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温对淡水鲳鱼苗生长与成活率有直接影响。水温27.0℃的试验池鱼苗生长速度比对照池(23℃左右)快一倍左右,且成活率提高30%—100%。培育淡水鲳幼苗最适水温为27℃,一般不能低于24℃。  相似文献   

2.
袁成玉  王凤君  董颖 《水产科学》2006,25(6):305-307
2002年11月~2003年4月,在瓦房店市交流岛前哨海参育苗厂800 m3水体室内水泥池中,投放平均规格为5000头/kg,刺参种苗196 kg(98万头)。在没有锅炉进行水加温条件下,利用600 m3水体塑料大棚晒水进行刺参种苗越冬,水温2.0~13.2℃,平均盐度31.2,pH值8.2,DO>7 mg/L,经过近6个月的培育,共培育出规格为876头/kg的参苗836 kg(73.2万头),成活率74.7%,总重量增加了8.5倍。  相似文献   

3.
塑料薄膜大棚培育青虾苗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塑料大棚培育青虾苗,经1个多月培育,不仅亲虾产卵率比对照池高,6月25日出苗时,试验池1.21厘米以上的虾苗占71.4%,而对照池只占4.2%,11月25日起捕测量,试验池4.5厘米以上的虾苗占79.4%,而对照池30.65,塑料薄膜大棚培育青虾苗对提高青虾当年上市规格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忠 《科学养鱼》1997,(1):36-36
从1992年起,我县开始进行罗氏沼虾养殖,在养殖初期,对于虾苗投放,先采取直接投放、暂养池暂养后投放,以及目前大家采用的将早繁虾苗经过塑料大棚强化培育后再投放三种方法,我们简称为直放苗、暂养苗和大棚苗。暂养池一般使用养虾池,暂养达到一定规格时放入大面积水中进行饲养,这样便于彻底除害、集中投饵等早期管理,既可确保仔虾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又可保证仔虾有适口的饵料来源。在早春时节,水温低于15℃,不\能将虾苗投入池中饲养。塑料大棚利用棚内小面积人工增温的办法,将早繁虾苗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格,再进行…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因素对照、对比试验方法,开展温棚保温以及大、中、小不同亲本规格对克氏原螯虾苗种规格、育苗量等繁育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冬季最冷时节(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温棚内池平均水温较室外池高3.44℃,且温棚内池水温皆在5℃以上;温棚内池平均育苗量与室外池差异不显著(P>0.05),而培育的虾苗体质量为室外池...  相似文献   

6.
渔事提醒     
鳗鱼 一、养殖和管理 11月已进入冬季,随着水温下降,鳗鱼活动减少,且其消化能力也比夏秋季略低一些.规格鳗因种种原因出口减少,在保证其正常生长条件下,减少投饵数量,控制鳗鱼规格的生长速度,使今年投放种苗(100~200尾/公斤)推迟到翌年年初上市.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早繁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罗非鱼春季提前繁殖技术,本试验在亲鱼池搭建塑料棚以控制水温,促使罗非鱼提前繁殖。试验设置4个试验组共投放亲鱼2万尾,对照组(未搭棚)投放亲鱼0.4万尾,亲鱼平均体重为0.75kg,雌雄比例均为3:1。结果表明,试验池平均每尾雌鱼产苗1474尾,对照池平均每尾出苗143尾,试验塘出苗量显著高于对照塘.试验期间试验池的平均水温比对照池高8℃,试验池的出苗时间比对照塘提前了61天。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搭建塑料棚明显提早了罗非鱼出苗时间且提高了出苗量。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池塘养殖罗氏沼虾一般的放苗时间在5月上中旬,这是因为前期水温低且容易受冷空气的影响,在4月初室外水温还不到15℃,虾苗不能直接下池培育。利用简易塑料大棚进行罗氏沼虾苗种的前期强化培育,对提高罗氏沼虾的单位产量及商品虾提前上市,增加经济效益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一、塑料大棚暂养育苗池的建设应用简易塑料大棚暂养苗种,经过25天~30天时间的培育,使罗氏沼虾苗种出池时的规格达到体长3cm以上,从而对低水温影响的适应能力增强,提高了养成成活率。同时,苗种提前25天左右放入大池中养殖,也为二茬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近几年对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的观察,对青蛤工厂化育苗出库的稚贝、移苗的环境条件、饵料和疏苗扩池等进行了初步试验,认为早期苗、幼苗健壮、移苗底质松软、水质新鲜、饵料丰富、疏苗扩池,是青蛤大规格苗种快速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青蛤工厂化育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后续的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还进行得较少,将人工繁育而成的青蛤幼苗培养至1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仍是苗种生产的难点。可直接用于滩涂养殖的大规格苗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青蛤养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本文报道了在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方面进行的相关试验,研究了培育过程中的放养密度、底质、饵料等与青蛤生长的关系,取得了理想的培育结果,经68天培育,苗种平均规格由  相似文献   

11.
海水比重、温度和底质对青蛤稚贝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阐述了海水比重、温度和底质对青蛤稚贝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青蛤稚贝在1.010~1.025比重范围内,生活正常,比重越高,生长越快;超过1.025,比重越高,生长变慢,存活率降低。青蛤适宜生长和存活的温度范围为10~33℃,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存活率也就越高;超过33℃时,生长变慢,存活率降低。青蛤稚贝适宜底质为砂质和细砂质,纯泥质不适青蛤稚贝生长。  相似文献   

12.
青蛤生物学及育苗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于业绍  王慧 《海洋渔业》1993,15(4):155-161
<正> 青蛤Cyclina sinensin(Gmelin)为亚热带种,是我国南北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加上人为的滥采酷捕,使青蛤资源急剧下降。为开发利用这一品种,农业部水产司于1987年把青蛤苗种培育作为重点课  相似文献   

13.
人工促熟青蛤亲贝是青蛤早繁的关键,模拟自然环境室内蓄养青蛤亲贝,亲贝成活率达90%以上;采取控温、控光、强化投喂饵料等技术措施,成功促熟青蛤亲贝,获得优质受精卵7.27亿粒,较当年青蛤自然繁殖期提早产卵一个月。孵化D型幼虫6.73亿粒,培育出壳长0.5 mm稚贝2.83亿粒。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亲贝的强化促熟,突破青蛤自然繁殖期对人工育苗的制约,为北方地区青蛤早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缩短了苗种到商品贝的培育时间。  相似文献   

14.
设计纳米功能滤料及涂料试验,应用于海水育苗水体的净化。通过对实验水体的温度、盐度、pH、溶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菌落总数、水质线幅半高宽值测定,以及育苗(青蛤苗)成活率统计,对比纳米材料净化海水育苗水体的功效。结果表明:试验组降解有机物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并获良好抑菌效果;功能涂料、功能粉体试验组均能促进蛤苗增长,其成活率分别较对照组均值提高31.3%、9,1%:  相似文献   

15.
王秀云  何振平  刘志强 《水产科学》2007,26(12):682-683
利用冬季闲置的虾池,将滩涂上养殖的青蛤集中到池内进行暂养,由于冬季水温较低,青蛤代谢作用缓慢,可实现高密度养殖。在春节前后青蛤售价较高时,破冰捞取青蛤,可获得较高的利润。  相似文献   

16.
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cm,平均体质量27.29~66.41 g)放养密度为1518~2970尾/亩(15亩=1 hm^2,下同)和81.04~100.78 kg/亩的条件下,在越冬前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日投饲量在0.8~1.6 kg/亩,越冬后期(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日投饲量也由2.0 kg/亩左右迅速增加到4.0~5.0 kg/亩。经过125~130 d的越冬养殖,鱼种平均体长达17.48~21.19 cm,增长28.04%~40.40%,平均体质量77.57~137.96 g/尾,增加了106.53%~184.24%,鱼种的体长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3~0.261)%/d和(0.585~0.804)%/d,日均增长量和日增重分别为0.036~0.039 cm/d和0.387~0.572 g/d;收获时美洲鲥鱼的肥满度为1.42~1.43 g/cm3,养殖成活率为89.29%~94.81%,饲料系数为1.50~1.65,亩产量为198.50~205.68 kg。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浙地区,养殖池塘上方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10~20℃)在美洲鲥当年鱼种的适宜水温范围,能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然海水和天然饵料,采用无泥砂采苗方法,在天津沿海成功开展了青蛤工厂化育苗。幼虫初始壳长(120±1.28)μm,壳长平均日增长5.05μm,成活率23.0%;第19~31d为变态期,壳长平均日增长14.1μm,变态率32.9%;变态后至第53d,壳长平均日增长32.5μm,成活率82.3%。本次育苗试验充分利用天津沿海水质条件与环境特点,改进育苗方法,建立了适于天津海区的青蛤人工育苗工艺,共得到双水管稚贝约1.25亿枚。  相似文献   

18.
张克烽 《福建水产》2014,(2):149-153
2007-2011年,在34口面积共为100.17 hm2的土池中将阴干的青蛤挂于竹筏上进行流水刺激,催产63次,获得受精卵8150.55-108粒, D形幼虫1970.74×108只,孵化率为24.18%;幼虫正常发育变态为稚贝423.85-108粒,变态率达21.51%;培育到壳长0.50 cm的苗,收获377.02-108粒,育成率达88.95%;平均产量达3.76-108粒/hm2,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 青蛤(Cyclina sinensis)是我国南北沿海习见的经济贝类。它具有适应性强、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等优点,是深受国内外欢迎的水产品种。进行青蛤胚胎发育和生态习性的研究,对青蛤的人工育苗和青蛤资源繁殖保护都有其现实意义。1987年7~8月,我们在江苏省启东县鱼虾场做了不同海水比重对青蛤受精、胚胎发育及淡水对 D 型幼体的影响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结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