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池养鲥鱼全人工繁殖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在盐度0.5~12的咸淡水池塘中驯养鲥幼鱼至6龄,并提出池养鲥鱼全人工繁殖机理。采用外源内分泌药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刺激鲥鱼早春脂肪积累和血清中的17β-E2的合成与分泌,启动性腺发育和诱导成熟,4、5、6龄雌鱼的成熟率分别达83.3%、87.5%和100%;在催产过程中采用神经介质抑制剂和可的松对抗剂,克服池养鲥鱼排卵机制障碍和产卵前紧张反应的副效应,获得约80000粒的受精卵,受精率约75%,从而突破了池养鲥鱼不育症。  相似文献   

2.
研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的池养习性、食性和生长规律。金钱鱼为底栖动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生长缓慢,始重0.06g饲养26月龄,日均增重(ADG)0.25g,月均增重率(GBw)从341.67%逐月下降到7.04%,月特定生长率(SGRw)从102.92%逐月下降至6.58%。进行了9hm^2池塘单养和混养,其中单养0.88hm^2,最高单产8823.5kg.hm^-2,与多种河口近岸经济鱼类合理混养,间养最高单产占有量4716kg.hm^-2,作为配养对象的混养,一般单产占有量183.4-576.6kg.hm^-2。金钱鱼是南海、东海南部沿岸地区海、咸水池塘极具开拓前景的饲养对象。  相似文献   

3.
高体Shi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海区人工养殖的高体Shi于5 ̄7月繁殖,盛期为5月中旬 ̄6月中旬。成熟亲鱼注射HCG就可产卵,产卵率20% ̄90%,受精率70% ̄89.8%,孵化率61.9% ̄82%,水温22 ̄28℃,盐度32 ̄35有利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苗种培育期间加强了水质管理,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和病害防治等工作,培育出平均叉长为33.5mm的幼鱼22.4万尾,确立一套较完善的育苗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长吻Wei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 ̄48)。1龄长吻Wei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Wei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Wei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8℃,pH9.5,DO5.550mg/L,总氨74.36mg/L,非离子氨51.67mg/L的水域,对不同年龄及同一年龄不同规格的三角帆蚌进行了比较。其结果是,不同年龄蚌,幼蚌(一龄蚌)死亡49.5%,成蚌(三龄蚌)死亡5.1%,老蚌(六龄以上)死亡11.7%;而同一年龄不同规格的幼蚌6.5-7.7cm的死亡74.3%,7.5-9.8cm的死亡23.8%。蚌、鱼直接经济损失21000多元。  相似文献   

6.
白点鲑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点鲑(Salvelinusleucomaenf·pluvius)是原产于日本河川、溪流中的冷水性鱼类。属鲑科红点鲑属因其身体背、侧部有白色斑点而得名。喜栖清澈无污染的冷水水域,与虹鳟等其他冷水鱼类相比,白点鲑喜食沉底的人工食料。正常生长的上限水温是20℃,超过20℃生长减慢,饲料效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最适生长温度为17℃,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0.5℃水温下仍能摄食生长。适宜pH值为6.5~7.5,池养条件下,鱼池排水口水中溶氧要在3毫克/升以上。一、当龄鱼养殖及亲鱼培育白点鲑从稚鱼至成鱼的养殖都采用流水池集约化养殖方…  相似文献   

7.
鸡粪是鱼的优良再生饲料机械化养鸡场干鸡粪中各种营养物质含量为干物质96.4%,粗蛋白27.8%,粗脂肪2.4%,粗纤维13.1%,无氮浸出物30.6%,粗灰分22.5%,钙5.6%,磷1.5%.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都致力于把鸡粪作为鱼的再生饲料...  相似文献   

8.
鲶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刚 《水产学报》1997,21(3):225-232
嘉陵江鲶的卵母细胞划分为6个时相。第Ⅱ时相卵母细腻外不仅具有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的结缔组织膜,第Ⅳ时相卵终细腻具漏斗状和精孔及椭圆形的精孔细腻。嘉陵江鲶的成熟年龄大多为1龄。生殖期雌雄经为2:1。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高达14.5%。对鲶进行人工催产,成功地获得了鲶的受精卵。鲶的受精卵圆形、绿色,膨大后其直径为.05-4.57mm。温度在27.5-31℃,幼鱼孵出需要29个小时30分钟。初孵仔鱼  相似文献   

9.
长江大鳍Hu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长江鳍Hu亲鱼的池塘培育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1992年-1994年期间,采用池塘混养技术,将长江野生大鳍Hu引入池塘进行驯化和培育,连续2年获得成熟亲鱼并进行人工繁殖,在池塘环境中,大鳍Hu雌亲鱼成熟率分别为81.8%和70.6%,雄亲鱼分别为100%和93.5%,采用多种催产药物混合注射的催产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催产率,大鳍Hu人工繁殖适宜的催产剂量是雌鱼每g体重注射LRH-A0.3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池养18月龄伊河团头鲂(F1)的主要形态学性状的测检,分析其肥满度、成熟系数、空壳比数据处理和不同测检方法的含肉率结果分析,丰富该鱼的营养学研究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品种成鱼养殖池混养大鳍Hu亲鱼的方法,可将大鳍Hu亲鱼在池塘养殖环境培育至性成熟。池塘培育亲鱼试验成活率分别为100%、78.4%和90.6%。雌亲鱼性腺成熟率为73.3%和70.6%。用混养法增减大鳍Hu亲鱼不需投饵新鱼仍然生长良好,日均增重量为0.62克和0.57克。  相似文献   

12.
三年累计试验面积17.75hm^2,其中池塘主养一龄团头鲂鱼种5.95hm^2,池塘主养二龄团头鲂鱼种9.83hm^2,池塘主养团头鲂成鱼1.37hm^2。一龄团头鲂,二龄团头鲂,鲂成鱼出池规格分别为19.6 ̄34g/尾,45.5 ̄76g/尾,224 ̄350g/尾。养殖成活率分别为96.6% ̄98%,93.5% ̄97.4%,74.5% ̄98%。平均每hm^2产量分别为4260 ̄5640kg,553  相似文献   

13.
国外简讯     
《水产科技情报》1999,(5):238-239
美国筛选生长快的斑点叉尾鱼回品系  美国70年代初开始进行斑点叉尾鱼回的遗传和繁殖研究,但这一研究对斑点叉尾鱼回的商业化生产无显著影响。为筛选生长快的斑点叉尾鱼回,对美国农业部鲇鱼遗传研究所所选育的红河品系USDA102、德克萨斯品系的USDA103和密西西比三角洲的普通品系Mn进行了生长对比试验。分别投喂含粗蛋白25%、35%和45%的饲料,能量蛋白比分别为10.0、8.1和6.8千卡/g,鱼体重15.5g。日投饵2次,试验8周。发现USDA103品系摄食量大、增重快且饲料转换率好,Mn品系最…  相似文献   

14.
异育银鲫性别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含400和800ppm 17α-甲基睾酮的饲料投饲孵化后3天的异主能银鲫仔鱼45天,再用无激素的饲料饲养成年,结果获得了一批性腺呈细线状、难辨雌雄的中性不育鱼。经随机解剖测定,中性不育鱼的比例分别是对照组的3.71和3.40倍;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平均体重分别增长16%和11%,平均性腺系数分别降低45.5%和24.5%;平均出肉率分别增长6.5%和5.0%。切片观察未发现中性鱼的性腺内有生殖  相似文献   

15.
塘养一龄与二龄暗纹东方Tun鱼体的生化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美芳  吴光红 《水产学报》2000,24(5):432-437
对池塘养殖暗纹东方Tun(Fugu obscurus)的一龄鱼(体重40~80g)、二龄鱼(体重200~300g)鱼体的生化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龄鱼的粗蛋白含量低于一龄鱼,而粗脂肪含量则明显高于一龄鱼;在必需氨基酸中,二龄鱼除了赖氨酸、精氨酸含量明显高于一龄鱼外,其余氨基酸的含量几乎都低于一龄鱼,且它们的组成比例较接近,在非必需氨基酸中,一龄鱼、二龄鱼均以谷氨酸的含量为最高,分别占非必要氨基酸的26.54%和26.69%;在脂肪酸的组成上,二龄鱼的单烯酸的含量都比一龄鱼高,尤其是C18:1含量比一龄鱼高12.23,而饱和脂肪酸、多烯酸的含量则一龄鱼比二龄鱼含量高,尤其是DHA的含量比二龄鱼高4.43%;在测定的14种矿物元素中,二龄鱼的Ca、Zn的含量明显高于一龄鱼外,其余元素的含量略低于或接近一龄鱼。  相似文献   

16.
1990—1992年在高桥湖(面积400亩,无水草)进行鱼蟹混养试验。1990年放蟹6.5kg,规格1600只/kg,经15个月饲养,捕获蟹3997只,637.5kg,回捕率38.4%,蟹鱼收入187508元,养蟹投资收益率831.5%;1992年分两次放蟹45.5kg,规格900只/kg,经6个多月饲养,捕蟹6490只,855.7kg,回捕率36.1%,蟹鱼收入137136元,养蟹投资收益率761.5%.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蓝鳃太阳鱼的饵料配方蓝鳃太阳鱼是美国养殖的主要游钓鱼类。试验证明饵料蛋白含量为25%,可使太阳鱼获得最佳生长速度。饵料配方如下;鱼粉6.5%,豆粉34%,玉米52%,鲤鱼肝油1.5%,维生素无机盐预混物1%,磷酸一钙1%,粘合剂州。Ikg预混料含维生...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地区锦鲤的饲养和抗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进的日本原种锦鲤在黑龙江地区土池(富营养)饲养,采用与食用鲤鱼相同的养殖条件,对锦鲤一龄鱼,二龄鱼,三龄鱼,四龄鱼和亲鱼的成活率测定,分别达77%,85%,95%,94%,100%,得出锦鲤适合黑龙江地区的土池养殖。进行原种锦鲤,杂交种锦鲤一龄鱼,二龄鱼和三龄鱼室内和自然条件下赵冬成活率的比较,原种锦鲤在水温11℃的室内越冬成活率较高。在高寒地区自然越冬条件下成活率接近0,抗寒能力极差,但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交的杂交种锦鲤,一龄鱼,二龄鱼和三龄鱼和在自然条件下越冬成活率分别达56.6%,86%和81.1%。抗寒性状可通过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杂交遗传给杂交种锦鲤,并对自交种,杂交种的后代较好体色的锦鲤进行了统计,自交后代为35%,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杂交种后代为6%,杂交种后代体色较好的锦鲤明显低于自交种。  相似文献   

19.
牙鲆室内人工养殖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室内养殖牙鲆的试验结果,1992年-1995年进行的小规模试验。将受精卵培育至鱼苗、成鱼直至成熟亲鱼。在水温为2-25℃范围内,经过36个月将全长为5.3cm鱼苗培育至全长为46.8cm、体重为1780g的商品鱼,成活率为50.6%。1997年-1998年进行的生产性养殖试验,在水温为10-33℃范围内。经过10个月将全长为5.4cm鱼苗养至全长为33.4cm、体篝为356g的商品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鲻鱼仔,稚鱼轮虫日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鲻鱼不同发育阶段对轮虫摄食量和昼夜摄食规律,我们对第10,20日龄的仔鱼和第30日龄的稚鱼进行轮虫日摄食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第10日龄的鲻仔鱼,平均全长3.609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419-510个/尾,昼夜的摄食比例为75.6%和24.4%。第20日龄的后期仔鱼,平均全长6.15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689-1112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71.2%和2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