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规格对其子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在相同的养殖环境下将4种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90~110 g、雄140~160 g;规格Ⅱ:雌115~135 g、雄160~180 g;规格Ⅲ:雌140~160 g、雄220~240 g;规格Ⅳ:雌190~210 g、雄290~310 g)所产的大眼幼体养殖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最终产量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的河蟹亲本,其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豆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以及增重倍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各组幼蟹的生长速度差异大体上与其亲本规格的差异相一致,其中Ⅰ组幼蟹在8—10月期间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Ⅳ组(P<0.05);(3)养殖效果方面,各组扣蟹平均规格和最终产量均随着亲本规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Ⅳ组扣蟹的最终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扣蟹(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Ⅳ组扣蟹2.00~3.99 g规格的比例显著低于另外3组,而≥6.00 g规格的比例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亲本规格对其后代的养殖性能存在影响,大规格河蟹亲本子一代在扣蟹生产阶段生长速度快、养殖效果好,因此建议在生产上选择大规格亲本的后代用于扣蟹养殖。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大规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本子代大眼幼体在山东微山湖地区的池塘养殖效果,2019年在微山湖扣蟹基地将2种大规格河蟹亲本(规格I:雌190~210 g、雄280~300 g;规格Ⅱ:雌240~260 g、雄330~350 g)所产的大眼幼体饲养至扣蟹,并比较各组扣蟹的生长情况、养殖性...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超大规格亲本(母本≥300 g, 父本≥400 g)繁育子代的养殖效果, 本研究以正常规格亲本(300 g≥母本≥150 g, 400 g≥父本≥250 g)作为对照, 比较了超大规格和正常规格中华绒螯蟹繁育子代 F1 在扣蟹及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结果显示: (1) 超大规格组个体在豆蟹、扣蟹及成蟹阶段的平均体重均一直高于对照组, 其中扣蟹和成蟹体重分别于 9—11 月和 7 月差异显著(P<0.05); (2) 生殖蜕壳及性腺发育方面, 超大规格组雄体和雌体在 9 月 5 日至 9 月 25 日和 7 月 25 日至 9 月 5 日期间的生殖蜕壳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此外, 超大规格组雌体的性腺指数在性腺发育前期(9 月 10 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雄体则在性腺发育中期(10 月 10 日)显著较低(P<0.05); (3) 超大规格组在扣蟹阶段的产出重量和成蟹阶段的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雄体在扣蟹阶段的产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4) 就规格分布而言, 超大规格组雌雄个体中大规格扣蟹(>12 g)及大规格成蟹(雄蟹>230 g, 雌蟹>200 g)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超大规格组中小规格扣蟹及小规格成蟹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在扣蟹和成蟹养殖阶段, 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且子代中大规格蟹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认为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繁殖性能和育苗效果,分别采用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品系(雌体≥150 g,雄体≥210 g)、“长荡湖1号”A系(雌体≥200 g,雄体≥310 g)、“长荡湖1号”B系(雌体≥250 g,雄体≥360 g)及超大规格品系(雌体≥300 g,雄体≥400 g)作为亲本进行土池生态育苗试验,比较了各品系的抱卵蟹获得率、亲本孵化率、育苗期间的投饵量、幼体变态速度以及大眼幼体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1)各品系越冬后的抱卵蟹获得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降低,抱卵蟹成功孵化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同样呈降低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各品系投饵量在幼体培育期间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溞Ⅴ期最高,日投饵量约为75 g/m2;与之相反,幼体蜕皮周期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呈现出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溞Ⅲ-Ⅳ期蜕皮周期最短,仅为5~6 d。(3)除了个别产量异常的池塘外,各品系单蟹产苗量及饵料系数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提高,且各品系大眼幼体淡化率差异较小,均在90%左右。结果表明,虽然大规格品系在...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不同规格亲蟹池塘生态育苗效果的生产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不同规格亲蟹池塘生态育苗的效果,于2013、2014年采用5种不同规格的亲蟹进行池塘生态育苗试验,并对育苗效果进行比较和生产性评估。5种规格分别是A:雌100~125 g,雄125~150 g;B:雌125~140 g,雄150~175 g;C:雌140~150 g,雄175~200 g;D:雌150~175 g,雄200~225 g;E:雌175~200 g,雄225~250 g。结果显示,2013和2014年5种规格亲蟹的亩均出苗量分别为A:28.37kg、34.91 kg;B:25.05 kg、38.22 kg;C:22.37 kg、39.08 kg;D:46.05 kg、21.20 kg;E:39.00 kg、42.50 kg。两个年度抱卵蟹的个体平均出苗量分别为A:0.62 kg、0.74 kg;B:0.59 kg、0.79 kg;C:0.61 kg、0.80 kg;D:0.92 kg、0.51 kg;E:1.56 kg、1.06 kg。说明大规格亲本的出苗量高,育苗效果好,建议在生产上使用大规格亲蟹(雌≥150 g,雄≥200 g)进行池塘生态育苗。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扣蟹阶段的池塘养殖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东台进行了3个品系(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比较了各品系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最终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虽然3个品系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品系扣蟹平均体质量与亲本规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为“长荡湖1号”B系>“长荡湖1号”A系>2龄早熟品系;(2)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和扣蟹总产量与亲本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长荡湖1号”B系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长荡湖1号”A系(P<0.05);(3)3个品系扣蟹的体质量主要分布于6.0~7.9 g和8.0~9.9 g的规格区间内,其中2龄早熟品系在小规格区间(<4.0 g和4.0~5.9 g)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长荡湖1号”B系扣蟹在大规格区间(10.0~11.9 g和>12.0 g)所占比例较高,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4)各品系扣蟹的最终收益及投资回报率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相对于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在扣蟹养殖阶段具有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7.
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是高盐碱耐受性水产动物,然而随着绒螯蟹种质退化等原因,北方地区养殖绒螯蟹面临规格小、抗逆性差和病害频发等问题,开发利用新的土著绒螯蟹种质保证绒螯蟹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团队于2020和2021年9月,在黑龙江省绥芬河水系用地笼捕捉野生绒螯蟹共计299只(雌体156只,雄体143只),统计绒螯蟹性成熟情况并分别计算不同体重绒螯蟹所占百分比,测量性成熟个体的甲壳长、甲壳宽,解剖取出肝胰腺和性腺,精刮肌肉,测定可食率、色泽及常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绥芬河绒螯蟹雌体未性成熟比例显著低于性成熟比例(P<0.05),而雄体则相反。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性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均显著高于未性成熟个体(P<0.05)。雌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为(110.51±2.42) g,雄性则为(147.79±5.94) g。雌性成熟个体(≥100.00 g/只)的百分比为55.94%,雄性成熟个体(≥125.00 g/只)的百分比为60.00%。9月29日,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显著高于雄体,而出肉率(MY)和肥满度(CF)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甲壳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性腺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雄体,而性腺中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综上所述,绥芬河绒螯蟹具有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大且大规格个体百分比高等特点,卵巢和肌肉中粗蛋白与粗脂肪百分比较高,是一种重要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物质来源。本研究结果为绥芬河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以及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但育苗场选用的亲本大部分规格较小河蟹,导致养殖的商品蟹规格也偏小,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蟹种的需求。大规格河蟹亲本(雌蟹250克/只以上)虽然成本高,但后期养殖的商品蟹普遍偏大,是优质蟹、品牌蟹的重要来源。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河蟹育种团队开展了两组大规格河蟹土池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系的河蟹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属于名贵淡水水产品,是江苏地区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优质大规格河蟹在市场上不仅销路好,而且价格也较为坚挺。因此,养殖户也在积极转变传统养殖观念,通过自选亲本、委托培育等方式获得大规格亲本的蟹种来进行养殖。本文中的"长江2号"河蟹是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十年,成功培育出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选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背景 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是我国最重要养殖蟹类,近年来成蟹养殖总产量近80万吨.我国河蟹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辽河、黄河和长江流域,分别养殖辽河、黄河和长江种群河蟹,其中长江流域的河蟹养殖产量通常占全国的85%左右(刘青等,2015).多年养殖实践表明,长江种群河蟹养殖性能较好、商品蟹规格大和品质好,因此长江水系河蟹是我国最主要的养殖群体(李晨虹等,2002;赵恒亮等,2016).但是由于多年来,部分河蟹育苗和养殖单位采用小规格亲本进行人工育苗、近亲繁殖和不同水系间的盲目引种等原因,长江水系河蟹种质退化严重,商品蟹规格变小和品质下降(Sui et al,2009;王武等,2013).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亲蟹平均规格分别为158.9g、132.8g,♂亲蟹平均规格为180g、150g两种群体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其群体规格分别为128只/kg、160只/kg。在面积相同、放养密度相同、饲养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天然海水土池繁育的蟹苗培育的1龄蟹种成活率为5.1%、亩产蟹种8064只;而采用天然海水工厂化繁育的蟹苗,育种成活率为2.24%、亩产蟹种3609只;在蟹苗来源相同、饲养管理相同,培育池面积为19亩的培育池蟹种产量低于面积5亩的池塘。  相似文献   

12.
采用雌性激素处理刚孵化出膜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YY基因型鱼苗,可使性别未分化的合子全部转化为生理雌鱼。该YY型生理雌鱼的卵巢发育正常,具有繁殖机能,可为采用二系配套(YY△♀×YY♂)技术大量生产尼罗超雄鱼提供种源保证。  相似文献   

13.
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魏利平 《水产学报》1999,23(2):150-155
本文研究了脉红螺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发育过程,阐明了脉红螺在山东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年雌螺产卵2.1次,产卵袋655.9个,每个卵袋平均含有受精卵1149粒,个体繁殖力75.4万粒。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了2008—2012年期间哲罗鱼雌亲鱼产前、产后体质量和产卵量及人工繁殖中产后亲鱼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繁殖期雌性亲鱼的体长与产前体质量相关性符合幂函数方程W=0.003L3326,R2=0.926;产前个体之间体质量与实际的产卵量关系差异性较大,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小,产卵量却较高,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大,产卵量却较少,但整体趋势随着产前体质量的增大,产卵量增多。初次性成熟的个体产卵量一般在3116±1054粒,随着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产卵量逐渐增多,10kg的个体产卵量可达到17361±5304粒。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死亡的原因多数是人工操作不当,体表受伤水霉滋生而致死,少数个体是由于背部注射药物造成肌肉腐烂及体内血管破裂造成大出血而死亡,并针对亲鱼产后死亡的情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施氏鲟繁殖群体结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10日-6月20日对黑龙江同江至抚远江段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捕捞群体结构进行调查,测量施氏鲟90尾,全长为96~201(150.53±18.93)cm;其中雌性个体全长为 113~201(163.14±22.24)cm;雄性个体全长为96~183(138.48 ±20.55)cm。体重为3~44(18.46±10.17)kg;其中雌性个体体重为7.5~44(24.48±10.33)kg;雄性个体体重为3~30.5(12.70±5.94)kg。繁殖群体的雌雄比例为1:1.05;以16~20龄个体为主,占捕捞群体的37.2%;优势群体在11~25龄,占总群体的84.7%。繁殖群体中雌性的生长方程为:Y=0.00129x3.3169 ,R2=0.9202 ,雄性的生长方程为: Y=0.0029X3.0899, ;R2=0.9375 。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钝吻黄盖鲽生长的影响及水质变化情况,将体质量为(250.00±50.83)g的钝吻黄盖鲽分成8个试验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8、22、26、30、34、38、42、46 kg/m3),进行了3个月的饲养试验,检测不同养殖密度下鱼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及饲料系数,同时对试验期间氨氮、亚硝酸盐和溶解氧等各项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组鱼的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钝吻黄盖鲽的成活率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低密度组(18 kg/m3)的体质量增长率最高,为36.1%,高密度组(46 kg/m3)的体质量增长率最低,为24.8%,且体质量增长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饲料系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养殖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均保持在适宜钝吻黄盖鲽生长的范围内。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综合考量养殖生长指标及单位面积产量,钝吻黄盖鲽规模化生产的最适养殖密度为42~46 kg/m3。  相似文献   

17.
赤点石斑鱼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正>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Iegel)广东俗称红斑,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主要网箱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还未掌握人工育苗方法,在以往的网箱养殖生产中,全靠天然鱼苗。研究解决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与育苗问题,已列为重要攻关课题之一。各有关水产单他相继开展对此课题的研究。许波涛等1983  相似文献   

18.
采用FH激素诱导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雌性化,结果显示:以鱼苗为起始材料,奥利亚罗非鱼雌鱼的转化率为76.5%~89.6%;以胚胎为起始材料,雌鱼的转化率可达到100%,ZZ型合子可完全变成生理雌鱼,卵巢发育正常,具有繁殖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了上海地区低盐度条件下池塘单养和混养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平均体重1.14±0.63g、平均体长3.57±0.88 cm的点篮子鱼,经90d的养殖后,单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2.86%,平均体重增加到55.08 ±14.21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39±1.19 cm,最大规格体重达101.42 g;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混养点篮子鱼成活率85.26%,平均体重增加到56.37 ±4.60 g、平均体长增加到11.60 ±0.42 cm,最大规格达118.71 g,拟穴青蟹平均体重从0.04g增长到209.88 g,最大规格达350.13 g.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混养模式中的点篮子鱼的存活率较单养模式高,生长摄食情况好,增重速度快,且摄食率低而饲料转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