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Dot_ELISA技术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斑点免疫吸附ELISA(Dot-ELISA)快速检测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的方法以及对提纯病毒、染毒细胞内病毒和病鱼组织的检测结果,并对该方法的灵敏度与SPA-CoA和常规ELISA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Dot-ELISA检出GCHV的最低含量为3pg,该灵敏度比SPA-CoA和常规ELISA法分别提高10倍和20倍,而且快速易行,是目前检测GCHV最为有效的方法,并可在草鱼出血病临床诊断和病毒疫苗质量鉴定等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为单股RNA病毒。用分离到的这两种病毒分别注入1足龄健康草鱼,可发生两类不同症状的出血病;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症状;另一种病毒(经初步鉴别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由此,可以证实两种病毒都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病毒,同时也初步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症状出血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莉  柳芹 《当代水产》2022,(3):64-66
1 草鱼出血病的流行病学 1.1 草鱼出血病的发现 1980年发现病毒颗粒并确认为草鱼出血病病原,199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GCRV是中国分离鉴定的第一株鱼类病毒,是水生呼肠孤病毒属中致病力最强的毒株,不仅能感染草鱼,而且还能感染青鱼、麦穗...  相似文献   

4.
六、常见鱼病的种类、特征和治疗鱼病主要有病毒性鱼病、细菌性鱼病、藻菌性鱼病和原生动物性鱼病、蠕虫性鱼病、甲壳动物性鱼病及营养性鱼病、水质引起的鱼病等。一、病毒性鱼病1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在草鱼种饲养阶段,由草鱼呼肠孤病毒(Reovirusofgra?..  相似文献   

5.
作者比较了团头鲂、草鱼、鲤鱼血清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854)的中和效价,发现团头鲂的血清中和效价高达6300,并测得其春夏秋冬的中和效价无明显差异。用提纯的病毒蛋白偶联上Sepharose4B作为亲和层析柱,成功地从团头鲂血清分离到了抗GCRV-854的蛋白质因子。  相似文献   

6.
我国养殖水生动物的病毒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产动物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水产动物病毒病。 我国已报导的水产动物病毒病有草鱼出血病、青鱼出血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鲤痘疮病、淋巴囊肿病、三角帆蚌痘病以及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等等。 草鱼是我国主要养殖鱼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而草鱼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疾病,致使草鱼的养殖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对草鱼出血病已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其病原为呼肠弧轮状病毒属(Recrotavirus),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  相似文献   

7.
<正>草鱼病害较多,草鱼出血病是常见病之一,严重危害着草鱼的健康。早在20世纪50年代,倪达书发现了草鱼会发生出血这样的病症,随后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展开一系列草鱼出血病病原学研究,1983年陈燕燊和江育林将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命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Reovirus of grass carp)。草鱼患呼肠孤病毒病后,各脏器小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8.
使用廉价培养基CAS在CIK细胞系上增殖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54株),所制备的灭活疫苗性能稳定,安全性好。用该疫苗免疫草鱼,饲养10天后,其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测定结果表明,注射组为107.9±11.0(3),浸泡组为68.5±9.9(3),与对照组[20.23±4.5(3)]相比,P值分别为P<0.001和0.001<P<0.0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草鱼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属于鲤科草食性鱼类,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素有味美,生长快的特点。在我国的淡水养殖中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其多病、成活率低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与草鱼有关的疾病有草鱼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等十几种,而草鱼出血病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草鱼出血病是由呼肠孤病毒(Reo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犤2,15~17〗,主要对当年和1龄的草鱼种形成危害。该病发病快、流行广、死亡率高,其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小血管损伤、出血犤12〗。呼肠孤病毒增殖的主要特征是在细胞质中进行复制、生物合成及装配等…  相似文献   

10.
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disease of grass carp)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the grass carp hemorrhage reovirus,简称GCHV,国际上也简称GCRV)引起的流行性广、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水生动物疾病,其结果往往造成大批量草鱼鱼种或成鱼死亡。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在25-28℃以上时最为流行,8—9月份为流行高峰,死亡率有时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是导致草鱼出血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基因序列,设计了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特异性探针和PCR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一步法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试验对反转录和PCR反应体系进行摸索,通过优化的冻干工艺制备出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全预混RT-PCR试剂,在荧光定量PCR中,冻干试剂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个模板,是普通PCR的100倍。批次间变异系数小于4%。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出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而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无检测信号。该冻干试剂4℃保存12个月,室温25℃保存3个月,37℃保存15d,敏感性仍为10个,与第1d相同;利用手持单通道荧光PCR仪,可在42min内完成核酸诊断。本试验基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合核酸扩增体系冻干工艺制备的全预混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RT-PCR试剂具有耐保存便于运输、准确性高、仪器拓展性好的特点,对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快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该病毒引起草鱼鱼种出现严重的出血病。GCRV基因组由11个分节段的双链RNA构成,NS79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HN14株S4节段编码的蛋白。根据草鱼呼肠孤病毒编码NS79的c DNA序列,经PCR扩增NS79基因部分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NS79E-p ET-32a,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表达出来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5k Da,表达的重组蛋白用Ni-IDASefinose(TM)树脂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法测定其效价大于1:64000。这些结果为NS79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山莨菪碱混合疫苗浸泡鱼种防治出血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金花 《科学养鱼》1998,(12):27-27
草鱼鱼种阶段易患出血病,致使成活率很低。草鱼出血病是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一旦暴发,很难控制,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从免疫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免疫预防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现将试验小结如下:一、试验材料1.水质:选择比较清新,溶氧充足的池水(清  相似文献   

14.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造成我国草鱼养殖风险的主要疾病之一。II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Ⅱ)是草鱼出血病的主要致病毒株,为了研究其流行规律,本文基于稀有鮈鲫感染GCRV-JX02的研究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RT-qPCR定量等方法开展GCRV-II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研究,结果显示,水平传播中浸泡感染和共培养感染都能使稀有鮈鲫成为GCRV-II的无症状携带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和80%;其中共培养感染直接导致8%的稀有鮈鲫死亡。感染后无症状的稀有鮈鲫经热休克处理,浸泡感染与共培养感染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7.14%和100%,总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95%和100%。腹腔注射感染GCRV-JX02后存活的无症状稀有鮈鲫每0.01克精巢与卵巢中病毒拷贝数分别为3.64×106和6.84×106。垂直传播实验中稀有鮈鲫单个的卵子、未受精卵、受精卵和幼鱼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98×103、1.15×104、4.75×103和6.74×104,幼鱼中病毒的拷贝数显著高于卵子与受精卵时期,表明GCRV-JX02不仅能够在稀有鮈鲫中垂直传播,还能伴随幼鱼的发育不断扩增。本研究阐明了不同传播途径下GCRV-Ⅱ的传播潜力,有助于评估草鱼出血病的流行风险,且为筛选阻断草鱼呼肠孤病毒传播的药物提供了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发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危害性最大的草鱼病原体。该病毒基因组由11条双链RNA组成,共编码7种结构蛋白和5种非结构蛋白。报告总结了呼肠孤病毒在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细胞融合、细胞膜渗透、干扰素分泌、细胞分裂以及细胞压力小体等方面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研究进展;论述了蛋白酶抑制剂、RNA干扰(RNAi)机制、干扰素诱导素、GCRV干扰颗粒及小分子化合物等抗病毒策略的分子作用机制。报告预测基于中草药的免疫增强剂和口服化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将是最容易被市场化的两种绿色抗草鱼出血病药物。  相似文献   

16.
草鱼呼肠孤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各类型毒株的保守区域分别设计3对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了草鱼呼肠孤病毒三重RT-PCR检测方法,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大小约为530 bp、297 bp和196 bp的DNA片段。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可以检测Ⅰ、Ⅱ、Ⅲ型核酸最低量分别约为260、190与230拷贝的病毒量,且某一类型的引物只能检测到同一类型的GCRV。用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江西、广东、湖北、浙江、重庆、四川、福建等地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主养区的86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和初步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Ⅰ型阳性率为9.3%,Ⅱ型阳性率为45.3%,Ⅲ型阳性率为2.3%,Ⅰ型和Ⅱ型混合感染阳性率为5.8%,Ⅱ和Ⅲ型混合感染阳性率为2.3%,其他类型的混合感染未检测到。表明目前主要流行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为Ⅱ型。本研究建立的GCRV三重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性的检测各种类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利用该方法进行草鱼出血病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表明,目前主要流行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为Ⅱ型,不同毒株类型混合感染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本方法的建立旨在对草鱼出血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实用的可操作手段。  相似文献   

17.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F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鱼出血病是危害中国淡水养殖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virus,GCRV),其中,HZ08株是当前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流行毒株。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S7基因保守区,设计了一对能特异性扩增154 bp片段的引物和TaqMan探针,用含有S7基因全长的重组质粒PAVX1-S7作为标准品,构建质粒拷贝数与CT值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可重复性、敏感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6.0×1010~6.0拷贝数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实时荧光定量PCR最少可检测到6个阳性质粒,有较高的敏感性;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82%与0.41%~0.52%,重复性强;对水生动物其他病毒均无扩增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采集的32份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28份为阳性,而以常规RT-PCR检测同样的样品,仅23份为阳性。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流行株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测试结果,在GCRV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初步定量中应用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8.
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对草鱼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草鱼鱼种最易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对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草鱼出血病流行于水温较高的6—10月,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8月份为高峰期。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将症状区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科学养鱼》2000,(9):60-61
3.细菌病毒病草鱼出血病[病原]属肠孤病毒科中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病状诊断]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轻者全身肌肉呈点状充血 ,下颚、鳃盖和腹部出现淡红色血斑 ,眼球突出 ;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 ,鳃丝出血或苍白色 ,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出血 ,有时有腹水 ,肠道无食物 ,充血但不糜烂。诊断时 ,需全面观察病鱼体内外器官和组织的出血症状 ,如果出血症状明显 ,或有上述几种症状表现 ,可以诊断为草鱼出血病。[流行与危害]此病是目前草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地区 ,其中以…  相似文献   

20.
草鱼呼肠孤病毒HZ08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湖州地区采集发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样本中,取症状明显病料的肝、脾、肾组织,经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草鱼肾脏细胞(CIK).盲传8代,CIK细胞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但感染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病毒无囊膜,近球形,直径约70 nm,形态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将病毒提纯后分别经DNA酶、RNA酶和绿豆核酸酶消化,证实为双链RNA(dsRNA)病毒.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1个dsRNA组成,呈现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采用RNA水平3味端加接头的方法获得了S6节段的全长序列,测序结果表明,S6由2 030个核苷酸组成,推测其编码一个分子量约为68.4 kD的蛋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为水生呼肠孤病毒,但在氨基酸水平上与草鱼呼肠孤病毒代表株873株的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3%,提示该病毒为一株新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本研究旨在为草鱼出血病防治方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