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矮化密植是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茶树矮化密植研究就是在这种新的栽培法的启发并与传统栽培法相互对照下逐渐开展起来的。本文仅对我们进行的茶树矮化密植速成高产栽培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2.
解决茶树栽培中“成园慢、投产迟、前期产量低、投资时间长”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所重视的一个课题,国外总的趋势是逐步增加栽植密度。但大多数还停留在试验阶段,只有日本把“计划密植法”应用于生产。国内不少茶区对茶树密植速成高产栽培的试验、示范、推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普遍认为密植可以提早成园、提早高产,但后期单产会逐渐下降。但有三个问题:一是所有的密  相似文献   

3.
1975年以来,湖南省益阳地区一直在进行茶树密植速成栽培试验,经过九年多的摸索和示范,已初步收到了成效。茶树密植速成栽培法很受茶农的欢迎,密植速成茶园由少到多,逐步扩大,1984年止,全区先后共建成密植速成茶园近一万亩。一、密植速成茶园的优越性 1.成园快,投产早。密植速成茶园头年种,二年收,三年覆盖度可达90%以上,比常规茶园提早3年成  相似文献   

4.
茶树密植可以速成高产,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然而品种不同,结果并非全然如此。1974年1月我们对“上梅洲种”品种进行了每亩992、1116、1240、1364丛的密植试  相似文献   

5.
茶园密植能速成、早高产,按货币的时间价值法则,早投产、早高产的利大,再结合采用短期经营方式,择茶树生产能力较强,盈利较多阶段进行生产,过后,更新重种,以充分发挥密植茶园速成、早高产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基于这些观点,并参照各地实践,认为云南大叶茶用种子种植时,亩植1.5万株是可以的,会有较好的经效济益的。本文仅就本省华侨农场系统(大陆部份)云南大叶、凤凰水仙等用种籽直播时,亩植1.5万株(单株植)的可行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茶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其所谓的“矮化”,就是以人为措施使茶树树冠高度比常规茶园树冠低1/3左右,也即树高控制在60~70cm;所谓“密植”,则是将单行条植改为多行条植,使每亩的株数比常规茶园多2~3倍。在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土壤条件下,选用良种采取矮化密植栽培,并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可以达到茶树成园快、投产早和茶叶优质高产及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将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我国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多,肥力较低,重施有机肥料一向是各地高产茶园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为了早投产、早受益,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在新辟茶园或改造老茶园时,采用了密植速成栽培技术,但由于茶树种植密度增加,封行随之提早,而封行后便难以再多施有机肥。所以,在种植前及苗期,应该重视有机肥的施用。然而,据调查,有些地区在密植茶园种植初期,往往忽视有机肥的施用,有的甚至在播种或  相似文献   

8.
茶树密植在近些年来引起茶叶界的广泛注意,它通过以提高种植密度和改进栽培技术为手段,充分提高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达到速成高产稳产的目的。目前,全国各地试种面积在不断扩大。我县自一九七六年春开始试种密植茶园,包括今年新植的在内,共种植了近三万  相似文献   

9.
茶树密植矮化栽培,是一种速成高产栽培法,江西省于七十年代边试验,边推广,各地的经验证明,密植矮化栽培能比常规(4.5×1.2市尺)栽培提早三年投产,产量高且增长快,经济效益显著。如江西省蚕茶研究所密植茶园,二足龄亩产于茶61.9斤,三足龄320.8斤,四足龄709.3斤;修水县黄沙乡茶场密植茶园,二足龄亩产59.78斤,三足龄300.9斤,四足龄513.9斤;南昌县黄马乡茶场密植茶园,二足龄亩产81斤,三足龄223.3斤;安远县和务茶场密植茶园,二足龄50.6斤,三足龄150.8斤,四足龄227.4斤。以上各茶场种茶后第三年都收回了全部投资,第四年都开始盈利,如修水县黄沙乡茶场第四年每亩获纯利770元。实践证明,密植矮化栽培法是可行的,现将各地作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许多地方在研究茶树的种植密度及其速成丰产问题,有的省提出以发展三条植密植茶园为主。这里,笔者对三条植茶园的茶树主茎粗连续作了二年(1985年茶苗三年生,1986年茶苗四年生)的抽样调查,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植茶园普遍采用茶树密植速成高产栽培。“三分种,七分管”,如何管好新茶园,达到早成园,早高产,早收益的目的。具有现实意义。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认为应该抓好下面几个管理环节:一、土壤管理1.盖草:新植茶园盖草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栽培技术措施,可以起到保土、保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茶叶学会在红河州元阳县召开了全省新茶园密植速成高产稳产学术讨论会。会议邀请了凤庆茶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张文候同志作了斯里兰卡茶叶考察报告。会议着重对该省新茶园速成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密植程度及深耕管理等各项技术措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安化县1976年依据外省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密植速成茶园”试点,一些乡村茶场,认真贯彻茶树密植的有关技术,预期内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于是在全县大力发展“密植速成茶园”。至1983年县内开展茶园普查时,逐园统计共2296.2亩,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有马路、唐溪、连里及乐安等乡。至目前止,全县有密植茶园约5000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3%,16年的时间过去了,这种栽培技术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当前茶叶生产上存在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还相当普遍,如湖北房县,从60年代开始发展茶叶生产以来,茶园面积和总产虽有大幅度增加,据年报统计,1992年全县茶园已达到14965亩,比1966年的1263亩增加了10.85倍;茶叶总产量达36300kg,比1966年的200kg增长180.5倍,但是,茶园单产却低得可怜,1992年7340亩采摘茶园,平均亩产还不到5kg,同时非生产期也长,1984年发展的2067亩茶园,直到1992年才开采投产,非生产期竟长达10年.因此,探索茶园的速成高产,已成为房县发展茶叶生产首要解决的间题.如何使茶园速成高产优质,近几年来该县特产苗木场从茶树矮化密植栽培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这一技术作一浅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新建茶园和老茶园改植,对于如何提早成园投产,是栽培技术上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关于密植茶园获得早产高产的报导颇多,同时也认为常规茶园虽同样能获得高产,但早期成园慢,投产迟。其实并非尽然。根据笔者在福建宁化华侨茶场工作实践,采用表土回沟、大苗移植方法,常规茶园同样可以获得早产高产,现谨作简介,供参考。一、表土回沟种植沟是茶树根系生长的活动场所,表  相似文献   

16.
我省茶叶生产着眼于“茶树是根本、茶园是基础、科技是保证”。建国以来,在重点整顿改造老茶园的同时,大面积开辟新茶园,近年来又发展了密植速成茶园,全省种植面积已达十余万亩,基础较为丰富,近六年来持续获得了大幅度增产的成果。当前茶叶生产欣欣向荣,形势喜人;但纵观现状,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兹就建设我省茶叶生产现代化基地问题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茶树短穗扦插法自从五十年代总结安溪茶农经验以来,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这种方法用材省,繁殖系数大,促进了茶树良种的普及与推广。近几年来短插技术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不少茶区还缺乏经验,不论穗源、穗质、苗圃管理等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交流经验,充分发挥短插育苗的优越性,加速良种的选育与发展,为新茶园速成高产创造条件,我们调查总结了福安甘棠,宁德地区农校等地的育苗技术,简介如下,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桃源河乡茶场,在1975年冬,用茶籽分三行直播(缓坡地段也有四行播)开辟的9.84亩密植速成茶园,1985年生产了炒青茶4590.4斤,产值6780元,亩产达466.5斤,比1984年增产10%,增值10.17%,比1983年增产11.87%,增值13.92%。该园自1981年进入高产期后,连续五年增产增收,其中高产地块1.2亩,1985年总产812斤,亩产达676.6斤,创造了皖西茶区最高纪录,显示了密植速成茶园的早采、高产、经济效益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一、几种密植试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妥善安排植株排列方式,掌握好茶树令体和群体发育的关系,是新茶园快速高产的关键。国内外试验结果,都肯定茶树密植可使新茶园提早投产,提早达到高产。但由于密度不同,植株排列方式不同,对密植茶园是否能长期高产意见不一。笔者于一九五三年开始结合生产,较大面积地采取单株双行、单株三行、六行和双株三行试验,与单行丛播茶园相比,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早产、高  相似文献   

20.
(括符外是期数,括符内是页数) 茶树育种与裁绪缅甸茶叶与茶树品种资源《:)茶树栽培史初稿云南茶树品种资源的潜力茶树辐射育种的几个问题探讨六龄茶园亩产超千斤日本主要产茶县品种的普及状况和 问题提高夏茶品质的方法关于“茶梅茶”的育成赣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缅甸茶叶与茶树品种资源(:,谈建立高标准茶园操作技术对茶树修剪几个技术问题的商榷我场是怎样开展低产茶园改造的铁观音幼树速生丰产经验福建茶树品种在四川驯化状况密植速成茶园试种初报茶树原产于我国何地介绍1981年的新无性品种不同区系种群茶籽发芽出土过程的 基本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