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病、早花时高异交率晚粳稻不育系浙04A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04A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用武运粳7号A为母本,以秀水110/8204B的杂交F4代优良单株为父本测交,经连续多代回交核置换转育而成的BT型晚粳稻三系不育系,2007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浙04A育性稳定,群体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99.99%;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穗形大,花时早,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高,米质优,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配合力较强.利用浙04A配制的粳粳交和粳籼交杂交稻组合表现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其中高产杂交晚粳稻新组合浙优12号(浙04A/浙恢H414)已于2008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优质抗病高配合力粳稻不育系扬辐粳7号A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6):10-12
扬辐粳7号A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9201A为母本,扬辐粳7号为父本,通过杂交、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该不育系抗病性强,米质达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综合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配组优势明显,2012年通过江苏省粳稻不育系鉴定。所配组合通优粳1号(扬辐粳7号A/R98)表现高产、优质,201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3.
以香型粳稻光温敏不育系0259S为母本,与香型粳稻父本gr75测交,育成了全香型两系杂交晚粳稻新组合粳两优5975.该组合在2006-2007年湖北省晚稻区试中,2 a平均单产7.30 t/hm<'2>,比对照鄂粳杂1号增产5.16%;稻米品质达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耐肥抗倒性较强,抗寒性好,于2010年3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早花时矮秆晚粳不育系春江12A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春江12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宁67A为母本,用春江12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滇Ⅰ型早花时矮秆晚粳不育系,2004年9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鉴定.春江12A育性稳定,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为100%,花时早,异交结实率高,矮秆抗倒,穗型大,米质优良,配合力好.利用春江12A配制的粳粳交和粳籼交杂交稻组合表现出大穗、抗倒、杂种优势强、产量潜力大、米质较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芷139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芷139S是利用含粳稻亲缘的三系不育系39A为母本,两系不育系怀VS为父本采用"A×S"的杂交方式选育而成的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2003年3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芷139S在湖南完全不育期60 d以上,不育期间不育株率100%,花粉败育率1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株型较紧凑,叶片窄直,育性转换稳定,不育起点温度低(23℃左右),柱头外露率高,抗病性好,米质较优,配合力强,繁殖产量高.所配组合熟期较早,结实率高,穗多,米质较好,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杂交晚粳泗优42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泗优422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用新育成的中粳不育系泗稻8号A引用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心的粳稻恢复系轮回422测配选育而成。该组合属三系早熟晚粳,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好。几年来参加各项试验和示范表现杂种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93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列入江苏省晚粳地区重点推广新组合。1产量表现 1989年本院小区鉴定平均亩产561.5kg,比六优3-2增产7.9%,1990年在省杂交晚粳预备试验,6个点平均亩产570.28kg,比对照武育粳2号增产5.3%。1990~1991年苏州市杂交晚粳品比试验中,6个点平均亩产611.33kg,比秀水04增产9.7%,1…  相似文献   

7.
为了选育K型不育系的恢复系和配制优势组合,利用72个黄淮麦区优良小麦品种(系)与K型不育系配制测交组合,测定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72个测交组合中,高可育和全可育共占比54.16%,说明K型不育系能被黄淮麦区大多数品种恢复育性,其中5个测交组合的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均超过80%,表现全可育,其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超过100%,最高的组合达到158.33%;16个测交组合的国内法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0,表现全不育,对K型不育系进行回交转育,可培育新的不育系。利用24个测交组合进行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中,单穗粒数的平均超标优势最高,为9.23%,其次为穗长和千粒重,平均超标优势分别为5.80%和5.24%,且这3个性状的超标优势对产量的超标优势贡献最大,其中,3个测交组合的超标优势表现突出,具有增产潜力,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优3—2系江苏省徐州市农科所1986年用中粳不育系徐80—7A为母本,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的宁恢3—2恢复系为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粳新组合.1993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母本徐80—7A于1992年10月通过专家组现场鉴定,1993年4月同时通过江苏省审定.1产量表现。 1988~1989年复测鉴定和品比试验产量较本地当家品种徐稻2号增产15%~20%,比强优势杂粳组合盐优57增产5%~7%。1990年江苏省杂交粳稻预备试验,平均单产628.7kg/亩,较盐优57(CKl)和盐粳2号(CK2)分别增产8.62%和14·85%。1991~1992年参加江苏省杂粳区试,两年平均…  相似文献   

9.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杂种优势强。为了选育出竞争优势很强的籼粳杂交稻,首先应用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保持系、恢复系或材料;其次用籼粳交的保持系或材料转育成不育系或材料;第三用籼、粳稻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测交;第四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稻品种或材料测交;第五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进行广泛测交,再从中选出竞争优势强的籼粳杂交组合;第六,经过试种、鉴定,选出竞争优势极强的籼粳杂交稻。  相似文献   

10.
焦杂粳1号是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于2005年以不育系焦31A与焦恢2号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2008和2009年参加河南省水稻中晚粳区域试验,产量分别为9.296和9.458 t/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7.2%和17.3%,2 a均居参试组第1位。该组合还具有米质较优、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河南省北中部粳稻区和南部籼改粳稻区栽培,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的可能性,利用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野败(WA)型等4种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六千辛A与181个粳稻亲本测交,根据测交F1的小穗育性,筛选HL型粳稻恢复系。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HL型粳稻恢复系与更多HL型不育系复测,并进行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的比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L型和CL型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十分一致,测交F1小穗育性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2)HL型和CL型粳稻不育系的可恢性虽不如BT型不育系,但明显优于WA型粳稻不育系;以测交F1小穗育性达到85%以上作为选择标准,从BT型恢复系和广亲和恢复系中筛选出25个HL型(CL型)粳稻恢复系。3)不育系的核背景对杂种育性有影响,HL型六千辛A可恢性最好,其次为HL型陵香A,HL型珍5A可恢性最差。4)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相比,HL型和C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育性稳定性相对较差。5)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与BT型、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在播种至抽穗历期、株高、产量及品质性状上均无明显差异;HL型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粳稻结实率正常,与BT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无明显差异,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配制的杂种。说明HL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杂交粳稻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热大99W"序列旱稻新品系农艺特征与抗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海南山栏稻原种与水稻常规品种杂交,F2或F3单株再与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其后代又与雄性不育系再杂交,在四交F6代进行单株选择,F7代进行株系选择,F8代对入选的9个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产量构成分析和抗旱生理指标测验。结果表明其中3个品系具有良好的农蕊性状和较高的产量潜力(产量可超过4500kg/hm^2),同时表现较强的抗旱性。从而获得兼备水稻理想株型和山栏稻抗旱性的丰产旱稻新品系,为进一步培育优良旱稻新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稻作抗旱育种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具有ChinsurahBoroⅡ(BT)、滇型(D)、野败型(WA)和野栽型(WC)4种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南粳11A和南粳34A及其相应保持系与77302-1、宁恢3-2、C57和C堡4个恢复系配制的杂种F1为材料,探讨了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12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不育系细胞质对F1代的株高、穗颈长、每稳实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和单株产量等性状有明显的负效应,而对稳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生物产量则有明显的正效应。不育系细胞质的这种遗传效应随细胞质来源的不同表现明显的差异,D型和BT型细胞质在多数性状上的表现优于WA型和WC型细胞质。此外,不育系细胞质与保持系细胞核和恢复系细胞核及三者之间的互作在多数性状上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水旱稻三交种的应用价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野败不育系ZZA、旱稻野败不育系保持系沪旱1B和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配制的一个水旱稻三交种(ZZA/沪旱1B//旱恢3号)和两个相应的单交种(ZZA/旱恢3号和沪旱1A/旱恢3号)为材料,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测定产量、抗旱性和稻米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三交种株高、叶绿素含量、穗长等性状与单交种的变异系数差异不显著,但群体抽穗历期延长;产量明显高于单交种,2006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17.33%和25.63%,2007年比两单交种分别增产357%和11.71%;抗旱性增强,抗旱系数达51.21%,高于两单交种和亲本;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与两单交种差异不大。结果表明,水旱稻三交种可以拓展杂交稻的遗传基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稻K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胞质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KV型不育系与WA型不育系在育性表现和恢保关系上基本相同,但可恢性更好,恢复谱更广。特别是KV细胞质对杂种的每穗粒数及结实率有显著的正效应.因而它是个利用前景更广泛的新质源不育系.  相似文献   

17.
中、日双方通过交换粳稻不育系,分别与各自的恢复系配组,杂种F1在中国扬州和日本磐田鉴定,结果表明,引进日本优质不育系与中国恢复系配组,由于亲本地理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远,有利于提高杂交粳稻的优势,且由于日本不育系米质优良,也有助于杂种品质的提高;利用广亲和粳稻不育系与籼稻恢复系配组是实现三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The Boro type (B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line is the main CMS type for the 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in japonica rice. There is no restorer gene for BT CMS line in japonica rice and it was all from indica rice. The restorer gene used in China is from an IRRI indica variety, IR 8.  相似文献   

19.
光身杂交稻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美国光身稻种质资源,培育出野败型三系光身杂交稻配套亲本光香A、B和光身R及光身光温敏核不育系光S,并用其配组率先育成一批三系光身杂交稻组合,如光香优德87、光香优602、光香优613等;还选配出一批非光身的优质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如光香优7号、光香优13和光香优6号以及两系杂交稻组合光两优113和光两优193等.光身杂交稻及其配套亲本的选育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可望实现我国杂交稻育种在米质、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方面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成恢047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用IR2588-5-1-2作母本,明恢63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灿型优质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好,抗温性强,配合力好,米质优,已配制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稻瘟性好的组合,与不良系K17A配组育成的K优047于2000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