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玉米地方品种“青神”及它与外来综合种“墨白94”组配成的“青神×墨白”两套基础材料,采用四种不同近交方式,按常规选系标准和同等选择强度经四代选择,得到32个近交系。用它们及它们与四个纯合自交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成的32×4=128个测交种为试验材料。分别考察了其主要性状十四个。以表型值、GCA、表型值变异度和遗传变异度为衡量选育优良自交系效率的指标。研究不同近交方式对选得优系率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交方式能显著地影响所选系部份性状的选优效率。适度近交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选系法的选系可靠性差、选优效率低的缺陷。能有效地提高所选系的生活力、生产力和GCA,其变异度也不显著高于连续自交所选系。因此有较高的选优效率。  相似文献   

2.
美洲短叶松(Pinus echinata)引种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永川市阴山林场对短叶松(Pinusechinata)引种育苗、造林的实验过程。同时,将马尾松与短叶松进行了同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引种是成功的。短叶松不需特殊措施,可在本地正常生长。幼树期间的生长优于马尾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我所搜集、保存的本省135份花生种源为试验材料,其中龙生型、普通型、珍珠豆型各45个品种。成热收获时调查产量及其主要性状,共计十二项,并经统计分析以探讨不同类型花生品种之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化生性状差异颇大,同一性状在不同类型间的变异系数互有差异,变异范围大、利用价值较高;2、不同类型花生性状间的相关性不同,与单株荚果产量关系最密切的性状有别,影响程度各异。在花生育种中,要选择高产型品种,不同类型应采用不同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6个马尾松种源进行育苗及造林试验,初期结果表明各种源在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等性状上存在显差异。用10个不同数学模型,拟合16个马尾松种源在纬度和经度上的一维和二维地理变异规律,马尾松种源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与纬度呈现显的变异,与经度的关系不明显。且二次数学模型比一次数学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是模拟马尾松地理变异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于63个产于陕西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Triticum aestivum L.)的酯酶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的幼根和幼芽的酯酶同工酶均存在差异。E_3、E_5只出现在根中,E_4、E_(10)E_(11)、E_(12)和E_(12)是芽中区别于根的特征酶带;根的酯酶同工酶包括两种类型,在芽中出现了四种类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不同材料的根中没有差异,在芽中共出现了三种类型;根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较芽显示更多的酶带。与四川的地方品种相比较,同工酶酶谱的变异程度在陕西、四川两省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的酯酶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181个原产于四川盆地及周缘山地的普通小麦地方品种(Triticumaestivum L.)的酯酶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幼根和幼芽中,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存在差异。E3、E5只出现在根中,E4、E10、E11、E12和E13是芽中区别于根的特征酶带;根的酯酶同工酶包括两种类型,在芽中则出现了6种类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不同材料的根中没有差异,在芽中则变异很大,共有15种类型;根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较芽显示更多的酶带,且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选用水稻广亲和系CA529、光敏不育系W6154s和W6184s三份材料,用2.0mM的NaN_3对其成熟种子进行诱变处理,观察了种胚离体培养及其再生植株R1、R2代性状。结果表明:NaN_3处理具有提高出愈率、出苗率及愈伤组织日增重量的效应;每毫克愈伤组织的日增量与出苗率呈一定的正相关;NaN_3对再生植株R1、R2代的株高有矮化效应;在CA529中获得3个株叶型优良、抗倒伏早衰的变异株系;在W6184s和W6154s的处理和培养对照(CK2)中获得3个育性表现优于亲本的株系。表明诱变与组培相结合的技术对作物改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省大蒜叶斑病菌 Cladosporium allii(Ellis.& Martin.)的越夏进行了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病株种蒜不传病;田间病残体易于腐烂,其上病菌不能越夏;病残体随种蒜把在室内越夏,播种时随种肥进入田间成为当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9.
采用树干解析,生长锥取样测试、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柏木木材生长和材质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柏木木材速生期持续50年以上,初始形成心材的年龄为13—16年,木材最大密度出现在20—25年间。人工林较同龄级天然林分蓄积高11.7%,速生期提早5—10年,最大密度提早5年。心材量与年龄间呈显著线性相关(r=0.9464),其色泽多型现象被认为是与木材内含物氧化过程有关,而后者受制于年龄和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火炬松、湿地松和马尾松生长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试验林场对引进美国南方松——湿地松、火炬松的生长状况 ,与当地马尾松进行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抚育条件下 ,国外松优于马尾松 ,在 1~ 2 0 a内 ,湿地松的生长明显优于火炬松和马尾松 .因此 ,作为短轮伐期的速生丰产纸浆林 ,湿地松是适应性比较强的速生丰产的引进树种  相似文献   

11.
经过1983和1984两年调查,从山西油松分布区的53个林场的64个天然林分中,采集针叶、球果和种子样本,测定了13个性状和进行生长量的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个性状林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有的性状与经纬度、气候条件的相呆性也很强。总的趋势是,气候干旱寒冷,针叶缩短变窄,球果和种子翅长、翅宽增大,种子大小和千粒重却由北向南增大加重。各种性状的变异主要发生在三个方向上,即沿山西油松整个分布区长轴由西北经太岳山到东南方向的变异;西部吕粱山,中部云中山、太岳山,东部太行山,同经度下纬度的变异;从西向东同纬度下经度的变异。同时,各性状均存在着随机变异的现象。在年生长量上,也呈现由北到南和从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胸径的年生长量与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经度的增加,胸径年生长量越粗。  相似文献   

12.
黄山松木材解剖及其与台湾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福建九仙山、向北直至大别山的黄山松(Pinushwangshanensis)试材9株,以及产于台湾的台湾松(P.Taiwanensis)标本2块,分别进行木材显微和超微结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对于黄山松木材解剖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是年轮结构随纬度而变化,即由南向北,早、晚材变化具有渐变→略急变→急变的倾向。轴向树脂道分布亦然,由主要分布于早材带→早、晚材交界处→主要在晚材带。超微结构显示:黄山松与台湾松在木射线管胞内壁锯齿发育程度,以及轴向管胞径壁具缘纹孔的超微结构存在种间的明显差异。因此认为二者属于松属近缘,但不应归入同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柏木为研究对象,提出生态木材学的研究在范畴上要做到学科间、内外部测试手段间、理论估计和实际测量间相结合;重点是确认材质变异状况;技术路线要体现结果可靠、因事制宜、以简代繁的原则。使用的方法组合为:随机抽样结合典型正交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生长轮材质测定、模型估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油松的形态变异调查入手,提出了油松自然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冠幅大小与树皮厚度。经多方面分析比较,将灵空山地区的油松,划分为窄冠细皮油松和宽冠粗皮油松两种自然类型。并分类型进行了生长测定,使形态变并与生长特性联系起来,加以定量分析,揭示了油松形态变异与速生表现型的关系,肯定了两类型间之差异,证实了窄冠细皮油松确应为优良类型。为进一步研究油松种内遗传变异规律和建立油松良种繁育基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提高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效果有关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水稻辐射育种的试验研究发现:增大γ1代的种植群体数量,对提高水稻突变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辐射与杂交相合的育种中,以γ1代的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不仅能提高突变频率,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工;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以γ1代的育性作为指示性状,可从γ1代起进行突变株选择;在操作技术方面,采用重量百分率相关性求结实率的方法,对γ1代按结实率留种,能提高有益性状的突变率和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美国和巴西1997-2014年的玉米生产成本,研究表明(1)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美国和巴西;(2)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上涨是中国玉米生产成本高涨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与美国和巴西的差距正在缩小;(4)不同于美国和巴西,中国目前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相应的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美国和苏联自50年代以来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总的讲来,苏联的农业落后于美国.除自然条件和某些技术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联的农业政策和组织管理都过于刻板,过份强调集中计划而忽略生产者的自决权.文章最后提及近年来苏联对农业进行改革已初见成效.只要坚持改革,苏联的农业前景将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8.
对油松第一、二批种源试验的五个指标进行了多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与立地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其中七年生保存率种源与立地交互作用最强。利用Finlay和Wilkinson提出的方法,对油松七个生态型种源的适应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型和中部型适应性强,在各地生长水平也较高;东北型和西北型仅适应干旱寒冷地区;中西型、西南型和南部型适应性也差,仅能适应比较温暖多雨的地区。当地种源一般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培育措施的人工林樟子松管胞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了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间伐强度、坡向、坡位)对樟子松人工林木材的绝大多数管胞形态特征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初植密度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间伐强度和坡位对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坡向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长宽比的影响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可选择1.5 m×1.0 m、轻度间伐、阳坡、坡下林分进行定向培育,加快树木生长,从而培育高产、优质的樟子松用材林.    相似文献   

20.
5种松树针叶解剖结构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山松的分类地位迄今仍未明确,为了揭示巴山松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巴山松、油松、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5种亲缘关系相近松树的14个居群200多个个体的20项针叶解剖结构特征进行筛选、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这5种松树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巴山松和油松虽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运用数量分析法对群体间特定解剖特征量进行分析仍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因此研究结果更支持巴山松为独立分类单元。研究还发现,树脂道在松属植物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摸索出一套适合松属植物解剖结构研究的数量分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