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涨龙眼结果母枝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涨龙眼花芽分化期间结果母枝内源激素iPAs、GAs、ABA及IA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生理分化期花芽内源激素含量:ABA〉iPAs〉IAA〉GAs;形成分化期为:ABA〉IAA〉iPAs〉GAs。生理分化期主形态分化期叶芽内源激素含量均为:ABA〉iPAs〉GAs〉IAA。生理分化期:与叶芽相比,花芽的iPSs、GAs和IAA含量高,ABA含量低。形态分化期:  相似文献   

2.
荔枝胚胎败育与胚珠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绿荷包(胚胎完全败育品种)和乌叶(胚胎发育正常品种)荔枝胚珠中内源激素和胚胎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荷包胚珠中ABA含量与ABA/(IAA、GA1+3)和ABA/(ZRs+DHZRs+iPAs)比值在胚胎败育发生时期保持较高水平,IAA、GA1+3和CTK含量则在花后 7 d迅速下降,并在败育期处于较低水平。乌叶胚珠中 ABA含量在花后 7 d即急剧下降,其含量与以上2个比值在各个胚胎发育阶段均始终明显低于绿荷包,但前者的IAA、GA1+3和CTK含量在胚胎发育早期则远高于后者,其中尤以CTK含量差异显著。ZRs、DHZRs和iPAs含量有不同变化特点,对胚胎败育亦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R5期遮荫对大豆植株体内源激素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R5期利用人为每天遮荫8小时,连续遮荫10天,研究了遮荫对生殖生长期大豆叶片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谷氨酸合成酶(GS)活性及叶片和子粒中的四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明显增加叶片的三种酶活性,提高子粒中iPA,GA和ABA的含量,改变叶片中GA,iPA和IAA的积累方式。认为酶活性及内源激素的变化是大豆忍耐遮荫不良环境积极生理反应,有助于减少产量和品质损失。  相似文献   

4.
对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大豆籽形成过程中内源激素活性变化的研究表明:GA3活性在不同基因型大豆差异,但活性高峰期和总的变化规律在品种(系)间是相似的。高蛋白和中蛋白含量的品种在籽粒粒发育初期就表现出较高的GA3活性在不同高蛋白和中蛋白品种的iPAs和IAAI舔生在籽粒形成过程中出现两个高峰期,而低蛋白品系的IAAK人出现一个高峰期。中蛋白品种的iPAs活性在籽粒形成过程中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品种。而低蛋白  相似文献   

5.
杂交油菜内源激素的变化特征与杂种优势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酶联免疫法研究了油菜杂种优势与内源激素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油菜与常规油莱相比,苗期叶片GA含量高,ABA含量低,营养生长旺盛.杂种优势明显;越冬期叶片GA含量低,ABA含量高,生长缓慢,植株细胞液浓度高,抗寒性强;茎期叶片GA、ABA含量均低,GA/ABA仍然低;薹茎中GA/ABA高,有利于抽薹开花,促进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蕾花果脱落与内源激素和光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乌H_4比的母本081和父本NS40-37为材料,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对马铃薯蕾花果脱落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进行研究,阐明了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及IAA、GA_3、ABA、Z、ZR对蕾花果脱落的具体作用方式;同时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和光照强度与脱落的关系及所引起的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蕾花果中ABA含量升高是引起脱落的主要原因,不利的外界因素可诱发ABA的变化,而长光周期和充足的光照有助于减少蕾、花、果的脱落。  相似文献   

7.
茶树新梢内源激素的HPLC分析及日变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钱利生  沈生荣 《茶叶科学》1996,16(2):135-139
研究了茶树新梢内源赤霉酸(GA3)、吲哚乙酸(IAA)、吲哚乙醛(IAAD)、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eatin)等激素的HPLC分析方法。在ODS(C18)反相柱上,GA3、IAA、IAAD和ABA用甲醇—乙腈—KH2PO4缓冲液系统为流动相、Zeatin用甲醇—乙腈—磷酸缓冲液系统为流动相得到满意的分离,它们与相邻峰间的峰高分离度均在0.65以上。在紫外波长λGA3=210nm,λIAA、IAAD、ABA=280nm和λZeatin=254nm、灵敏度0.003aufs(GA3)和0.001aufs(IAA、IAAD、ABA和Zeatin)条件下,各种激素得到定量。GA3、IAA、IAAD、ABA和Zeatin的平均标样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6.24%,89.69%,84.33%,90.96%和82.09%。茶树新梢内源激素含量在一天内有明显的变化,其高峰值均出现在13时左右。一天内以10—16时取样进行内源激素测定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早12花序分化形成期间的顶芽内源激素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花序分化形成期间,顶芽内源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先降后升;异戊烯基腺嘌iPAs)含量在花序发育后期迅速增加,说明ZEN与iPAs可促进花序的发育。植株的脱落酸(ABA)含量短日(SD)处理始终比连续照光处理低,表明ABA可抑制花芽的形成与分化。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含量不同的春小麦开花后籽粒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不同的3个春小麦品种,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开花后籽粒内源激素活性的变化方式,结果表明:3个品种籽粒发育期间iPA含量变化方式基本一致,但低蛋白品种出现峰值后,下降的速率明显高于高蛋白品种,而且含量最低水平的出现时期比高蛋白品种提前10d;GA含量变化呈双峰曲线,IAA含量为单峰曲线;高蛋白品种的IAA峰植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而低蛋白品种的ABA峰植显著高于高蛋白品种。初步认为  相似文献   

10.
ABT生根粉对大豆内源激素含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韩田夫  马凤鸣 《大豆科学》1994,13(2):121-126
在盆载和田间条件下分别研究了ABT生根粉(ABT4号)处理对大豆涨和叶片内源激素含,籽粒化学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叶面片中DHZRs,GA1,3,4,7,IAA含量明显升高,叶片中ABA的含量下降。施用ABT后花英期(R1-R5)和成期(R7_R8)延长,根冠比(R/S)上升,增产效果明显。ABT处理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晋薯2号、紫花白为材料,分析了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间,叶片和块茎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整个生育期间叶片和块茎中的GA3、IAA含量变化是单峰曲线,叶片中的峰值在块茎形成期,块茎中的峰值在块茎迅速膨大期;ABA含量变化则随着生育的进程而增加;叶片中ZR的变化比较平缓,IPA是单峰变化,峰值也在块茎形成期,块茎中ZR,IPA和Z的变化在2品种间的变化不一致.无论是叶片还是块茎,紫花白的GA3、IAA、IPA的含量均比晋薯2号的高,而ABA含量则比晋薯2号的低.  相似文献   

12.
郭子彪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7,16(3):194-198
内源激素ABA,IAA含量的高低影响不同大豆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难易,内源激素IAA含量高,愈伤组织容易诱导,内源激素ABA含量高,愈伤组织却容易分化。在分化培养过程中取不同时期的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测定其ABA,IAA含量,发现胚性愈伤组织的ABA和IAA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并且均在培养的诲6天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内源激素与多小穗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小穗小麦品系10-A及其改良系为供试材料,在小麦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中,研究了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T)、赤霉酸(GA3)和脱落酸(ABA)等4种内源激素与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期和小穗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穗数与单棱分化和二棱分化持续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6和0.88)。相对较高水平的ZT含量、ZT/IAA值、ZT/ABA值和GA3/IAA值具有延长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发育到衰老及部分器官脱落等等,都受到植物体内极微量的内源激素所调控[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s)、脱落酸(ABA)、和乙烯(Eth)五大类。它们在体内含量甚微,一般水平为:IAA1-100ng/gFW、GAs1-1000ng/gFW、CTK1-1000ng/gFW,ABA10-4000ng/gFW[2]。且在植物激素提取物中存在许多结构类似物等干扰激素测定的物质,因此从植物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植物激素对测定技术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有很高要求。1 植物激素提取纯化方法11 提取80%…  相似文献   

15.
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生长发育调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群体条件下拔节前冬小麦主茎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存在着较大差异。脱落酸(ABA)进入越冬期后明显提高,高密度高于低密度;赤霉素(GA3)在冬前下一致,除低密度处理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外,冬后都呈下降趋势,细胞分裂素(Z+ZR)高密度条件下冬前出现了高峰,而后逐渐接近,生长素(IAA)在冬前分蘖期低密度含量较高,进入越冬期高密度较高,冬后不同密度都呈下降趋势,高  相似文献   

16.
郭子彪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7,16(3):194-198
内源激素ABA、IAA含量的高低影响到不同大豆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难易,内源激素IAA含量高,愈伤组织容易诱导;内源激素ABA含量高,愈伤组织却容易分化。在分化培养过程中取不同时期的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测定其ABA、IAA含量,发现胚性愈伤组织的ABA和IAA高于非胚性愈伤组织,并且均在培养的第6天达到最大值。然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ABA/IAA的比值较胚性愈伤组织晚2天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群体条件下拔节前冬小麦主茎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存在着较大差异。脱落酸(ABA)进入越冬期后明显提高,高密度高于低密度;赤霉素(GA3)在冬前不一致,除低密度处理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外,冬后都呈下降趋势;细胞分裂素(Z+ZR)高密度条件下冬前出现了高峰,而后逐渐接近;生长素(IAA)在冬前分蘖期低密度含量较高,进入越冬期高密度较高,冬后不同密度都呈下降趋势,高密度含量显著高于低密度。同时也说明ABA可能与小麦抗寒性有关,Z+ZR和IAA与分蘖的发生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转ipt基因大豆感染SMV1号的生理特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丽君  汪清胤 《大豆科学》1999,18(3):213-217
本文对黑龙江省推广的三个大豆品种及它的ipt基因株系F4,采用生化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研究了病毒病侵染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生化特性变化及内源激素含量及其人平衡状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MV1号诱导条件下,转基因大豆细胞中MDA含量减少,SOD酶活性较强,转7SL-ipt基因的大豆,内源激素IPA,IAA,GA含量明显增加,而转8SL-ipt基因的大豆,则通过内源激素IAA,ABA含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了对耐旱性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发育和内源激素含量的研究表明,灌浆前期籽粒内ABA含量长上升,在灌浆中期达最大,之后下降,土壤水分亏缺导致在灌浆前期籽粒内ABA含量上升快,峰值出现早,灌浆后期下降亦快,其变化趋势与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籽粒灌交速率变化相一致,粒重高的品种ABA含量亦高,籽粒内iPAs含量表现为随土壤水分减少而降低,作者认为,在水分充足条件下提高粒重的主攻方向是促进同化物向  相似文献   

20.
大豆热激蛋白与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路子显  曲建波 《大豆科学》1998,17(4):318-325
对6个华北生态型大豆品种热激蛋白与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表明;在开花结荚期,高温促进大豆HSP72-73的合成,内源IAA和ABA也随之发生变化。不同大豆品种HSP72-73,IAA和ABA的变化有显著差异,抗倒伏,抗脱落的品种表现较强的HSP72-73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