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选用油芍、花油和花芍药株系为材料,分析研究了年际开花与结实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栽植年数增加,油芍花期延长,开花增多,花瓣较少,可分1~4层,结实好;花油和花芍药株系雄蕊瓣化,花药减少,花粉量低,花油株系开花结实优于花芍药,可能与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芍药促成栽培中生根处理对芍药长势和成花率的影响,本试验选取了4个芍药品种并采取了2组处理方式进行探究,处理1为芍药入盆后不经生根培养直接进行低温春化;处理2为入盆后先在温棚中生根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低温春化。结果表明,处理1的各芍药品种的生长生理指标明显低于处理2,除巴茨拉以外处理1的其他芍药品种成花率和成花质量也明显不如处理2,在芍药促成栽培中先进行生根培养对芍药后期的长势和成花效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芍药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株高约40~108 cm.芍药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花色鲜艳,婀娜多姿,妩媚动人,深受人们喜爱.花形似牡丹,古人评花:牡丹第,芍药第二,牡丹被誉为花王,芍药被誉为花相.芍药在中国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  相似文献   

4.
芍药(paeonia lactiffora pall)别名将离,婪尾春,余容,犁食,属芍药属植物,宿根草本,具肉质根,花期5-6月。芍药原产于我国北部和西伯利亚,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诗经郑风》中就曾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芍药以其枝叶苍翠嫩绿,花朵娇艳美丽,与花王牡丹并称“花中二绝”,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芍药属于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是传统的名花之一:其花色艳丽,有白、黄、红、紫等多种颜色。芍药可美化环境。根可作药用,具有镇痛、镇静、解热抗菌、抗炎作用,对消化道溃疡有抑制作用。味苦、酸,性徽寒,有养肝、护肝的功效。用于头痛眩晕,阴虚发热等症:种植芍药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对悯整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芍药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其花大色艳,花形丰富,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但是由于芍药自然花期短而且集中,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芍药促成栽培技术的日渐成熟,通过催花技术,并且可以利用冬季的自然低温,使其花期延长15~20天,在春节期间生产出优  相似文献   

7.
正芍药科芍药属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叶互生,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小叶全缘或深裂。花两性,辐射对称,单花顶生或数朵生茎上部叶腋,大而美丽;雄蕊多数,心皮离生;蓇葖果。种子多数,球形。多数种类的根、根皮供药用,有镇痉、止痛、凉血散瘀之效。花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中的第二位。一、材料和方法根据采自唐山地区的芍药属植物标本,对每种的特征、生境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进行识别、分析、讨论、研究,得出唐山地区芍药属植物一共是2种。  相似文献   

8.
芍药史话     
芍药自先秦以来就有记载,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花卉。 据《本草》:“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的其他别名有:没骨花、余容、犁食、婪尾春、黑牵夷等。 芍药是宿根草本,具肉质根,秋季经霜后,地上部枯死,地下根部生新芽,至翌春出土,茎丛生,羽状复叶,枝叶潇洒姿优,初夏(五月)开花,晚花品种要到六月中、  相似文献   

9.
对芍药在辽南地区从萌芽到花落的物候期,并进行观察,进行详细记录,观察发现:芍药在该地区冬季休眠时间短,仅有130d左右,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萌芽,花芽在4月底开始萌动,花序要经过15~25d的生长阶段,盛花期集中在6月初,约70%的花开放,到6月中旬进入落花期。通过这次调查,为以后芍药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药用牡丹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因其花大色艳、芳香浓郁而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同时,牡丹根皮又可入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通经的功能,用于热血发病、吐血、跌打损伤等。观赏牡丹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最富盛名,药用牡丹以安徽铜陵的"凤  相似文献   

11.
适期采收是芍药切花采后保鲜的关键技术。为确定芍药切花的最适采收期,以西施面芍药为材料,研究了采收期对芍药切花的瓶插寿命、开放寿命、切花花径、鲜质量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Ⅱ级(松瓣期)采收的芍药切花瓶插寿命及开放寿命均优于Ⅲ(转色期)和Ⅳ级(暄蕾期)花,尽管切花花径略小于Ⅲ和Ⅳ级花,但其观赏价值并未明显降低;保鲜液(2%蔗糖+200 m g/L 8羟基喹啉+1 mol/L硫代硫酸银)对于增大切花花径、延缓并减少切花鲜质量损失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芍药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周已有栽培。芍药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芍药又名将离、离草、婪尾香、没骨花、余客、犁食、赤芍,属五亚果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花卉。一、芍药的传统文化《本草纲目》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也就是说,"芍  相似文献   

13.
以早花、中花、晚花3个芍药品种为材料,以草炭∶蛭石∶珍珠岩=3∶1∶1为基质,研究了基质盆栽(处理1)与大田地栽(处理2,CK)对芍药生长、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芍药在草炭∶蛭石∶珍珠岩=3∶1∶1的基质能够正常生长开花,处理1不仅可以达到处理2(CK)的效果,而且提早开花近2个月,延长花期4-6d.处理1成功实现了芍...  相似文献   

14.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花、种子和果实,其中花和种子在植物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芍药属植物不仅具有突出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油用价值。本文对芍药属植物种子、花器官的发育及化学成分、花粉形态及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亳芍花及种子的生理解剖学研究和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芍药为毛茛科芍药亚科多年生耐寒宿根草本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以安徽、山东、河南和江苏省扬州市出产的最为盛名。芍药根是名贵中药材,具有疏肝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我国以栽培单瓣芍药为主,其作为药材培育,是种植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芍药是耐寒宿根草本花卉。芍药的叶子相对狭长,与牡丹较为相似,花的外观与牡丹也差别不大,所以一些没有经验的花卉观赏者经常会误认为是牡丹。  相似文献   

16.
牡丹为毛莨科芍药属落叶小灌木。其花大色艳,绚丽多姿,雍容华贵,被尊为花王,素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其硕大端庄的花姿和美好的寓意倍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芍药原产于中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名花之一。在全国各地广为栽培,芍药象征友谊、情爱,尊为"华中皇后"、"情人花"。古人以赠芍药来寄思传情,也表示惜别之情。在园林中,芍药可以组成专类的花园,可布置花台、花池等,还可以和其他花灌木配合组成佳景,也是庭院点缀的贵重花木,可供盆栽和切花,可孤植或丛植。1芍药的形态特征芍药是多年宿根花卉,肉质根粗大,细根白色。  相似文献   

18.
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因其花大色艳、芳香浓郁,而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同时,牡丹根皮又可入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通经的功效,用于热血发病、吐血、跌打损伤等.观赏牡丹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最负盛名.药用牡丹以安徽铜陵的"凤丹"药效最好.  相似文献   

19.
以原产我国的120个栽培品种和8个野生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地理分布的差异对栽培芍药与各个野生种的亲疏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表明新疆芍药、块根芍药、多花芍药和白花芍药等4个窄布种不可能参与我国芍药品种的栽培起源;然后对栽培品种和各野生种之间的根、叶及花等性状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证明川赤芍亦不可能参与我国栽培芍药品种的起源,草芍药和美丽芍药等2个种对我国栽培芍药的起源影响甚微.综合地理分布分析及比较形态学研究,最终揭示出我国主流栽培芍药基本起源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一个种.该研究结果显示了利用野生种改良我国现有栽培品种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0.
‘巧玲’和‘杨妃出浴’是杂交选育芳香型芍药新品种的重要亲本材料。为了弄清其不同花器官香气成分、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而为芍药花香相关功能基因的分离、鉴定、克隆、时空表达及芳香型芍药分子育种等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以典型芳香型芍药品种‘巧玲’与‘杨妃出浴’为试材,以淡香型芍药品种‘粉玉奴’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其花瓣、瓣化雄蕊、雌蕊、萼片4个不同花器官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杨妃出浴’含有29种香气成分,主要为香叶醇(27.62%)、苯乙醇(18.00%)、3, 7-二甲基-2-辛烯醇(14.56%)、α-蒎烯(9.79%),鉴于‘粉玉奴’花瓣样品中未能检测到以上香气成分,因此可初步确定香叶醇、苯乙醇、3, 7-二甲基-2-辛烯醇、α-蒎烯等为‘杨妃出浴’花冠释放香气的关键成分。‘巧玲’含有41种香气成分,主要为芳樟醇(30.06%)、桉油精(23.28%)、苯乙醇(22.09%)、乙酸叶醇酯(11.86%)、石竹烯(5.24%),其中芳樟醇与桉油精含量特别高,对照分析可初步确定‘巧玲’花香主要来源于芳樟醇、苯乙醇、桉油精与石竹烯的贡献。同时,2个品种不同花器官之间香气物质的释放量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瓣化雄蕊中均为最高,外层花瓣次之,而雌蕊与萼片中较少,与感官上香气的初步判断相吻合。因此,‘巧玲’和‘杨妃出浴’花香成分在不同花器官部位的空间表达上具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