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农业已成为国人主要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也是主要的社会生活.全社会几乎都与农业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许多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也围绕着农业展开。《诗经》中的农事诗,忠实而形象的记录了这一点。研究这些作品.对丁我们全面认识西周社会生活,了解自西周以来两千余年的农耕社会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周文化的丰富资料中,《诗经》中的农事诗,所反映的先民农业人生经验,历来受到普遍的观照.这些质朴天然、裹挟着远古泥土气息的诗句是周人真实的文化记录,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和流变,在中国文化史上凸显出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农事诗,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业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的状况,其中记载了较多关于桑的情况。《诗经》中的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桑的主要种类是柔桑和家养桑。在农桑稼穑的时代,桑的主要用途是供人们采桑喂蚕,以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蚕桑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桑的研究,力图基本把握先秦时期人民生活现状,并总结出桑种植在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对桑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陈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02-11304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保存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其中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尤为珍贵。该文在梳理《诗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周人的农业生产形态。  相似文献   

5.
柴福珍  张法瑞 《农业考古》2006,(4):142-146,16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古籍十分丰富,但是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行文的农书却仅只元代王祯《农器图谱》(1)一部。《农器图谱》何以采用这一体例尤其是在农书中附诗,后世农书又何以不能继承这一体例继续在农书中附诗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农器图谱》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事诗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王祯作为重要的传统农书的作者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自《诗经》开始,我国就有农事诗出现。到宋时,大量农事诗产生,而且南方农事诗的作者数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科技》2011,(3):74-77
《诗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十多篇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充分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状况。《诗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十多篇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充分反映了当时农业的状况。《豳风?七月》就是一首完整的农事诗。诗中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女工及采集、狩猎等事  相似文献   

7.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总结形成的,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中国最早涉及到天象变化及农事活动的诗歌,《诗经》中的《七月》可谓是"二十四节气"之滥觞。本文将《七月》作为以时令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范本,对其中的农事进行解读,揭示了彼时的农业生活面貌、农业生产经验和先人们循天时、重人伦的农耕智慧,力图对当今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相关史料佐证,彰显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经·豳风·七月》叙写了公刘时代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歌颂新中国的洮岷地区一年十二个月农业生产过程。同属于民歌,同是农事诗,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和新时代的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在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看出我国民歌创作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古代时期的首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许多诗篇涉及到对农业现象的描绘,因此《诗经》也是研究我国周代农业文明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梁启超先生认为:"现存先秦古籍,真膺杂揉,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梁启超《要籍问题及其读法》)一部《诗经》,忠实地记录周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周代社会生活反映的《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农业伦理思想与观念,主要包括"重农劝农""顺天守时""量地尽利"。"重农劝农",指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特别重视农业而非其他产业,将劝农制度化。"顺天守时",指时人主动顺应自然节律,积极因循农时节奏,以安排农事与生活。"量地尽利",指时人主动顺应地域风土,积极辨识与改良土壤,以进行农作生产。这些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关键要素,《诗经》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发展的奠基期。  相似文献   

11.
罗丽 《农业考古》2003,(1):134-138,144
农业诗歌是以农业为题材的诗歌和直接与农业相关的诗歌。它可以分为三部分 :无名氏创作的民歌、文人官吏创作的田园诗、农学家创作的农技诗。中国古代农业诗歌时空跨度大 ,具有最庞大的作者群 ,能较全面地再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根本的土地制度 ,不仅以种种形式反映在诗歌中 ,而且必然对诗歌的内容、形式有较大影响。中国早期农业诗歌的创作可上溯到《诗经》之前 ,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在内容、艺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清 )沈德潜《古诗源》等诗集中收录了不少的西周之前的古诗 ,但学者们对其作者及产生年代争议颇大 ,因此本文只…  相似文献   

12.
康丽云 《农业考古》2006,(6):188-189
范成大是著名的“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农村诗在中国田园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融《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渊明以来赞颂农村恬静闲适的田园诗,中唐以来揭露封建剥削制度,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田家诗三大传统为一体,在艺术上独具特色。本文仅从画面清晰明朗,构思精巧新奇,语言通俗明快三方面探讨范成大农村诗歌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周耜略议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周又是一个靠农业兴起的民族。在《诗经》周代农事诗中,许多篇都曾谈到耜这种农具,例如西周初年诗《周颂·载芟》:“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良耜》篇:“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噫嘻》篇;“骏发尔私<应为耜>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灭商前后诗《豳风·七月》说:“三之日,于耜。”西周晚期诗《小雅·大田》也提到耜:“以我覃耜,  相似文献   

14.
在古希腊历史上,赫西俄德所著的《田功农时》是有记载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也是其历史上第一部农事诗,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对如何经营农业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对农业的重要性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人的品行提出了相应要求,带有浓厚的教育意味。时至今日,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身为元末明初著名的早熟型、早逝型天才诗人,高启留下不少作品,仅乐府体诗就有174首。其中,《打麦词》、《采茶词》和《养蚕词》这三首是典型的农事诗。它们用平易爽朗、清新健美的文字,描绘苏州等地的农业生产,兼及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活情状,从较高的层面上契合传统农业文化真美兼具、华实相映的精神特质。三诗之中浓厚的农业本色,在文学与农史学的跨学科对话中显示出超拔流俗的审美价值和稳实可靠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田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299-20300
结合古籍中记载农事诗发展过程,即先秦时期零星、萌芽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初步发展、宋代已臻成熟、元明清逐渐衰落阶段,并从3方面论述古代农事诗的现代价值,指出农事诗的整理和研究将对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历史、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技推广》2019,(8):88-88
日前,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丰收节”有关工作做出总体部署。《意见》明确,中国农民丰收节坚持农民主体,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基层覆盖率,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角。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将重心下沉到县乡村,避免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北京农业》2014,(11):F0002-F0002
农业节庆活动是利用农业场地、农事生产或农产品资源等,以观赏、采摘、品尝、体验、娱乐及健身等活动为载体,在一定时间内举办的,综合了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形式多样的大型社会活动.是宣传推介、聚集人气和农产品促销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有敛形式。农业节庆活动追求社会影响力,经济效益和消费者满意率最大化,农产品营销和节庆活动结合起未,农事体验和休闲踏青结合起来,单纯的农业生产拓展为多功能体现,市民体验了收获的乐趣.农民直接面对消费市场,时令水果有了销路.农村注入了活力.农业生产增加了动力。  相似文献   

19.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诗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历代学者均认为“风、雅”诗是《诗经》的精华所在,着墨尤多,而对“颂”诗冷眼相对,着墨较少。在“颂”诗中对《商颂》问津者更是寥寥。其实这种作法是有欠妥之处的。因为:第一,从继承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商颂》是《诗三百》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有所轩轾;第二,《商颂》是殷商奴隶制特定历史实践的信息成果,反映了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跨越过程中的艺术和审美的价值取向;第三,《商颂》是表现古人所谓“国之大事”的祭歌,殷商奴隶制的宗教特征与礼俗风习、殷商的文化特质,都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这些乐歌中,忽视它们就等于放弃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