-3及其6个杂交种株系的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水分饱和亏缺4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个紫花苜蓿材料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水分饱和亏缺随着旱作时间的延续明显增加,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将8个紫花苜蓿材料可分为3类,高抗旱性:AC-3、杂交种4和杂交种6;中抗旱性:德钦紫花苜蓿、杂交种3和杂交种5;弱抗旱性:杂交种1和杂交种2。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抗旱性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   总被引:58,自引:5,他引:53  
应用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国内外10个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7个差异显著的抗旱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归纳成生物量因子、株型因子、根系因子和胁迫指数因子4个主成分;10个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为:陇东、BL-02-388、敖汉、BL-02-312、BL-02-344、公农1号、中苜1号、BL-02-353、新疆大叶和BL-02-329。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光合性能强的饲草型小黑麦种质及探讨光合性能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差异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6个饲草型小黑麦基因型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推移,饲草型小黑麦的光合性能指标(除气孔限制值)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在抽穗期达到最高值,水分利用效率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值;随着生育时期推移,饲草型小黑麦的气孔限制值先减少后增加,抽穗期最低。通过生育时期×小黑麦种质间光合性能指标差异分析可知,C31和C19在整个生育时期光合性能都较强,可达到高产的目的,而饲草型小黑麦C19的优势是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可进一步作为抗旱种质资源。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饲草型小黑麦光合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蒸腾速率和与气孔有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