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CHB患者和45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结果HBeAg阳性的CHB和肝硬化患者中血清HBV-DN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0×10~7 copies/mL和5.85×10~6 copies/ mL;HBeAg阴性的CHB和肝硬化患者中血清HBV-DN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23×10~6 copies/mL和4.57×10~6 copies/ mL。HBeAg阳性CHB患者的HBV-DNA阳性、ALT升高例效均高于HBeAg阴性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阳性肝硬化患者的HBV-DNA阳性例数高于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HB和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变化与HBeAg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失效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和改用阿德福韦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拉米夫定失效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继续口服拉米夫定100mg/次,每天1次外加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每天1次,疗程1a;对照组则改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每天1次,疗程1a。结果在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6%vs32.4%,79.4%vs35.3%,29.4%vs8.8%,23.5%vs5.9%(P<0.05或0.01)。在治疗1a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3%vs61.8%、85.3%vs52.9%、41.2%vs17.6%、38.2%vs14.7%(P<0.05或0.01)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拉米夫定失效的患者加用阿德韦福酯治疗优于改用阿德韦福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含量与HBV前S1抗原(Pre-S1)、HBV-M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荧光定量法和生化分析法分别检测50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HBV-M、HBV-DNA水平和肝功能。结果随着HBV-DNA含量升高,Pre-S1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肝功能异常与HBV-DNA含量无关(P〉0.05)。HBV-DNA5 7含量为10~10 IU/mL且HBeAg阴性者肝功能异常率最高(64.0%)。结论 HBV-DNA含量与Pre-S1阳性率呈正相关,但与肝功能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终浓度为0.5%(v/v)的甲醛在4℃条件下灭活24 h制备灭活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用其作为抗原对兔进行免疫制备兔抗无乳链球菌血清,以无乳链球菌抗兔血清作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Ig G作为酶标二抗,建立并优化了无乳链球菌的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此检测方法的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1×10~7 CFU/mL,一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100(v/v),二抗最适工作浓度为1∶2 000(v/v),最低检测限为1×10~4 CFU/mL。利用此法对发病的罗非鱼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0%,与本试验选取的指示菌株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接种乙肝疫苗婴幼儿2周内HBsAg检测结果,筛选200例HBsAg低滴度阳性婴幼儿,分析其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探讨HBsAg阳性和疫苗接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例接种乙肝疫苗2周内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出低滴度HBsAg阳性的婴幼儿为研究组,选取200例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阴性婴幼儿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进行HBsAg检测,每种方法选用同一台仪器;对2组婴幼儿分别进行乙肝病毒DNA定量(HBV-DNA定量)检测。结果研究组ELISA法对低滴度阳性HBsAg灵敏度很低,阳性率仅为6%,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出率为100%(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HBV-DNA定量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出现HBsAg高阳性率可能与疫苗接种相关,并非乙肝病毒感染所致,但部分阳性患者确系感染乙肝病毒所致,HBsAg结果弱阳性婴幼儿需HBV-DNA定量检测以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猪瘟疫苗病毒(HCLV)含量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HCLV基因200bp片段,构建含有该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对此重组质粒进行系列稀释后作为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模板,绘制定量检测HCLV的标准曲线。【结果】在(6.4×107~6.4×102)copies/μL模板浓度范围内,荧光定量PCR的扩增效率为92.2%,标准曲线的决定系数为0.9997。该方法的精确灵敏度为640copies/μL,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临床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商品猪瘟疫苗之间的病毒载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建立了1种具有良好特异性与敏感性的HCL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某奶牛场,采成年母牛血清200头份,鲜牛奶100份,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阳性结果如下:牛血清HBsAg7份,抗-HBs52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100份鲜牛奶阳性数:HBsAg2份,抗-HBs10份,HBeAg1份,抗-HBe2份,抗-HBc零份。电镜观察到HBV核心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病毒颗粒。HBV表面抗原阳性血清中有球形和管形病毒颗粒:其直径约20nm。确证该奶牛场有部分奶牛感染乙型肝炎,其病原为人类乙型肝炎病毒。PCR扩增奶牛HBV-DNA,均未扩增特异的DNA片段,表明奶牛类乙肝病毒只是在抗原上与人乙肝病毒交叉,但在DNA水平上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嗜气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和芽孢数,采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法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0~36 h、接种量5%、温度37℃、转速200 r/min、起始p H值7.5、装液量25 mL/250 mL。优化后发酵菌液含菌量为5.8×10~9cfu/mL,与初始发酵工艺的发酵菌液含菌量(2.2×10~9cfu/mL)相比,提高了163.6%;优化后发酵菌液芽孢数为5.5×10~9cfu/mL,与初始发酵工艺的发酵菌液芽孢数(1.8×10~9cfu/mL)相比,提高了205.6%。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发表的猪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菌猪链球菌(SS)、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和副猪嗜血杆菌(HPS)基因序列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单一PCR和三重PCR体系及条件优化,建立这3种致病菌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00份临床表观健康猪鼻拭子样品用三重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三重PCR方法能对同一样品中的SS、APP、HPS 3种病原菌的DNA模板进行扩增,无交叉反应;对猪体内常见的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大肠杆菌、猪放线杆菌、猪葡萄球菌、猪丹毒杆菌、猪沙门氏菌进行扩增,并无任何扩增产物;对SS、APP、HPS细菌纯培养物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1×10~4CFU/ml、1×10~3CFU/ml、1×10~3CFU/ml;对人工模拟SS、APP、HPS感染组织样品的敏感性均为1×10~4CFU/ml。三重PCR方法对200份临床表观健康猪鼻拭子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SS阳性160份,阳性率80.0%;APP阳性3份,阳性1.5%;HPS阳性45份,阳性22.5%。分别用细菌分离法和三重PCR法对30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两者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3%。建立的三重PCR可在4.5 h左右得到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4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4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BeAg,聚合酶链免疫护增法测定HBV-DNA,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IV)、III型前胶原(PCIII)水平。结果:治疗组HBeAg转阴率36.4%(8/22),HBV-DNA转阴率54.5%(12/22)。血清HA、LN、CIV及PCIII明显降低(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红飞  崔贞亮  靳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23-4224,4226
建立了检测促卵泡素(FSH)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用该法检测由FSH-BSA免疫BaLb/c小鼠所分离的5份待检血清,结果均为阳性。通过反复试验,确立间接ELISA检测FSH抗体的最佳反应条件,即酶标二抗工作浓度为1∶1 200,抗原包被浓度10μg/mL,待测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500,封闭液为1.0%的脱脂奶粉,同时设置抗原阻断试验对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指标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对1249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PreS1-Ag和乙肝五项项指标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组中,PreS1-Ag阳性率为71.1%;在448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Ag阳性312例,阳性率69.6%;717例HBeAg阴性而HBeAb阳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195例,阳性率27.2%;在801例HBeAg阴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233例,阳性率29.1%。结论:PreS1-Ag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与乙型肝炎的活动性有关,对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疆石河子地区不同牛场(A牛场、B牛场)7—9月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以及主要致病菌进行调查,采用CMT法和体细胞分析仪(SCC)法相结合,随机抽取122头处于泌乳期的奶牛,对2种检测方法均为阳性的奶牛再进行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地区A牛场、B牛场7—9月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分别为86.1%、44.0%,阳性乳区率分别为41%、26%。SCC法检测结果显示,A牛场0~30万个/mL占8.3%,31万~60万个/mL占22.2%,61万~100万个/mL占18.1%,101万~200万个/mL占20.8%,200万以上个/mL占30.6%;B牛场0~30万个/mL占30%,31万~60万个/mL占32%,61万~100万个/mL占12%,101万~200万个/mL占14%,200万个/mL以上占12%。采用CMT和SCC检测仪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隐性乳房炎检出率,且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由定性检测转向了定量检测。由以上结果可见,新疆石河子地区7—9月是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14.
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o2 催化过氧化苯甲酰(BPO)与鲁米诺的发光反应,建立了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检测面粉中BPO的方法。单样检测周期为1 h,检测限为3×10-9g/mL,线性范围1.0×10-8~1.0×10-6g/mL,加标回收率为93.4%~101.7%,对浓度为5.0×10-8g/mL的BPO进行测定,RSD=2.29%(n=11)。该方法应用于测定面粉中的BPO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中山羊痘病毒(AY077835)gp063基因DNA序列,应用Beacon Designer 7.0软件,设计合成1对引物和1条TaqMan探针,同时制备含有靶DNA序列的pEASY-T1重组质粒标准品。通过引物、探针浓度的筛选及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山羊痘病毒TaqMan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该方法组内和组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低于2%,最低浓度检测极限值为1×100copies/μL,上机检测时间少于40 min。运用该方法对不同时期流行于云南局部的山羊痘临床组织病料进行定量检测,生成的标准曲线斜率(Slope)为-3.36,截距(Intercept)为41.08,相关系数(R2)为0.999 989,阳性对照及送检样品抽提DNA中病毒含量依次为:P(TK)2.70×105copies/μL,华坪(HP)毒株1.45×106copies/μL,景谷(JG)毒株5.12×105copies/μL,保山(BS)毒株2.96×105copies/μL,宣威(XW)毒株1.86×105copies/μL,永胜(YS)毒株1.36×103copies/μL。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安全、快速的特点,适合于山羊痘的早期检测。  相似文献   

16.
从河南省部分地区收集鸡血清312份,猪血清204份,奶牛血清200头份。分别用人乙型肝炎“两对半”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试剂盒检测。然后取经“两对半”系统检测有“+”的鸡血清26份,猪血清25头份,奶牛血清25头份,人血清4份,进行PCR扩增,其扩增片断选择在HBV-DNA相对保守区域,扩增后的产物电泳30min,紫外灯下观察600bp的片断为阳性,HBV-DNA阳性结果:鸡血清21份,猪血清6份,奶牛血清零份,人血清4份。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猪圆环病毒1型(PCV1)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为现场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本试验根据GenBank公布的PCV1全基因组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了4条特异性LAMP引物,并通过反应条件优化、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以及临床样本检测,首次建立了PCV1的LAMP检测方法。结果表明,62℃水浴60 min为最佳反应条件;LAMP的检出限为1×10~1 copies/μL,普通PCR最低检测限为1×10~3 copies/μL;对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圆环病毒3型(PCV3)进行扩增,结果显示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03个临床疑似病料进行检测,阳性率为34.0%(35例),普通PCR阳性率为29.1%(30例),两种检测方法符合率为89.5%。本试验为PCV1临床检测提供了一种特异、快速、成本低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种检测法调查河池市屠宰猪旋毛虫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镜检、集样消化和ELISA法三种方法对屠宰猪旋毛虫进行检测。2001年至2003年共采集9 196份肉样和9 003份血清样品进行检验,结果镜检法阳性检出率为0;集样消化法检出阳性13份,阳性率为0.14%(13/9 196);ELISA法检出阳性1 350份,阳性率15%(1 350/9 003)。三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有较大的差异。临床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9.
ELISA法与FQ-PCR对HBV三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与评价联合检测乙型肝炎HBeAg和Pre-S1Ag、HBV-DNA等血清免疫标志物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治疗中的意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619例疑似或确诊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Pre-S1Ag和HBV-DNA的联合检测。结果表明,血清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检测为阴性时,不能完全表明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终止或病毒血症的消失;血清Pre-S1Ag检测结果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也可以作为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指标之一;而FQ—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则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血清滴度较低时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本文检测了15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HP抗体,结果:急性肝炎血清HP抗体阳性率(4.44%)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慢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血清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1%及46.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HBV-DNA阳性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65.22%)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26.67%)(P<0.01)。结果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易感染HP,HBV-DNA阳性时HP感染率增高,认为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时应及时清除H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