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贮玉米饲料籽粒破碎试验台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青贮玉米籽粒破碎机理,采用理论计算、三维建模和性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喂入速度、破碎辊转速和对辊间隙等参数可调的青贮玉米饲料籽粒破碎试验台,主要工作部件包括喂入碾压机构、切碎滚筒装置和对辊式籽粒破碎装置,可对全株青贮玉米一次性完成秸秆传送、喂入压平、切碎抛送和籽粒破碎等工作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当喂入速度为2 m/s、上破碎辊主轴转速为2 600 r/min时,秸秆切碎长度为21.79 mm,切碎长度合格率为95.9%,籽粒破碎率为96.3%,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可为籽粒破碎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搭建了喂入角可调式玉米摘穗切茎试验台,对影响玉米植株切碎合格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较优组合为喂入角90°、行进速度0.7m/s、摘穗辊转速1 000r/min、动刀轴转速1 980r/min、喂入角对其有显著影响:喂入角0°时,玉米植株运动发生90°转向,出现严重喂入不畅,切碎合格率约为72.8%;喂入角30°时,在喂入过程中,依然有喂入不畅通,产生间歇性,影响了茎秆切碎效果,切碎合格率约为87.6%;喂入角90°时,摘穗辊旋转有助于玉米植株的喂入及切碎,切碎合格率约为97.6%。同时,通过分析玉米植株受切运动,推导出数学模型,并运用高速摄像技术对运动轨迹进行同步捕捉追踪,经MatLab拟合处理,找到了喂入角对切碎效果影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青贮饲料收获机功率分布情况,设计青贮玉米喂入切碎试验台。该试验台主要由插禾运输机、喂入装置、切碎装置和测控系统等组成,测控系统可实时采集喂入装置和切碎装置的扭矩和转速等信息,进而得到各个部件的功率消耗。为验证该试验台的工作性能,以青贮玉米秸秆为试验对象,以喂入速度和功率为试验因素进行多次试验,得到喂入装置和切碎装置的空载功率分别为1.5 kW和2.0 kW,满载瞬时最大功率可达5.8 kW和29 kW,标准草长率为87.44%。本研究可为青贮饲料收获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不同的总体布置,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主机技术,圆盘式、往复式和回转刀式三种不分行割台的技术现状,分析了喂入技术、切碎技术、籽粒破碎技术、抛送技术等机械部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总体布置,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主机技术,以及圆盘式、往复式和链式3种不分行割台的技术现状,分析了喂入技术、切碎技术、籽粒破碎技术、抛送技术等机械部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走式棉秆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自走式棉秆联合收获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对总体结构、底盘配置及喂入切碎机构进行了设计和参数计算,采用纵向对称配置、简化喂入机构、交错对称布置切碎滚筒动刀等方法,实现了棉秆收割、切碎、集箱、自卸的一体化.试验结果表明作业流程安排合理,适用性较好,是棉秆资源规模化工业利用的适用设备.  相似文献   

7.
自走式全株喂入青饲料收获机在研制,成功实现切割、碾压揉搓、夹持输送、切碎、抛送一体化作业。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林木树枝废弃物分段收获过程中,工作负荷变化频繁,瞬时冲击大,设计开发了9QZ500型移动式切枝机。该机包括无离合器的PTO装置、切碎装置、喂入装置和机械手等,集成切碎工况反馈喂入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系统、多自由度和高灵敏度远程控制机械手技术。田间切碎试验证明,物料切碎长度50 mm;平均生产效率5.2 th,满足了农林废弃物低成本、规模化收集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玉米收获机秸秆切碎刀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抛式曲面直刃圆筒式切碎刀是立辊式玉米收获机所配置的切碎部件中较理想的刀型,控制秸秆切段长度及秸秆抛送距离可满足不同需要。本文通过试验并对试验数据应用方差分析方法,着重研究秸秆喂入速度、切碎刀线速度对秸秆切断长度、抛送距离及功率消耗的影响,以便找到影响该切碎刀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研究设计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对青贮机籽粒破碎装置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仿型设计阶段,具体的设计参数缺乏理论研究[1],而喂入速度、切碎速度、破碎辊速差3个参数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破碎效果。由于破碎装置的破碎效果和破碎辊的形状有着密切的关系[2],故着重对破碎辊进行研究和运动分析,通过对不同的喂入速度、切碎速度、破碎辊速差进行试验选取合理的参数[3]。通过实地试验可知:籽粒破碎的两个破碎轮在特定的速度差下有更好的效果,定破碎辊转速为3600r/min,浮动破碎辊转速为3960r/min。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解决我国现有技术玉米联合收获机没有多功能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功能的缺陷,满足不同地区和用户对玉米秸秆利用的不同需求,实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大范围跨区作业,设计了4YZD-4型自走式多功能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采用板式摘穗单元组成上层果穗收获台,滚筒式切割器、秸秆输送铺放搅龙、浮动单双辊混合压送机构组成下层秸秆收获台,秸秆切碎还田装置和抛掷装置与整机底盘独立安装,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果穗收获、果穗剥皮和集箱,玉米秸秆切割、集条铺放、切碎还田、切碎回收、旋耕灭茬的联合作业功能,为我国大中型玉米穗茎兼收联合作业机械的研发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
自行研制的一体式烟秆拔秆破碎机存在振动较大、噪音严重、工作质量及可靠性不能令人满意等问题,要解决该问题首先需研究机器系统的振动影响因素。为此,采用DH5925动态信号测试系统对怠速和满油门条件下拖拉机发动机空载、整机空载及田间拔秆实载作业的5种工况下该机的8个测点处的振动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得到相应的振动时域特性和频谱特性分布规律,以寻找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整机在全油门空载工况下由发动机引起的振动频率为153. 23Hz,破碎机、对辊传输结构、拔秆刀辊引起的激振频率分别为48. 34、27. 5、4.88 Hz,且田间拔秆作业时整机各测点的振动幅度达到2. 65、3. 05、2. 42、2. 99、2. 73、2. 5、2. 81、2. 13 m/s2,相比空载下振动幅度明显增大,这表明拖拉机发动机不平衡燃烧力矩及二阶不平衡惯性力、拔秆刀辊、对辊传输机构及破碎机的回转运动是拔秆破碎机振动的主要原因。对振源部件与机架连接处的减振结构优化,可为降低该机振动的整机结构优化和二代样机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有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切碎装置位于整机后部,在作业过程中茎秆被轮胎辗压,造成茎秆切碎含杂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以安装在割台下方的茎秆切碎装置。对切碎装置“L”型切碎甩刀进行结构设计,对单个甩刀进行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得出甩刀的应力图和变形分布图,可知甩刀工作时所受应力和变形量均在允许范围内。对切碎装置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茎秆切碎长度合格率为90.6%,茎秆含杂率为0.5%,切碎装置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棉秆切碎收获机械介绍了一种新型带自调节、夹紧和主动输入功能的喂入机构。同时,对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关键部件参数设计分别进行了详述,并验算了最大通过量,分析了几种改变切碎长度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机构还可适用于其它硬质冠状秸秆切碎前的强制喂入,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使用维修方便以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烟秆拔秆设备拔秆效率较低、结构功能单一等问题,研制了一种能实现烟秆拔起、抓取、输送、清理及破碎等作业功能的一体式烟秆拔秆破碎机。为得到该机具的最优工作参数组合,选取了机组行进速度、刀辊转速和对辊转速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优化试验,建立漏秆率和破碎粒径合格率为响应指标的数学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响应规律。优化结果表明:机具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行走速度0.37m/s、刀辊转速140r/min、对辊转速551r/min,此时烟秆漏秆率为4%,破碎粒径合格率为9 3.8%。该研究结果可为样机拔秆破碎作业时工作参数的选取及机械传动式二代样机的传动比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新鲜芦苇秸秆为发酵原料,分别对其进行打碎和切碎预处理,在恒温30℃条件下进行全混合批量式沼气发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预处理方法的发酵时间均为62 d,芦苇秸秆打碎处理的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分别为467 mL·g^-1和570 mL·g^-1,芦苇秸秆切碎处理的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分别为560 mL·g^-1和685 mL·g^-1,芦苇秸秆切碎处理的产气潜力明显大于芦苇秸秆打碎处理,且芦苇秸秆切碎处理的甲烷含量也较前者高。说明将进行芦苇秸秆切碎处理有利于它发酵产沼气,发酵产出的沼气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秸秆打捆机喂入机构的运动规律,针对秸秆打捆机双拨叉喂入机构的填料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喂入拨叉的位置方程,初步确定了喂入机构的基本参数,采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实体建模、虚拟装配和检查机构之间的干涉情况,并利用ADAMS虚拟仿真技术对双拨叉喂入机构填料过程进行动作模拟和运动特性分析,获得了喂入拨叉端点的运动轨迹和拨叉端点质点随曲柄转角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双拨叉喂入机构运动特性,为喂入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棘轮齿轮式水稻钵苗移栽纵向送秧机构的可行性,分析了水稻钵苗移栽纵向送秧机构的工作原理和棘轮齿轮式机构的传动特性,针对高速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送秧机构需满足传动平稳、传动比精确、工作可靠性好、作业中没有积累误差、振动和噪声小的特点,设计棘轮齿轮式水稻钵苗移栽纵向送秧机构,对其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几何参数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优化,采用CAD/CAE软件建立虚拟模型。对该机构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种传动形式的纵向送秧机构能够满足高速回转式钵苗移栽机的工作要求,为研发高速回转式钵苗移栽机纵向送秧机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克服黑龙江垦区积温不足、无霜期短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植物秸秆制作钵盘,采用钵育移栽模式种植玉米的供苗机构,并对横向供苗和纵向供苗机构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该供苗机构的研发成功从本质上改变了玉米的种植模式,为黑龙江垦区玉米种植提供了新的栽培装备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