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兴隆山国家级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保护区主要森林总碳储量为217 839.48 t,总经济价值为9 326.14万元;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在128.60~73 440.45 t、5.12~37.42 MgC/hm2之间,平均碳密度为22.67 MgC/hm2;不同龄级碳密度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变化特征,基于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样地调查与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对福州市乔木林主要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市乔木林林下灌木层总生物量169.37×10^(4)t,总碳储量为79.61×10^(4)t,平均碳密度达1.49 t/hm^(2);(2)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碳密度1.11~1.94 t/hm^(2),其大小依次为人工阔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马尾松林>天然针叶林>人工针叶林>人工杉木林;(3)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随着乔木层郁闭度的增加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生物量大小为低郁闭度>中郁闭度>高郁闭度;(4)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随着乔木层林龄的增加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生物量大小为幼龄林>成、过熟林>中龄林>近熟林。  相似文献   

3.
以滇西北香格里拉县这一生态敏感地区为研究区,利用2006~2009年野外实测样方数据,对其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栎类林、云南松林4个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其总生物量为13 745.23万t,总碳储量为6 762.13万t,平均碳密度为88.9 t/hm2.其中云冷杉林生物量最大,占全县总生物量的50.3%,其碳密度也最高,为113.31 t/hm2.  相似文献   

4.
2015年对浙江省温州市主城区的绿地生物量进行实测,其数据与Landsat OLI遥感数据建立生物量估算模型,利用2005年和2010年Landsat遥感影像对同时期城市绿地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得到绿地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分析温州市主城区绿地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数据和随机森林建模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城市绿地生物量反演结果;城区内绿地主要以混合像元的形式存在,像元生物量密度普遍较低;随着建成区的不断扩张,城市绿地总生物量明显增加,从2005年的223 783.80 t增加至2015年的405 191.09 t,生物量平均密度从12.36 t·hm~(-2)上升至15.96 t·hm~(-2),且2010-2015年的增速更为显著;旧城区生物量也有较明显的增加,但平均生物量密度仍然明显低于建成区整体水平。未来城市发展应加强旧城区人口的疏导和绿地的合理规划,推行全方位多层次绿化,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利用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基础,对川西林业局301林场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研究地区不同林龄及森林类型的森林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林分总生物量为3 041 229t,林分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87.13 t/hm2,低于全国生物量及四川省生物量的平均值,主要由于占绝对优势的云、冷杉林所处立地条件差,生物量较低造成;2)林分年龄结构不合理,成、过熟林面积较大(占69%);3)水土保持林的生物量在所有森林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占80%)。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模型,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利用2007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对南阳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乔木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推算。结果表明:水源区总生物量为2 212.25万t,总碳储量为1 103.35万t;阔叶林碳储量占乔木林碳储量的96.5%,其中栎类最多占82.1%;幼龄林碳储量占用材树种的90.9%;研究区乔木林平均碳密度为22.08t/hm2。研究可为当地生态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长江上游植被类型图面信息的筛选、集成和提取,并结合野外典型样地调查,将甘孜州地域划分出40个植被类型和14个景观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3.978~568.426t/hm^2,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42.375~262.324t/hm^2;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29.078~568.426t/hm^2;灌丛群落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3.978~72.369t/hm^2;草甸群落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4.284~12.500t/hm^2。甘孜州各类自然植被库存的总生物量约为6.53×10^08t,该区域生物量的景观相应因子最主要的属于景观面积因子。  相似文献   

8.
西藏墨脱县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墨脱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等材料,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以及生物量转换连续因子法等经验模型,分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计算各个小班的生物量并综合;再根据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含碳率计算各个小班的碳储量以及各森林植被类型的碳密度。结果表明,墨脱县实际控制区总的森林植被生物量为77 582 750.1 t,全县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177.61 t/hm2;总碳储量为39 355 414.3 t,全县碳密度平均为90.10 t/hm2。从结果来看,墨脱县的森林生物生产力较高,森林资源质量较好,尤其是云杉(冷杉)的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高达311.60 t/hm2,质量非常好;全县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碳密度均为针叶树较阔叶树大。  相似文献   

9.
根据海南省白沙县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数据,通过生物量与蓄积量间回归方程推算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碳贮量,分析不同林龄结构的碳密度,并估算主要森林类型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白沙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贮量为513.514万t,碳汇总经济价值为616217万元,其中阔叶混交林的碳汇能力最强,其次是橡胶树;人工林面积大于天然林,但碳贮量与天然林相差不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平均碳密度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不同龄组碳密度排序是: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而中龄级的碳贮量最多,幼龄林最少.  相似文献   

10.
林芝地区园林植物调查及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八一镇主要的园林植物,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八一镇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本地园林植物主要有33种,含乔木13种,灌木20种;新引种的主要园林植物有26种,含乔木10种,灌木16种。八一镇主要园林植物每年能够吸收CO2 245.6t,释放178.66t的O2,八一镇现有城镇绿地能够满足4.34万人的需要。其生态效应的价值可观。八一镇园林植物的每年最大滞尘量是12.8t,其滞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生态型植物群落景观是将所需植物材料在满足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的同时,以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和发挥植物综合功能的原则合理搭配起来,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是城市植被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促进城市林业发展和城市生态格局安全具有积极意义。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植物配置。    相似文献   

12.
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地被植物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园林绿化中。笔者通过对襄樊市园林地被植物的调查,系统地分析了地被植物的特点、应用现状,提出了应用地被植物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升沧州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植物景观效果,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应用植物的种类、生活型等进行调查,并构建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选取的67个植物群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沧州市公园绿地应用的植物种类共计239种,隶属66科145属,其中乔木103种、灌木61种、草本51种、水生植物11种、藤本7种、竹类6种,灌木、草本、常绿植物、水生植物等应用较少;植物群落景观质量整体良好,Ⅰ级和Ⅱ级植物群落景观共52个,但优质植物群落景观相对较少,仅有4个Ⅰ级植物群落景观;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增加灌木、草本及常绿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观赏特性及生态习性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对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崔虎亮  高静  徐强 《广东园林》2021,43(5):87-91
对太原市河流生态廊道和道路生态廊道的草本植被进行调查,分析其植物种类构成和分布格局,探讨城市生态廊道植物多样性及景观效益。结果表明,太原城市生态廊道草本植物有 174 种,隶属于 41 科 20 属,其中乡土植物 107 种,所占比例 61.49%;外来植物 48 种,所占比例 27.59%;入侵植物 19 种,所占比例 10.92%。相关分析表明,距离城市中心越远,调查样点草本植物多样性越高,可见城市化进程降低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植物丰富度。总体来看,道路生态廊道草本植被多样性高于河流生态廊道。不同廊道中入侵种占比的分布规律并不一致,河流生态廊道入侵种比例随着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道路生态廊道恰恰相反,距城市中心越近,入侵种占比反而越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和野外调查,对北京市引进植物的组成、地理区系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市引进植物共有965种(包括品种),隶属于86科,179属,其中境内引进植物占总数的62%,境外引进植物占总数的38%,中国特有种8个;2)引进植物属的区系分布以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泛热带分布为主,科的区系分布多以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为主;3)优势科为蔷薇科、豆科、禾本科、菊科等9个,占总种数的55.97%;4)北京市引进植物有61%用于风景观赏,有16%生态防护与风景观赏并用;5)空间分布以海淀区、朝阳区、昌平区引进植物种类较多,主要分布在公园和苗圃。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区绿化带内鸟类食源树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调查北京市区21个绿化带内利用植物鸟类和现有树种中鸟类食源树种的种类和数量,记录到利用植物鸟类52种,占栖息于市区绿化带内被调查鸟类的40.63%;鸟类食源树种48种,占市区绿化带内树种的54%.对目前城市绿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通过绿化树种的选择与搭配来招引城市鸟类的措施,以期为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科  刘岩  周泳欣  马国强  张良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5):123-126,130
对昆明市区9条街道绿化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及分析.运用描述因子法选择7个对道路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对昆明市道路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建设水平一般,其中白龙路的景观建设水平较高.分析昆明市道路绿化景观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增加乡土树种比重,少截干,多整枝,注重养护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景洪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的整理,发现西双版纳景洪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共194种,隶属于68科144属,具有植物种类丰富,均匀度不够的特点。并对植物的类型、科的分布型、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和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应加强本地区野生观赏植物的引种、筛选和研究工作,丰富城市造景植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乐平市各类绿地中具有代表性的59点进行了调查,共计出现园林植物213种,,在此基础上对其园林植物的种类结构、出现频度、乡土性组成和观赏性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该市区的园林植物使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总体上说,乐平市园林植物的使用趋于丰富和合理,特别是新建设的公园和广场,乔灌草配比合理,也有丰富的彩叶(秋叶)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北京市六环内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多样性以及结构特征,梳理北京市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探索北京市城市道路附属绿地存在的问题及梯度变化规律。【方法】以0. 5 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目视解译北京六环外1 km范围内道路,以每种类型道路总长度的10%作为调查长度,利用Arcgis对该范围已命名道路随机选取实地勘测路段,调查选取路段木本植物树种、胸径、冠幅等指标,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多样性及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记录北京市道路附属绿地木本植物33科、61属、77种,其中乔木59种、灌木15种、藤本3种;使用数量最多、频度最高的树种为国槐;北京本地种62种;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沿环路呈现了由城内向城外逐步增加的变化趋势;乔木平均胸径24. 07 cm,平均胸径沿环路由内向外逐渐减小,胸径等级分布在Ⅱ级数量最多;径级较大的树木占比由城内向城外逐渐减少,国道与胡同较大径级树木比例高于其他类型道路;乔木平均冠幅6. 33 m,Ⅳ级冠幅即6~8 m最为常见;各环路间冠幅由城内向城外逐渐减小,国道与胡同大冠幅树种占有较大比例。【结论】北京市道路绿地的物种多样性不高,优势树种优势度过强,尤其是北京市市树国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使用频率上都远高于其他树种;在乔木树种中,青年期占比较高,分布不均匀,幼年期树种过少;整体树冠覆盖较好,冠幅分级分布均衡;北京市道路绿地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明显,沿环路由城内向城外显示出物种增加、胸径和冠幅减小的梯度变化;城市道路(环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胡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大径级树木多分布于国道与胡同,公路冠幅大于城市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